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史料教学,活化历史课堂[杨蒙]

发布时间:2014-02-26 16:15: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善用史料教学,活化历史课堂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 杨蒙

随着新课程和中考改革的发展,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学者甚至认为“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也很早就将史料引入了自己的历史课堂,但把史料教学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则是从去年才开始的。在去年的暑期远程培训中,专老师强调说:“历史是讲究证据的”,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我开始重新研读课标,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下面,我就将我这半年多来的一些所学、所思、所得跟各位老师作一个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1.从新课程的改革来看

史料教学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2011年新修订的《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 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此外,在“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里,都有一些具体的阐述。

“知识与能力”:“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掌握 “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课程内容”:“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活动建议”:“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等。

……)

可以说,《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介和途径,这一点也体现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阅读材料,获取并解读有效信息,已成为中考改革的一项能力考察。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

史料教学主要有两大功能:

功能一,丰富历史课堂,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让历史鲜活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的感知历史,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在学习七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有学生质疑:“现代人是如何知道六七千年前,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是怎样生活的?”针对这一质疑,我设计了参观历史遗址这一环节,将两大原始农耕遗址中考古发掘的文物,以图片的方式一一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读图并获取相关信息。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生产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懂得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从而树立起“重证据”的意识,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功能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在搜集和运用史料的过程中,重构、解析历史,有助于学生树立史论结合的学习意识,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如:七下《繁盛一时的隋朝》。在学习“隋朝经济的繁荣时”,我采用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隋)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先展示材料一,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继而展示材料二,借助史料印证结论。做到了“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

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不可或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增强史料意识,提高史料教学的技能。

二、选择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1.严谨性。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中说:“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所以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

文字史料尽可能多用原文,确需加工时,要忠实于原文。增加部分要用括号标出,删节处用省略号标出。特别是要注明出处,出处是史料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该史料的来源,也可以传递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如:(周恒王)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用于七上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尤其是带有“戏说”成分的,应慎用,可多采用一些纪录片、专题片和宣传片等。

2.目的性。史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史料的选择应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和解决疑点。

如: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选用了以下四幅图片:

《身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借助具体的生产和生活的景象,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的民族融合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有趣的史料,如故事、漫画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七下第3课《 “开元盛世” 》。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选取了教材“动脑筋”中的小故事。

学生们在忍俊不禁时,也感受到了唐代丝织技术水平的高超。

4.多样性。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最常用的史料有三大类: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像史料。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比如,在七上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的学习时,我就选用了不同类型的史料。

地图(西域、西汉疆域、丝绸之路)、视频 (宣传片《西去的使者》/自制短片《丝路风光》)、文字资料、示意图(见右图)等。

右图原本是一段文字资料,制作成示意图后,不仅更直观形象,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5.时代性。历史教学离不开现实,所以选择与当前时政热点、史学研究相关的史料,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历史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如:七下第2课《“贞观之治》。学习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时,我先后选用了以下两则资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心存百姓”

——《贞观政要》

材料二:201336,温家宝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人民的心愿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摘自新浪网两会特别报道

温家宝的讲话是对唐太宗民本思想的最好注解,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当前的关注民生联系起来,则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

6.适度性。史料的数量、长短要合理。文字资料要短小精悍,较长的文字史料最好加上配音,图片资料一次性不要超过四幅,视频资料不能超过三段,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此外,选择的史料还要立足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比如,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引用古文时,可以给难懂的词句加注释,也可以把古文改写成适合学生的白话文。

如: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有的地区)火耕而水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待贾(商人)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

——司马迁《史记》 (用于七上第19课《江南经济的开发》)

选好史料,还得用好史料,才能发挥史料的教育价值。

三、史料教学的主要方法

我对史料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如:七上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完汉初统治者的政策后,我给学生投放以下两则资料:

材料一: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二: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学生们得出结论:汉文帝、汉景帝时“社会安定”、 “民富国强”,出现了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2.先有认识和结论,然后提供史料来论证。

如:七上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在学习 “昭君出塞”一目时,先组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昭君出塞有利于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然后出示材料进行论证:

材料一: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欺。”

——《汉书》

材料二:(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班固(东汉史学家)

材料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墓碑刻

3.提供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不同的论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七下《繁盛一时的隋朝》,评价隋朝大运河时,我引入后人对大运河的不同评说: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学生朗读、分析诗句,判断诗人对开通大运河的不同看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4.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如,七上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第一目“文景之治”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投放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提出问题:①材料反映出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

②结合上一课所学,你认为这一景象是怎样造成的呢?

③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面对这一社会现象,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作为历史的直接参与者,在角色扮演中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

四、史料的来源

用好史料的前提是搜集资料。那么到哪里可以获取有效的教学史料呢?那便要如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了。

1.教材教参。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其资料可信度高,且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选取,是教学中首选的资料。除图片、文献资料外,教材中的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部分,也常有可供选择的史料。教参中的“教法建议”“参考资料”中亦有。

2.网络。最快捷的方法是确定关键词,借助“百度”“谷歌”来检索,或者到“中国知网”等电子期刊网站用关键词检索下载。还可以登录专业的历史网站查找,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人民教育网·初中历史》、《史海泛舟》、《中国历史博物馆》等。

3.论文论著、报刊杂志、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等。如,《课堂智慧·史料教学中的策略》、《全球史通》、《中华文明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大国崛起》的解说词等等。

4.试题。全国各地市的中考题、复习题,以及各类复习资料,都占有大量的史料,可以从中选择真实可靠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5.教学案例。可以在听课时收集同仁们所用的典型史料,摘录网络上电子教案、课件中可信度高的的史料。

在积极搜集资料的同时,还应把各类资料积累起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这是进一步搞好史料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今我已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纸质资料库和电子资料库,它们是我开展史料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另外,史料教学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标》在“实施建议”里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如“举行历史故事会、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题材的板报等”。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如: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曹操》;制作历史手抄报《盛世隋唐》;“我为武则天写墓碑”;编写历史小故事“梦回宋朝”等。这些课外作业,都需要学生去查找、搜集资料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接触史料、分析史料,从中感悟历史,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增强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

以上就是我对史料教学的一些认识。由于理论素养和阅读面所限,我的认识必然有着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贝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112f6ff01dc281e43af002.html

《善用史料教学,活化历史课堂[杨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