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发布时间:2019-08-29 23:06: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往往令教育工作者头痛、沮丧,其转化过程是教育的难点。如何对待学困生?长期以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是放弃对学困生的转变,任其发展直至失学;另一种是想方设法转化,直至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别,最后成为中等或优秀学生。我们认为,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只有转化学困生,才能实施素质教育并展示教育工作者塑造灵魂的风采,才能显示出教育改造人的功能。转化学困生的过程,是教育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升华的过程,也是教育工作者高度责任感和教育艺术的体现。如何转化学困生呢?笔者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学困生的内涵与特点

学困生是指智力和体力发展正常,但由于教育环境中多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个体学业不良,甚至导致品德、行为暂时落后而需要特殊指导和教育的学生。

遵循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原则,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学困生现象。绝不能以学习好坏作为判断学生优劣的惟一尺度。因为每个人的禀赋是各不相同的,有的长于文史,有的精于理化,有的则在绘画、舞蹈或者体育、音乐上有独到之处。在暂时还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手段的今天,一齐挤在独木桥上,可能会有人落水;可是一旦进入专业学校,落水者却又往往会脱颖而出,给人才华横溢之感,说不定在相应领域还会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我们怎么有理由称这样的学生为学困生呢?纵观古今中外,从布鲁纳到加里宁,从苏霍姆林斯基到陶行知,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端正和培养。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我们应该认识到,学困生一词最根本的内涵应该是学习和思想上相对较差的学生。

古人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才会有坚定的信念,这才是勤奋、刻苦的唯一源泉;具备了这种思想品质的学生是不太可能成为学困生的。

根据观察,学困生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力,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近景性学习动机,即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学习,或为了眼前看得见的某一特定目标而学习。如为了得到家长关于钱物的奖励从而夺得某门功课的高分等等。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后进生均缺乏学习动机,并呈现出一种被动甚至木然的学习态度。

        2、学习兴趣转移。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功课感兴趣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知识占有欲,并不辞劳苦的反复学习这门课程。学困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学习兴趣容易转移。观察发现,学业不良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其兴趣一般不在教师所授课程的范围内。他们一会儿玩这,又一会儿看那,坐在教室里无所适从,有的学生甚至刚上课就盼下课。

       3、自卑感强。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

      4、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因而学困生的言行常常具有反抗性。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学困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应该也能够做好每一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二、转化学困生的途径与方法

 

       怎样消除挫折因素,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原理,把转化置于教育活动之中是最有效的途径。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学困生戒备心理,增强学困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消除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学困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应晓之以理,提高学困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困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学困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对学困生要求要适度。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2)让学困生获得成功。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以适当的鼓励。(3)让学困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3、创设情境,锻炼学困生的意志

针对学生不良行为,光靠说理还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应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如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应该适当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

4、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c598d328ea81c758f57842.html

《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