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空间与叙述策略 - 论香港女性导演的离散美学

发布时间:2011-03-24 23:02: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影视画外音 历史、空间与叙述策略:论香港女性导演的离散美学肖宝凤摘 要:本文以三位香港导演许鞍华、张婉婷与罗卓瑶的电影为分析重心,探讨她们如何通过家与国的辩证、离与返的往复及情爱故事的演绎等叙事策略诠释对九七症候的复杂情结。主体部分从后殖民/后革命氛围的理论界说、香港历史想象及离散情境中身份认同的追寻等三个面向展开。本文认为三位导演的 漂泊离散影像话语相对集中地展示了生动的历史现场感与多重阐释可能性,对探讨香港回归前后的文化生态图景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离散;许鞍华;张婉婷;罗卓瑶后殖民、后革命与城市空间1997年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引发了80年代初期延续至今的香港文化论述热潮,因香港独特的历史身世,研究者总惯于援引后殖民论述架构,从香港本土夹处于中国大陆与殖民英国的三角关系中探看香港历史、身份和前途问题。A bbas指出: (香港)不像是一个确切的地点而像是一个中转的空间,在英殖民时期和中国 再殖民时期的主权被动更迭中正成为一个 消失的空间。!周蕾亦试图厘清香港面对的多方权力关系,她指出香港是一个后殖民的反常体,它不像曾被欧洲殖民的大多数国家在解殖后取得领土主权独立,而是要回归中国,因此后殖民理论中殖民/本土的二元对立并不完全适合描述香港的后殖民状况,她认为 处于英国与中国之间,香港的后殖民境况具有双重的不可能性∀。两位论者把对香港文化空间的探讨建立在 后殖民语境的理论上并不显得突兀,他们也都注意到了香港境遇的独特性与后殖民论述不完全契合,然而将中国影响之于香港的意义定性为 殖民压迫,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都显然总体化并简化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渊源,也没能准确把握香港文化内部的复杂结构。本文认为引入 后革命话语可以更有效地表述回归前后香港文学及艺术中的某些复杂元素。在中国内地学界, 后革命时期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历史阶段,这个表述 除了分期的含义之外还有反思、告别乃至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否定、解构、消费#革命∃含义%。香港的文化生态走向一直与中国内地保持着或隐或显的连结,即使撇开1949年以前香港曾作为中国革命各路思潮论战据点的历史及此后一代代南来作家、艺术家对香港本土文化的种种想象与建构,也可以看到在香港本土历史叙述中被深情缅怀的60、70年代的保钓运动及文化精英争取自由民主的学潮运动。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中国革命、 文革等历史事件也是香港文学与艺术多有涉及的题材,并表现出更多直面历史的勇气与锐气,他们对革命的反思也显示出与中国内地文化界不一样的出离于 消费与 消遣之外的理想主义情怀。因而从后革命的角度切入对香港当代文化生态的研究可以较为理性地重估香港历史脉络中精神资源的丰富性并补足单一后殖民视野的缺失。在后殖民与后革命的双重理论视域中,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思维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处理时间与历史的特定方法,列斐&弗尔指出: 空间一直受到历史和自然诸因素的影响和塑造,这始终是一种政治过程。空间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它实际上是充溢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因而人总是需要通过重写策略来理解城市不断变动的权力与意义空间,福柯甚至直言: 一部完整的历史仍有待撰写成空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权力的历史。)西西在小说∗我城+里指出香港是一个只有 城籍而无 国籍的地方,这一方面反映香港 大都会的形态和性格,另一方面则隐喻了香港在九七问题浮出水面后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香港到底该如何重塑其身份内容及历史发展轨迹?王德威曾言: 向前看或向后看,我以为香港在文学与历史上的定位,终将与其千变万化的城市形象息息相关,,辗转于无常的政经文化因素间,香港能屹立不变,正是因为它的多变。不论是小岛、前殖民地,还是特区,香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座绝无仅有的城市(((一座不断重新琢磨其功能及国族属性的都会。−对香港的文化论述而言, 城市空间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相关故事发生的场景,更是一个其自身便罗织着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等多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实体;而另一方面,后殖民论述脉络中所牵涉的空间离散与9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68caacdd3383c4bb4cd209.html

《历史 - 空间与叙述策略 - 论香港女性导演的离散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