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评课

发布时间:2018-08-04 14:4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教学重点包括: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听完杨敏老师的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教无定法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益匪浅。归纳起来,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设计思路新颖

本节课从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的讲课模式,在新课的引入上从学生平时熟悉的水果、蔬菜入手,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放在要讲的知识上,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在认识了一些含水量比较丰富的植物后,很快转折:象玉米、小麦这些干燥的种子中含有水分吗?学生的求知欲被及时激发起来,然后教师借此把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加以点拨,使学生既拓展了一些课外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认识观。在学生了解了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后,教师问:有没有同学想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实验?话一出口,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尝试一下,使课堂进入一个高潮。

二、 善于采用启发式组织教学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领的模式。知识性的结论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实物的观察得出的。这样的结果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四、 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在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同学们能做到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体现出集体智慧的力量。

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教态始终亲切、自然,与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显示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最后进行知识小结时,也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来总结的方式,变为由学生来谈,并且板书也由学生来完成的方式,进一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能层层突破,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及建议:

1.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给人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2.整节课没有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

因为本节课重点是围绕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向学生渗透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方面的教育,也可以结合家乡水现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使学生建立爱护环境、保护身边一草一木的意识。

听过李心老师执教《生物入侵者》一课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教态自然、从容,一点都没有新老师的紧张感,更何况有许多的听课老师在场,这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回想自己第一次作为新老师开课时的紧张,真是觉得做到这点就很不容易。不仅如此,课堂上还呈现了不少亮点。比如:从文题入手,让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目标明确;关注读写结合等。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些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首先,课堂提问要提高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感受来看,年轻教师在提问时容易出现提问缺少明确的指向性这样的问题。以这节课为例,教师在总结课文时想让学生自主总结,这样的想法很好,可惜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显然指向性不够明确,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到该从何说起。其实教师可以作一下提示,比如:可以从课文内容或写法等方面去归纳。

其次,课堂细节不能忽视。我们常说有了小处的积累,才会有大处的壮阔、从容。同样我们的课堂也应关注细节。比如:导入时,学生回答“水葫芦将河道堵塞了”。但却把“塞”念成了sāi,其实准确读音应为sè,但教师没有纠正学生的错读。虽然这是非常细小的问题,也不是本节课重点,但我觉得语文学习不能忽略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即使这个词并不在文中出现。再比如:板书设计也要关注细节。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这并不能取代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也要精心设计。在这里,板书时可以将“生物是怎样入侵的?”“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这两个问题的顺序换一下,否则后面的逻辑顺序就难成立了。虽然这只是板书书写顺序的小细节,但却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所以,小事不小。

再次,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也要关注。而且不仅是大环节之间要自然过渡,小环节之间也要衔接好。这能使教学思路清晰,也符合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否则就会给人割裂的感觉。而一堂课应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当然,作为新教师出现这些问题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关注,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要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的课堂也会越来越精彩。

优秀生物评课稿范例《育种专题》 

更新时间:2010-05-05 好评度:301

-

生物科学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蒋老师的《育种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多、其中许多知识为重点、难点知识、知识的相互联系紧密,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对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蒋老师在上课时一开始就出示本专题在全国历年高考的考试分值、本专题所涉及的高考知识点,对学生的触动较大,学生从中感受到此专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该专题的重视。  

每涉及一种育种方法, 蒋老师总是从直观图片入手,这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中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也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每种育种方法的复习回顾过程中, 蒋老师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知识点复习到位。学生既掌握了每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实例,又在复习课学到了对比学习、及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如 蒋 老师最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上述七种育种方法中,哪些用到了植物组织培养?哪些用到了秋水仙素(低温)处理?哪些育种方法能打破育种中碰到远缘杂交障碍?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可用的育种方法有哪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在复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后, 蒋老师通过例题:亲缘关系较远的两种动物体细胞作为育种材料,能否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培育出同时具有两者遗传特性的动物新品种?既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又很自然过度到了下一育种:核移植。在此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这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听了蒋老师课后,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有个建议:本专题知识点多,能否分两课时完成知识点的复习:前一课时复习前4种育种,后一课时复习后3种育种并总结,这样课堂内进行适量的课堂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  

评课意见  

1.能以问题引入,问题的设计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能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2.在课堂教学中,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  

3.设计生活化、社会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  

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如何预防癌症》时,提出了以下的生活问题:预防癌症,一要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二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发癌症呢?哪些食物具有抗癌作用?  

创设社会化情境,如在《癌细胞》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癌症的种类和发病情况,再提问: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怎样预防癌症?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教学资源的直观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  

5.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6.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提问了如下的问题: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受精卵那样再分化成各种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吗?科学家发现了一株名贵而珍稀的花卉植物,你能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几万株该种植物吗?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  

7. 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那些与教师有着融洽、朋友式关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教师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或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而不是君临天下式的,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相融,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才能为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8.能结合所教学生知识背景制定教学目标、并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9.全体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分工合作,能在讨论中暴露学生的认知障碍,并通过组内和组间讨论解决  

10.练习教学: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1、复习提问以旧引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自然增长。

2、新知探究教师强化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疏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拉动思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拓展。

3、课前准备充分,使实验操作效果明显,奠定了课堂教学运行的良好基础。

4、培育学生骨干,实施榜样激励和带动。

5、给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例如:探究现象描述、过程和结果汇报等。

6、注重学生关于对照实验的体验、尝试设计和大胆创新的训练。

7、教师教学评价强化鼓励和赞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踊跃发言。

8、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小结画龙点睛,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和广度。例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方面比较归纳,将新旧知识综合起来,利于高度理解知识和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也为下节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9、两种作用气体进出气孔知识的提问和分析、比较也对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意义做了一定铺垫。

问题商榷:

1、课备的不熟练,时而看教案。

2、引导性语言过于紧密,学生思维被束缚,突出前后连续性、严密性,而忽视发散性特点的体现,自主提问缺少激励,只有沿着教师的思路前行,能跟上步伐的不多;讨论缺乏高潮,引发不了辩论。

3、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缺少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评小组、小组评等形式的开展,评价的民主性不足,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小。个别评价缺乏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思路拓展和完善,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前面胖学生不太利落的表达较模糊的实验设计思路后,可让大家思考进而评价修正它。)

4、类似“呼吸作用的实质”这样,让学生直读答案和在书上划好答案,缺少对知识产生和理解过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等认知规律的设计。

5、在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挤压黑塑料袋子往锥形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只注重讲解步骤,而对其他学生观察装置特点、思考、提问方面拓展引导欠缺,通气时间不短,如果只看沉淀教学效益有点低。应建立起教与学立体交叉高效的活动体系。可尝试实物投影显示实验过程和效果。

6、录像课如果有一个小组内讨论发言特写,显得更加真实、生动,不能只看形式。

7、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应提前做好问题预见,事先讲解注意事项或组织学生讨论应注意的方面,以防实验中师生手忙脚乱。

8、预定性过强,为了完成预定任务,教师对学生生成的新想法不注意倾听,而是给予截断,从而转到自己的思路上,显然教师为主角,学生是配角了。例如: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黑袋与透明袋的对照实验时,被老师马上转到演示操作上来。

9、老师怎么会知道学生会设计黑袋与透明袋的对照实验,进而准备好器材呢,好像提前布置好的,做个样子。否则真是教师预见性很强。

10、对演示实验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结论的归纳启发、引导不到位,学生回答不到本质上。

11、让学生自主设计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简单实验,给他们留的思考时间太少,学生那么快想出来,显得不现实。

12、学生做实验时点香技巧缺乏指导,有的燃烧火苗很快没有了。实验时间不该长,掀开瓶口后马上插香入其中观察,学生动作不熟练,反复操作会不准确,影响对比效果。

13、新知巩固练习和练习生产、生活拓展应用不足,演示和分组实验开发较多,不要为了实验而实验,后一个实验就是前一个实验的换角度思维拓展和实践延伸。(从二氧化碳角度是验证产生,从氧气角度是验证需要和消耗,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14、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学生能写出实属不易,书上没有它,课标没要求,知识扩展拔高似乎又回到过去教材之中了。

15、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踊跃,有时教师提问切入点、时机找的不准,与学生思维衔接不够好,学生回答抓不住关键。例如:问实验结论。

优秀生物评课稿范例《生物入侵者》

更新时间:2010-05-05 好评度:413

-

听过李心老师执教《生物入侵者》一课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教态自然、从容,一点都没有新老师的紧张感,更何况有许多的听课老师在场,这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回想自己第一次作为新老师开课时的紧张,真是觉得做到这点就很不容易。不仅如此,课堂上还呈现了不少亮点。比如:从文题入手,让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目标明确;关注读写结合等。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些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首先,课堂提问要提高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感受来看,年轻教师在提问时容易出现提问缺少明确的指向性这样的问题。以这节课为例,教师在总结课文时想让学生自主总结,这样的想法很好,可惜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显然指向性不够明确,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到该从何说起。其实教师可以作一下提示,比如:可以从课文内容或写法等方面去归纳。

其次,课堂细节不能忽视。我们常说有了小处的积累,才会有大处的壮阔、从容。同样我们的课堂也应关注细节。比如:导入时,学生回答“水葫芦将河道堵塞了”。但却把“塞”念成了sāi,其实准确读音应为sè,但教师没有纠正学生的错读。虽然这是非常细小的问题,也不是本节课重点,但我觉得语文学习不能忽略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即使这个词并不在文中出现。再比如:板书设计也要关注细节。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这并不能取代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也要精心设计。在这里,板书时可以将“生物是怎样入侵的?”“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这两个问题的顺序换一下,否则后面的逻辑顺序就难成立了。虽然这只是板书书写顺序的小细节,但却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所以,小事不小。

再次,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也要关注。而且不仅是大环节之间要自然过渡,小环节之间也要衔接好。这能使教学思路清晰,也符合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否则就会给人割裂的感觉。而一堂课应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当然,作为新教师出现这些问题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关注,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要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的课堂也会越来越精彩。

《基因的结构》是高三生物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在高二有关的基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一堂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对基因的结构有一个较为整体的了解。朱老师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

关于《血液、血管》复习课的评课稿

《血液、血管》这两节课的复习目标是:1、血液的组成、血浆的组成和作用。2、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作用。3、掌握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主要步骤。4、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教学重、难点包括: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作用。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听了刘民老师的这节复习课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教无定法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益匪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时,能真正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学案中从情景材料的引入到立体知识的疏理,层层引领,步步深入,让学生通过学案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再配合恰当的课件,使课本、学案、多媒体有机结合。并且充分体现了我校生物组的教科研主题——“原型、模型、变型有机结合和应用。从知识过渡到拓展迁移,灵活多样,顺畅自然。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设计学案思路新颖。刘教师考虑到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在设计这两节复习课的学案中,每个环节赋予了学生明确的责任,学生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同时每个小环节都有选做题,以及拓展开放性的题。是鼓励那些学习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大胆设想,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尤其是刘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题,具有典型性,为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而且同样获得成就感的平台。如:我们的手不小心划破了,你认为这是哪种血管出血?生病了打点滴是在什么血管?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是什么血管?测我们的脉搏是在什么血管?如果动脉出血了怎么应急处理?为什么?这些问题贴近自己,源于生活同学们感兴趣。另外,刘老师注意用学案,引导学生掌握读、思、问、议、记等学习方法,养成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勤记等良好习惯。

    二、善于采用启发式组织教学。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红细胞的成分血红蛋白,刘老师变成问题的形式,为什么血液呈现红色?贫血要吃哪些食物?为什么?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运动员到高原地区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把这部分的知识点,从原型、到模型、到变型进行了拓展提高,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刘老师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领的模式。知识性的结论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图片的观察得出的。这样的结果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更为深刻。比如:刘老师不直接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而是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图片自己总结,找出相同和不同点,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而且懂得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尤其是复习毛细血管的作用时,刘老师通过图片让学生亲自到讲台以鼠标来给同学示意,根据血流方向,血红蛋白释放氧到组织细胞,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回到血液继续流动,很生动、形象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们神情高涨。

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教态始终亲切、自然,与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显示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最后进行知识小结时,也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来总结的方式,变为由学生来谈,留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能层层突破,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及建议:

1.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给人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2.整节课没有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因为本节课重点是围绕血液、血管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向学生渗透关爱生命、乐于献血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献血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24f66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3.html

《生物评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