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班级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0-10-15 01:40: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与班级共成长


做一名和善而坚定的教师

白雪 东高地第一小学

题记: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简·尼尔森

春花,秋实,夏雨,冬雪,循环往复,不知不觉已三个轮回,楼前的玉兰开了又谢,孩子们身上的衣物加了又减,定期整理照片之时,“一年级”三个字赫然映入眼帘,猛然惊觉,和这个班的孩子们已然相处将近三载。看着刚刚入学时说话奶声奶气的“小豆丁”悄然间就变成了身边的“大孩子”,孩子们的变化一点一滴,而我,能够在旁陪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经历,在这三年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学习、成长。成长的过程磕磕碰碰,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也正是因为有了挫折和失败,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那个小女孩儿

1.那个好动的小女孩儿

一年级刚刚开学,我就注意到了这个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在四十个规规矩矩坐姿挺拔的孩子里,她不时的小动作很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不时的扭动身体、趴在桌子上、从书包里拿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小玩具,并且屡禁不止。无奈之下,我只好寻求家长的帮助,起初见些成效,时间久了便收效甚微。

2.那个“倔强”的小女孩儿

到了二年级,小姑娘不时和同学发生冲突,并且都是一些很细小的事情,例如同学不小心碰了她的胳膊一下,她挪动桌椅的时候旁边同学没有让着她等等,在其他同学就是一句“对不起”“没关系”的事情,发生在她的身上却总能引起一场“大战”。针对孩子人际关系的问题,再给爸爸打电话,得到的回复永远都是“我没有时间……”而我当时在处理关于这个小姑娘的问题的时候,也采取了简单的批评办法,那时的我认为,事实摆在眼前,犯错的同学就要道歉,却忽略了孩子眼中满满的不服气。

后来侧面了解到孩子的家庭比较特殊,从小很少见到妈妈,一直是爸爸一个人把孩子带大。从小没有妈妈的陪伴和爱护,她难免会长成一个内心敏感、脆弱的孩子。于是我对她便多了些“特殊”照顾。每天将她乱糟糟的头发梳理整齐,在处理她的纪律问题时,也会多些宽容,不在批评。

我以为我做了所有我能够做到的关心孩子的事情,因此我也以为她会逐渐变得不那么的倔强和固执。可是,事实却是她依旧会因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和同学大吵,甚至在课堂上摔门而去……当我致电孩子的爸爸,得到的答复是“你这个老师怎么当的,全班都把我姑娘欺负成这样了你都管不了,这学我们不上了!”一句“不上学”,就真的是孩子两周未到校……

委屈、悲伤、愤怒……种种情绪席卷着当时的我,很庆幸却还有一丝理智告诉我此时需要的是反思。也很庆幸自己没有丧失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否则就不会打开书本探寻问题的根源和答案。

“和善而坚定”,前言中的五个字深深吸引住了我,反复咀嚼,回味悠远。当我批评孩子的时候,我是否做到了和善?当我决定宽容的时候,我又是否有坚定的态度?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这看似矛盾的一对反义词能否同时出现?无数的问号出现在脑海里,于是我决定将这句话付诸于实践,让实践来检验它是否为真理。

当小姑娘回到班级后,我迅速调整自己状态,面对学生们的错误不在单方面批评,只坚定而不和善,也不会在一味的宽容,只和善却不坚定。而是做到和善地面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任何的错误,尽最大的力量去理解,同时对于错误问题态度坚定。

在改变自己方法的同时,我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带着孩子走进资源教室,小姑娘非常喜欢这里,兴高采烈的样子就像一只百灵鸟,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当小鸟落在枝头,我发现此时她紧紧地贴着我坐在沙发上,这一刻,我知道孩子算是从内心里接受我并愿意亲近我了。

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孩子从内心接受我之后,很快便可以看到孩子的点滴不同,和其他同学的争吵有了减少的趋势,争吵也不再像从前那么激烈,遇到问题不在摔门而出打电话找爸爸,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

有一次体育课,她又和同学发生矛盾,不顾课堂纪律无视老师,就这么哭着跑来了我的办公室。面对哭泣的小姑娘,我没有问原因,而是先抱了抱她,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心我的情绪,等她逐渐平静下来后,我才询问原因,问了几句话之后发现依然是她先犯的错误,此时的她已不同于以往,一味的将所有责任附加在同学的身上,很快她便扭动着身子,低着头,承认是她先犯的错误,虽然还会有一些理由,有一些借口,有一些不太情愿,但是她已经能够依偎在我身边,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同意随意走出课堂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愿意回去和老师道歉,这难道不是巨大的进步吗?

3.那个笑容灿烂的小女孩儿

面对孩子的诸多问题,我从一开始的无从着手到现在找到突破点,不在单纯的批评,也不在一味的宽容,确立原则,标清底线,但以和善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所有错误,因为我相信,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时,才会真正的内省自身的错误,当孩子感受更好时,才会更积极的改正自己的错误。

如今那个倔强得要死的小姑娘,也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露出了明媚的笑容,当我看见孩子笑容灿烂的向我飞奔过来,内心除了踏实、满足,还有幸福。

二、让孩子感觉更好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简·尼尔森认为,当孩子感受不好时,很容易产生惩罚造成的四个R—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或是退缩(Retreat),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当孩子感受更好时,他则更加能够接受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亲眼目睹孩子的不当行为,当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他却永远在推卸责任和狡辩,我们也有这样的困惑,他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当,却为什么就是不肯承认?因为在孩子感受糟糕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从而引发自我保护机制,即老师眼中的推脱和狡辩。如若换个方式,让孩子在好的体验中认识自己行为。

三、和善而坚定的对待孩子

和善而坚定,五个字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当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对着同学挥起拳头,青筋暴起,差一点儿就打下去的时候,不在马上呵斥制止,而是走过去,轻轻的搂住他,使他先平静下来,并知道老师不会因此而惩罚我,进而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此时,不需要老师帮助调解,孩子会自然内省:“虽然他先骂了我,但是我确实不应该挥拳头,应该想办法。”这个时候老师在帮助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接受度比从前更高。

和善,要让孩子感觉更好,坚定,坚守原则和底线。看似矛盾,却意外和谐。做一名和善而坚定的教师,陪伴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坚定、踏实、平凡而幸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28a1f1ab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d.html

《我与班级共成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