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教案示例之1

发布时间:2016-03-29 13:39: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秦始皇统一六国·教案示例之五

教案示例之四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执教:安徽省淮北市一中 张青莱

  讲评:安徽省淮北市一中 范德泉

  安徽省淮北市教委教研室 朱子风

教学特点介绍

  张青莱,女,1950年出生于上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6年毕业生,现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任史地教研组组长。

  张青莱老师的这堂课,主要特点是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教学方法,语言准确生动。

  秦灭六国的过程比较复杂、曲折。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教师先用四句歌谣加以概括,然后将战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并将前后阶段各自特点列入板书进行讲授,线索十分清晰,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讲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时,指出两点:第一,这是一套完套的地主阶级的统治机构;第二,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这就使教材内容得到深化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居高临下掌握教材重点部分的内容。另外,适当补充了材料,说明“皇帝”称号的来源,并由表及里简评秦始皇其人,使通篇教材具体生动,补充讲述,也恰到好处。这样讲授,实际上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张老师授课善于掌握语言技巧。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之外,还讲究语音、语调、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在指点画像介绍秦始皇时,用凝重的语言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与个性都表现出来,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听讲,师生共同进入一个情景交融的教学境界。

教学实录与讲评

  (上课)

师:首先提个问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哪一个王朝?它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过了将近二千年,到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这个秦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但却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第二章 秦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

  (板书)第一节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的条件:

  (1)人民渴望统一(客观)

师:在秦以前,我国历史处在战国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为什么叫作战国?(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为主的七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为了争夺天下,混战不止。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人民盼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

  当时,在七大诸侯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一呢?是秦国。为什么秦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呢?

  (板书)(2)秦的实力在七国之首(主观)

生:秦自商鞅变法后,废除了旧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力量大大加强,实力在七国之首,所以承担了完成统一的重任。

  〔评:通过提问使前后章节的教材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导入新课比较自然、流畅〕

师:秦虽强大,但要完成统一,也并非轻而易举,整个统一过程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板书)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师: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四句话:“先攻韩魏后攻楚,守赵长平是廉颇,赵括丧军四十万,嬴政十年灭六国。”

  〔评:四句话概括了秦灭六国的全过程,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然后利用教学挂图,顺纲理线,稍加点破。运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增加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战争过程简单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加深理解〕

  分为二步(板书)两个阶段:

  第一步削弱、打垮邻国;

  第二步兼灭六国。

  (投影《战国形势图》。指示七国位置,说明秦国采取的战略战术)。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首先攻打韩、魏,占领了大片土地,接着攻打楚,占领楚国都城,使秦的地域不断向东推进。到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请同学看书思考,然后回答板书要求的“说明”,指出长平的地理位置)。这是战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由于赵王昏庸,中了秦的离间计,改派赵括代替廉颇,结果惨遭失败,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而秦则越战越强,其余各国再也无力阻止秦的进攻了。长平之战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牢固的军事基础。在此之后,秦不失时机的连续对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统一战争转入第二阶段。秦灭六国的战争比较集中在哪十年?在谁的指挥下进行的?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如何?(请同学回答后,指图再重复一遍,出示卡片“嬴政”用分解字体的方法指点“嬴”字书写方法。然后板书:长平之战,前221年)。

  〔评:“嬴”字是多笔划字,用分解字体的方法讲述该字的写法非常必要。表明教师十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师:前221年,秦灭了最后一个东方大国齐,完成了统一,定都于咸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建立了。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并且是一件有着进步意义的大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板书) 3.秦统一的意义

生:本来天天打仗,从春秋到战国打了550年,现在不打了,统一了,安定了。

师:统一的安定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符合人民的愿望,推进历史向前发展,所以有进步意义。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为统一作出了贡献,这个历史的功绩应给予肯定。

  秦完成了统一,但是它还面临着更艰巨的巩固统一的任务,因此,秦王嬴政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归类回答。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纳,在这些措施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哪一个呢?

  〔评: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待讲教材内容,由教师提示,经过讨论要学生自行归纳,这是打破常规教学,探索教学新路的一次尝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板书)二、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师:这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求大家特别注意掌握的内容。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它包括哪些内容?

  (板书) 1.确立皇帝制

师: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了统一,认为自己功高盖世,无与伦比。因此不能和过去的六国一样称“王”,他把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两个最尊贵的称号合并起来,都加在自己身上。他取“三皇”的“皇”字,取“五帝”的“帝”字,自称“皇帝”。嬴政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他幻想他的子孙后代将二世、三世、四世的永远传下去,历史上称他为“秦始皇”。(投影)这就是秦始皇,他傲慢威严,身穿龙袍,头戴冕旒,前后挂满了珠宝,每边12排,这是当时最尊贵的标志,他手指前方,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为什么呢?

生:因为皇帝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部都由皇帝一个人裁决,一个人说了算。

  〔评:简介皇帝这一称号的由来,对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历代帝王的权势十分需要,对整个古代史的教学起开拓作用。随即教师用幻灯显示秦始皇的全身投影画像,据像描述人物。这段描述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准确精练,不仅刻画了秦始皇威严、傲慢和不可一世的外形,而且深刻地剖析了这位首代帝王自恃功高盖世、唯我独尊的内心世界,收到了一语中的、画龙点睛的效果,颇见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方面的功底。〕

  (板书) 2.建立中央机构

师:当然,国家很大,事情也很多。皇帝不可能所有的事都一一亲自过问,所以皇帝选派一些人来充当助手,在中央机构中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来帮助他处理朝政。

  (板书) 3.推广郡县制

师:在地方则推行郡县制,以郡守、县令协助皇帝管理地方,统治人民。(请同学回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三公”的职权,以及郡守、县令的责任)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官吏的重要。因此,秦始皇把对官吏的任免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任命那些对他绝对忠诚和无条件服从的人,在中央、地方各级参预管理,而无情地罢免那些对他不忠以及办事不力的人。秦始皇通过对官吏的直接任免,把政治、军事、经济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使全国上下都按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办事,从而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通过这套统治机构,加强和巩固了皇帝的集权统治,并利用它来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和分裂,维护统一,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因此,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都沿用了这种政治制度,从秦开始直到清朝,贯穿于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始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历代都行秦政事”。

  除了加强政治统治外,秦始皇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板书) 三、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师:什么是度量衡?“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器具——尺;“量”是指量体积的容器——斛、斗、升;“衡”是指称重量的衡器——秤。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呢?度量衡的不统一,给经济交往带来不便,所以首先统一了度量衡,经济交往就有了统一的规格,标准。还有一项措施是统一货币。(投影说明各国货币形状、大小、重量、名称,这些方面的不同给经济发展带来障碍。指示统一后的货币——圆形方孔钱。)为什么要统一文字?(投影字形不同的“马”字)七国文字不同的形、声给文化交流与传播,给统一政令的推行,造成困难。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主持文字改革。(用卡片出示李斯名)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被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这些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措施,对封建国家产生什么作用呢?

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师:今天的新课上到这里。小结两个重点:一是秦灭六国,二是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巩固检查:小黑板写出:(1)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2)嬴政;(3)小篆。

  布置课后复习题:秦始皇是怎样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下课)

  〔总评〕表述语言精当,描绘形象逼真,教态大方,讲究教学方法,勇于大胆创新,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后让人有回味余地,是这堂课的主要特点。

  一、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分寸上,基本上做到了褒贬得宜,扬抑有度,使学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的熏陶,避免了一些空泛说教。如对秦始皇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述,一方面对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机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功绩予以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对秦始皇专横跋扈目空一切,操纵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总想万世长存的疯狂欲望也毫不隐讳地加以披露。似这等评述,使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秦始皇有历史功绩,但又是个专横跋扈的皇帝。这样,既强化了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意识,让学生的思维之鸟能够在教师描绘的蓝天上自由翱翔,同时也为后面教学新教材的内容作了铺垫。为什么如此强大的秦王朝只走了短暂的15年历程就寿终正寝了呢?只要将前后教材内容连贯起来思考,便会得出秦失于政而非失于制的结论。

  二、讲述全面,概念清晰,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抓住教材总题中的“统一”两字,系统全面地讲述了秦为什么要统一,为什么能统一,怎样统一,统一后又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等,从而把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容,围绕“统一”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使教材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盘托出,讲解各部分基础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时,语言简练、精当,尤其是对度量衡的破译,使用定义性的语言,使概念准确、清晰,显示出教学艺术的魅力。

  三、发挥主体作用,重视能力培养。在初一年级组织课堂讨论,就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来说,确有一定难度。但是勤于发问,勇于探索也是初中生的突出特点。执教者抓住这个特点,扬长避短,对教材的内容需要综合、归类、抽象的部分首先进行提示,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回答起来感到轻松,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这种化难为易的教学形式完全是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来设计的。执教者在教学活动的程序上能如此精心安排,说明备课不忘学生,因而课堂上讲课才能胸中有人。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还紧紧抓住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东西即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启发诱导,激发思维活动,指点迷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重视教学活动中的探讨研究因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精心设计板书,讲究教学方法。板书文字工整简炼,纲目层次清晰,既理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对全部教材内容作准确概括。带有艺术性的板书提纲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程序,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执教者根据板书提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讲有练,讲练结合,边讲授边演示,投影图象、文字卡片,图文并茂,让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同时发挥作用,使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充满生机,从而把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学生的认识是确定教学方法的根据。在短短的一堂课里,能有如此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出现,的确是在“因材施教”方面下了功夫的。把讲究教学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者结合起来,是这堂课整个教学活动的主旋律,体现了执教者的创新精神。

  (选自《全国中学优秀历史课实录与讲评》,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ee730e524de518974b7d25.html

《秦始皇统一六国·教案示例之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