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2-07-07 22:08: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姓名 王斯迪 学号 20090458031 院(系) 林学院 专业、年级 林学(双外语)09

分数

竹与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是竹的故乡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竹林资源因而被称为竹子王国。竹子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竹制作了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中到处可见竹的倩影

关键词:竹文化 中国传统 古代 人民生活 特征

Bamboo and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China, the hometown of bamboo, boasts the richest resource of bamboo forest in the world, hence its title as the kingdom of bamboo”. The beautiful plant has forged an indissoluble bond with man’s cultural life. As early as 7,000 years ago, Chinese ancestors used bamboo to make arrowheads, bows and arrows for entertainment, hunting and war. Since ancient times bamboo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Chinese people. 

Key word: Bamboo’s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ncient times People’s living Feature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汉字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形容一个坏人罪大恶极,常用罄竹难书这一成语,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评论帝王将相的功过善恶时用的。最早见于《后汉书》中隗器传,是评论王莽的,即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这里的就是指王莽。以后在《旧唐书》中的李密传里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的记述,这是李密在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中对隋炀帝的罪恶所作的概括,后来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罄竹难书。但罄竹难书的竹,已不是南山之竹(南山即今陕西西安南的终南山),而是指竹简。那时也还没有笔,而是用一种刻刀把字刻在竹简上。

春秋战国时,郑国(在今河南省)的刑书就刻在竹简中,称为竹刑。那时对犯法的人施以竹刑,就是按竹简上写的刑律办事,因此,那时的竹刊不同于解放前反动官府迫害人民,用竹扦插入被害人手指上的那种竹刑。孔子当时读《周易》,曾发生过韦编三绝,就是把穿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过多次。现在常用这一语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我国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1972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古墓中发现,同时出土的还有《孙子兵法》,这两部著名的古代兵书,都是竹简刻写成的。据记载,秦始皇当政时,处理国家大事,每天要阅读竹简写的文件60kg。可见,历史上的功过善恶、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都是通过竹简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在传播和保存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例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 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在。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总之,竹子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总是紧密相连的。

参考文献:

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8月第1版;

贤之:《青竹风骨》,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10月第1版;

李津:《中国文化常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月第1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7462ed172ded630b1cb6bf.html

《竹与中国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