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2-07-07 14:29: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便携式导弹发展历程

五十年代开始,各国防空导弹发展有了明显的飞跃,一批诸如“奈基”1、“奈基”2、“萨姆”2等著名的中高空防空导弹问世,以前高射炮命中率很低的中高空变得无比危险,为了躲避防空导弹的威胁,一些飞机向超高空超高速求生,发展出SR-71“黑鸟”这样飞行高度达3万米、飞行速度达到3马赫的“双3”飞机,而更多飞机由于负荷重发动机功率低无法实现超高空超高速,只好向低空、超低空、掠地飞行求生。当时防空导弹的雷达制导过滤地面反射波能力差,雷达在探测低空飞机时目标反射波被淹没在嘈杂的地面反射波中,无法识别目标。虽说中小口径高射炮转动灵活,能够对付低空一掠而过的飞机,但是中小口径高射炮炮弹出膛后速度衰减很快,弹道性能决定了它无法追射高速喷气式敌机,只能迎头拦射,加上射程小、射高低,大多数作战范围就是迎头千米以内的一个不大的扇面。

为了更好地打击低空敌机,美苏两国在六十年代都列装单兵便携式导弹。它们的特点是安装有红外引导头,依靠飞机的尾喷口红外特征追踪并碰炸目标,有效弥补高射炮不能追射的作战空白,命中率也比高射炮高,体积小,训练简单,作战效能高。单兵便携式导弹装备以后很快迎来实战考验。

19698月,埃及在苏伊士运河战斗中,苏制“萨姆”7初次告捷,一举击伤4架击落2架以色列飞机;1972年在越南战争中,越南游击队曾经用“萨姆”7导弹3个月击落24架美机。单兵便携式导弹战绩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各国竞相研制。

  山寨萨姆7--“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

  2001628日廊坊陆军导弹学院女硕士卢立红用“红缨”5击落靶标,标志着我军第一位防空导弹女射手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是我国仿制“萨姆”7的第一代昼间目视便携式防空导弹,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红缨”5任务,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19821983年进行定型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红缨”51984年的国庆阅兵中首次公开露面。“红缨”5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后来又研制出其改进型号“红缨”5B、“红缨”5B1、和“红缨”5A(“红缨”5甲)。

“红缨”5甲是是我国“红缨”5系列的最新改进量产型号,1979年下达研制任务,1985年正式定型。

主要技战指示:

弹长:146米;

弹径:72毫米;

弹重:102千克,发射质量165千克,

战斗部:破片杀伤式,装药05千克,

引信:触发式;

动力装置:1台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一具固体助推器,

目标:最大速度小于260米/秒的飞机;

作战斜距:800~4400米,

作战高度50~2500米;

最大速度:500米/秒;

制导体制:红外被动寻的;

反应时间:≤5(作战反应时间)10(装备展开时间)5秒:(装备撤收时间)

该型导弹只能尾追攻击,抗干扰能力差。鉴于其性能已经落后,“红缨”5甲目前只装备军事院校、二线摩托化步兵师(旅)、高炮团中的防空导弹连、预备役高炮部队、东南沿海城市的民兵防空部队、船运部队。

2001628日,廊坊陆军导弹学院院女硕士卢立红用“红缨”5甲击落靶标,标志着我军第一位防空导弹女射手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

  实战立功的山寨毒刺--“前卫”1(QW-1)便携式防空导弹

我国1985年定型了第一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红缨”5,它由苏联萨姆7仿制而来,性能相当。通过仿制工作,我国掌握了单兵便携式导弹的相关技术,随后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第二代单兵防空导弹“前卫”1199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前卫”1首次公开露面,因为采用的技术和性能类似“毒刺”早期型号而引发海外媒体和军方的高度关注。“毒刺”是最成功的便携式导弹,据不完全统计,阿富汗战争中游击队曾发射了340枚“毒刺”导弹,命中269个目标,命中率达79%

前卫1便携式防空导弹

  “前卫”1是一种昼间目视搜索发射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作战任务为保卫指挥所、雷达站等重要小型固定点目标,保卫桥梁、铁路等固定线状目标;或者两人一组分组布置在行军纵队中,每组相距2千米,掩护机动中的部队。发射组中副射手负责接受上级空情威胁通报或连同射手以望远镜和目视和搜索空情。当他观察确认来袭飞机是可攻击目标后,指挥射手进行发射准备,射手把发射筒扛上肩,指向敌机来袭方向,目视探测目标并估测距离;“前卫”1没有敌我识别系统,发射之前必须通过空情通报或者目视识别确认目标为敌机,确认敌机已处于导弹系统作战斜距范围之内后,方能压下激活手柄,红外探测器开始工作;当导弹发出已捕获目标的声光信号时,射手即给出一个发射前置角扣动发射扳机。发射后不管,导弹依照红外引导头指示飞行,射手可丢弃发射筒转移阵地隐蔽,避免被敌人攻击;也可迅速准备下一次发射。

  “前卫”1采用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一级推力可使导弹在极短时间内达到续航速度,二级推力用以在续航段内保持这一速度。辅助发动机在发射管内就燃烧完毕,主发动机采用电子延时点火,在导弹飞离射手安全距离后点燃,以避免主发动机尾焰烧伤射手。第一代国产单兵导弹红缨5的电冷硫化铅探测器只能探测到发动机喷口处的高温热源,只能尾追攻击低空喷气式飞机。第二代国产单兵导弹“前卫”1的导引头采用氦气致冷锑化铟探测器,更加敏感,还能感应飞机发动机排出的温度比较低的热辐射信号,跟踪能力强,探测距离远,准全向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固定翼飞机有正面迎头来袭时候,发动机排气热源被飞机机体遮蔽,故此有迎头30°盲区),能拦射、能尾追攻击低空喷气式飞机。“前卫”1位标器采用圆锥扫描体制,无探测盲区,捕获视场大。导引头上的电路全部集成化,并采用微组装技术,可靠性高,结构尺寸小,重量轻。历史上第一代便携式导弹多次炸烂尾喷口而飞机成功返场迫降。作为第二代弹便携式导弹的“前卫”1上有目标自适应导引系统,在飞行的末段,第一代导弹“红缨”5继续追逐热源(发动机喷口)直到碰炸,破片主要杀伤发动机,“前卫”1攻击对象从热源调整向飞机机体,直接破坏机体,杀伤效果大大提高。

“前卫”1系统

165千克,

导弹长1532米,

直径71毫米,

战斗部重142千克,

装药量057千克,

作战距离5005 000米,

作战高度304 000米,

作战斜距5005 000米,

目标最大速度300m/秒,

导弹最快飞行速度600m/秒,

引导头跟踪能力22°/秒,

作战反应时间10秒,

作战温度-40+60°。

红外制导导弹对一个目标连续发射很可能造成后一发弹追击前一发弹的发动机热源,所以“前卫”1现在有双联装导弹发射装置更适合对付多个目标,无法对一个目标连续发射两发来提高命中率。“前卫”1也不适合多个发射小组集中火力射击一个目标。

  “前卫”1便携式防空导弹重量不大,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导弹平时密封在发射筒内不需要保养,1名射手即可背负携带。作战时阵地选择方便,只要一个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的小高地。“发射后不管”,具有准全向攻击能力,因此从出口型号转向现役装备,1997年起列装我军一线部队。

  1999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卡吉尔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巴基斯坦陆军用从中国引进的“前卫”1型便携式防空导弹,一举击落印度空军的米格21和米格27战机各1 架。因为战绩显著,巴基斯坦决定引进技术生产。中国特许生产的巴基斯坦版“前卫”1被命名为“安扎”MK2便携式防空导弹,列装巴军。

  “前卫”1依靠各发射小组目视搜索,发现能力比较低,晴朗白昼尚能作战,一旦气象条件不好,视线不良,很可能会错失目标,或者发现目标后未等准备完毕目标已经脱离有效作战范围。由于各防空小组独立作战,甚至有可能出现敌机进入两个小组的防空范围内,两个小组同时开火,导弹自身红外辐射特征引发另一枚导弹前来追逐。所以在作战中,射手都要尽可能地从上级和友邻部队提前获取空情通报,以提前做好射击准备,提高命中率,避免相互干扰。航天新乐有限公司和西安天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前卫”lA全天候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将多具各自为战的单兵防空导弹联系起来,形成小区域警戒控制范围,统一指挥,合理分配攻击火力,极大的拓展了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战术方式和作战能力,构成了一种简易便携的山寨版小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系统包括便携式新型雷达、信号处理机、电源、电子引导瞄准系统和任务分派器和导弹发射筒组成。新型雷达采用数字调频连续波体制和TWS(边跟踪边扫描)技术,具有重量只有15千克、体积小、高增益、低功耗、多目标处理等特点。由于采用连续波体制,频率可以随机调整,接近于无线电杂波,而且辐射射能量低、探测距离只有15千米信号,属于低可探测信号源,对方较难发现雷达的存在和准确位置,提高了在敌优势电磁权下的生存能力。对于超低空目标,该雷达有较高的发现概率,可以发现贴在树梢飞行的直升机或部分露出隐蔽山体的旋翼,如果雷达布置在视野良好的小高地上,则系统可控制相当大的一片空域。另外,该雷达工作的频率也较为特殊,对于采用隐形技术的目标也同样有较高发现率。雷达信号通过信号处理机,从发射波中检测出多个目标的位置与运动轨迹,由于附加在弹上的电子引导瞄准系统与雷达本身方位确定了一致标准,信号处理机可以把准确的目标方位和轨迹讯息显示在射手的电子引导瞄准系统显示屏上,射手根据所处的位置选择最佳攻击目标和攻击时间。这样就将电子引导瞄准系统和便携式导弹融为一体,使得分散在各个不同位置的单兵可以协同起来作战,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可以随时对抗多个来袭方向的敌机或导弹。电子引导瞄准系统通过更换夹具,可以配置在我军现役的各类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筒上,例如红缨系列、前卫系列等。

目前该产品还处在试验阶段,各射手通过电缆线与控制中心联系,一个信号处理机可指挥2~4(扩容以后可到6)射手。由于线长原因单兵的散布位置有限,今后计划采用无线联系方式,单兵布防距离可以扩大到数公里以外,处理机性能增强后可以指挥更多射手作战。这样一个单兵导弹小分队可以控制的区域范围甚至可以达到方圆10KM左右,实现小范围区域防空能力。由于各部分可以分体携带,重量较轻,因此2~3人就可以携带雷达和信号处理机等设备,相对传统庞大笨重的区域防空导弹,更加轻便廉价,适合我军军费有限、渡海运输能力较弱的现实,能让登陆部队可以迅速在滩头丘陵地带展开对空防御阵地,对整个登陆区域进行对空防御,减少敌方武装直升机、攻击机等对登陆部队的直接威胁,弥补了因为机械化防空导弹装备不能及时登陆布防以及空军制空部队不能全天候全时保护造成的防空真空,也为各种轻装陆战部队提供了随时移动的防空保护。“前卫”1A开创了单兵防空导弹战术作战的新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军单兵导弹使用的远程预警和全天候作战两大瓶颈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单兵作战武器的系统的作战效能。系依靠计算机,把雷达信息与导航定位信息结合形成“计算机补盲系统”,智能化处理空情信息,自动计算并筛选不同的目标,在肉眼无法搜索情况下为导弹射手提供预警信息,声光提示射手瞄准目标,装备有“前卫”1A武器系统的部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作战效能提高很大。“前卫”1A仍然没有敌我识别能力,在敌我交错的现代战争中存在误伤的风险。

图片前为前卫18,后为前卫11

  1997年“前卫”1 投入现役以后,我军正在加强对台军事斗争准备。面对外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全军开展了“新三打三防”,其中打巡航导弹是重要内容。以战斧巡航导弹为例:全长556米,直径0527米,巡航速度072马赫,海面巡航高度15米,平原巡航高度50~150米。巡航导弹和作战飞机相比,体积小,红外辐射弱小,超低空掠地飞行,属于难于发现,难于命中的小目标。为打巡航导弹,科研人员在“前卫”1基础上提高制导精度,力求能够命中小体积超低空高速度的巡航导弹,于是新开发的“前卫”11和“前卫”18

“前卫”11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前卫11最大识别特征是颈部开了一圈多个圆形的激光感应窗口

  “前卫”11采用了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触发+激光近炸”复合引信,由于它利用激光制导技术提高了精度,反导能力在家族成员中独占鳌头,可以在对战斧之类的巡航导弹贴近爆炸形成很大威胁,过去老式单兵红外制导便携式防空导弹精度对飞机尚可,对体积较小的巡航导弹则精度较差。此外,前卫11一样还可打直升机、螺旋桨飞机、喷气式飞机。前卫11还用过QW-1G(前卫-1G)的编号。前卫11最大识别特征是颈部开了一圈多个圆形的激光感应窗口。“前卫”11便携式防空导弹长度为1477米,重量为1068千克,战斗部重量142千克,整个武器系统总重为169千克;射高30~4000米,作战斜距500~5000米;作战转换时间为10秒。

“前卫”18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前卫”18特点是采用了双波段红外被动导引头,可感应目标尾焰和蒙皮两处热源,从而牢牢锁定目标。因此QW-18的抗干扰能力和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得到增强,更加适合对抗反巡航导弹及超音速目标。主要性能诸元与1型近似。最小射高降低到15米,武器系统重量18千克,发射筒长度1576米,导弹长度1526米。

  山寨萨姆16--“前卫”2Qw-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前卫2,识别特征是它的制冷罐

  “前卫”2并非“前卫”1的改进型号。它公开展出之后,外媒普遍认为它的技术源于“萨姆”16(针-1)。它最重要特点的是采用了红外过滤技术,使“前卫”2能够有效过滤多种宽频谱红外诱饵和复杂的地面红外杂波信号,它具备准全向攻击空中目标的能力,也可装备武装直升机用于攻击和自卫。“前卫”2最大射程提高到6000米,增大了攻击范围。最小射高下降到10米,提高了对付武装直升机等低空目标的能力。虽然全系统重从169千克上升到18千克,弹长从1526米增至159米,但对机动性影响不大,还是单兵携行导弹。

武器系统总重:18千克;

导弹长:1590米;

导弹重:1132千克;

弹径:72毫米;

弹头重142千克,

拦截高度10~3500米,

作战斜距500~6000米,

导模式为被动红外寻的,

控制模式为比例导引,

系统反应时间小于5秒,

导弹速度600米/秒,

动力系统为两级固体发动机。

  “前卫”3QW-3)激光半主动制导防空导弹系统

前卫3 最大识别特征是在导弹弹体后增加了一个较粗的助推器

  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飞行包线中的3000-4000米的作战高度需要在极近距离才能实现,当敌机距离接近作战斜距外围,导弹往往因为高度不足错失战机。随着精确制导炸弹的普及,现代飞机对地攻击飞行高度也多在3000米以上,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便携式导弹根本打不着敌机。伊拉克战争和美军攻打塔利班作战中,美军攻击飞机在对方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之外就发起攻击,被击落数量寥寥,当年第一次阿富汗战争中毒刺等单兵导弹辉煌不再。应对现代战争新变化,我国新研制出“前卫”3导弹。

  “前卫”3 最大特点是在导弹弹体后增加了一个较粗的火箭助推器,大幅度提高了导弹的射程和飞行速度,作战高度提高到5000米,又通过激光半主动制导技术避开了红外制导技术难于克服的地面红外信号干扰问题,把最低作战高度降低到4米,能够有效对抗掠地飞行或者悬停的武装直升机。“前卫”3主要性能参数:弹长21米,弹重23千克,最大速度750米/秒,作战斜距800~8000米,作战高度4~5000米,单发命中概率85%,最大跟踪角速度大于等于15度/秒,采用激光近炸引信+触发引信,弹头杀伤半径3米,命中精度1米。

  “前卫”3采用了新型的激光制导,通过激光测距仪/指示器照射目标的反射光波寻的。没有迎头30°盲区限制,是真正的全向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后射手必须连续跟踪目标,发射激光为导弹指示目标,射手不能抛弃发射管隐蔽,有可能被敌压制。虽然不如红外制导可以发射以后不管,但是人工制导能对抗作战飞机普遍使用的宽频红外干扰诱饵、电子干扰、干扰箔条、电磁干扰;激光探测距离远,没有迎头盲区,命中率高。同时它对射手的技术要求高,最大跟踪角速度仅15°/秒,对近距离大角速度机动的目标容易丢失。“前卫”3扩大了弹头装药量,放弃了简单的破片杀伤,采用类似拉姆导弹的连续杆战斗部,对目标破坏作用更强,加上命中精度高达1米,对飞机破坏性更大,对巡航导弹小目标更准。

  “前卫”3导弹有标准型和轻便型两种,主要用做要地防空,水面舰船的内层反导,或者作为安装在车辆上遂行机动防空或要地防空/反导防御。它适合打击中空的战斗轰炸机,也适合拦截巡航导弹或者一树之高的武装直升机。总体性能优异。

  它有智能眼睛--“前卫”4红外成像制导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现代作战飞机的红外诱饵水平提高很快,红外光谱比较全面,已经能够很好地同时模拟发动机尾喷口和蒙皮温度,很具备欺骗性。传统的红外导弹探测器依靠光谱识别目标,目标就是一个“点”,而一旦诱饵模拟出目标光谱,导弹很容易被骗。美国率先开发出“红外成像制导”先进技术,探测器中看到的是一个由数万到数十万点组成的飞机形状图像,而这正是目前红外诱饵无法模拟的。目前中国在红外成像研究上取得很大的进步,成果紧追美国。正在研制的“前卫”4正是这种先进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它能够独立拦截空中目标,或者在目标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完成拦截任务,同时也够安装在车辆或舰船上执行机动,它具有图像识别能力和极强的抗干扰能力,目前的红外诱饵、红外◆都无法欺骗它。设计指标:作战斜距500~6000米,作战高度4~4000米,导弹速度2马赫。

前卫4

前卫系列导弹系统都设计有配套的模拟训练设备,能够在室内模拟逼真的声光电场景,对射手进行有效培训。系统操作都做到了简单易学。

山寨西北风--“飞弩”6FN-6)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飞弩6”在我军的列装编号是“红缨6

  “飞弩”6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照片在2000年第3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2002年第4届航展则首次公开展出了武器系统实物。“飞弩”6是外销名称,它曾经在展览中用过“飞鹰”6的型号名称,在我军装备系列中用“红樱”6序号。它是列装我军现役最先进的单兵防空导弹,被认为和法国西北风有技术渊源。“飞弩”6采用被动红外寻的制导,具有准全方位攻击目标和抗背景及地面干扰、红外诱饵。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分类、信号处理、抗干扰逻辑判断,使它可以准全向攻击,并具有抗背景及地面目标干扰、红外诱饵和红外调制干扰能力。它的机动过载达18g。该系统的基本作战单元包括导弹、发射筒及地面动力系统,可附加的设备包括光瞄准具及敌我识别器。为了满足作战训练的要求和改善作战效能,还配有作战、瞄准、发射训练设备以及综合测试车。

  “飞弩”6型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总重17千克,导弹长1495米,导弹重1077千克,弹径71毫米,作战距离500~5500米,作战高度15~3800米,导弹最高速度大于600/秒,系统反应时间小于5秒。“红缨”6在我军一线部队和上海、江苏等发达沿海地区的民兵中都有装备。20007月,在代号“207演习”中,巡航导弹靶标突破野战军高炮和地空导弹拦截,被上海民兵胡惕发射“红缨”6首发命中,空中开花,首开民兵打巡航导弹靶标记录。

  2006530日,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女子民兵连“红缨”6导弹分队训练40天以后,参加全省民兵预备役防空兵实弹射击考核,南京市儿童医院女射手花婷首发命中靶标、凌空开花,开创了全国女民兵首次使用“红缨6”导弹命中目标的纪录。

  “飞弩”的识别特征是:它有可以附加的识别天线,有利于区别敌我目标;它的头部是菱锥状,很有特色。采用菱锥状头,是因为法国人通过风洞研究,发现菱锥状比较传统的圆形头减少风阻,有利提高单兵防空导弹的速度,尽快追上目标。

这次马来西亚购买的“飞弩”一共16套,价格大约折合人民币2645万元/套。当然,每套不止有一枚弹。价格中包含配套的训练培训费用。

FLV-1车载近程轻型防空导弹系统

  为适应现代陆军快速机械化作战耍求,我国研制了FLV-1车载近程轻型防空导弹系统,车上配有雷达和光电设备,该车携弹量大,发射架上8枚,在车内还有8枚备用弹,能发射被动红外寻的制导或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两种导弹,由于其设计简单、重量轻、成本低,便于大量部署。它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形成舰载系统,或与小口径高射炮组弹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统,因此具不同的毁伤机制,即精确打击和弹幕截。系统能进行综合指挥和控制,具有很高作战效能,主要用于对抗巡航导弹、武装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驾驶飞行器等目标,可进行要地防御,或保护前线阵地部队和行进中的部队,FLV-1的车重为11吨,最大行驶速度95千米/小时,最大行驶距离600千米,系统反应时间小于8秒,最太射程为5000米,最小射程800米,最大射高3000米,最小射高30米,导弹速度600/秒,单发杀伤概率百分之54,用激光制导导弹时,最大射程6000米,最小射程800米,最大射高4000米,最小射高10米,导弹速度750/秒,单发杀伤概率百分之8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d962ed172ded630b1cb620.html

《中国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展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