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发布时间:2019-08-06 05:16: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作者:鲍致远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1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靠意境来体现美的。而意境的创造,最讲究的就是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文学的基本特征。诗是最具文学性的文学门类。诗的美正美在其含蓄。无论是赏读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应该从含蓄入手。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含蓄,手法多样,比如空白、虚实。现代新诗更应注重含蓄,应以创造含蓄的意境为主要表现手法和目的。但含蓄不同于朦胧。不能因过分追求朦胧而戕害诗意。含蓄应是在易懂基础上的含蓄。

        关键词:诗歌;意境;含蓄;美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3-0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上,中国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多如丘沙,而且佳作纷呈、琳琅满目。徜徉诗海,品赏佳构,如赏奇花,如聆仙乐,美哉壮哉,心驰神飞。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是用情去粘合一切,用情去感化读者;同时,诗歌又是一种精练的艺术,是一种活的语言。诗歌是通过创造意境来体现美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境的创造是诗人追求的终极。诗的美正美在意境上。而意境的创造,最讲究的就是含蓄美。

        含蓄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长期的中庸之道的浸润,明显地带有很强的模糊性、隐喻性。人们为了回避矛盾、 平和人际关系,往往把明白事隐起来,而曲意表达。与之相应的汉语词汇,也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渐渐地,也就形成了民族思维和审美上的含蓄性特征。

        由于民族审美趣味追求含蓄性和模糊性的浸染,在文艺创作的艺术上也必然有意无意地受到影响,也必然要以曲意见长,追求含蓄蕴藉。历代文艺家都认为写文章要辞约而意丰,言语不可说尽,语忌直而贵曲,应含蓄而有味。

        诗的美也正美在含蓄。所以,无论是鉴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可以从诗歌的含蓄入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dee25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6.html

《浅谈诗歌语言的含蓄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