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发布时间:2010-10-15 22:43: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癌症病人确定诊断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普外科 郑丽仙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把癌症与死亡等同起来,所以每当病人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努力否认以及对疾病产生恐惧和绝望。在接受一系列检查过程中,病人心理反应复杂而强烈,癌症对病人生命的威胁是多数人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此阶段给予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一)尊重病人人格,维持病人自尊。

医护人员应当知道,当病人诊断为癌症时,否认是病人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不要揭穿病人的防卫,不要随意向病人透露可能是癌症的言词。在我国,通常的作法是将真情告诉病人家属,使家属有所准备,安排以后的治疗。此种作法还可使病人获得心理适应的时间或避免癌症诊断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当决定告诉病人时,应注意告知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以合适的时间,恰当的方式向病人讲解病情,同时向病人讲解治愈的希望,使病人及早摆脱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无论病情早晚,都应将争取做到最好疗效的希望给予病人。

(二)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工作,为病人建立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非常重视对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它是个体可利用的重要的外部资源。病人的家属常是社会支持的中心人物,应着重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指导工作。指导他们如何与病人交谈,以便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避免他们的不良心态影响病人的治疗和情绪。

(三)各种检查前做好宣教。

在确定诊断以前,病人往往需要做各种检查。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他们对检查存在疑虑,对检查的目的、方法、副作用、注意事项不了解。护士应耐心讲解,使病人尽快做各种检查。

癌症病人治疗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一)肿手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经常被病人看作是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和不幸,因此往往对情绪和健康观念产生很大影响。由于手术应激,许多手术病人在术前和术后可能出现手术适应困难,产生各种心理异常。术前恐惧、焦虑,往往降低病人的痛阈及耐痛阈,结果在手术前、中、或手术后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后果。

1.手术前期

1)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有以下几种:

①术前恐惧心理: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对病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它必将会引起病人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一般而言,病人对手术大多存在疑虑心理,充满恐惧、焦虑和紧张情绪。这些心理反应可因病人既往经验、个性特征及手术本身等因素而表现不一。病人常常表现为对手术、麻醉、疼痛及死亡的恐惧。有些病人甚至出现术前恐慌及拒绝手术,这些病人大多既往有严重的焦虑障碍史、恐怖症,或者对麻醉、手术有病态恐惧。

②术前焦虑心理:术前病人因担心手术效果(包括并发症)、对麻醉、手术缺乏了解等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使病人痛阈降低、机体各个系统及病人的精神、社交方面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如感觉痛苦、肌肉紧张、依赖止痛药及卧床不起等,影响手术预后。

③除了术前的焦虑和恐惧外,等待手术的病人也常常会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感到忧虑,产生悲观、绝望和内疚等情绪体验。有些病人还可能产生愤怒、忿恨和敌意,出现冲动行为。

2)术前心理行为干预:针对病人术前的心理反应,医务人员应有目的地对病人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如心理支持、行为训练等,以帮助调节病人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应对能力,使病人尽快地在心理和行为上适应手术,并促进术后躯体和心理的康复,降低术后精神疾患发生。在术前医护人员可使用以下方法进行具体的心理指导:

①提供信息与认识矫正:通过同病人的密切接触与观察,了解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期望、忧虑和心理防御特点,通过提供有关的信息以矫正病人的不正确认识,接触其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确立适当的预期、应对方式或心理防御机制。所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主观感觉信息和客观程序信息(Johnson1973),前者指病人在术中和术后可能体验到的东西,如疼痛、不适,后者指手术和身体恢复过程等。一些研究证实,大多数病人更希望获得感觉性信息。

②示范与脱敏:儿童手术前心理干预可采用示范法。国外研究提示采用术前电影教育(替代示范法)可取得良好效果;也可采用生活示范,即请做过类似手术,并已康复的病人现身说法,他们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的,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让病人反复观看手术实况录像,可以逐渐消除病人对手术的异常恐惧。这种反复暴露脱敏法,对于那些公开地表露出对手术恐惧、希望对手术有较多了解的病人,可显著地减轻焦虑和术后消极的情绪反应。良好的示范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模型和对象之间要尽可能在年龄、性别、手术种类等方面有可比性,采用的方式可以是现场的、电影或录像的。

③加强医务人员与病人家属之间的沟通: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病人及家属,术中巡视手术室,将手术医生那里获得有关病人的最新资料及时反馈给家属,同时将家属的想法及要求及时反馈给手术医生。这样能大大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减少家属对手术室有关人员的各种干扰。

④行为应对方法训练:术前教病人学会配合手术、应对痛苦和不适的具体方法,并鼓励病人在适当的时候运用。这些方法包括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翻身法、咳嗽、咳痰法、气功和瑜伽等。

⑤有既往精神病史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处理:目前正在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癌症病人,手术前准备阶段的处理十分复杂、困难。有些精神病学家及麻醉师建议采用保守处理方法,即术前2周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但持异议者也为数不少。现在更趋于认为,只要有各方密切配合,就有可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一定按常规处理。

2.手术后期

一般情况下,病人的术后心理反应会因术前的心理干预及手术的顺利进行而逐渐消失,但是肿瘤切除术尤其是肿瘤根治术对躯体创伤比一般手术严重,会给病人带来形体上的特定损害,如颜面部手术及乳腺部根治术后影响容貌和体形美,四肢成骨肉瘤截肢后的肢体残缺等,这些均会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使病人术后仍存在严重的心理反应,有的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异常。

1)手术后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①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大多出现于术后34天内,最早表现为短暂记忆丧失、行为习惯改变、情绪易激动等,病人还常常出现妄想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并伴有破坏性行为(如拔掉输液管等)。

②抑郁及自杀倾向:术后抑郁最常见于结局不好的肿瘤手术后,如肿瘤无法切除、预后差;也常见于乳腺切除术、截肢手术、妇科或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手术等。术后疼痛控制不好也会给病人带来沉重的压力,另外,严重抑郁病人自杀企图并不少见,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③人格异常:一些有长期人格障碍症状的病人可因手术本身而加重,从而给医护人员带来麻烦,一般而言那些疑心重的病人总是对他人提供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并且爱唠唠叨叨,而那些谨小慎微的病人常常过分关注手术中的各个细微环节以及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病人人格异常表现形式复杂繁多,主要依靠医务人员去识别并具体处理。

2)术后异常反应的治疗:术后医护人员应经常看视病人,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要再次教病人学习和实施于术前准备中让病人学习的那些行为应对方法。术后病人的异常心理反应的治疗主要由联络精神病学家或心理医生承担,包括使用各类抗精神病药和使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

癌症病人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与外科手术相比,放射治疗是肿瘤病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其他疾病少用或罕用放射治疗。无论是非肿瘤科医护人员,还是病人、家属及社会公众对放射治疗知之甚少且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观念,病人常会担心因放疗引起的继发癌症、不孕症和其他放射病等。因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病人及家属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在所难免。

1.放疗前期病人的不良认知及干预措施

1)放疗前期病人的不良认知 医护人员提出放疗建议时,病人常常产生恐惧及焦虑反应,如接受放疗意味着肿瘤不能治愈,放疗可能引起疼痛、外形改变副反应等。许多病人对放疗过程及安排缺乏了解而产生心理紧张、不安、困惑。为此,应做好放疗转诊、放疗前期的准备工作。

2)不同时期的干预措施

①放疗转诊期:目前,肿瘤治疗已进入综合治疗阶段,首诊医生不一定就是放疗科医生。因此在转诊时应向病人初步解释放疗的理由、目的及放疗的初步情况,并且明确告诉病人将与放疗科医生合作、协助放疗科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放疗,以避免病人出现严重困惑、紧张心情以保持治疗的连续性。

②放疗前期:医护人员通过面对面交谈、书籍、墙报及录像带等方式为病人提供大量有关疾病及放疗的信息,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疗,还可请精神学家或心理咨询人员给予专业支持,让病人了解放疗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预防处理措施,缓解其紧张、困惑心理。在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口腔护理及饮食方面向病人提出建议。

2.放疗中、后期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干预:

1)放疗中、后期病人的心理反应 国外研究报道,82%的放疗病人都觉得与医生缺乏言语沟通及情感交流,病人在屏蔽的治疗室里接受陌生庞大的放疗机器的治疗时确实感到十分恐惧及焦虑。还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青少年或儿童病人)害怕一个人躺在空荡荡的密闭的治疗室里,害怕听见开关声及其他陌生的声音;对通讯联络及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也心存疑虑。随着治疗过程的结束,放疗副反应的出现,使病人觉得更加糟糕。这不但增加了病人对放疗的恐惧感,也使病人更加抑郁、愤怒,更加悲观失望。

2)干预措施

①对新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培训,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对那些有可能出现情感障碍或心理异常的病人,应尽早进行心理评估,及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包括适当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提供心理支持等。对患有较严重精神疾患的病人进行专业咨询及治疗。

②注意放疗门诊的环境及氛围,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清洁、安全的治疗环境。良好的放疗环境有利于病人身心放松,增强病人心理治疗效果,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目的。

③某些病人在放疗结束时情感障碍反而会增加,对此医护人员应提前加以预防,应鼓励病人对此现象进行讨论并鼓励病人向前看,对治疗充满信心。 ④放疗工作人员在长期与病人接触中要从语言、操作中表现出关心体贴,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亲切、温和客气的语言会使人感到温暖、愉快,有利于病人接受治疗,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癌症病人化学治疗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手术或放疗通常属于局部治疗,而化学治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一些恶性肿瘤可以取得根治性疗效或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化疗期间产生许多毒副作用,加之化疗周期长、药费昂贵,使化疗本身又成为一种影响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平衡的应激因素。所以医护人员要从心理上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增加化疗的依从性。

1.化疗前期

1)化疗前期病人的心理行为问题

当病人尚未从癌症诊断带来的巨大震惊中平静下来的时候,或者当病人刚刚完成肿瘤手术或放疗,身体尚未完全恢复时,化疗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多数病人化疗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他们在内心难以接受化疗的同时对化疗的预期效果也怀有疑虑,他们难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全面了解医生使用化疗的意图及治疗计划,加之化疗带来的未知痛苦和脱发容貌的问题感到困惑,自尊心也受到伤害。另外,化疗药物大多价格昂贵,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2)干预措施

①正确评估病人的生理、心理问题及相关因素,取得病人的信任。学习掌握身心护理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提供社会支持的前提。医护人员应向病人详细介绍化疗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采用相应得防范措施,以减轻化疗反应。

②发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化疗前,应考虑病人的不同年龄、文化背景、职业、经济状态和家庭关系,正确把握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取得病人的配合。化疗常常痛苦难忍且持续数月,所以,让病人主动接受并且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是保证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取得最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③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要求病人家属或朋友参加医患之间的交流及讨论,从而使病人理解并接受化疗,提高化疗依从性及化疗效果。同时,可让家属病人、朋友鼓励病人,激励病人坚持到疗程结束。

④重视第一次化疗前病人的心理反应。许多研究表明,病人在同意接受化疗及第一次化疗期间,最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其程度常常要比实际化疗还要严重得多,症状严重者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2.化疗期间

1)病人反复住院化疗,每次都有一系列检查、治疗的经历,这常常会使病人体会到疾病的存在,由此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化疗期间病人的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化疗剂量、化疗途径、化疗的副作用反应等,而对病人心理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因此,在面对病人因化疗引起的种种不适时,医护人员应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争取将其心理压力降低到最小。

2)癌症病人对化疗引起的副作用常见反应及干预措施

病人对脱发的反应。引起脱发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联合用药或提高剂量更容易引起脱发甚至全秃,这对于病人尤其是女性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此,医护人员应提前向病人解释,让病人事先有一定的准备。告诉病人在治疗结束后甚至有时在治疗期间头发有重新长出来的可能,减轻病人对脱发的恐惧和害怕。在头发稀疏之前鼓励病人买一个匹配、逼真的假发套,对化疗过程中引起的脱发,不表现出吃惊,病人戴上假发后给予赞美。

②病人对化疗引起的日常生活干扰的反应。恶心、呕吐、疲劳乏力等是病人化疗常见的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的副反应。医护人员应多与病人解释商量,尊重病人意见来安排化疗时间。化疗期间积极加强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如使用止吐药物,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的花样,增进食欲。除化疗药物本身引起的恶心、呕吐外,还有许多病人的恶心呕吐属于心因性反应,不少病人在化疗前就出现预期性呕吐,这种预期化疗性焦虑和呕吐可通过一些心理干预措施得到缓解,包括化疗前放松练习、催眠疗法等。

③对化疗引起的体重、外形变化的反应。化疗引起的体重变化大多是体重下降,但也可是体重增加,尽管有时病人体重下降是由于进食不足引起的,但病人常常会出现恐惧焦虑感。病人因体重变化导致形体改变时,常常可使病人外表形象受损,使病人缺乏自信及自尊心。所以,从治疗一开始,尤其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医护人员就应对病人进行营养及健美方面的咨询及指导。另外有研究证实,化疗期间有计划地进行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病人的机体功能及增强病人的自我幸福感。

④对化疗引起的生殖腺毒性的心理反应。化疗可能影响病人的性欲、性功能及生育力,因此出现婚姻不协调、高离婚率的现象。医护人员应予预防及处理,做好化疗前各种准备及解释工作,与病人及家属和(或)监护人充分讨论化疗对性的全方面影响,讨论化疗的利与弊,使病人、家属或其监护人做到名副其实的化疗认知同意,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建议希望将来能有孩子的男性病人化疗前将精子冷冻等,减小因生殖腺毒性而导致的心理反应。

3.化疗结束及以后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1)乐观、麻痹心理:化疗结束后,病人及家属有一种斗争胜利、如释重负之感,易出现松懈麻痹,不遵医嘱,放纵自己,使治疗的连续性及效果大打的折扣。医护人员应及时向病人介绍下次化疗的时间、药物、剂量等,或下一步治疗方案及复查时间,保持治疗的连续性。

2)反常焦虑心理:化疗结束前,有些病人却出现意料不到的反常的焦虑情绪,致使他们在化疗结束前望而却步,甚至终止最后一个周期的化疗。因此,医护人员应提前让病人作好各种准备工作,应共同讨论治疗时间的长短、治疗计划的安排、中止化疗的时机及化疗后的生活安排等。

3)重返工作的障碍:病人痊愈后重返工作岗位等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人们害怕他们肿瘤复发、害怕肿瘤传染等而不敢雇用他们。另外,某些周围人出于好心过分关心,而希望他们继续在家修养(过度的社会支持)。这种种都会使病人产生一种被人抛弃、远离社会的感觉,从而严重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及心理康复。医护人员可向病人家属发放一些有关癌症的科普书籍,介绍有关化疗知识,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癌症晚期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癌症复发使病人失去治愈的希望,常较确诊时引起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时更需要进行安慰和疏导,使病人理解仍有一些办法控制其发展,并且协助病人重新制定治疗癌症的计划。

(一)焦虑心理:焦虑是晚期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障碍,病人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与恐惧和难以忍受的不适感。整日惶惶不安、忧心重重,睡眠紊乱,似乎预感死亡正在临近。此时医护人员应与病人密切接触,倾听他们的要求,纠正关于疾病、治疗的错误观念。交谈中注意语言要委婉得体,可将部分病情告诉病人,让他们对癌症有一个正确的了解。症状严重者辅以抗焦虑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等。

(二)愤怒心理:长期疾病的折磨往往使病人丧失最后的勇气,因此怀有一种难以排遣的愤怒心情。当一个人长期而艰难地与癌症做斗争,在多次失去信心和希望之后,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医护人员应充分地理解病人的心情,意识到这并非一种敌意,实质上是一种痛苦和绝望的叫喊,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多与病人接触、交流,对病人的易怒表现充分理解,耐心听取病人的倾听,让其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鼓励陪护的家属多给予病人关爱,使其充分感到家庭的温暖。

(三)恐惧心理:晚期癌症病人一方面是病人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是病人对痛苦及其他晚期的不能忍受的痛苦症状的恐惧。对有些病人,可以向他们讲清病情,使其对所面临的问题,所安排的姑息性治疗计划都有所了解,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甚至让其参与治疗上的选择,以尽量减轻晚期痛苦的症状。而对另一些病人,这样做未必有益,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还是必要的。另外,社会、工作单位应尽可能给他们以关怀,帮助解决其困难问题,使病人在终末期更多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让他们在平静、和谐的气氛中离开人世。

(四)抑郁心理:濒死的病人一般都经过一个抑郁阶段,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轻型者安静、抑郁、气馁及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较重者则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失眠甚至出现狂躁。轻微的抑郁不需特殊处理,可改变周围的环境,由家属和医务人员提供心理的、情感上的支持,一般可以改善症状。对于长时间较严重的抑郁,仅用心理治疗是不够用的,应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5ce8eef8c75fbfc77db244.html

《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