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沟设计(主论文)

发布时间:2012-05-30 16:13: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 导致我国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为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排涝沟工程设计在水利工程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如何进行排涝沟工程设计进行探讨,对处理实际工作中排涝沟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排涝沟 工程 设计

一、绪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占地将不断扩大,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耕地面积将随之减少,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生产出社会发展所需的粮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借助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积累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旱灾害对农业的威胁还远没有消除,每年平均受灾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国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工程设施,无法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

在陇川县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等许多地每年汛期由于降雨过多或外水侵入,排水不畅,发生旱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形成涝灾,造成农作物减产、失收甚至绝收。试验证明,农作物的受淹时间和淹水深度如果超出允许的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将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田间积水会使土壤水分过多,氧气缺乏,影响作物根系呼吸的正常进行,作物根系长期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呼吸,所产生的乙醇可使作物中毒而死亡。为了使农业生产达到稳产高产,防止洪灾的发生,对低洼易涝农田,必须通过修建排涝沟工程满足农作物对农田除涝排水的要求,及时排除由于降雨产生的田面积水,减少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排涝沟工程设计对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排涝沟工程设计。

二、排涝沟工程设计

排涝沟道系统由各级固定排涝沟道以及建在沟道上的各种建筑物所组成主要任务是排除涝水和控制地下水位。

1、排涝沟布置原则

1.1、排涝方式

根据各地区和各灌区的排类别基本上可以涝沟的涝方式归纳以下几种:

(1) 汛期和日常  汛期是为了防止耕地、农田受涝水淹没。日常是为了控制地区的地下水位和农田水分。两者任务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农、林、牧业的生产,所以在规划布置沟系时,应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2) 自流排涝和抽水排涝  当承泄区水位低于排涝干沟出口水位时,一般进行自流排涝,否则要采取抽水排涝或抽排与滞蓄相结合的除涝排涝方式。

(3) 水平排涝和垂直(或竖井)排涝  对于主要由降雨和灌溉渗水成涝的地区,常采用水平排涝方式;如由于以地下深层承压水补给潜水而致渍涝,则应考虑采用竖井排涝方式;对于旱涝兼治地区,如地下水质和含水层出水条件较好,宜实行井灌井排,配合田间排涝明沟,形成垂直与水平相结合的排涝系统。

(4) 地面截流沟和地下截流沟排涝  对于由外区流入排涝区的地面水或地下水以及其它特殊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涝渍,可分别采用地面或地下截流沟排涝的方式。

1.2、排涝沟的布置原则

1)排涝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以便能排除整个排涝地区的多余水量。

2)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即使排涝区全部实行抽排,也应根据地形将其划分为高、中、低等片,以便分片分级抽排,节约排涝费用和能源。

3) 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比较稳定的地方。

4) 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涝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

5) 各级沟道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协调。

6)要遵循“工程费用小,排涝安全及时,便于管理”的基本要求

7) 在有外水入侵的排涝区或灌区,应布置截流沟或撇洪沟,将外来地面水和地下水引入排涝沟或直接排入承泄区。

排涝沟的布置,应尽快使排涝地区内多余的水量泄向排涝口。选择排涝沟线路,通常要根据排涝区或灌区内、外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排涝目的和方式,排涝习惯,工程投资和维修管理费用等因素,编制若干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用最优方案。

2、排涝承泄区

排涝系统的承泄区是指位于排涝区域以外,承纳排涝系统排出水量的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承泄区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排涝地区排除日常流量时,承泄区的水位应不使排涝系统产生壅水,保证正常排;②在汛期,承泄区应具有足够的输水能力或容蓄能力,能及时排泄或容纳由排涝区排出的全部水量。此时,不能因承泄区水位高而淹没农田,或者虽然局部产生浸没或淹没,但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不得超过耐淹标准;③具有稳定的河槽和安全的堤防。

排涝承泄区的规划一般涉及排涝系统排涝口位置的选择和承泄区的整治,分别介绍如下。

2.1、排涝口位置的选择

排涝口的位置主要根据排涝区内部地形和承泄区水文条件决定,即排涝口应选在排涝区的最低处或其附近,以便涝水易于集中;同时还要使排涝口靠近承泄区水位低的位置,争取自排。由于平时和汛期排涝区的内、外水位差呈现出各种情况,所以排涝口的位置可以选择多处,排涝口也可以有多个,以便于排泄和符合经济要求为准。另外,在确定排涝口的位置时,还应考虑排涝口是否会发生泥沙淤积,阻碍排涝排涝口基础是否适于筑闸建站;抽排时排涝口附近能否设置调蓄池等。

由于排涝承泄区水位和排涝区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1) 当外河洪水历时较短或排涝设计流量与洪水并不相遇时,可在出口建闸、防止洪水侵入排涝区,洪水过后再开闸排涝

2) 洪水顶托时间较长,影响的排涝面积较大时,除在出口建闸控制洪水倒灌外,还须建泵站排涝,待洪水过后再开闸排涝

3) 当洪水顶托、干沟回水影响不远,可在出口修建回水堤,使上游大部分排涝区仍可自流排涝,沟口附近低地则建站抽排。

4) 地形条件许可,将干沟排涝口沿承泄区下游移动,争取自排。

当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排涝排涝要求或者虽然能满足排涝要求但在经济上不合理时,就需要对承泄区进行整治。

2.2、承泄区整治

降低承泄区的水位,以改善排涝区的排涝条件,这是整治承泄区的主要目的,而整治承泄区的主要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点:

(1) 疏浚河道通过疏浚,可以扩大泄洪断面,降低水位。但疏浚时,必须在河道内保留一定宽度的滩地,以保护河堤的安全。

(2) 退堤扩宽当疏浚不能降低足够的水位以满足排涝系统的排涝要求时,可采取退堤措施,扩大河道过水断面。退建堤段应尽量减少挖压农田和拆迁房屋,退堤一般以一侧退建为宜,另一侧利用旧堤,以节省工程量。

(3) 裁弯取直,整治河道当以江河水道为承泄区时,如果河道过于弯曲,泄水不畅,可以采取截弯取直措施,以短直河段取代原来的弯曲河段。由于河道流程缩短,相应底坡变陡,流速加大,这样就能使本河段及上游河段一定范围内的水位降低。裁弯取直通常只应用于流速较小的中、小河流。对于水流分散,断面形状不规则的河段,应进行各种河道整治工程,如修建必要的丁坝、顺堤等,以改善河道断面,稳定河床,降低水位,增加泄量,给排涝创造有利条件。

(4) 治理湖泊、改善蓄泄条件:若调蓄能力不足,可整治湖泊的出流河道、改善泄流条件,降低湖泊水位。在湖泊过度围垦的地区,则应考虑退田还湖,恢复湖泊蓄水容积。

(5) 修建减流、分流河道减流是在作为承泄区的河段上游,开挖一条新河,将上游来水直接分泄到江、湖和海洋中,以降低用作排涝承泄区的河段水位。这种新开挖的河段常称减河。分流一般在河段的上游,新开一条新的河渠,分泄上游一部分来水、但分泄的来水,绕过作为承泄区的河段后仍汇入原河。

(6) 清除河道阻障临时拦河坝、捕鱼栅、孔径过小的桥涵等,往往造成壅水,应予清除或加以扩建,以满足排涝要求。

以上列举了一些承泄区的整治措施,但各种措施都有其适用条件,必须上下游统一规划治理,不能只顾局部,造成其他河段的不良水文状况,应该通过多方案比较,综合论证,择优选用。

3、排涝沟的设计流量

排涝流量是确定各级排涝沟断面、沟道上建筑物规模以及分析现有排涝设施排涝能力的主要依据。计算排涝流量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3.1、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该法适用于大型涝区,需求出最大排涝流量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F——排涝沟设计断面所控制的排涝面积,km2

R——设计径流深,mm

K——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涝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

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

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

公式中考虑了形成最大流量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反映了随着排涝面积(或流域)的增大及其自然调蓄作用的增加而排涝模数减少的情况;其次还考虑了一次径流过程的峰量关系等。在应用公式时,根据该地区的除涝排涝标准,选用接近设计标准的河流或排涝系统的实测资料进行大量统计分析,确定公式中的各项系数和指数。

必须指出,公式中将很多因素的影响都综合在K值中,因而K值变动幅度较大,一般规律是;暴雨中心偏上,净雨历时长、平槽以下径流深大,地面坡度小,流域形状系数小,河网调节程度大,则K值小;反之则大。当流域或地区较大时,如果不考虑条件的差别,采用统一的K值,将会影响计算成果精度。

推求设计径流深先确定设计暴雨。设计暴雨一般包括暴雨历时、暴雨的大小分布诸因素,它们都和除涝排涝面积的大小有关。根据实测资料分析证明,对于100500km2排涝面积,洪峰流量主要由一日暴雨形成;而对于5005000km2排涝面积,洪峰流量面积一般由三日暴雨形成;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应分别采用一日和三日作为设计暴雨历时。推算设计暴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典型年法,即采用排涝地区内某个涝灾严重的年份作为典型年,以这一年的某次最大暴雨作为设计暴雨;另一种是频率法,即当流域内有足够的测站和较长的降雨资料,用各年最大的一次面平均降雨量,直接进行面雨量的频率计算,求得设计标准的暴雨量。

3.2、平均排除法

平均排除法是以排涝面积上的设计净雨在规定的排涝时间内排除的平均排涝流量或平均排涝模数作为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的方法,即

                

对于水田                        

对于旱田                               

式中Q——设计排涝流量,m3/s

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F——排涝沟控制的排涝面积,km2

R——设计径流深,mm

a——径流系数;

P——设计暴雨量,mm

h田蓄——水田滞蓄水深,mm,由水稻耐淹水深确定;

E——t时间内水田田间腾发量,mme为日耗水量;

t——规定的排涝时间,d,主要根据作物的允许耐淹历时确定。对于水田,一般选35d排除;对于旱地、因耐淹较差,排涝时间应当选得短些,一般取l3d

排涝区既有旱地又有水田时,则首先按上式分别计算水田和旱地的排涝模数,然后按旱地和水田的面积比例加权平均,即得综合排涝模数。

3.3、排涝流量过程线法

涝区内有较大的蓄涝区时,即蓄涝区水面占整个排涝区面积的5%以上时,需要考虑蓄涝区调蓄涝水的作用,并合理确定蓄涝区和排涝闸、站等除涝工程的规模。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采用概化过程线等方法推求设计排涝流量过程线,供蓄涝、排涝演算使用。

4、排涝沟设计水位

排涝沟设计水位是设计排涝沟的重要内容和依据,需要在确定排涝断面尺寸(沟深与底宽)之前,加以分析拟定。排涝沟的设计水位可以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

4.1、排渍水位(又称日常水位)

这是排涝沟经常需要维持的水位,在平原地区主要由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防渍或防止土壤盐碱化)所决定。

为了控制农田地下水位,排涝农沟(末级固定排涝)的排渍水位应当低于农田要求的地下水埋藏深度,离地面一般不小0.91.2m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轻质土不小于2.22.6m,如图所示。

排渍水位与地下水位控制的关系图

而斗、支、干沟的排渍水位,要求比农沟排渍水位更低,因为需要考虑各级沟道的水面比降和局部水头损失,例如排涝干沟,为了满足最远处低洼农田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如图所示

干、支、斗、农排涝沟排渍水位关系图

其沟口排渍水位可由最远处农田平均田面高程(A0),考虑降低地下水位的深度和斗、支、干各级沟道的比降及其局部水头损失等因素逐级推算而得,即

Z搀渍A0D-ΣLi-ΣΔz

式中Z排渍——排涝干沟沟口的排渍水位,m

A0——最远处低洼地面高程,m

D——农沟排渍水位离地面距离,m

L——斗、支、干各级沟道长度,m,见图;

i——斗、支、干各级沟道的沟底比降;

Δz——各级沟道沿程局部水头损失,如过闸水头损失取0.050.1m,上下级沟道在排地下水时的水位衔接落差一般取0.10.2m

对于排渍期间承泄区(又称外河)水位较低的平原地区,如干沟有可能自流排除排渍流量时,按上式推得的干沟沟口处的排渍水位,应不低于承泄区的排渍水位或与之相平。否则,应适当减小各级沟道的比降,争取自排。

4.2、排涝水位(又称最高水位)

排涝水位是排涝沟宣泄排涝设计流量(或满足滞涝要求)时的水位。由于各地承泄区水位条件不同,确定排涝水位的方法也不同,但基本上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1) 当承泄区水位较低,如汛期干沟出口处排涝设计水位始终高于承泄区水位,此时干沟排涝水位可按排涝设计流量确定,其余支、斗、沟的排涝水位亦可由干沟排涝水位按比降逐级推得;但有时干沟出口处排涝水位比承泄区水位稍低,此时如果仍须争取自排,势必产生壅水现象,于是干沟(甚至包括支沟)的最高水位就应按壅水水位线设计,其两岸常需筑堤束水,形成半填半挖断面,如

排涝出口壅水时干沟的半填半挖断面示意图

2) 在承泄区水位很高、长期顶托无法自流外排的情况。此时沟道最高水位是分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情况是没有内排站的情况,这时最高水位一般不超出地面,以离地面0.20.3m为宜,最高可与地面齐平,以利排涝和防止漫溢,最高水位以下的沟道断面应能承泄除涝设计流量和满足蓄涝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有内排站的情况,则沟道最高水位可以超出地面一定高度(不应大于23m),相应沟道两岸亦需筑堤。

5排涝沟纵横断面设计

5.1、排涝沟横断面设计

根据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排涝沟的过水断面,排涝沟设计流

量一般是按恒定均匀流公式计算即

Q = AC

C = R1/6/n

式中Q—排涝流量,m3/s

A—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m,由公式计算;

n—糙率;

i—沟底比降。

根据以上公式来设计排涝沟横断面,但在承泄区水位顶托发生壅水现象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按恒定非均匀流公式推算沟道水面线,从而确定沟道的断面以及两岸堤顶高程等。但对于排涝沟道的断面因素如底坡(i、糙率(n)、及边坡系数(m)等应结合排涝沟特点进行分析拟定。

(1) 排涝沟的比降(i主要决定于排涝沟沿线的实际地形和土质情况,沟道比降一般要求与沟道沿线所经的地面坡降相近,以免开挖太深。同时,沟道比降不能选得过大或过小,以满足沟道不冲不淤的要求,即沟道的设计流速应当小于允许不冲流速和大于允许不淤流速(0.30.4m/s)

此外,排涝沟比降可在下列范围内选择:干沟,支沟为,斗沟为。为了便于施工,同一沟道最好采用均一的底坡,在地面比降变化较大时,也要求尽可能使同一沟道的比降变化较少。

(2) 排涝沟的边坡系数(m)主要与沟道土质和沟深有关,土质愈松,沟道愈深,采用的边坡系数应愈大。由于地下水汇入的渗透压力、坡面径流冲刷和沟内滞涝蓄水时波浪冲蚀等原因,沟坡容易坍塌,所以排涝沟边坡一般比灌溉边坡为缓。设计时可参考

土质排涝沟边坡系数表

(3) 排涝沟的糙率(n)对于新挖沟道,其糙率与灌溉渠道相同,约为0.020.025,而对于容易长草的沟道,一般采用较大的数值,取0.0250.03

通过计算后确定的排涝沟横断面图如下图所示:

排涝沟横断面

排涝沟在多数情况下是全部挖方断面,只有通过洼地或受承泄区水位顶托发生壅水时,为防止漫溢才在两岸筑堤,形成又挖又填的沟道。从排涝沟挖出的土方,可用以修堤、筑路、填高农田田面和居民点房基,或填平附近废沟旧塘,不要任意乱堆在沟道两岸,以免被雨水冲入沟中,影响排涝。通常堤与弃土堆距离沟的上口,不应小于1.0m,堤()高应超出地面或最高水位以上0.50.8m,堤顶宽取0.51.0m,若兼作各种道路,则结合需要另行确定。对于较大的排涝干沟,有时为了满足排除涝水和地下水的综合要求,特别在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流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排涝沟可以设计成复式断面,这样可节省土方和减少水下的施工。

防止排涝沟的塌坡现象是设计沟道横断面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砂质土地带,更需重视。排涝沟塌坡不但使排涝不畅,而且增加清淤负担。针对边坡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排涝沟设计中,除应用稳定的边坡系数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以稳定排涝沟的边坡。

1) 防止地面径流的冲蚀,如利用截流沟、截流堤或沟边道路防止地面径流漫坡注入沟道;或采取护坡措施,如种植草皮和干砌块石等;

2) 减轻地下径流的破坏作用,排涝沟与灌溉渠道如采取相邻布置的方式,则沟、渠之间可安排道路或使沟道采用不对称断面,即靠近灌渠一侧采用较缓的边坡;

3) 对于较深和土质松散的排涝沟,采用复式断面,可以减少沟坡的破坏。复式断面的边坡系数,随各种土质而定,可选用一种或几种数值。排涝沟开挖深度大于5.0m时,应在沟底以上每隔34m设置宽度不小于0.81.0m的戗台。

5.2、排涝沟横断面校核

平原区排涝的一个特点,就是汛期(510)外江()水位高涨、关闸期间降雨径流无法自流外排,只能依靠抽水机及时提水抢排一部分,大部分涝水需要暂时蓄在田间以及湖泊洼地和排沟内,以便由水泵逐渐提排出去。除田间和湖泊蓄水外需要由排沟容蓄的水量(因蒸发和渗漏量很小,故不计)

h沟蓄Ph田蓄h湖蓄h抽排

式中 h沟蓄——排涝沟滞蓄水量;

P——设计暴雨量(一日暴雨或三日暴雨,以mm),按除涝标准选定;

h田蓄——田间蓄水量,水田地区按水稻耐淹深度确定,一般取3050mm,旱田则视土壤蓄水能力而定;

h湖蓄——湖泊洼地蓄水量,根据各地圩垸内部现有的或规划的湖泊蓄水面积及蓄水深度确定

h抽排——水泵抢排水量;

h沟蓄h抽排h湖蓄均为折算到全部排水面积上的平均水层,mm

由公式可,只要确定了Ph田蓄h湖蓄h抽排等值,便可求得需要排沟容蓄的滞水量mm,这部分滞水量乘以全部排涝面积,就可以得到以体积表示的水量,以W沟蓄表示。排沟的滞涝总容积(V)参照下图,

排涝沟滞涝容积示意图

下式计算

Vbhl

式中  b——各级滞涝河网或沟道的平均滞涝水面宽度;m

h——排涝沟滞涝水深mh一般为0.81.0m

l——各级滞涝沟道的长度,m

Σbhl——各级滞涝沟道的bhlm3

校核计算时,可以采用试算法,VW沟蓄,说明排涝沟横断面能满足设计条件下的滞涝要求,反之,说明排涝沟容积不足,除可增加抽排水量外则须适当增加有关各级沟道的底宽或沟深(甚至增加沟道密度),直至沟道蓄水容积能够容蓄涝水量为止。

5.3、排涝沟纵断面设计

1根据排涝沟的平面布置图,按干沟沿线各桩号的地面高程依次绘出地面高程线;

2根据排涝干沟对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以及选定的干沟比降等,逐段绘出日常水位线;

3在日常水位线以下,根据宣泄日常流量要求所确定的干沟各段水深,定出排涝沟底高程线;

4最后再由排涝沟底向上,根据排涝设计流量或蓄涝要求的水深,绘制排涝干沟的最高水位线。

排涝纵断面图上应注明桩号、地面高程、最高水位、日常水位、沟底高程、沟底比降以及挖深等各项数据,以便计算沟道的挖方量。

三、排涝沟工程设计实例

本文作者于200810参与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测量、设计工作,该项目经上报省发改委,通过专家组评审后,200931动工,工程开工至今本文作者一直参与工程

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现以这一正在建设项目为例,对排涝沟工程设计进行实例说明。

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摘要

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法人为陇川县人民政府水利局。建设地点为章凤镇与景罕镇交界处,位于户岛河边。工程涉及章凤镇、景罕镇和陇把镇3个乡镇的3个村委会7个自然村和陇川国营农场陇把分场的2个生产队,7122890人。

项目建设主要以排涝工程为重点,实施方案技术模式以农田水利工程措施为主,农艺措施为辅,建设总规模为5522亩。

水利工程建设内容:1、排涝沟工程:治理一条排涝干沟,总长3290m 其中:截弯改直、拓宽加深930m清除淤泥和杂草1110m,拓宽加深和建设沟堤1250m2、交叉建筑物:新建4座机耕桥工程。

2 项目背景和项目基本情况

2.1 项目背景(略)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概述(略)

2.2.1项目区基本情况

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位于陇川县西南面,章凤镇和景罕镇交界处的户岛河边,涉及3个乡镇、3个村委会、7个自然村和陇川国营农场陇把分场的2个生产队。

项目区农田集中连片,灌溉水源主要为户岛河水。现状田间干支渠大部分为土渠,配套有机耕路,田块平整。田间渠系虽然大多为土渠,没有进行防渗措施,但田间的斗、农、毛渠能配套,能满足项目区的农田灌溉用水。

项目区周边近11.19km2范围内的农田排水最后全部流入陇把傣社排涝干沟内,再由排涝沟泄入户岛河。排涝干沟现为土渠,长3290m,位于较平坦低洼地带,上部沟线呈蛇形弯曲,过水断面小,中部淤积严重,下部段与户岛河紧紧相邻,断面较小,随着户岛河河床逐年抬高,当发生暴雨时,常常发生溃堤事故,大量泥沙涌入下游河道并倒灌入排涝沟内,数千亩农田在汛期经常成为一片汪洋。虽然近年来陇川县县委政府对该地区非常重视,多次投入人力物力对排涝沟进行清淤除障,但由于资金有限,不能完全解决排涝沟排水断面较小、堤线弯曲、沟堤低和堵塞严重的本质的问题,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区内涝的问题,排涝沟排涝的能力仍旧非常低。频频出现的内涝使项目区的粮食单产逐年降低,大面积的良田成了完全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内涝成为项目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工程地质

2.3.1地质概况(略)

2.3.2工程区工程地质

1、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出露地层为全新统(Q4al)冲、洪积层,为河床Ⅰ级阶地,堆积物为河床相一河漫滩相卵、砾、砂、粘土等。

地层岩性有耕植土,层厚0.30.5m,结构松散;灰褐色砂壤土,层厚0.80.22m,中等透水性,结构松散,承载力80110kpa;深灰色粉细砂,层厚0.40.7m,结构松散,透水性中等强。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略)

4.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略)

5工程任务和规模

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工程任务是对排涝沟:截弯改直、宽加深930mK0+000K0+930)、清除淤泥和杂草1110mK0+930K2+040)和新建设1250mK2+040K3+290)。建设总规模为5522亩。

6 项目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略)

7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及施工

7.1项目总体规划

7.1.1项目区范围和设计标准

1、治理范围

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治理范围为光相村、多公村、陇把傣社、汉社、曼晃村、户宛村、广宋村和陇川国营农场陇把分场共5522亩农田。排涝沟为一条,贯穿整个项目区;本项目的起点桩号从排涝沟的起点开始,为K0+000,终点为K3+290

2、标准的确定

1)排涝沟标准的确定

设计暴雨重现期5年一遇。

②设计暴雨的历时和排出时间的确定:由于项目区主要是稻作区,根据当地耕作情况,采用1日暴雨3日排至耐淹水深。

③排涝模数的确定: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公式平均排除法计算:

qw=

式中 qω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P—历时为T的设计暴雨量(mm);

h1水田滞蓄水深(mm);

ET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m),(Et时间内水田田间腾发量,mme为日耗水量);

F—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

由于项目区属无水文资料区,用《云南省暴雨径流查图表》中查得户岛河流域24小时最大降水量均值为93.5mmCV值为0.28

计算得重现期为5年的设计暴雨量为:P20%=111.72mm

排涝模数qω= 0.28m3/s·km2

7.1.2工程总体布置

1、排涝沟工程总体布置

1)排涝沟布置原则

①为获得自流排水的良好控制条件,排水沟布置在其所控制排水范围的低洼处,以便及时排除区内的多余水量。②尽量利用原有的排水工程,对必须进行改造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截弯改直、拓宽加深和加固堤防等。③排水容泄区为户岛河,干沟的出口选在河床较稳定且水位较低的地点,以便排水通畅,安全可靠。④排涝沟总体布置时结合灌溉渠道、机耕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全面考虑,尽可能少占耕地,减少交叉建筑物,方便管理,节省投资。

2)承泄区的确定

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排涝工程布置在户岛河左岸,周围其它地方都为农田,户岛河河底低于排涝沟底,汛期可满足从排水区排出的全部设计排涝水量。因此工程的排水区确定为户岛河。

3)排涝沟排水方式的确定

根据项目的地形条件、治理面积、当地耕作习惯、工程管理水平等因素,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的规定,确定项目区的排水方式为明沟排水。

4)排水系统总体布置

根据陇川县2008年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排涝工程的治理要求和项目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充分考虑地表坡向、排水状况、土壤和水文地质等特点,排涝系统总体规划布置如下:

①排涝主干沟全程长3290m,呈北南走向,沟头段沟线呈蛇形弯曲,断面较小,堵塞严重,必须进行截弯改直、拓宽加深和加固堤防等措施,分布在K0+000K0+930段;K0+930K2+040段沟道较宽,但淤积、堵塞严重,需进行清除淤泥和杂草;K2+040K3+290段沟道为2004年“75”洪灾应急治理时新建的排涝沟,由于资金有限,工程建设标准低,断面小,临河面沟堤高度不足于抵御户岛河二年一遇的洪水,需对此段排涝沟进行拓宽加深和加固堤防。

②田间排水沟在现有排涝沟的基础上,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的原则进行调整:顺直沟渠,清除淤泥和杂草,部分布置不合理的排水沟需重新开挖,排水通畅,该部分工程均为土渠,由当地群众完成。

2、其它工程

根据农机作业、运行管理及生产便利等要求,排涝沟上须建3座机耕桥,跨度均为4m,布置位置分别为:K2+040K2+300K3+030

7.1.3工程规模和主要参数

1、排涝沟工程规模和主要参数

1)设计排水量的推求

各段排涝沟排水的设计流量的推求根据其设计控制面积和设计排涝模数确定。成果见下表

(2)排涝水位的选定

排涝涝沟出口处的设计排涝沟水位的推求是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的规定公式计算:

ZL=Z0-Li-∑ΔZ

式中ZL w各级沟道出口处的排涝设计水位(m);

Z0起排点水位高程(m);

Li水田滞蓄水深(m);

ΔZ—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

排涝沟出口处的设计排涝水位计算成果表

7.2工程设计

7.2.1工程设计依据

1、工程级别及建筑物级别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本工程为小型工程,工程等别为Ⅴ等,建筑物的级别为5级。排涝沟设计暴雨重现期限确定为5年一遇。

2、设计基本资料

1)、陇川县水利局勘测队对工程项目区排涝沟、机耕桥及其他工程的纵横断面进行了测量。

2)云南省测绘局1987年航测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7.2.2排涝沟工程设计

1、排涝沟断面尺寸的确定

排涝沟为粘土挡土墙结构。

1)排涝沟比降的确定

根据实地选线和测量的成果,结合项目区目前现状,排涝沟比降的选择如下表:

2)排涝沟断面尺寸的确定

根据工程运行管理、施工、构造的要求,排涝沟为三面土渠,梯形断面,两侧挡墙为斜坡式护岸,迎水面用土工织物进行护坡兼作局部加筋,为均质土堤,粘土料外运。其尺寸详见下表:

2、水力计算

1)排涝沟过流能力计算

采用明渠均匀流的计算公式:

Q = AC

C = R1/6/n

式中 Q—排涝流量,m3/s

A—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m,由公式计算;

n—糙率;

i—沟底比降。

计算成果满足过流要求。详见下表:

2)排涝沟平均流速计算

平均流速由下列公式计算:

V=Q/A

式中 Q—设计排涝流量,m3/s

A—过水断面面积,m2

根据规范中的规定,工程所在地的不冲流速V不冲=0.750.95,不淤流速V不淤=0.4,所以,V不冲VV不淤,排涝沟设计的平均流速均满足《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规定。

排涝沟横断面设计详见设计图。

3、排涝沟断面校核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沟容蓄的水量

h沟蓄Ph田蓄h湖蓄h抽排

式中 h沟蓄——排涝沟滞蓄水量;

P——设计暴雨量(一日暴雨或三日暴雨,以mm),按除涝标准选定111.72mm

h田蓄——田间蓄水量,按水稻耐淹深度确定40mm

h湖蓄——湖泊洼地蓄水量,本工程确定为0

h抽排——水泵抢排水量,本工程确定为0

由公式得:h沟蓄Ph田蓄h湖蓄h抽排=111.72-40=71.72mm

已知沟容蓄的滞水量h沟蓄mm,这部分滞水量乘以全部排涝面积,就可以得到以体积表示的水量,以W沟蓄表示

W沟蓄h沟蓄×V=71.72×10692.5)÷1000=766.866m3

而排涝沟的滞涝总容积(V)可参照下图,

排涝沟滞涝容积示意图

按下式计算:

Vbhl

式中b——各级滞涝河网或沟道的平均滞涝水面宽度;本工程确定为3.25m

h——排涝沟滞涝水深;本工程确定为0.9m

l——各级滞涝沟道的长度,本工程确定为3290m

Σbhl——各级滞涝沟道的bhlm3

则: V3.25 ×0.9×3290=9623.25 m3

因为VW沟蓄9623.25766.866,说明排涝沟横断面能满足设计条件下的滞涝要求,横断面的设计是合理的。

4、排涝沟断面设计

1根据排涝实际测量结果,依次绘出排涝原沟心、沟邦和田面高程线;

2根据排涝横断面设计,确排涝沟的设计沟心和设计沟邦线。

排涝纵断面图上注明桩号、原沟心高程、原沟邦高程、设计沟心高程、设计沟邦沟高程、排涝沟比降以及挖深等各项数据,以便计算排涝沟的挖方量。

排涝沟断面设计详见设计图。

7.2.5交叉建筑物设计略)

7.2.6农艺措施(略)

7.2.7工程量(略)

7.3施工组织设计(略)

8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略)

9 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略)

10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略)

11效益分析(略)

四、结论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排涝沟工程设计时要从多个设计方案中分析比较,慎重确定,力求做到经济合理、效益显著、安全可靠、管理方便,实现预期的排涝任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与灌溉渠道系统的协调关系,根据灌区的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以及灾害情况等因素,全面分析灌排各自的需求,协调两者存在的矛盾,尽可能使灌溉和排水以及其他综合利用方面的要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以发挥排涝工程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测量》,河海大学:张慕良主编

2、《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3、《农田水利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4、《农田灌溉与排水》,河海大学:房宽厚、赖伟标 合编

5、《工程测量技术规范》,SL52--93

6、《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7、《水力学》,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

8、《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6

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425d1155270722192ef74b.html

《排涝沟设计(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