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复习

发布时间:2019-07-07 23:45: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1.诗歌对文学的教育作用的认识?

柏拉图将诗歌分为好诗和坏诗,认为只有敬神和歌颂名人的诗才能被放入理想国。区分诗歌好坏的传统延续下去,几乎就是中世纪基督教诗学的传统。柏拉图虽然将诗人赶出理想国,却表明一旦诗人“改邪归正”,他仍然随时准备欢迎。

奥古斯丁过分强调文学的道德作用,他一面斥责文学助长情欲败坏道德,一面表示文学可以见出真情,可喻上帝创世。他认为语言问题的核心是一个时代必然会使用它自己的语言,而不是一味追缅古典。奥古斯丁认为文学最大的祸害在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驭。文学由于偏离理性,刺激情欲,所以需要被谴责。

世纪诗人塞杜留斯谈到了诗在基督教世界中可以发挥的功能,并再一次强调了“好诗”和“坏诗”的对立区分,这是以柏拉图的坏诗和好诗的区分为理论基础的。

薄伽丘的教化说,是对诗的价值的辩护。

1、诗是一种天赋的热情创造,能教化人类。2、诗是具有高尚价值的实用艺术。

2.西方文论史上有许多人把文艺比作镜子,如柏拉图、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等镜子说

(一)柏拉图的镜子说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摩仿自然,只能摩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他认为诗人和悲剧喜剧艺术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因此“摹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柏拉图承认画家画的床是木匠造的床的反映,正如镜子反映事物的影像一样,这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虽然柏拉图如此贬低艺术,但客观上它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

(二)达芬奇的镜子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摹仿说,认为文艺作为生活的“镜子”并没有什么不好,文艺就应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自然和人生。达?芬奇就持这种观点。

达芬奇把师法自然看做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画家如果只懂得抄袭他人的风格,而不是直接地去摹仿自然,那么“他在艺术上只配当自然的徒孙,不配当自然的儿子”。

?芬奇的画论笔记就是按照艺术摹仿自然、再现现实这一基本精神,把人和自然当做画家的重要课题来探索和研究的。达芬奇把艺术比作镜子,虽是就绘画须再现自然而说的,但却形象地概括了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的普遍规律,因此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颇有影响。

?芬奇主张艺术应该像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艺术家去抄袭自然、照搬自然。他认为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现实,不能单凭感官认识世界,还必须用理性去理解世界。他把艺术比作镜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而不是把艺术家的创作同镜子的照物等同起来。

(三)莎士比亚的镜子说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莎士比亚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必须摹仿自然。在他看来,自然比艺术更丰富、更美好。他继承了达?芬奇“画家是自然的镜子”的观点,但他是从戏剧剧本的创作和演出来阐发这一观点。从创作角度来说,莎士比亚认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的演变发展的模型。”从表演角度来说,莎士比亚反对演员的表演“过”与“不及”,希望演员“应该接受你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语言互相配合起来,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超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要是表演得过分或者太懈怠,虽然可以博得外行观众的一笑,明眼之士却要因此而皱眉。”“可是平淡了也不对。”从创作到演出,莎士比亚都坚持戏剧要真实反映自然的观点,他认为只有真实反映自然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在莎士比亚的思想观念中, 艺术就像一面镜子, 它可以映照出周围世界的一切。而艺术家就是手拿镜子的这个人。艺术家不仅可以利用这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心灵世界的美丑善恶, 而且还可以映照出周围世界、一个时代的各种景象。因此艺术不仅仅包含自然界的一切, 也不仅包含人的本性, 而且还包括比这二者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

3.但丁与华兹华斯的文学语言观?

但丁的《论俗语》可视为中世纪一部划时代的文论著作。它提出了民族语言作为文学语言的必然性,同时对诗本身作了方方面面的界说。以俗语取代拉丁语,最终确立它作为书面语和文学语言的权威地位,客观上是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必然,但实际上拉丁语已经在学术领域长久培植了一种权威感。

1.华兹华斯主张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自然而然:感情平缓再写诗。2.关于诗的题材和语言,华兹华斯主张到乡野田园中汲取灵感。他强调在自然环境中人才能保持其感情的直率和纯洁,保持其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3.在语言风格方面,华兹华斯主张发展民歌的艺术传统,采用乡下农民的日常口语。

他特别重视想象和幻想,两者特点都是创造性。想象是创造、通感和移情。幻想是在于激发诱导我们天性的暂时部分,是感受和表现外在世界轮廓、特性的能力;想象是在于激发支持我们天性的永久部分,是沉思和表现我们内在的永恒天性的能力。

4.布瓦罗与狄德罗文学模仿自然观?

布瓦罗:1.摹仿自然原则:“要永远追随自然,一步也不要离开自然。”“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移。” 布瓦洛的“自然”不只指客观自然界,而且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特别是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人性。他认为,人性的根基是理性,因此合乎理性的人性才是人性的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理性的。要求以理性去筛选自然,改造自然,表现合乎理性的自然事物。这种合乎情理的自然,在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不允许描写性格的人和发展变化。“自然”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宫廷”。因此,他的自然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 2尊崇古典、摹仿古典。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法。

要求以理性去筛选自然,改造自然,表现合乎理性的自然事物。这种合乎情理的自然,在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不允许描写性格的人和发展变化。“自然”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宫廷”。因此,他的自然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狄德罗:他强调模仿,主要是模仿自然。古典主义者崇尚理性,强调模仿古人和贵族的生活趣味与情调,布瓦洛要人们认识研究都市宫廷。狄德罗强调要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到下层人民中间去。认为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典型化生活体现了艺术家的理想,才是生活的真实。5.薄伽丘、锡德尼与雪莱的为诗辩护?

薄伽丘:第一,诗是一种天赋的热情创造,能教化人类。

第二,诗是具有高尚价值的实用艺术。

除此之外,薄伽丘关注到了诗和修辞学的关系。他认为,修辞和语法一样,是诗表现思想的许多必备条件之一,但却不是诗的全部。通过将修辞与诗分离,薄伽丘最终以虚构为诗的专利和本质特征,并指出诗的虚构是宣谕真理的必要手段。

锡德尼锡德尼认为,诗歌是一切学问之母。锡德尼明确提出了诗歌的目的在于创造。他认为,诗的标志不在于其华美的辞藻,样式或是韵律,而在于它具有德性教育意义。

锡德尼进一步指出,诗歌之所以优于其他学问,是因为它并不单单是在教育我们,更是在感化我们,它不仅让我们知道德性的生活是应该过的,更让我们去渴求过这样的生活。

1.当时的人嘲笑诗歌是因为他们认为诗人都只是在寻觅诗韵,这也构成了对诗的第一个指控。但在锡德尼的心目中,诗的本质并不在于诗韵或排成诗行。诗人讲求形式和押韵只是为了使诗方便记诵罢了。

2、 对诗的第二个指控是诗浪费了人的光阴。但锡德尼认为,诗能教化人,是使人向往德行的学问。而德行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诗也是最重要的知识。

3、对诗的第三个指控是诗人说谎。锡德尼首先澄清了什么是谎话,谎话就是将真实的说成是不真实的,所以,谎话只会产生自关于实然的知识。而诗却是应然的知识,诗并不告知人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而只会告诉人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所以诗人不可能说谎。4.对诗的第四个指控是它滥用了人们的才智,使它习于放肆的邪恶和淫欲。锡德尼承认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但他却巧妙地指出,错的其实并不在于诗,而在于人。这就好像医药一样,用得好能救死扶伤,用得不好则会置人于死地,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放弃医药。

5、对诗的第五个指控是诗会使人慵懒和软弱。锡德尼认为,这个指控不单单是针对诗,更是针对一切与书本有关的学问,但这只是无知者的偏见。因为知识本身并不反对行动,相反,一切行动都要以掌握某种知识为前提,而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雪莱雪莱把诗定义为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之中,是在最美最善时刻表达最美最善的思想。诗是想象的表现、生活的 映像、时代的精神、民族的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雪莱把诗人视为立法者,充分肯定诗的社会作用。他指出,诗的作用是在读者心目中燃起他们对自由和正义原则的热诚,对善的信念和希望。诗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三种作用,一是给人以真的知识;二是给人以善的信念;三是给人以审美享受。雪莱非常重视诗语言的音乐性,主张诗必须讲求韵律。强调语言形式和谐美在诗中的重要地位。6历代戏剧理论

喜剧理论喜剧理论有特里西诺的独创性,这也是特里西诺对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他着重谈了悲剧与喜剧的异同。如悲剧取材显赫人物,用崇高语言,大多写实;喜剧取材普通人物,模仿日常用语,多虚构。

并特别强调以下不同之处:一、教育的方法。他强调了喜剧的社会批判作用、教育作用。

二、题材和人物。悲剧和喜剧多相反。

三、语言和风格。平凡清楚温文儒雅。

狄德罗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和《论戏剧诗》中阐述了自己的戏剧观,提出建立“严肃喜剧”(即市民剧)的主张。

他认为严肃喜剧(正剧)应讲市民和家庭题材,帮助和引导人们爱道德、恨罪恶。

他提倡把人物的性格放在情境的关系中去表现,所以情境应该成为作品的基础。情境为主,性格为次。

他重视戏剧的道德教育作用,主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戏剧。

他的文论思想充分强调文学的生活功能,并赋予作家崇高的教化使命。

7天才与后天训练关系

塞万提斯还提到,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有“才情”,这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问题。

完美的诗人和小说家,必须是天赋和人工配合而成。

才情则是作家所独有的天赋和艺术创造能力。

这种提法突破了传统文论只强调“人模仿自然”的片面思想,深刻揭示了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康德认为,天才给艺术制定法则。也就是说,天才就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则。

天才有四个特点: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仅限于美的艺术。

想象力和理解力(悟性)的自由协调,产生审美活动,即艺术的灵魂。

柯勒律治也推崇天才,承认天赋但同样强调后天的学习。

他强调天才首先应当具有独到的见解,能用一种主导的思想和情感来统一杂乱无章的复杂繁多对象。

主张天才对于诗的题材的选择最好同自己的兴趣所向和熟悉的环境保持一段距离

8.罗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与德国古典主义

罗马古典主义文论古希腊文论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性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方面,古罗马文论则是对这两大对立的文论进行整理、定型,即系统化而形成的。因此,古罗马文论主要是继承和发挥了古希腊的文论。

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罗马时期开创了崇尚古典的风气,无论创作还是理论方面都强调摹仿古人,以古希腊成就为典范。贺拉斯在亚里斯多德《诗学》基础上,建立了古典主义诗学。古罗马文论的主要代表作家是贺拉斯与朗吉纳斯。

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法国君主专制时期倡导摹仿古典,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所谓新“古典主义,就是因为它是在17世纪的”新“时代产生的,以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古典主义文论思想为一句,而且,它对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 ,强调“先天观念” ,认为人类先天就有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理性高于一切,理性是判断一切的准则,这相对于中世纪对上帝至高无上地位的强调和文艺复兴时期对“人” 的彰显而言,也有其“新”的特征。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四方面特征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是以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为思想基础的文学理论,其特征为:

第一,人道主义意识强烈。(美和审美、艺术被当做完善人性、解放人类、改造社会的主要途径)

第二,以综合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为目标。

第三,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创作上的古典主义,即魏玛古典现实主义,达到德国古典文学的高峰。

德国古典时期的文论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由主观精神逐步过渡为客观精神,一是由外在辩证法逐步发展为内在辩证法。

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催生德意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歌德的自然神论、席勒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指导德意志古典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文学各因素间的关系由外转内。

9.席勒的悲剧冲突和黑格尔的悲剧冲突?

①席勒:席勒在《论悲剧艺术》和《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中,提出“悲剧冲突论”。

他强调道德原则只有在冲突之中才能惊心动魄地表现出来。

席勒指出相互对立的趣味和责任的痛苦斗争,对于当事人来说是痛苦源泉,却能使观众愉快

他是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用辩证观点阐释悲剧冲突的剧作家,突出了人的理性表现和自由的提升。

席勒的悲剧冲突论可归纳为:
悲剧是表现道德的合目的性与自然的或道德的反目的性的冲突,其功能在于使人的道德本性得到表现和高扬,从而使人形完全实现。

②黑格尔:黑格尔被认为是继亚里士多德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其悲剧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他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和重新和解,悲剧冲突的实质是两善两恶的冲突。

以《安提戈涅》作为案例

黑格尔规定:理想的悲剧冲突应兼有正义与正义之争和不义与不义之争的性质,兼有两善两恶的冲突。

从这种悲剧本质观出发,黑格尔将悲剧冲突分为三类:

1、由单纯的物理或自然的原因产生的冲突;

2、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冲突;

3、心灵的冲突,这也是最本质的冲突。

永恒正义胜利说:黑格尔认为两种包含片面真理的伦理力量发生冲突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而这最终宣告永恒正义(理念)的胜利。(破坏平衡的特殊性被毁灭)

黑格尔是第一个自觉地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并以冲突的发生与和解为核心建构悲剧理论的学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①奥。施莱格尔:1.强调美的艺术的无目的性。(影响唯美主义)因此艺术批评必须是主动的、自由的心灵活动并具有个性特征。

排斥批评的客观标准和一定范围内批评的普遍有效性,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②沙坡兰:目的:赞美优点,批评缺点,最终让真理得以阐明。

原则:批评要服从某些规则;要适可而止,不应抬高自己而贬损别人,应关注公共兴趣,较少地想到指责而较多地考虑帮助和鼓励作者写出较好的作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批评才能保证文学的进步

首先,他强调了以谴责为主的文艺批评的必要性。

方式:教条的、理性的和分析性的批评方法。

批评要井然有序,讲究方法,逐一地回答一系明确的问题。

首先是对主题或“立意”进行研究,如想象力、结构安排、使用的习惯或表现的激情;

第二是研究风格或“处理主题的艺术”,即对适合表现主题的题材,以及措辞的运用加以研究。

11.性格塑造和情节的关系

第一,性格塑造的原则——“美好”原则。

源于贺拉斯“合式”原则,要求恰如其分描写人,写得更温和慈祥。

第二,悲剧作家在性格塑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原则。

作家必须通过“美化”强调感官和知觉效果,必须带着感情(激情)去创作,才能正确表现出真情实感。

德莱顿: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

在《悲剧批评的基础》中,德莱顿着重论述了悲剧的人物性格问题,强调性格的重要作用。

如何塑造成功的性格?

1、性格必须具有鲜明性,每个人物必须通过言语或行动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品质或感情等方面的倾向。

2、性格必须与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和职业等一般因素相符。

3、注意性格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4、注意人物性格的连贯性。

5、主张激情与性格相统一。(这是英国戏剧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突出成就的总结)

德莱顿要求戏剧的形象应当是倾向鲜明而又具有复杂性的有机统一体。

他的戏剧性格理论既保持了古典主义的精神,也有所突破,为后世以性格为首要要素的戏剧、小说的创作和理论奠定了基础。

卡斯特尔维屈罗: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其次。而卡斯特尔维屈罗则认为性格也很重要,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

他将行动是否表现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12.艺术的真实性?

锡德尼观念:

1、文学在于表达人类经验的真实,诗不必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却可以真实地揭示人类生活的普遍意义,故诗比哲学更有效。

2、诗揭示真理的方式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即以“具体”表达“普遍”,绝对的理念只有通过诗的形象才能够成为人人可追随的对象。

②塞万提斯:艺术真实和作家才情

在《堂吉诃德》里,塞万提斯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到艺术必须遵循“或然性与可能性”,强调艺术真实的精髓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

由此涉及到的小说形象塑造的问题,塞万提斯认为,文艺要源于生活的真实又要高于生活的真实,还要给人提供借鉴的镜子,就只能走典型化或类型化的道路。这是小说人物塑造中典型观念的萌芽。

雨果:雨果强调,艺术真实不是绝对真实。

自然的真实是本体论上的真实,而艺术真实则是认识论和心理学上的真实,是一种“理想真实”

雨果认为,表现基督教人道主义,表现伟大精神与肉体、兽性欲望的对立斗争直至最后取得胜利,才体现人的真实,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真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4f88192b160b4e767fcf61.html

《西方文论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