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巨野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2019-06-18 22:12: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开学考试

生物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约占体液的

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稳态的实现需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的共同调节

C.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运动的必要条件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浓度升高与下丘脑有关

B.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C.前30min内该动物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也升高

D.血糖浓度下降通过反馈调节引起胰岛素浓度下降

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所有免疫细胞对抗原都有识别功能

C.艾滋病人体内的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需吞噬细胞参与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分解者的分解活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

C.植物的光合作用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将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6.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矮秆抗病杂交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

B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

C.高产青霉菌株和转基因抗虫棉

D.三倍体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

7.下列属于人体内分泌腺的是(  )

甲状腺

唾液腺

肾上腺

脑垂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液、B液、C液三者均为细胞外液

BA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来维持

C.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9.某同学因意外受伤导致其不能够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也不能书写,但能看懂文字内容.则该同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哪些区可能受损(  )

AH区和S BV区和H CV区和W DS区和W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C.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任何地方都不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11.寒冬人从室内外出到室外后,体温调节过程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体温凋节的中枢

B.甲状腺激素和汗腺分泌都减少

C.皮肤内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增多

D.人到室外后散热量比外出前多

12.青霉素是常用的抗菌药品,但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遗传性

C.靑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3.关于HIV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不会感染HIV

B.人体感染HIV后,一般短时间内就会发病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出HIV病毐

14.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b分化成ef

B.细胞d能够分泌抗体并与抗原结合

C.除f外的淋巴细胞均能特异识别抗原

D.淋巴细胞abce均具有分裂能力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血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

B.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C.消化道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

D.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

16.下列物质口服后仍然具有生理功能的是(  )

A.甲状腺激素 B.抗体 C.淋巴因子 D.胰高血糖素

17 给正常健康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脂肪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加快

B.胰岛B细胞分泌量减少

C.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18.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生长素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

D.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19.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下列应用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够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从而降低酿酒成本

B.赤霉素能够促进植株增高,所以给玉米和大豆幼苗喷施赤霉素能够增产

C.赤霉素能够抑制种子萌发,所以储存的干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相对较高

D.赤霉素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在水果挂果后可以施用赤霉素提前收获水果

20.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  )

A.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得慢

B.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分裂得慢

C.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得快

D.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分裂得快

21.下列过程能双向进行的是(  )

A.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D.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

22.如表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号

1

2

3

4

5

面积(m2

4

4

4

4

4

田螺数量(只)

13

19

16

14

18

A.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由表中数据计算可得田螺种群密度为16/m2

C.影响田螺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水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田螺的丰富度

23.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5

0

0

2

针叶林

51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3

21

14

4

常绿阔叶林

104

28

12

A.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草丛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最强

C.针叶林的动物出现分层现象主要由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决定

D.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都会演替成森林

2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也大量繁殖,接着藻类减少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又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B.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D.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某些昆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B.蜜蜂跳舞告诉同伴釆蜜方向属于行为信息

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D.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森林具有凋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B.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C.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D.某种不知名的昆虫存在尚不清楚的药用价值

27.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各海洋实施禁止捕捞

B.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C.将华南虎迁入野生动物问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保护草原,融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灰鼠

28.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往往依赖于植物

C.比较简单的生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29.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中神经元甲是传出神经元,神经元乙是传入神经元

B.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则不能在II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

D.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则会引起腿部的屈肌发生收缩

30.现有一组对膜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M.为验证某药物N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M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M随机均分成4组,如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处理

方法

胰岛素

+

+

药物N

+

+

生理盐水

+

实验结来(血糖浓度)

正常

高于正常

+”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如,胰岛素和药物N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的.)

A.第1组和第3组的实验结识应分别为:正常、高于正常

B.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注射的方式等量添加

D.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1.如图表示人体某免疫过程,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a是吞噬细胞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b能迅速增殖分化成c

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免疫作用

D.人体内结核杆菌的淸除不仅仅需要上述免疫过程

32.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33.某黑暗环境中的一植株如图甲,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主根生长相对较快说明该处具有顶端优势

B.图乙中植株根的生长情况可反映生长素的两重性

C.图甲图乙能反映植株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点

D.图乙可推测根和茎对生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34.如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

D.人们填鱼塘造田,会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

3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每天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统计都需要使用样方法

B.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C.一个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应从盖玻片边缘滴加清水进行稀释

D.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对照实验

36.如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C包含了生物群落全部生物

BC1的同化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D不都是原核生物,A不都是绿色植物

DA的数量减少将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37.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肯定会偏小的是(  )

A.酵母菌计数时,从静止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B.调查野兔密度时,野兔的标记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

C.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数量偏少

D.调查山坡中松树种群密度时,未对一米以下松树苗计数

38.如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或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量

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520

220

180

120

A.呼吸作用有能量散失使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40%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4kJ

D.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有1500kJ

39.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加快物质循环

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40.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存在硫细菌,该细菌能利用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生活在热泉附近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硫细菌为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

B.硫细菌利用深海热泉中的热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C.消费者和分解者能直接或间接从硫细菌获得能量

D.能量能随着硫元素的循环而被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41.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包括   (用标号表示).

2)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用标号表示).

3)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汉字填写)

4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提示: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5)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

6   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2. 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常人体血液中a的含量变化对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属于

   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的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   (用图中数字表示)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4)图中的胰岛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的作用相互   ,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5)水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垂释放   激素增多,加强   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

43.如图为人体内生理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A物质由肠腔吸收到血浆中,经过运输,A可到达身体各部位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2)人在饥饿时,4A的浓度与3处相比有何变化   ,原因是   过程(用图中标号表示)加强了,此时胰岛细胞分泌   素量增加.

3)血浆中的液体与B液相比,   成分多.

4B液为原尿,正常人一般情况下B液中有A物质吗?  

44.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猫头鹰属于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5.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   号和   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   号和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   号和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46.为比较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繁殖速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各取1个原生动物AB (说明:AB体重、大小、健康状况一致),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不同的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独培养;

第二步:定期统计两个容器中的原生动物种群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1)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两处不妥之处,请分别指出:

   

   

2)若修改后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如表:(单位:个)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2 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型曲线增长.

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在生存中占优势的是A,请通过表格数据,写出判断的理由是   .但当它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填).

3)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平确,你的实验思路是(写出基本思路即得分)

 

 

高二生物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约占体液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构成了人体内环境,A正确;

B、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B正确;

C、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汗液、泪液、尿液、消化液不属于体液,C错误;

D、人体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约占体液的D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稳态的实现需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的共同调节

C.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运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

C、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运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Gmin检测其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浓度升高与下丘脑有关

B.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C.前30min内该动物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也升高

D.血糖浓度下降通过反馈调节引起胰岛素浓度下降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因此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关稳定,

【解答】解:A、血糖浓度升高时,刺激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关稳定,A正确;

B、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细胞,并在细胞中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B正确;

C、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产生,前30min内该动物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C错误;

D、血糖浓度下降通过反馈调节引起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和胰岛素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所有免疫细胞对抗原都有识别功能

C.艾滋病人体内的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需吞噬细胞参与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解答】解:A、溶菌酶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机体大多数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艾滋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能够分泌淋巴因子并能够呈递抗原,因此艾滋病人体内的体液免疫功能基本丧失,C错误;

D、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需吞噬细胞参与,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分解者的分解活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

C.植物的光合作用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将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植物的光合作用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将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B

6.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矮秆抗病杂交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

B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

C.高产青霉菌株和转基因抗虫棉

D.三倍体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

【考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生物变异的应用;转基因技术.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八倍体小黑麦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都属于诱变育种,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高产青霉菌株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

D、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子番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B

7.下列属于人体内分泌腺的是(  )

甲状腺

唾液腺

肾上腺

脑垂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外分泌系统有:汗腺、皮脂腺、胃腺、小肠腺、前列腺、唾液腺、气管腺、泪腺等.

内分泌腺: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腺体叫内分泌腺.人体内的内分泌腺有多种,主要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解答】解: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等,属于内分泌腺;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属于外分泌腺.

故选:B

8.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液、B液、C液三者均为细胞外液

BA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来维持

C.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Cl

【解答】解:A、图中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这三者均为细胞外液,A正确;

BA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来维持,B正确;

C、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血浆中的HCO3为缓冲物质,其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9.某同学因意外受伤导致其不能够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也不能书写,但能看懂文字内容.则该同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哪些区可能受损(  )

AH区和S BV区和H CV区和W DS区和W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解答】解:该同学不能够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说明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该同学也不能书写,说明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

故选:D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C.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任何地方都不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由兴奋区未兴奋区,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未兴奋区,膜外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兴奋区.所以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B正确;

C、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传出神经或直接刺激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C错误;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11.寒冬人从室内外出到室外后,体温调节过程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体温凋节的中枢

B.甲状腺激素和汗腺分泌都减少

C.皮肤内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增多

D.人到室外后散热量比外出前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

【解答】解:A、下丘脑是体温凋节的中枢,A错误;

B、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汗腺分泌减少,B错误;

C、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减少,C错误;

D、寒冬人从室内外出到室外后,人到室外后散热量比外出前多,D正确.

故选:D

 

12.青霉素是常用的抗菌药品,但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遗传性

C.靑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A、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A错误;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属于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遗传性,B正确;

C、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太强,C错误;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B

 

13.关于HIV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不会感染HIV

B.人体感染HIV后,一般短时间内就会发病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出HIV病毐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时,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途径而感染HIVA错误;

B、人体感染HIV后,会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一般短时间内不会发病,B错误;

C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能力逐渐降低,C错误;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出HIV病毒,D正确;

故选:D

 

14.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b分化成ef

B.细胞d能够分泌抗体并与抗原结合

C.除f外的淋巴细胞均能特异识别抗原

D.淋巴细胞abce均具有分裂能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T细胞、bB细胞、c是记忆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细胞,f是浆细胞.

【解答】解:A、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bB细胞)分化成e(记忆细胞)和f(浆细胞),A正确;

B、细胞f(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f(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识别抗原,其他的淋巴细胞均能特异识别抗原,C正确;

D、淋巴细胞ab能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而ce都是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快速增殖,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血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

B.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C.消化道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

D.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血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

C、消化道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C正确;

D、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16.下列物质口服后仍然具有生理功能的是(  )

A.甲状腺激素 B.抗体 C.淋巴因子 D.胰高血糖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类衍生物,不会被分解,可以注射或口服;胰岛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均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水解失去功能.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含碘氨基酸衍生物,消化道内不会被分解,可直接口服,A正确;

B、抗体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蛋白酶及肽酶水解为氨基酸,B错误.

C、有些淋巴因子化学成分是糖蛋白,口服后会被水解失去活性.应该采用注射,C错误;

D、胰高血糖素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蛋白酶及肽酶水解为氨基酸,D错误;

故选:A

 

17.给正常健康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脂肪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加快

B.胰岛B细胞分泌量减少

C.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解答】解:A、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脂肪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加快,使得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故量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B正确;

C、肝糖原可水解为葡萄糖,但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C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正确.

故选:C

 

18.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生长素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

D.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解:A、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生长素能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A正确;

B、由于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因此,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B错误;

C、高浓度的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C正确;

D、由于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D正确.

故选:B

 

19.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下列应用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够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从而降低酿酒成本

B.赤霉素能够促进植株增高,所以给玉米和大豆幼苗喷施赤霉素能够增产

C.赤霉素能够抑制种子萌发,所以储存的干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相对较高

D.赤霉素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在水果挂果后可以施用赤霉素提前收获水果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赤霉素形成于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和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解答】解:A、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产生人们需要的α﹣淀粉酶,A正确;

B、喷施赤霉素只能促进植株疯长,不能促进结实,B错误;

C、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C错误;

D、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不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故选:A

 

20.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  )

A.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得慢

B.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分裂得慢

C.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得快

D.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分裂得快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植物茎的向光性是因为单侧光使生长素横向运输,使生长素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背光侧分布多长的块.

【解答】解:A、如图,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所以向光侧分布少,故A错误;

B、向光侧确实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不影响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的是细胞分裂素,故B错误;

C、单侧光使生长素横向运输,生长素背光侧浓度高,细胞生长快,故C正确;

D、背光侧确实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不影响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的是细胞分裂素,故D错误.

故选:C

21.下列过程能双向进行的是(  )

A.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D.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解答】解:A、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单向的,即只能由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A错误;

B、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正确;

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只能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流动,C错误;

D、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只能由组织液运输到淋巴,D错误.

故选:B

 

22.如表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号

1

2

3

4

5

面积(m2

4

4

4

4

4

田螺数量(只)

13

19

16

14

18

A.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由表中数据计算可得田螺种群密度为16/m2

C.影响田螺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水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田螺的丰富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解答】解:A、田螺的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可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由表中数据计算可得田螺种群密度(13+19+16+14+18÷4÷4=4/m2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即影响田螺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正确;

D、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不属于种群的特征,D错误.

故选:C

 

23.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5

0

0

2

针叶林

51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3

21

14

4

常绿阔叶林

104

28

12

A.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草丛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最强

C.针叶林的动物出现分层现象主要由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决定

D.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都会演替成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丛针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绿阔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种类数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原来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

B、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最低的是草丛生态系统,而物种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B正确;

C、针叶林的动物出现分层现象主要由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决定,C正确;

D、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只要条件适宜,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都会演替成森林,但如果是恶劣的条件下,则不会演替成森林,D错误.

故选:D

 

2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也大量繁殖,接着藻类减少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又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B.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D.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理的考查,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反馈调节分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结果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早期由于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蚤捕食大量的藻类,藻类因水蚤数量增加而减少,藻类减少,水蚤因食物缺乏而减少,这 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加重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故选:C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某些昆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B.蜜蜂跳舞告诉同伴釆蜜方向属于行为信息

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D.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某些昆虫分泌的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蜜蜂跳舞告诉同伴釆蜜方向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C错误;

D、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2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森林具有凋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B.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C.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D.某种不知名的昆虫存在尚不清楚的药用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森林具有凋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这体现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这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

C、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这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某种不知名的昆虫存在尚不清楚的药用价值,这属于潜在价值,D错误.

故选:A

 

27.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各海洋实施禁止捕捞

B.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C.将华南虎迁入野生动物问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保护草原,融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灰鼠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4、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解答】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

B、引入外来物种不当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因此要慎重引入外来物种,B错误;

C、将华南虎迁入野生动物问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这属于迁地保护,C正确;

D、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灰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28.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往往依赖于植物

C.比较简单的生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水平方向上都有分层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且其生存空间等也都离不开植物体,故动物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解答】解: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植物是由于阳光决定的,动物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A正确;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B正确;

C、比较简单的生物群落也存在水平结构,C错误;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D正确.

故选:C

29.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中神经元甲是传出神经元,神经元乙是传入神经元

B.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则不能在II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

D.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则会引起腿部的屈肌发生收缩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3、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由图可知,神经元乙是运动神经元,神经元甲是传入神经元,A错误;

B、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则可在处和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B错误;

C、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C正确;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不会引起腿部的屈肌收缩,D错误.

故选:C

 

30.现有一组对膜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M.为验证某药物N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M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M随机均分成4组,如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处理

方法

胰岛素

+

+

药物N

+

+

生理盐水

+

实验结来(血糖浓度)

正常

高于正常

+”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如,胰岛素和药物N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的.)

A.第1组和第3组的实验结识应分别为:正常、高于正常

B.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注射的方式等量添加

D.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A错误;

B、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高于正常的个体,B错误;

C、该实验要控制环境因素,确保小鼠不因为其他因素影响血糖浓度变化,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注射的方式等量添加,C正确;

D、该实验的激素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但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

故选:C

 

31.如图表示人体某免疫过程,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a是吞噬细胞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b能迅速增殖分化成c

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免疫作用

D.人体内结核杆菌的淸除不仅仅需要上述免疫过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a表示T淋巴细胞,b表示记忆细胞,c表示效应B细胞,d表示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且细胞aT淋巴细胞,A错误;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记忆细胞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效应B细胞,B正确;

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液或内环境中起作用,C正确;

D、结核杆菌可能侵染宿主细胞,引起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A

32.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能将生长素向下运输,但由于没有胚芽鞘的尖端,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甲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左侧,所以左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右弯曲生长,A正确;

B、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正中央,所以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B正确;

C、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右侧,所以右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左侧弯曲生长,C正确;

D、由于单侧光在左侧,而甲、乙、丙中只有丙弯向左侧生长,D错误.

故选:D

 

33.某黑暗环境中的一植株如图甲,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主根生长相对较快说明该处具有顶端优势

B.图乙中植株根的生长情况可反映生长素的两重性

C.图甲图乙能反映植株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点

D.图乙可推测根和茎对生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平放后,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在植株内横向运输,导致分布不均匀,根的近地侧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但是在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速度快,而在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由此证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解答】解:A、图甲中主根生长相对较快说明该处具有顶端优势,A正确;

B、图乙中植株根的生长情况可反映生长素的两重性,B正确;

C、图甲图乙能反映植株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点,C错误;

D、图乙可推测根和茎对生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茎更敏感,D正确.

故选:C

 

34.如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

D.人们填鱼塘造田,会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都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但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说明两者存在竞争关系.

【解答】解:A、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

B、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说明两者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

D、人们填鱼塘造田等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B

3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每天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统计都需要使用样方法

B.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C.一个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应从盖玻片边缘滴加清水进行稀释

D.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对照实验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

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

【解答】解:A、本实验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使用的是显微计数法,A错误;

B、计算时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B错误;

C、稀释不是将培养瓶内的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是将取出来的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C错误;

D、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D

 

36.如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C包含了生物群落全部生物

BC1的同化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D不都是原核生物,A不都是绿色植物

DA的数量减少将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B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其中各种生物(ACD).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无机环境中CO2增多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解答】解:A、图中ACD包含了生物群落全部生物,A错误.

BA生产者的同化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D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A生产者不都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硝化细菌等,C正确.

D、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A的数量增多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C

 

37.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肯定会偏小的是(  )

A.酵母菌计数时,从静止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B.调查野兔密度时,野兔的标记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

C.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数量偏少

D.调查山坡中松树种群密度时,未对一米以下松树苗计数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解答】解:A、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试管底部的酵母菌数目较多,因此从静止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会使测量值偏高,A错误;

B、调查野兔密度时,野兔的标记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从而使测量值偏高,B错误;

C、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数量偏少,会导致实验的偶然性,因此测量值会偏高或偏低,C错误;

D、调查山坡中松树种群密度时,未对一米以下松树苗计数,会导致测量值偏小,D正确.

故选:D

38.如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或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量

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520

220

180

120

A.呼吸作用有能量散失使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40%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4kJ

D.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有1500kJ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未被利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解答】解:A、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能量,A正确;

B、昆虫的同化量为520220=300kJ),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占比例为120÷300×100%=40%B正确;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是300×20%=60kJ),C错误;

D、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300÷20%=1500kJ),D正确.

故选:C

 

39.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加快物质循环

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考点】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人工湿地输入的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中含有能量.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向水体中通入空气可以提高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效率,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其群落生态位的变化趋势是多样性增加.人工生态系统建立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A、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A正确;

B、建立人工湿地时,需要合理搭配植物,形成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B正确;

C、向水体中通入空气可以提高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效率,利于加快物质循环,C正确;

D、建立人工湿地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40.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存在硫细菌,该细菌能利用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生活在热泉附近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硫细菌为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

B.硫细菌利用深海热泉中的热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C.消费者和分解者能直接或间接从硫细菌获得能量

D.能量能随着硫元素的循环而被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解答】解:A、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最低营养级,A错误;

B、硫细菌为生产者,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

C、硫细菌为生产者,因此消费者和分解者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能量来源,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41.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包括 ②③④ (用标号表示).

2)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用标号表示).

3)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血浆和组织液 (汉字填写)

4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6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提示: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5)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

6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是组织细胞,血浆,是组织液,是淋巴,是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2、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即图中的②③④

2CO2是细胞的代谢产物,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组织细胞中浓度最高.

3)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4)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

5)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

6)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答案为:

1②③④

2

3)血浆和组织液

46

5)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6)神经﹣体液﹣免疫

 

42.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常人体血液中a的含量变化对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属于 (负)反馈 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的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  (用图中数字或字母符号表示)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 

4)图中的胰岛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的作用相互 拮抗 ,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5)水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垂体释

 抗利尿 激素增多,加强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所图中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b为肾上腺素,c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图中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对①③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的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

4)图中的胰岛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5)水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加强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

故答案为:

1)(负)反馈

2

3)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

4)拮抗

5)抗利尿 肾小管、集合管

 

43.如图为人体内生理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A物质由肠腔吸收到血浆中,经过运输,A可到达身体各部位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为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人在饥饿时,4A的浓度与3处相比有何变化 升高 ,原因是 6 过程(用图中标号表示)加强了,此时胰岛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 素量增加.

3)血浆中的液体与B液相比, 蛋白质 成分多.

4B液为原尿,正常人一般情况下B液中有A物质吗? 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分析,1过程表示淀粉经消化道消化为葡萄糖,2过程表示小肠中葡萄糖主动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糖,5表示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6表示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

【解答】解:(11过程表示淀粉经消化道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由肠腔吸收到血浆中,经过运输,葡萄糖可到达身体各部位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人在饥饿时,4处葡萄糖的浓度比3处升高,原因是胰岛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量增加.促进6肝糖原的分解.

3)血浆与原尿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正常人一般情况下原尿中含有少量的葡萄糖.

故答案为:

1)为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升高(合理即得分) 6 胰高血糖

3)蛋白质

4)有

 

44.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生产者 ,猫头鹰属于 消费者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草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光能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CO2(气体)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光合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呼吸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流经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草;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消费者、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产生有机物.

【解答】解:(1)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食物网的开端草即生产者是,猫头鹰位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消费者;

2)流经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草;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消费者、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产生有机物,故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气体)的形式进行的.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消费者

2)草  光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CO2(气体)  光合  呼吸

 

45.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345 .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2 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 1 号和 3 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 1 号和 2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 1 号和 4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1号向光弯曲生长;2号既不生长,也不弯曲;3号、4号和5号直立生长;6号向右弯曲生长.13号单一变量是单侧光,两组对比说明幼苗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12号单一变量是否切去尖端,所以两者对照说明玉米向光弯曲与玉米幼苗尖端有关;14号单一变量是否让尖端感光,两者对照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56号对照可说明玉米幼苗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玉米幼苗胚芽鞘左右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解答】解:1号幼苗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2号去掉尖端,没有生长素,植株既不生长不弯曲;3号植株在纸盒内,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4号植株尖端不能感受光的刺激,植物生长素分布均匀,则植株直立生长,5号去掉尖端,植株上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则植株直立生长;6号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放置在左侧,则植株向右弯曲生长.

1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实验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接触到单侧光刺激,13的自变量有无单侧光刺激.

2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有尖端存在,12符合自变量的要求.

3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说明实验的自变量是接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14符合实验中自变量的要求.

故答案为:

(二)结果预测:345 2

(三)结果分析:

11 3

21 2

31 4

 46.为比较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繁殖速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各取1个原生动物AB (说明:AB体重、大小、健康状况一致),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不同的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独培养;

第二步:定期统计两个容器中的原生动物种群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1)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两处不妥之处,请分别指出:

 实验动物数量太少  AB应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培养 

2)若修改后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如表:(单位:个)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或K值或环境最大容纳量) 

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S 型曲线增长.

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在生存中占优势的是A,请通过表格数据,写出判断的理由是 繁殖速度比B快 .但当它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少 (填).

3)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平确,你的实验思路是(写出基本思路即得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本题探究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繁殖速度,则自变量为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因变量为繁殖速度.

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形成S”型曲线,理由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而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1)实验方案有两个不妥之处:实验动物数量太少,存在偶尔性;AB应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培养,确保单一变量.

2)由数据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的数量称为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当混合培养时,由于A的繁殖速度比B快,所以能够在生存中占优势,但当它达到稳定状态时,由于资源比单独培养时少,所以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少.

3)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要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

故答案为:

1实验动物数量太少(答案合理即可) AB应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培养

2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或K值或环境最大容纳量) S 繁殖速度比B快(答案合理即可:如出生率大)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只要能体现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其它合理即可得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c35bb9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fc.html

《山东省巨野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