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

发布时间:2018-04-24 22:43: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评孔子

受到鲁定公赏识,实行以礼治国却阻碍重重;主张堕三都,拆封地收归国有,招致贵族强烈不满;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孔子;齐军设计使其被迫离开妻女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漂泊在外;徒弟颜回为救书而死,子路为保护年幼的卫君而死......

在看孔子之前,我对孔子并没有太多的看法。仅仅是从课本中了解到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再者是《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老师硬性要求的背诵,也使我对孔子产生了几丝不满。

其实我对孔子的误解源于四个字“以德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孟宪时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孔子的时候,把“以直报怨”中的直讲为直率,正直。而易中天先生讲诸子百家的时候,说“直”在古代通“德”,其实孔子是说“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怎样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那时候我十分不明白,别人伤害你了,你还要好好地对她,自己心里多不舒服啊。于是那时我无比赞同墨子思想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和法家提倡的法律。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但别人伤害了你你还乐呵乐呵地对她好,在那时的我看来便是“傻”。

我一直不喜欢孔子,直到我看了《孔子》。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晋升为了大司寇,君上也是朝中支持孔子实行以礼治国的理念的人。但是,三桓独霸朝纲,重重障碍阻挡着孔子。他阻止季桓子的家奴陪葬而与之结怨。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为保护君上索要兵马却不成。会盟时与齐景公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出任了代国相并提出三都,却也因此引发佞臣谋反。也在三都即将成功时遭遇设计......从此,孔子率颜回、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

其间经历了种种困难与伤痛,弟子的离去,次次的碰壁,但孔子讲学的心却永不停息。在终于回到鲁国后,也提出了不参政安心讲学的要求。最终,也是在也是在学堂安静地走了。

电影还是我对孔子的看法开始改观。

先说说夹谷会盟。先是孔子推测齐国有阴谋,便亲自向季桓子调前兵车五百乘,但军队不听调遣,无奈之下孔子率弟子实行第二方案,巧施计策,用牛车将齐王惊吓住。并且不动一兵一卒拿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这一事件,体现了孔子智勇双全,与诸葛亮的“空城计”相仿。超常的胆略,惊人的智慧,杰出的才能,雄辩的口才,这些也使得他赢得了这次会盟的最终胜利。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子见南子”一幕。

南子挥着羽扇,赤足踩着木屐鞋出场了。

“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

南子聪慧貌美,孔子面对南子,并未表现不安,而是面对诱惑仍可以笑着镇静地回答,在南子的眼里,男人追求的不过是名利美色,孔子直言自己也追求名利美色,但其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显示了孔子的品行,他承认自己的缺点,但也表明为追求“仁义”他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意志力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少矣,孔子便是其一。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没有任何挑逗之意,这已经完全是他们对对方的尊重。

电影中,孔子已经不是我眼中那个仅仅会空谈大道的“圣人”了,孔子的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并不常常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相反,他更热衷于实践,用事实去证明他的理想是合理可行的。

他的弟子也受到了他的影响。颜回在冰冷的河里一次次打捞书卷,最后也因冰河的寒冷殒命,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牢记着孔子“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即使死,也死得体体面面。

孔子的影响不仅仅对于七十二贤,也对于他的弟子三千,对于君王,更对于在两千年后的我们。看这部洗涤心灵的影片,不仅仅洗涤了心灵,也洗涤了对孔子的看法。孔子不再是我曾经错误认识的孔子,取而代之的,是那个亘古不变的孔圣人。

愿两千年后,人们仍能见贤思齐,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传承儒家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0c8a0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d.html

《评孔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