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02-21 00:53: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共同组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并批准在我省开展试点工作。现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月二十一日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结合安徽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层面推进,强化三体建设,主攻十大产业,构建五大平台,实现倍增目标。

  三个层面推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辐射带动全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三体建设。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主攻十大产业。改造提升洁净煤、高性能材料、装备制造、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五大平台。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信息交换、要素交融、合作交流、成果交易的开放市场体系。

  实现倍增目标。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专利授权量突破2.5万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超过3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00亿元,均较2009年增长两倍左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一)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主抓手,促进全省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周边创新资源,以点带面、拓展产业、梯次推进,为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支撑。

  1.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项目带动和关键技术突破,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以综合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六大改革,在科技投融资、股权激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率先突破。进一步聚焦核心企业、核心项目和核心区域,力争尽快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到2015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专利授权量、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分别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两番,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和创新型产业高地。

  2.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对接,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科技资源,针对产业链中的缺失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定向招商,发展相关配套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关键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和省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融入我省技术创新体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壮大创新资源。

  3.形成全省各具特色的创新局面。皖北地区要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煤炭、农副产品、中药材等优势资源,围绕能源、煤化工、现代中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强化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皖南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旅游、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技术水平。淮南、六安、巢湖等市要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分工、联合攻关等方面加强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科技支撑力度,继续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二)突出三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主体。在全省分批选择30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实施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扶持30家左右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通过骨干企业带动,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单项产品规模和效益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扶持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2.强化产学研一体。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重大产业技术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2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对部分省属科研院所进行重组,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和企业,组建省应用技术研究院;支持中央驻皖科研院所加快改制步伐,发展科技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为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和技地。深入开展千人千企科技行动,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从驻外科技外交官和省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请100名科技特聘员,帮助我省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从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中选派500名机关干部担任科技联络员,重点联系一批企业。

  3.强化创新载体。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核心区建设,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总体布局,努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群体、科研院所群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群体和创业投资群体。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争取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增4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发展铜陵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芜湖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蚌埠国家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建合肥公共安全、芜湖文化创意、蚌埠光伏等1012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力争46家产业基地升格为国家级,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5家以上产业基地营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

  (三)产学研联合主攻十大产业,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十大重点产业,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一批产业基地,培育企业、延伸产业、壮大园区,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1.改造提升四大优势产业。

  洁净煤产业。依托淮南矿业集团、淮化集团、安徽理工大学等,重点突破两淮地区深厚冲击层千米深井特殊施工、瓦斯综合治理、煤层气抽采储运和低浓度瓦斯混燃发电等技术,保证煤炭安全高效生产;突破高灰熔点煤气化、煤基合成甲醇和二甲醚、热电气多联产等技术,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加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和煤矿废水、废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建立煤化工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高性能材料产业。依托马钢公司、铜陵有色公司、黄山永新公司、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鑫意玻璃公司、开尔纳米公司等,重点开发高档汽车家电用薄板、动车组车轮、高精铜板带、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等高性能金属材料;发挥我省石英砂资源优势,研发超白玻璃、IT0导电膜玻璃、节能玻璃等玻璃新材料;研究抗静电、耐高温、高阻隔等技术,开发新型包装材料和工程塑料;加强纳米材料在橡胶、塑料、涂料等产品中的应用。建立玻璃新材料、绿色包装材料等产业基地和铜加工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安徽叉车集团、合肥锻压集团、芜湖恒升公司、巨一自动化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加强数字化设计及制造、在线检测及监控、精密控制、近净成形和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电动平衡式环保叉车、大型液压机、机械压力机、高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通用机械和水泥生产装备等产品;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实现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国产化。建立高档数控装备、新型工程机械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

  信息家电产业。依托美菱公司、荣事达公司、合肥海尔公司、格力电器合肥公司、安徽康佳电器公司等,加快变频、人工智能、模糊控制、短程通信、嵌入式技术在家电中的应用,开发数字高清电视、机顶盒、智能模糊洗衣机、地热式中央空调等新产品,发展各类信息小家电产品和配套产业,推进家用电器升级换代,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由安徽制造安徽创造转变。建立现代家电产业基地和信息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

  2.发展壮大六大新兴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奇瑞汽车公司、江淮汽车公司、安凯客车公司、合肥工业大学等,围绕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轿车、客车整车产品,加强电驱动平台的系统集成与性能匹配、高低压电气拓扑结构等技术研究,开发动力电池、控制系统软硬件和电机驱动等关键零部件,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领域推广应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新型显示产业。依托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公司、安徽华东光电研究所、合肥乐凯科技产业公司等,发展TFT-LCD液晶显示器件、PDP等离子显示器件、特种显示器件,开发平板显示器材模块用玻璃基板、光学聚酯薄膜、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和专用化学品等配套技术和产品;加强LED背光模组的光学及结构设计、器件开发等 技术研究。建设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海螺集团、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蚌埠普乐新能源公司、阳光电源公司等,研究非晶/徽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电池、兆瓦级光伏发电逆变系统、风力发电回转支承等技术和装备,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应用工业余热发电、LED照明、节能电机、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发垃圾焚烧、环境质量监测光学仪器、污水治理等技术和装备。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

  公共安全产业。依托中电集团38所、四创电子公司、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组建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城市安全等领域,重点研究北斗导航系统、应急指挥与救援现场通讯技术、空管雷达、火灾探测监控等关键技术;加强智能语音、量子通讯、浮空平台、食品分拣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战略合作,建立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900亿元。

  生物技术产业。依托丰原集团、丰乐种业公司、安科公司、济人药业公司、安徽农业大学等,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基因工程药物、中药及天然提取物、医疗器械等产业技术开发;在生物制造领域加快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废弃物原料生物质能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活力纤维素酶等产业技术开发;在生物农业领域加快转基因品种选育、生物制种、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等技术开发。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和生物质能源、种业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安徽时代出版公司、安广网络公司、芜湖华强公司等,综合应用数字技术、动漫仿真和大幅面喷墨印刷、综合传播等技术,发展数字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三网融合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示范。建设动漫、软件外包产业基地,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四)建立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

  按照聚集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的主体功能,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

  1.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新建10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国家级中心5家以上;新建50家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国家级中心6-8家;新建40家左右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力争国家级实验室6-8家。对现有研发平台进行整合提升、完善功能、对外开放,成为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

  2.创新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安徽(芜湖)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国家专利技术(蚌埠)展示交易中心,支持推动安徽省股权交易所加快发展。完善网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时连接上海、天津等地技术市场。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力争全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20%以上。

  3.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高起点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使之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招才引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窗口。到2005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4000家。在汽车电子、公共安全、软件外包、动漫等新兴领域,建立一批专业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加速产业集聚。

  4.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以合肥、芜湖、蚌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安徽(合肥)创新咨询中心等为载体,聚集一批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代理、投融资等中介机构。以中国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等为骨干,形成全省技术转移组织网络。重点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改善基础设施,转变运行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5.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路路通总中心,建设各市分中心,在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省级以上园区建立150家以上基层服务站,形成覆盖全省、联通全国的工作体系。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探索公共科技资源对企业开放的激励和监督考核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保障措施

  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关键是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突出以人为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推进的局面。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成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

  省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各自职能,制订具体措施,落实相应责任,加强协调配合,有关目标和任务分解另行制定。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各市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在重大项目、政策试点、工作指导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二)建立投入引导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专项资金,安排2亿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散省试点工作专项资金,其中1亿元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专项资金中支出。各市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创新型企业的奖励,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与国家重大项目配套,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等。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采取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拉动一批产业投资,切实发挥杠杆作用。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发挥省、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进一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选择部分银行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大科技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深化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支持合肥高新区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公司)债券。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科技计划中给予持续支持,并试行委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三)建立政策导向激励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重点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进口设备税收优惠等政策。全面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对试验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各项行政性收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创新型企业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给企业。加强政策落实督促检查,开展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继续施行创新型企业科技专员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培训,把已有政策用好用足。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导高等院校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或新设相应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新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急需的创新人才。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实施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加快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大力引进国外智力项目,支持我省相关单位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骨干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扩大激励奖励试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试行股权期权激励,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充分发挥职工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职工技术交流与协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

  (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情况,纳入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市、县政府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试点工作,促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f708f9941ea76e58fa040a.html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