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经教主本地加持分别(1卷) 日本 杲宝撰

发布时间:2011-10-12 01:1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No.2452

大日經教主本地加持分別

  杲寶草

        

        

        

一。大日經教主本地加持分別事

大日經第一云。毘盧遮那佛告持金剛祕密主言○(文)同經第六復次薄伽梵毘盧遮那告執金剛祕密主言(文)。

私云。此經一部六卷處處。呼教主云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本地法身異名也。二教論下云。若依瓔珞經。毘盧遮那是理法身。盧遮那則智法身。釋迦名化身(文)天台文句第六法身如來名毘盧遮那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6□燋(文)玄義第六云。境妙究竟顯名毘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遮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文)三身名字各別也。既以理法身名毘盧遮那。豈以本地身非為教主乎。

彈云。毘盧遮那為法身者一往假說也。實三身通名毘盧遮那。依之普賢觀經花嚴經等釋迦亦名毘盧遮那。大師聲字義中四身通名大日。何以謂毘盧遮那。成本地身教主之義耶。

會云。於立名有傍正。毘盧遮那。言正名法身。兼通餘身。就此有二意。釋迦即毘盧遮那者約三身相即義。普賢經等意也。四身通名大日者。約分有遍照義。聲字義意也。今大日經意八葉九尊乃至第三重隨類身。各隨其三昧立別名。既以臺上尊名毘盧遮那。簡四佛以下報應等流。獨以自性法身稱毘盧遮那。是則約正意。全不依傍義。而今以傍義疑正意。理豈可然乎。大師真言問答云。釋迦名毘盧遮那者。其為機根無非一切毘盧遮那。無非一切天龍八部(云云)雖然三身四身非無其由。如是無量人法義門併是大日如來萬德。一門耳。本末因緣得意知之(文)無非一切毘盧遮那者。隨機之門也。何執機見亂本末乎。

疏第三云。今此中妙法蓮華曼荼羅義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文)。

同第二十云。此是毘盧遮那佛本地之身花臺之體(文)。

私云。當經說主毘盧那者。是曼荼中台之尊也。而疏判為本地身。凡約胎藏曼荼羅就分別四身。自他門判釋非一。祕藏記云。中台毘盧遮那為法身。四佛為應身。釋迦為化身。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文)護摩次第云。毘盧遮那佛云自性身。四佛云受用身。金剛蓮花等菩薩云變化身。外金剛部云等流身(文)教時義第一云。胎藏界會中台八葉名自性身。第一重三部眷屬自受用身。第二重諸大心眾他受用身。第三重中釋迦佛名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文)四身配屬雖有異說以大日為自性法身。諸說一同無有相違。若依五種法身配立者。阿□為自性身。大日為法界身。此有三證。

一聖位經自性及受用等文(以四身盡三十六尊。以大日名法界身。并成三十七尊也)。二禮懺經常住三世常妙法身等文(大日為淨妙法身。阿闍名自性身。寶生為福德莊嚴身。彌陀為受用智惠身。釋迦為變化身。餘三十二尊為等流身也)三一字頂輪軌印心成鏡智等文(大日為虛空法界身。阿闍為金剛堅固身寶生為福德莊嚴身。彌陀為智惠身。釋迦為變化身)已上四種法身五種法身雖有兩箇配立。同簡受用以下加持身。大日或名法界身或稱自性身教主本地之義不待言者也。

彈云。以一曼荼羅聖眾配屬四身。一往釋意也。全非盡理說。實一一佛菩薩皆具四種法身德。悉備本地加持二德。金剛頂經云。五方諸如來不壞應身故常來作加持(文)又大日經疏云。如來五智皆帶權實二用(文)即此義也。若然者。以中台大日為本地法身者。難者所不遮也。其本地法身住加持身說此經。內證本地。外用加持。內證外用雖同時具足。依說教門者。正以加持身為能說主。若如所立者。大日唯限本地不具加持德歟。然者佛智有偏闕失。若云具二德者。知此經教主本地□帶加持。住此加持門。所說也。而以大日釋本地者。且約具二德之一邊。何引一邊釋輒成本地教主之義耶。

會云。自宗意即事而真為門。多法界為義。依之因行果德尊體各別三身四身佛體無亂。不如顯教云一理為宗故一切佛皆具三身也。大師釋云。理理無邊。智智無數。心王心數主伴無盡(文)可思之。若如所疑者。一一佛菩薩各具四身德。無優劣。依何有四重壇差別乎。若云假立者。違宗本意。若云實談者。同所立義。總意云。中位居內證。邊葉住外用。是故大日如來居中臺。表萬法體性。字印形皆六大法界表示故名為本地身也。諸尊住邊隅。種三尊悉四萬隨緣表相故名為加持身也。依之四身配屬非一往假義。法爾所成實義也。禮懺經分別現證法界卒塔婆塔中三十七尊為五種法身。一字經明行實證功德。分五智為五身。同以中台或說淨妙法身。或說虛空法界身。誰以此等經文可稱一往配屬乎。是故大日經第五(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三重壇為菩薩隨福所感。中台說法界性身安住其中。以中台為法界體性本地法身。兩部大經一同說也。但至五智如來帶權實二用之釋等者。大日如來權智利他德者全非隨緣加持業用。有極大頓極堪聽受本地直說。為此机說此經。然則權實二智同名本地。俱稱自性。以自性法身利他德全不可云加持身。雖云利他更不動自證。一佛上望自云內證。望他云外用。少不下隨緣。何以云有利他德。猥可云加持身乎。

今所論法爾為本地。隨緣為加持。難答所致相論也。縱稱利他縱名加持。若不出本地界量者。答者所得理也。

大日經第三(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文)。

疏第十二釋云。本初即是壽量義(更問)世所依者。如一切草木皆依於地而得增長○今佛偈中說此阿字者。即是說自證法中一切語意。中雖有所說。然此內證之境終不可了知。由自證法不可說故。佛雖自歎美即是稱歎此阿字也。以此字本初以來是世間依。今說此自證之法。非彼二乘外道之境。於彼法。無可喻況之者。故云無比也。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為不飲人說。況如來境耶(當別深密)然佛以加持力故說此不可說不可說之法。令金剛藏等皆得知之。此事即為希有也(文)即身義云。謂我者大日尊自稱。一切者舉無數。本初者本來法然證得如是大自在一切法之本祖。如來法身眾生本性同得此本來寂靜之理(文)。

私云。本地稱以此文為本據。本初者本義。所依者地義。依之疏釋云皆依於地。而我者教主大日自稱也。已自呼號本地身。當經說主本地身義此文明鏡也。學者不可異求矣彈云。大日如來證得本地體性。而以加持神力還說本地境界。示悟眾生。故疏釋云。然佛以加持力故說此不可說不可說之法(文)然則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者。約自證體。此佛立本地稱。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者。此本地佛住加持神力還說自證法也(為言)於初二句者。一旦雖似所立潤色。於後二句者順難勢。然者本地身以神力加持說法故。此文落居在加持身說法意矣。

會云。此文所以云無等比無有上。本地直說最極無上故也。若如所難。本地真佛住隨緣加持說法者。不可云無等比無有上。雖云神力加持不下第二轉。不動法爾境界故歎其說法云無等比。又云無有上。於四句經文莫存重位矣。

疏第一云。經云。薄伽梵住如來加持者。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受用。即以此身為佛加持住處。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之聲悟意密之法。隨其根性種種不同。即此所住名加持處也(文)。

大日經開題云。薄伽梵即是毘盧遮那本地法身也。次住如來加持者。如來即是佛加持身。上云住者。佛受用身。心王之佛而住其中。是無相法身也。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令一切眾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之聲。悟意密之法(文)。

十住心論第十云。薄伽梵者總舉塵數諸尊德號。具釋如疏。住者顯能所二住。言各各諸尊住自證三昧句。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者。是則五佛之異名。大日寶幢開敷彌陀天鼓如次配(文)。

私云。諸經說主以教主成就句辨定其佛身。而釋薄伽梵句云本地法身。是則疏家宗家一同所判也。於今科目者。此釋可為明據。縱雖有百千違文。會從此文可成一途何拘小節忘大綱乎。但論云塵數諸尊德號。疏云毘盧遮那本地法身。一旦雖似相違。其意終歸一致。謂大日如來豎超四身。獨居曼荼中位。故釋云本地法身。橫遍五部全攝海會聖眾故判云塵數諸尊。論疏若矛盾者高祖豈讓具釋於疏釋乎。得意可思之。

彈云。此釋誠雖似成本地身教主義。實是以加持身為能說教主。先釋教主云本地法身。次釋住處云是佛加持身。是則本地法身更住加持身說此經也(為言)本地法身者。能加持理法身也。其加持身者所加持身也。就此兩師意別也。一依覺苑意者。他受用身也。演密抄第一云。住如來加持者。應身他受用身也。次疏釋成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言如來心王等者。如來是所住。心王為能住。如一切諸佛說法儀式皆住於應身。即本地身為教主也。約別就勝唯是真故經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推功歸本言法身說(文)此意本地身住加持身說法故云住如來加持。而釋教主云本地法身者。推功歸本意也。例如大師釋釋迦即毘盧遮那文雖歸本皆毘盧舍那據三昧門各各三昧之化(云云)覺超料簡又同覺苑釋歟。東曼荼羅別抄云。二教主身相者。具緣品義釋云。大日如來身如閻浮提檀紫磨金色。如來像首戴髮髻猶如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被絹穀衣。此是首陀會天成正覺之□幟也。彼界諸聖天眾衣服輕妙。乃至無有銖兩。本質嚴淨不復假以外飾故。世尊俯同其像也。私云。已上引教主土文了。案此文意。今教主毘盧舍那是他受用報身歟。然言毘盧舍那者。依此宗釋。佛加持故同法身也。又准天台意三身即一義也。如普賢觀云。釋迦牟尼佛名毘盧舍那遍一切處。又花嚴主或名毘盧舍那(云云)可思之二依安然意者。別以自受用身為教主。通兼餘二身也。先別為自受用身者。教時義第□云。若大日經金剛頂等在法界宮說。此是自受用說。其中亦有自證化他門(文)同二云。大日經金剛頂十八會瑜祇經。是大日如來自受用身說。蘇摩呼經。是金剛手自受用身(文)次通兼餘二身者。同第二云。諸阿闍梨云。本地法身如來心王。是理法身即能加持身也。其所住處名受用身是智法身自受用身。即所加持身也。以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見聞悟三密。是他受用身變化身也。是所加持身也。今宗意云。無相法身皆住自受他受變化身中。無二無別故。瑜祇經云。四種法身(文)兩師說聊雖異。本地法身住所加持身。說當經專相□疏家解釋者歟。此義非但他家所談。自門先德多存此義。所謂般若僧正實範重譽等皆同此意。今背和漢兩國自他一同料簡輒成本地身教主義。太不足信用者歟。

會云。案覺苑安然意。諡住處成就句存二重。初如來加持者。以佛身為住處次廣大金剛法界宮者。以國土為住處(云云)此料簡匪啻違諸經例還而背疏家釋。猥科判一段經文。謬釋成加持說教義。是則拘顯網迷祕旨故也。舉他師謬釋備疑難之端。頗非會通之限歟。先違諸經例者。顯密諸部經中未見。以佛身為住處成就。凡諸經中說住處眷屬等者。明某佛住某處。與其眾俱會說法。為令聞者信入也。其處是鷲峰白鷺欲頂色頂等也。何以本他身託加持身可為住處成就乎。次違疏家釋者。如來加持與廣大金剛法界宮更非別處。十一字皆一處名也。疏第一釋云。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為佛加持住處○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故云廣大金剛法界宮(文)釋歎前句而起後句。非異處。此釋明也。廣大金剛法界宮即國土者。如來加持又可國土。若以國界為住處之義令決定者。本地身直住此宮說法。不可云更住加持身說。又疏第一云。問曰。佛所經何故先明住處眷屬耶。答曰。譬如國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斷形賞時史著記云。某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臣等集議。有如是教命欲令境內。信伏行之不疑故(文)譬喻既以器界為住處法何不爾乎。以佛身為所住旁違疏家釋者也。但至云加持身云受用身之釋者。疏第一云。上說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次云大樓閣寶王。亦即是如來身。今云。師子座當知亦爾(文)此釋既以法界宮為如來身。豈非器世界云如來乎。大師釋云。三種世間皆是佛體四種曼荼。即是真佛(云云)驚如來言莫致暗推矣。

重彈云。安然覺苑依為他門人師。不可依用其釋。之由所立道理歟。如先段粗載此料簡偏非他家所談。專自門先德立義也。所謂般若寺御抄云。加持身者是曼荼羅中台尊。此名佛加持身。當報身也。亦名字門道具足之佛也。亦名具身加持也(文)又大經要義第一云。經云。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云云。本地法身住加持身。為說經處也文)。此等意專同彼兩師釋。依之堀池僧正重譽上人。引安然覺苑釋正述所存。末學爭可褊彼兩釋乎。教相抄第九(重譽)云。大日經第一云。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文)疏第一釋此文云。經云。薄伽梵○種種不同(文)演密抄第二釋此文云。次云如來是加持身他受用也○言如來心王等者。如來是所住心王為能住。如一切諸佛說法儀式皆住於應身。即本地身為教主也(文)○已上疏并抄心言大日經是他受用身說法也。良諸佛內證音聲非因位耳根所聞。是故自性法身說法即唯佛與佛境界也。然世間流布之聖教皆是下化有情之法音。故用他受用身之音聲。而教自受內證也。

^h^b□抄第一(堀池僧正)云。疏如來加持即佛加持身者。從自性身所生加持受用身也。故疏第七云。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云云)又般若僧正抄云。加持身者是曼荼羅○亦名具身加持也(文)疏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為佛加持住處者。以受用變化等流為佛加持處也。故般若僧正抄云。其住處者即通受用變化身也。有四種法身也。教時義第一云。所加持身者。是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云云)此等解釋意。能加持自性身。大毘盧舍那住所加持受用變化等流時一切法門眷屬。皆同住彼法界宮。受法樂內證遍滿生死中。利益眾生利他也。爰知。自性法身住加持之時。有自受他受法。示一切無非毘盧舍那祕密加持(文此中般若僧正釋與安然釋引而成一致意。凡此抄前後多引用安然釋矣)。重譽信證兩大德為中古明匠。專依用彼兩師釋。今為末學爭輒可稱謬釋乎。次餘經中無其例者。非博覽人者難定例有無。今且依圓覺經住處成就說二重歟。彼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注疏云。處成就也。文中二。初攝相歸真。後稱真現土。初中三。一標入智用之源。二明與凡聖同體。三總彰稱體圓遍。今初摽入智用之源)。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二明與凡聖同體文中二。初明聖同)。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後明凡同)自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三總彰稱體圓遍)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二稱真現土文)此文意佛入神通光明藏者。非外器界。佛智冥理為此佛住處。注疏云。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諸分別。智與理冥名為入矣(文)此如今經住如來加持。次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者。內稱真外現土。是器界國土也。此如今經廣大金剛法界宮。如此之例廣可勘之。以管見輒難定無例。次違疏釋者。是又非相違。內依住加持身。外現廣大法界宮。內外雖別一加持處本末也。是故云。次又釋歎等也。爾者如何。

重會云。依今宗意大日法身住處是五輪所成世界也。五輪即五智五佛也。是故兩部大經說處約五佛祕號立其名字。今且先明五輪世界相。次明兩部說處文。初五輪世界相者。尊勝瑜伽法上(三藏善無畏譯弟子喜無畏集)其五輪圖如左。大空點具種種色。名為欠字(大空輪經頂上具種種。風輪眉上。智火輪心上赤色。大悲水輪臍中白色。金剛地輪臍已下)。既去有為五蘊四大。立無為金剛不壞五蘊。即名無漏。智身既無為。曼荼羅地亦然。其曼荼羅五輪加持名為地水火風空。去有為五大立無為五大。故先觀曼荼羅地上相時。先從空起向上觀風等。圖如左(地輪黃色阿上。水輪白色鍐。火輪赤色藍。風輪黑色唅。具一切色欠文)。而此五大所成世界有理智二德。若五智即五輪故成理界。若五輪即五智故成智界。理所成五輪世界金剛界大日所住。智身住理土故。智所成五輪世界胎藏界大日所住。理身住智土故也。次兩部說處文者。金剛頂經云。於本有金剛界(法界體性智也)自在大三昧耶(妙觀察智也)自覺本初(平等性智也)大菩提心普賢滿月(大圓鏡智也)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成所作智也云云)。十住心論釋云。已上五句總明住處。住處名則五佛祕號妙德也。密意可知(文)大日經云。住如來(大日)加持(寶輪)廣大(開敷)金剛(彌陀)法界宮(天鼓云云)十住心論釋云。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者。是則五佛之異名。大日寶幢開敷彌陀天鼓如次配(文)兩經住處五句次第非徒然。身心亙能住所住故。金剛智佛住胎藏理處。胎藏理佛住金剛智處。五句表示甚有密意。更問師口。而疏家釋意不配釋文句。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者。實相智理身所住智處也。而此中又有五佛。而此五佛法爾五大實相智身也。此名五輪世界。亦稱法界宮殿。宗家以五句配五佛豎意也。疏家五句皆通五佛橫意也。雖有橫豎別同以智門五佛為理身住處。且就如來加持句料簡疏釋者。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乃至)無二無別者。自受用身釋名佛受用身故是大日也。而以自在神力以下釋四佛。他受變化功德也。然則般若寺御抄依疏意作釋之時。加持身者。曼荼羅中台尊者。曼荼羅壇地也。此地五大所成也。五大即五佛也。其中今加持身者。是彼五佛中中台尊釋之。當報身者。中台尊者當理身(名自性身)歟。又當智身(亦名自受用身。亦名報身)歟。如何。為決此疑釋當報身也。當字起盡可思之。意云。胎藏中台理法身名自性身。金剛中台智法身名自受用身。亦名報身。聖位經說自受用佛從心流出。心要釋中方毘盧舍那佛即如來部也。報身圓滿萬德莊嚴。即其證也。於中台有二佛之中。簡理身為取智身云當報身。留意可思之。

次至^h^b□抄者依有所同。雖引載安公釋非全同。彼抄第二云。大師御意以隨自意四種中自性身為教主。兼伴通四身。慈覺安然等以自受用身為教主。兼餘三身說。覺超云他受用。覺苑云。通他受變化(云云)次至教相抄者。彼抄中存多義。今所引備之料簡且演密抄為本成一義許也。此義違理上者。此文義可為正強不可勞會通歟。次至圓覺經例難者。入托神通光明藏者。非正住處成就。以而現淨土句可為處成就。為現淨土佛入神通光明藏三昧也(為言)次又釋歎并上說金剛等疏釋分明之上者。科住處經文莫為二處。引髣□例不可拄分明釋者歟。

三種悉地教軌云。然毘盧身土依正相融。性相同一真如。遍滿法界大我身口意平等如大虛空。以虛空為場。以法界為床。大日如來為令如見此道示二種法身。智法身佛住實相理。為自他受用現三十七尊。令一切入不二之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不動。而動現於八葉為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羅。令十界證大空。雖是理智之殊廣略之異本來一法。曾無殊異。萬法歸一阿字。五部同一遮那也(文)。

私云。理法身佛住智故胎藏教主也。以本地法身為說主之義。誰可疑之乎。

彈云。理法身名字誠雖似指本地常身。見此文首尾。初云。大日如來示二種法身。後云。本來一法曾無殊異。是則自不二本源以知理智示現理智二身。二所現隨緣之位也。然者非本地至極之佛。只於加持身立理智法身名。理智建立重重不可局一途者歟。

會云。凡以理智兩部為諸法極處。自宗之性相此教之大綱也。但大日如來示二種法身者。言雖前後體無差別。於大日如來有二佛別。故云示。非能示所示也。本來一法曾無殊異者。有人疑云。二佛既別也。是非絕待不二極佛。為決此疑雖有理智之殊。不二理不二智故本來一法曾無殊異釋之。大師釋云。不二一如。豈只遮二詮一之名乎(云云)可思之。

二教論下云。大毘盧遮那經云。一時薄伽梵○平等句法門(此明自性身說法)時彼菩薩○無盡莊嚴藏(此明受用身說法)非從毘盧舍那○真言道句法(此明變化身說法)又現執金剛○清淨句法(此明等流身說法文)。

私云。依此釋四身說法分齊各別也。當經教主住處眷屬說時等自性身說法五成就也。於加持世界瑞相境界成三身說法。此經教主本地身之義。解釋分明者也。

彈云。教相抄第九料簡此事云。疏心云。一時薄伽梵至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者。顯自性身如來現他受用身而住摩醯首羅宮○次二教論心云。從一時薄伽梵至平等句法門者。談自性身如來之法性土儀式。言住廣大金剛法界宮。故若他受用土者何云廣大法界宮乎次從時彼菩薩至無盡莊嚴藏者。即顯他受用土○即彼自性身如來加此他受用身。而今說此大日經也。故疏與論料簡雖異於說經之教主終不招相違(云云)就此料簡私勘其潤色。大日經開題云。如智法王乘於大悲輿。出自法界宮。打五藏法鼓令驚覺五智之在己。懸三密明鏡使徹視三點之非他(文)。

此釋意出自法界宮說此經見是則法界宮佛自性身也。此佛出法界宮。加無盡莊嚴藏他受用。說當經故也。

又宗義抄第一(賴瑜法印)云二教論中以大日經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乃至)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此明自性身說法。次以時彼菩薩普賢為上首(乃至)無盡莊嚴藏文。釋受用身說法。既受用身外舉自性身說法。而彼受用身說今經。瑞相加持世界之教主故非今經說主。變化等流之二身又爾也。若爾者。自性身之說法者非今經者。更何物乎。但至現加持尊特身之釋者。以中台加持身云尊特身。非他受用身(云云)就此料簡又思其道理。自性身說法者。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云)是則自性法身上有本地加持二德之中。以如持身為說主。故云如來之日加持故。已上二義雖異。以加持身為說者。爾者非所立潤色歟。如何。

會云。先重譽料簡甚不應理。其故者。云教主云住處明當經說會相。而出法界宮。加他受用身。於加持世界說此經者。如是我聞等五成就非此經會儀。結果者豈徒載之耶。將又四身說法其別如何。如彼注釋者。此明自性身說法。此明受用身說法(云云)既受用身說法外舉自性身說法。何混歸他受一身乎。但至出自法界宮文者。若於自法界宮歟。於草字濫出字故也。可勘。證本已說當經住處。云廣大金剛法界宮。豈向此經文被作釋之日云出法界宮乎。依之別本開題云。至如法界宮中祕主扣寂之日。自在殿內密王開庫之朝發心殿而示珍財。除重關以受自樂三等之理彼此無異。五智之覺人我同得(文)所釋旨趣彼此全同。今已云法界宮中。知出字書者誤歟。或又可讀文點歟。謂出自法界宮可訓之。謂大日上自證化他一體無別故。雖云化他皆自性本地事業也。疏釋云。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法性自爾非作所成(云云)。雖然且約義望化他於自證云出。全非隨緣位云出也。或又出自法界宮指加持世界。打五藏法句(等)者。指當經說會以加持世界三身為當經起說之瑞相。故出自法界宮示起說之因。打五藏等文正明當會說法。已上三義用捨宜在學者意矣。次賴瑜法印料簡。是又違理。所以致此料簡。存自證境界無言說義故也。是則身雖入密家。意猶拘顯網可□可悲。頗不足會通者也。

已上本地身教主文證料簡大概注之。此外釋文依為枝葉略之。

疏第一釋題神變加持句云。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如來威神力。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中人。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文)。

真言問答云。次神變加持者。是何義耶。答。舊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護念。問。其大意如何。答。自證菩提過諸心地。本性不生。言盡行寂。離佛加持。十地菩薩尚不得知。況生死人。所以如來往昔悲願力故住於神力加持三昧。為諸眾生說祕密藏。發即心菩提淨即心佛國。見自心正覺證自心涅槃。是故云加持等。此其大意(文)

私云。題一部總稱故七軸廣文只在此略題。而如疏釋者。大毘盧遮那成佛者本地自證之境界。此處言滅故眾生不能蒙益。是故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說今經(見)依之真言問答釋神變加持句云說祕密藏。判其得益云即心菩提等。豈非此經云祕密藏乎然則此經本地法身加他受用身說之者也。教相抄第九云。凡題目所表必詮內文之事義。今敘神變加持之經題。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欲所宜法門言神變加持。若此經自性身佛說者。豈經有如是題乎。故知。加持經之言定令蒙他受用身說也(云云)大經要義第一云。疏云。然此自證三菩提○故曰神力加持經(云云)又云。是故此經諸菩薩真語為門○則此經深旨也(云云)經云。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云云。本地法身住加持身為說經處也)。又云。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等云云。如來之日者。湛若虛空無修短異。實相之日。佛力加持延促自在。無定相日也。是說經時也)。

又云。時彼菩薩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等云云)初文意云。世尊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開觀照門之經故曰神力加持經也。次文意云。金剛乘菩薩入真言門直得五種阿字究竟。此為此經甚深宗旨也。次經三文本地法身住加持處。以加持日說此經。又此經中世尊加持大眷屬內眷屬。令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是故此經從加持三昧而起以加持力為宗旨。加持處加持日所說。大眷屬等蒙佛加持示現化用。由此等義名加持經(文)此抄中括前後經文。顯一部大宗。彼加持處加持日當經之處時也。引合題神變加持。以知。大毘盧遮那成佛更住神變加持說經故。題十二字所歸以神變加持為宗。加持身說主義不可及異論者歟。

會云。以題為一部總稱。誠以可爾。爰披內文見一部始終。以當經教主號毘盧遮那。豈非指大毘盧遮那成佛位乎。如來將說此經。於加持世界現三身瑞。他受用說三無盡莊嚴。應化身云非從毘盧遮那佛身等。神變加持句正當此位。以何得知。疏釋神變加持句。初云示種種所喜見身等。當三無盡莊嚴經文。次然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身等者。當變化身經文然則攝廣文為略題。開略題為廣文。一部經中品品大略呼教主名稱大毘盧遮那。從此稱題大毘盧遮那成佛。故疏第十六(入祕密漫荼羅位品第十三)云。爾時大毘盧遮那世尊彼時等至三昧地證。未來眾生觀念從定住者。毘盧遮那義上已釋之(文)。

上釋者指題下釋。以知。此經教主題大毘盧遮那佛也。更不可云神變加持。次依無盡莊嚴藏非從毘盧遮遮那等經立神變加持題。是說經瑞相也。誰可云此經說主乎。疏第十六披略題示為內文。讓上釋義。同第一卷示攝內文。為略題載下經文(非從毘盧那等文也)影略互顯最可謂巧妙。但於此經題額可有淺深重重意。大日經開題。先約深祕門釋經題中。釋神變句云三種凡夫不能識知。十地聖者未知其邊。唯佛能知能作故曰大神變。此神變無量無邊分為四。一下轉神變。二上轉神變。三亦上亦下。四非上非下(云云)又釋加持句云。雖此不往彼不來。然猶法爾瑜伽故無能所。而能所故頌曰。六大無礙常瑜伽○圓鏡力故實覺知(云云)次釋淺略意云次就次第相承。且釋淺略義者。大毘盧遮那者。自性法身。即本有本覺理身。次成佛者。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修得即始覺智身。神變者他受用應身。即變化法身。加持者等流身。即是三界六道隨類之身。若攝四為三者。神變加持合為一。即法應化三身如次可知(文)此淺深兩釋中疏大毘盧遮那成佛為自證。神變加持為化他者。淺略門次第相承意也。若依深祕義者。神變大神變。加持法爾加持也。若爾者一題十二字同本地內證境界也。若約此門者。神變加持佛當經教主也。若更云深義者。上大毘盧遮那成佛諸佛內證果德下神變加持眾生色心因德也^5□上人教時問答中。以上自證三菩提等位為遮情極位以下自在加持三昧為表德內證。若依此意者。胎藏曼荼羅自眾生欲處起故以因色德為體性然者大毘盧遮那果佛。住神變加持因德。說之經故云神變加持經。疏釋普門示現相云。所以然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云云)深可思之。得如此重重意。隨文處可消釋之。守一途不可費見者歟。

同第一釋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句云。心王所住之處。必有塵沙心數。以為眷屬。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如是智印唯佛與佛乃能持之約菩提義。即有無量無邊金剛印。約佛陀義。即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由此眾德悉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名集會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然以自在神力所加持故。即從心王毘盧遮那現加持尊特身爾時無量法門眷屬一一皆現執金剛身。顯發如來威猛大勢(文)。

私云。此釋中有三重佛身。初心王所住之處等者。行者平等智身也。次今者心王等者。毘盧遮那本地身也。後然以自在等者。加持受用身也。然則本地境界一味一相故。更無度人之益。更現加持尊特身說此經(見)其加持尊特身者。即曼荼羅中台尊也。以中台尊為教主立嫡共許歟。經第一云。八葉正圓滿鬢蕊皆嚴好。金剛之智印遍出諸葉間從此花臺中。大日勝尊現(文)疏第五釋云。此蓮花臺是實相自然智慧○從此實相花臺中則表大日如來加持之相其義已如前釋(文)此中實相自然智慧者。當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大日如來加持之相者。當現加持尊特身義。如前釋名指第一卷當所釋也。然者以加持尊特身為說經主。何以本地身可為教主耶。

會云。中古學者料簡云。初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者。指法門身種子三形位也。次現加持尊特身者。指羯磨身。是尊形佛也(云云)此料簡定有子細歟。今私案之。疏中雖立自然覺與加持尊特之二重。未分別以何佛身為教主。大師存簡別意。所謂十住心論第十引疏釋。明當經說會之時。引到於實際故名集會以上文。不引然以自在神力以下文。是則加持尊特身非正說主之故也。又真言問答云。問。此經同聞眾為從因向果之人。為從果向因之人。答。皆是從果向因之人非從因向果之人。問。何故云非向果之人。答。此祕密乘。是法身如來與內證智眷屬自受法樂之教故。云非因人(文)加持尊特集會對從因向果之人。何以知爾。疏釋云。能壞眾生無相之煩惱故。以相況也(文)以此釋知之也。內證集會一味一相故。非從因向果之人。而真言問答此經同聞眾從因向果中何乎問之。從果向因之人也答之。是簡加持尊特集會唯取內證一味眾者也爾者彼加持尊特身非當經教主。何備相違難文乎。但至疏第五大日如來加持之相文者。此釋指本地自證境界云大日如來加持之相。謂實相自然智者。指眾生本心。是行者平等智身也。疏第五云。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祕密□幟。花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花臺是實相自然智。蓮花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文)從此眾生本心自然智慧成大日如來本地果佛。云大日勝尊現。全不可同第三加持受用身也。義如前釋者。不指第一卷指第四卷。經第一說法界圓壇普門無限相有三文。初文云祕密主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漫荼羅廣義(文)疏第四釋云。若行人自見中胎藏時。即知。一切眾生悉有成佛因緣故。其所起大悲漫荼羅亦周法界(文)以此曼荼羅為眾生肉心具德。是當今實相自然智慧也。次文云。祕密主如來於無量劫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是故具無量德當如是知(文)疏釋云。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普門親近如是等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於彼一一功德藏。皆到極無等比無過上味。以如是內證之德無量無邊故。其所加持現作法門眷屬亦復無量無邊(文)是以此曼荼羅為果佛內證具德。當今大日如來加持之相也。後文云。祕密主非為一眾生故如來成正等覺。亦非二非多。為憐愍無餘記及有餘記諸眾生故如來成正等覺以大悲願力。於無量眾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說法(文)疏釋云。已知。內德無限。次明本地曼荼羅度人無限(文)已以阿耨菩提之所加持佛釋本地曼荼羅。今大日如來加持之相者。即本地法身也。加持之言雖同。其位大別也。留意可思之。

重難云。十住心論第十菩薩真言問答。以為所立潤色歟。俱以難思。先於十住心論引文者。大日經疏意於眾成就下。分別本地加持之釋三處在之。一眾成就總句。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下釋如今所引。二十九執金剛終釋云。然此毘盧遮那內證之德。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形色性類皆有表象。各隨本緣性欲引攝眾生(文)三四大菩薩始釋云。亦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以加持故各得從法界一門。現為一善知識身也(文)而十住心論第十被引疏釋之時。於總句下釋者。然以自在神力等文雖被引殘之。於後兩釋者具引載之。以知。於總句釋者。讓委釋於別句。且所不引也。若加持主伴非當經說會故不引之者。何故至別句下引證之耶。料簡之趣恐似不見文首尾。為之如何。次真言問答云。問。若如此者是一實境。即無能所說聽之義。而何云會耶答。心王住處必有心數眷屬故猶集會。問。於是一佛心王心數。內證自覺之義也。是即自證無兼他之義。何云會○答。凡此心王毘盧遮那塵沙心數內證智眷屬曼荼羅法身。周遍法界一切眾生趣中。隨應度之者。前說如是自證法門。是名祕密乘。如治國之聖王守護國土化人民故。國界之內散諸賢臣治化賞罰(文)此釋意。內證本地境界無能所說聽之義。更住加持門。隨應度者說名祕密乘。是喻國界之內散賢臣治化賞罰。爾者真言問答違所立義如何。

重會云。先十住心論引文事。加持尊特身為當經教主者。尤為要據釋。何總句下脫之耶。若依繁重略之者。縱雖略本地文更不可脫加持釋。但至別句下引證者。彼加持身非當經說主故。依不肝要總句下雖脫之。兼本地體上必帶加持用。不可遮之。佛光住月宮。影像浮機水。自然道理也。約質影不離邊。釋本地境處。必起加持文。仍約體用分別門。去加持用取本地體。總句釋依此意約體用不離門。本地加持並釋。別句釋依此意存略隨宜。不可怪歟。次真言問答料簡事。彼釋云。問。餘經會處分明也。今此大日經為有幾會處。答。為一處一會。問其處會何。答。處者是金剛法界宮也。會者即胎藏界也(云云)。因此釋重起一實境無能所說聽之義何云會耶之問。案問答承來。以一實境為此經會之義分明也。但無能所說聽者。簡因位相對能所。於自受法樂中互為能所之義尤有之故。次下釋此祕密乘是法身如來與內證智眷屬自受法樂之教。深可思之。

同第一云。問曰。佛所說經何故先明住處眷屬耶。答曰。譬如國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斷刑賞時。史著記云。某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臣等集議。有如是教命欲令境內。信伏行之不疑故。法王亦爾。將說大法。必於大眷屬菩薩眾中令作證明。以是因緣聞者生信由信。心故能入如是法中。行地得證倍復生信故先列眾也(文)。

同第十四(祕密曼荼羅品)云。奮迅是流出義。是流溢義。如師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動。有時出穴頻申奮動。即是其身本不動。今則離其常處而動故也。佛亦如是。安住如是甚深密藏之中。若非如來加持神力。則微妙寂絕不可得示現。今乃示現無盡身口意種種形聲遍滿法界。即是諸佛奮迅也(文)。

私云。第一文以國王出居外朝位喻此經教主。第十四文以師子出穴頻申位類當會說法。同外用加持佛以為能說教主。不待言者歟。

會云。先第一文喻取少分故。只取王臣集議之邊。喻法王集會之相。必非分別內外取其外。若如所立者。法說專自內證出外用之相可明之。彼已不爾。此何爾耶。次第十四文彼頻申奮動者。指加持世界無盡莊嚴相。全非當會儀式。其故者。經說所出諸尊還入相。還入法界宮(云云)當經法界宮說也。何引出法界宮佛身可同此經說主乎。

重難云。疏第十四云。時諸尊等既作種種佛事。還從本位而入毘盧遮那如來之身。亦如出時位次無異故。彼經云。復入法界宮也(文)此釋意指佛身云法界宮。然者法界宮有二種。一以國土為法界宮。二以佛身為法界宮。彼所出現佛雖出佛身法界宮。猶住國土法界宮。何云非當經說會耶。

答。此料簡甚髣□也。兩部大經以住處為法界宮一同之說也。第十四釋又此意也。然則經約總相云復入法界宮。疏正指還入在處云佛身。意云。入法界宮者。於法界宮有中台八葉及三重壇不同。正還入何處耶。其入位未分明故還入中台大日佛身也釋之。此義治定不可異求者歟。

疏第一云。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同聞法。即經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也。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十萬偈。若十佛剎微塵大眾。各各廣演身口意差別法門。則無限量。此說法時分。復當云何。故結集者云。爾時住於佛日。而演說法者也。如世間時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等。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終無始亦無去來。即此實相之曰。圓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時分修短之異。然以佛神力故。今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食頃以為無量劫。延促自在咸適眾機。無定相可得。故云如來日也(文)。

私云。凡於日時有三種。一世間日。二加持日。三圓明日也。於此中正明當經說時。初表群機嘉會時者。加持日異名也。其故者。次釋明加持日。延促自在咸適眾機(云云)於世間圓明兩日者未明眾機嘉會之相。以釋得表意。依表探釋意。指加持日云群機嘉會之義。頗不待料簡者歟(是一)又疏第五云。然深祕密釋中。正以道機嘉會為時。或以加持方便促百劫為一夜。或演一夜為百劫。修短在緣。無有定限也(文)此釋正以加持日為群機嘉會時。豈非明證乎(是二)次住於佛日而演說法者。佛日指經如來日。彼如來日指加持日。故云如來日也。釋分明故也。如來日既指加持日。佛日非圓明日之義。無疑者歟(是三)○爾者如何。

會云。此釋誠難思。古來料簡不一准歟。今私案之立一義云。先群機嘉會時者。通圓明加持二日。圓明日當經說時。加持日。加持世界說時也。加持日云群機嘉會。疏第五釋明也。圓明日云群機嘉會。其證雖不分明。凡思自宗大意。自性法身說會有實行當機因人。蒙益是其大宗也。依之或釋本地曼荼羅度人無限。或述坐法界照機。住祕宮投藥。何不云群機嘉會耶。次所同聞法者。是又同通本地加持二佛所說。次住於佛日而演說法者。指圓明日。是正當經說時也。其故者次上釋云。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十萬偈。若十佛剎微塵。大眾各各廣演身口意差別法門。則無限量。此說法時分。復當云何(云云)答此經說時之間。云住於佛日而演說法。故當經說時也。全非加持世界說時也。疏第六云。經第二卷初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三昧道者。如來已說究竟三空三昧印。為令普門進趣者無留難故。復說三昧道中差別印。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為佛。此等一切諸佛。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說彼三昧道。若現世天身。則說彼天三昧道。若現聲聞身者。則說聲聞三昧道。若現辟支佛身者。則說辟支佛三昧道。若現菩薩身者。則說菩薩三昧道。若現持金剛身者。即說金剛三昧道。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剎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然諸行人。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時。自當了了聽聞。如正說時無異。是故名為佛加持日也(文)。此釋意。大日如來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所說之經。云此中偈頌無量剎塵(是當疏第一則無限量本)故此經是大日如來同共集會說也。全非加持世界說會。指此時。云如正說時。是則對佛加持日云正說時故正說時者當圓明日也。次如世間時分(等)者。為釋圓明日。先釋所越三時次明實相日也。次然以佛神力下釋加持日又名如來日。是加持世界說時也。如此時中下明說法相。如此者指上圓明加持二日。佛說何法(乃至)故名為句者。並釋本地加持二佛說法。即以平等下釋加持身說法得益。依加持身引接。入本地身體性。是故住此下正明當經說法得益。謂加持身說法得益自身外存感見佛身。本地身說法得益自心外不見佛身。直入直修故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此云此經大宗也。

重難云。此料簡太自由也。有何文理成此義耶。答云。見經文說相。初自如是我聞。至前後圍繞而演說法。正明自性法身說會。自時彼菩薩。至復有芽種生起。明加持世界三身。今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者。居中間兼自性加持二。謂道序結釋別序表句也。所謂者。轉釋上通序之意也。次指如來日時云時彼。是如來之日等文為通序表文故也。依之大師二教論下。於通別二序文。釋四身說法義。以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等經文。科自性身說法。十住心論第十。以所謂越三時等文。屬時彼菩薩等加持世界說時。兩論科釋引證所以各別。此文自元通本地加持故也。又性靈集第七云。眾寶心殿高廣無邊。光明日宮無所不遍。真言大我本住心蓮塵沙心數自居覺月。三等法門住佛日而常轉。祕密加持應機水而不斷。法性身塔奇哉皇哉(文)此釋意當經。住圓明常住日說之。譬如天上月宮。而其影像應萬機。施化用於十方。是加持世界應用也。譬如日影浮機水。然則本質影像不離不分故。天上日水中日兩日同時。暫時不可捨離。是故今如來之日言必可通本地加持二佛說時也。

尋云。若爾者。所謂越三時之日等經文云何可料簡之耶。答。先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指說時。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指說法。加持言通說時與說法也。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者。古義云。所越三時世間日。能越如來日通加持圓明也。今義云。此文再可意得之歟。謂越字圓明日。三時世間日。如來之日加時日也。如世間日乃至故云。如來日也。釋意也。此時加持故三字指三平等句法門。其故者。說時釋終如來之日經文故。釋故云如來日也。次釋如此時中等故。加持言似屬說法。若屬說時者故云如來日。次尤釋加持故言畢。可釋如此時中等也。已以不爾加持言不可屬說時者也。又越三時如來之日者。三時世間日。如來之日圓明日。加持故加持日也。住於佛日而演說法者。即以如來日為圓明日之意也。此義加持言可屬說時也。重重義得意。可釋之矣。

大日經第二(具緣品)說真言文分云。復次祕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祕密主。成等正覺一切智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種種諸眾生心。以種種句種種文。種種隨方語言。種諸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說真言道(文)疏第七釋云。經中次說真言如實相故云復次祕密主○真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真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若如是者。則是諸真言相畢竟寂滅。不授與人。何故有時出興。有時隱沒故經復釋所由云祕密主成正等覺○而以加持說真言道。此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于世。利益眾生○(文)。

又云。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道門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故。即是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為欲以此法身遍施眾生故。還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即是諸佛加持之身。此加持身即能普作隨類之身。無所不在。當知。加持聲字亦復如是。是故行者但一心諦緣觀此聲字。自當見佛加持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法身。若見本地法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字門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文)。

十住心論第十云。已知。法爾而住。無人能作。若然誰傳。答。初從大日尊。下至青龍阿闍梨。有七葉大阿闍梨。其法號曰摩訶毘盧遮那究竟大阿闍梨耶。金剛薩埵大阿闍梨耶龍猛菩薩大阿闍梨耶·龍智菩薩·金剛智三藏·大廣智三藏·青龍寺惠果阿闍梨。如是大阿闍梨等轉轉而授。既知付法傳來最初說相云。何經云祕密主成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說真言道。解云。斯意言如來自證法體○(文)。

私云。此等釋意。此真言相等文為本地法身。此處無相寂滅。不可授與人。無有出沒之異。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成等文正覺等文為加持身。如來出興于世。以神力加持說此真言道。而今所傳經非法爾真言。是加持說教也。何以知者。十住心論第十。明最初說相。引合加持身下經疏文之故也。然則分別本地加持之兩文中。舉加持文示最初說相。加持身教主義不待言者歟。如何。

會云。此難誠至要也。實以難思。但勘見釋前後。此事又無相違歟。其故者。十住心論第十。先引兩部大經五成就畢釋云。已知祕密莊嚴住心所在之處。及身語心密數量等。今所傳真言教法誰作。答。據大日經。云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摩醯·梵王·那羅延天·釋提·四王。如是人等所不能作。何以得知。大日世尊分明說故。云何說耶。佛告祕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謂諸真言法爾故。解云。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文)此釋意以今所傳真言教豈非為法爾本地說乎。若爾者。八祖中第一祖。又三世常恒本地如來全非隨緣出沒之佛身也。付法傳上云。第一高祖。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法身如來。於祕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樂故常恒不斷演說此自內證智三摩地法。具如金剛頂經說(文)可思之。但至最初說相加持身文者。先於八祖中第一高祖。有本地加持二重。謂本地者。大日三世常恒本地身。遍有情非情。平等平等能說此真言教。如此之處。人法法爾。離佛天人造作。次上引十住心論第十。已知祕密莊嚴住心所在之處等釋意也。又付法傳上云。如是法身智身二種色相。平等平等遍滿一切眾生界一切非情界。常恆演說真實語如義語漫荼羅法教○彼漫荼羅教者。金剛頂瑜伽十萬頌經等是也(文)是則以當時所傳十萬頌經等。直為法爾教體也。次加持者。法爾教體亙三世不變故。不論遇教有無。不簡迷悟差別。無相寂滅不可授與人。是故大日如來住大悲本誓。出興于世始說此道。十住心論最初說相等釋此意也。又付法傳上云。大日如來普遍常恆雖演說如是唯一金剛祕密最上佛乘大漫荼羅法教。而非機非時。不得聽聞信受修行流傳。所謂道不自弘弘必由人。誰能弘者。則有七箇大阿闍梨耶(文)此意又七祖中第一流傳教主也。如於第一祖有本地加持二重。金剛薩埵以下乃至當時真言行者云本地。皆本地。云加持皆加持也。而本地上祖祖傳來自宗正意也。加持流傳此教傍義也。以傍莫破正矣。

尋云。且於第一祖本地加持二佛為別將為同。若云別者。似有九祖。違大師處處釋八祖相傳。若云同者。本地法爾常住加持隨緣出沒二佛體別也。何云同耶。

答。推大師御意。同而非別歟本。地加持一佛上約義分二。約法體為本地。約機感為加持。譬如日光遍法界雖常存於清濁器有隱顯。佛身亦如是。本地佛雖常恆說法。非機非時不見不聞。至緣熟之時始而聽受。是故有機始聞雖似始起。彼始聞未曾動本地說會。約初入實行時雖有三世異。至聽法聞悟位會同法界。更無去來今。然則就機感且雖分本地加持。約佛體中只本地一佛也。是故以第一祖直為三世常恆法爾佛也。金剛薩埵為未悟因人。約聞彼法爾佛說。且此佛為加持佛。實法爾直體故。或釋本地身授金薩。或釋加持佛授薩埵。兩釋無相違。如云大日金薩亦爾也。約未悟入始悟邊。金薩是加持薩埵也。悟已還無悟未悟別。古今常然故。此薩埵是本地薩埵也(已上約金薩上轉分本地加持也)若金薩授龍猛。又有此二重。例大日二重。可思之。

尋云。約體者一佛也。約義分二佛者。且約義可立九祖耶。答。約義立九祖。有何失乎。依之出生義。大日金薩中間立釋師子。釋師子者。大日加持身也。小野纂要相承殊勝中引此文。豈非許九祖義耶。

尋云。若爾者。或云八祖。或云九祖。以何義為正意耶。答。以八祖義為正意。處處釋多分此義故也。加之真言問答中。顯釋迦說。密大日說者。正意也。顯密俱釋迦說者。傍意也(云云)以密教最初說者直為本地大日。正義也。若本地外開加持佛(釋迦也)為說者。傍義也。

尋云。十住心論第十釋此傍正中似成傍義。爾者如何。答。如先成。以今所傳經五成就。直為法爾本地說。彼釋大綱也。雖然為顯薩埵因人傳大日說之次。第且釋最初加持相。是約機感邊。實為示法爾真佛。次上引此真言相等經文釋成義也。何況付法傳非機非時不能聽聞信受。其弘傳人表有七箇大阿闍梨。釋第一祖明自受法樂故常恒演說。是則上所明大日如來普遍常恒雖演說等法爾位也。以知。本地外更不可有加持流傳說者。留意可思擇之。

同第九云。復次真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量持金剛眾而自圍繞佛說初三昧耶。為自受用。故第二三昧耶為成就法性身諸菩薩故。第三三昧耶為折伏攝受隨類眾生故(文)。

私云。此文意三部三昧耶中。第一自受用本地法身也。第二他受用身法性身。菩薩(十地菩薩異名也)能化也。第三變化身。隨類眾生能化也。而第二他受用身云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若然者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之說。經主是尊特之身即他受用也。當經教主加持身之義。此釋分明者歟。如何。

會云。此釋前後於三部三昧耶作重重釋。今所引其隨一也。旨趣難知。輒不可治定者歟。謂彼釋上文云。又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祕密中胎藏。以法界生加持金剛菩薩二重眷屬。以金剛薩埵加持種種隨類之形(文)依此釋以三種三昧耶配屬曼荼羅。第一中台。第二初重二重。第三第三重也。今經教主中台大日也。全非初二重尊。若爾者。彼法界宮尊特之身者。自中台大日所示現。加持身十地能化也。疏第五云。阿闍梨言。此是五那含天子耳。過此已上有菩薩受佛職位處。亦名淨居天。多是一生補處菩薩。是第二院所攝。非此中所明也(文)同第四云。若作深祕釋者。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減非造作所成。故不以外寶為飾。乃至十住諸菩薩猶因承佛神力得見加持身。其於常寂之體如在羅殼。故以為咒也(文)依此等文。

  此是本地加持教主之義者。大日經疏之眼肝。真言行者之綱要也。我祖杲寶法印為學頭(并)拜師之時談議講筵不怠。講此經疏數回。弟子賢寶法印侍座筆記之書亦不少。然今此書也。杲寶師之草案之本也。可祕可貴。最初一兩紙散失。補其闕分以呈後葉焉。嗟呼曩祖之功茲滿。不肖之志亦足。可悅(云云)

寬保二壬戌年夷則十九日

(東寺定額僧勸學眾勸修寺淨土院家)僧正賢賀(法臘五十行年五十九)_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dd3127ccbff121dd36837a.html

《大日经教主本地加持分别(1卷) 日本 杲宝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