学术大家:卿希泰的学术贡献

发布时间:2018-03-08 00:23: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术大家:卿希泰留给学人们的学术遗产

前几天,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四川大学杰出文科教授卿希泰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0岁。作为国内外道教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卿希泰教授可谓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得智君作为宗教学研究的后辈,虽不直接受业于卿老,但亦曾拜读过他的专著及论文,并在其中获益良多。

牛顿有句名言:“我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得智君将在总结卿希泰教授的学术贡献的基础上,概述他留给后辈学人的学术遗产。得智君不仅藉此表达对一代大师的缅怀之情,更希望以此能够站到学界大家的肩膀上,能够眺望得更高和更远。

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各自都有其漫长的历史,并拥有庞大的信众群体及学术研究人员。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宗教的道教,虽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并对我国历史文化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但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在改革开放前的国内学界,基本还属于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当时在国际上甚至还流传着“道教发源在中国,研究中心在西方”的言论。道教文化研究者不仅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学术难题,而且不免会遭到一些不清楚道教文化研究的人们的误解和白眼。

即便面对着种种困境,卿老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道教文化的研究中,这是为什么呢?他后来回忆道:“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儒、释、道本来是三大支柱,但我们过去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基本上仅局限于儒家,对释道两家,特别是对道教往往持有偏见,对其思想的研究非常薄弱,以至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可见,正是卿老对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喜爱和珍视之心,让他决心投入到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中。

开拓一个近乎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是旁人难以想象的。道教文化研究不仅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需要研究者去阅读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这除要有对中国传统哲学及道教文化的热爱外,还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卿老正是如此要求自己:“不少道书,其作者和出现的时代均难以考定,而过去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不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很少,许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但这一切都从来没有使我的思想产生动摇,既然方向已定,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时我就是这样鼓足勇气,迎着困难、披荆斩棘、争分夺秒、夜以继日、默默无闻地在浩瀚的书海中耕耘着”。正是怀着对道教文化研究的热爱之情,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卿老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潜心研究并勤于笔耕。其成果《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在上世纪80年代便被日本著名学者中村璋八教授称为是“中国道教研究的最高权威”。

总之,卿老不仅留给我们20余部学术著作及百余篇学术论文,而且他的事迹告诉我辈学人要有“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以及对自身研究方向的热爱与责任,这才能最终开垦出一片丰硕的“学术之林”。

二、百堵皆作,泽被后人

除著书立说外,创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卿希泰教授对中国宗教文化研究另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创立于1980年,获批时定名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它业已成为建国以来高校唯一的宗教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点。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创立之际,正值改革开放之初,虽然道教研究摆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但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并不是十分好。若要成立一个新的研究所,不免会遇到许多麻烦及障碍。如原计划是四川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创办一个宗教研究所,“后来由于许多具体问题难以解决,例如,属于世宗所编制的研究人员,其在成都的住房、公费医疗、家属和子女的工作调动与工作安排等等,怎样具体落实,反复研究,直到19807月仍然无法找出一个妥善的方案”。最后,经过卿老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并迎来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创建了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在川大研究所建立后,卿老和一起工作的同仁们,面临着相当艰苦的工作条件,卿老曾回忆道:“开始时,我们没有一间自己的办公用房,开会讨论问题要临时到处去借地方;学校图书馆也没有一部完整的《道藏》,查阅资料要跑到省图书馆和四川师大图书馆去”。虽然研究所里的许多老师最初并非是研究宗教出身,但他们不断学习且“相互关心,相互照顾,顽强拼搏,形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团结一致的战斗集体”,四川大学宗教所便逐渐发展起来,最终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并从中走出了大量宗教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

总的来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成功正是有赖于一支能埋头苦干、团结拼搏的学术队伍,正如卿老所说的“这样才便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突破一个又一个的道道难关,锤炼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成果,国家争光,为民族争光”。这些经历和事迹告诉我辈学人:一位研究者不应该仅是闭门造车及埋头书山,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中来。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大师何以能成为大师?得智君认为最重要的他们都拥有一颗能日复一日坚持学术研究的心。卿希泰教授在他八十华诞庆典还表示“计划继续为国家的道教学研究和学校的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卿老在八十岁后,仍旧出版了数部专著,并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中不乏对当代道教研究情况的系统总结,道教文化不同研究理路的探讨。如初版于2007年的《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便探讨了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及其现实价值。其中多有创见,值得后辈后人学习。

另外,卿老对自己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心路历程和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归纳。他在一篇论文中曾勉励道:“每一个有志于献身此项事业的学者,都会拥有非常广阔的天地。只要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向,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专一精神,坚定不移地钻研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就”。这就应是中国传统学人骨子里的治学精神:“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

学术是一种境界,而非知识;是一种热爱,而非职业。学术研究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考究的沉淀,而非一时之功。孜孜不倦地研究和一辈子的热爱是研究者必要条件。因此,卿老这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我辈学人高山仰止,不断学习。

四、结语

与许多学界的老前辈一样,卿希泰教授亦是生于忧患,长于离乱中。战火纷飞的青少年、艰苦创业的壮年及笔耕不断的老年,卿老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里筚路蓝缕和开拓进取,为我辈学人留下丰富的物质学术遗产和精神学术遗产。作为后辈学人,得智君仅以此文缅怀逝去的学术大家。

参考文献

1.卿希泰:《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

2.卿希泰:《我为何走上道教文化研究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3卿希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建的前前后后》[J],《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03期。

4.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意义》[J],《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0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1dcb6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f.html

《学术大家:卿希泰的学术贡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