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原文

发布时间:2020-06-15 02:49: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1978年的冬天,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到这所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在了。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在我31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其实,按照我的年龄应该戴老师的那种红徽章才是,戴这种白校徽和年龄不相符,颇有些范进中举式的可笑。但我还是戴了好些日子,它让我产生对校园的亲切感,也让人知道我和校园是同在一起的自豪感。

如果问我这一辈子什么最让我留恋那就是校园。离开校园之后,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在以后的日子里,偶然之间,我也曾到过一些大学,或者说大学闯入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涌出一种故友重逢、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有两次,一次是到厦门大学,一次是在天津大学。

我的一个学生在厦门大学读书,她陪我参观了整个校园,鲁迅先生的雕像,陈嘉庚先生资助建造的体育场、教学楼、实验室……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

她带我推开礼堂的大门,偌大的礼堂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只有台上亮着灯,几个老师和学生在布置着舞台,大概晚上要有演出。那种安谧的气氛、空旷的空间,以及几粒橘黄色的灯光童话般地闪烁,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只有门外蓝得像水洗了一般的高远浩渺的天空,还有那流动着的湿润、带有树木的清香,弥漫在身旁。这些,都是只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只有在这里,一切才变得如此清新,心情才得以超凡脱俗的净化。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那一刻,时光倒流,我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那次在天津大学,是我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送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巧,电台的朋友把我安排在校园住。我住进去时已是夜晚,四周被浓郁的树木包围着,林间有清脆的鸟鸣,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间或能碰见几个正高谈阔论而迟归的学生,空气中没有那种在别处常有的煤烟味和烧菜的油烟味,只有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潮湿的泥土的土腥味道。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

第二天清早,我漫步在校园的甬道上,一直走到主楼前的飞珠跳玉般的喷水池旁,我更体会到只有校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学生,或捧着书在读,或拿着饭盒急匆匆地在走,或抱着球风一样在跑,身影消失在操场上、饭厅里和绿荫蒙蒙的树丛里、晨雾里,让我很羡慕他们。我想,如果能让我重返校园,无论是读书还是教书,我一定会比以前更珍惜,更认真。我当时真的这样想,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呢也许是走过了一些别的地方,看到了一些 不愿意见到的事物,才对校园别有一番情感也许校园本身确实相对清纯清白一些而让人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错觉吧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污染得越来越严重了。同时,我也想,青春真是一刹那,稍纵即逝。我眼前的这些可爱的学生一般只能在校园里呆4年,即使读硕士、博士,也就7年或10年,他们很快都得离开校园,都得和我一样快速被这个强悍的外部世界同化而变老。那次,我在天津大学住了十多天,一直到把那部长篇小说录音完。十几个清晨和夜晚,我都在校园和学生在一起,便也和校园外的喧嚣隔绝了十几天,感受到久违的青春气息,虽有些,但美好难再。后来,我把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叫做《青春梦幻曲》。

去年,我的儿子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学校要家长直接递送保送的表格,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校园。未名湖、三角地、五四运动场、新建的图书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却让我感到是那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绿树红楼、蓝天白云、微风荡漾的湖水、曲径通幽的甬道……还有那些虽不如街头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衣着时髦的学生,但一一让我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我几次问路,学生们都是那样彬彬有礼,而且用他们青春的手臂指向前方的路。然后,他们消失在柳荫摇曳的前方,于是,便一下子绿意葱茏而飘荡起动人的绿雾。这种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虽然我知道只要走出校园,这种感觉便会像是惊飞的鸟一样荡然无存,但我仍然为这种瞬间的感觉而感动。想想儿子就要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读书,心里漾起祝福,也隐隐有些嫉妒。同时也在想,他能够和我一样,在经过了沧桑之后对校园充满着珍惜之情吗

记得去年一个星期天,儿子在学校复习功课,我去找他,特意带了相机。这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也曾是我的母校。儿子就要离开它了,便和中学时代告别。我希望给他留下几张照片作为纪念,也想和他一起同母校留影,留下校园的回忆。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青春的气息和满园馥郁的月季芬芳一起在校园里洋溢。32年前,我和他一样大小,一样高中毕业,一样青春洋溢而所想空阔,一样想从这个中学的校园蹦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但梦就是在这样的年龄时破灭了。

我和儿子站在了教学楼前的校牌旁。32年了,校牌依旧,我和儿子一人站在它的一边,两代人的梦都在它的身旁实现。照片会留下岁月和历史,留下深情和记忆。即使我们都不在了,照片还在,校园还在,永远的校园会为我们作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e00e7c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c.html

《永远的校园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