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高考语文专题8:诗词鉴赏之形象

发布时间:2019-05-19 11:37: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优等生高考语文专题8:诗词鉴赏之形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然后分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二字用得巧妙: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密叶绿水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 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4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E. 诗人以水北流人南窜加以比照,表达了远离京师的孤独、悲愤之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7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8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9.(小题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10.(小题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1112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314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护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太。征求:指赋税征敛。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无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的主语是妇人,对句字的主语是吴郎。诗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借邻妇的诉苦,揭示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16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的题目乱后逢村叟,点明了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做铺垫。

B第三句写了为供给修建营寨的木料,村中的桑柘树已被砍光,说明百姓靠它来养蚕织布的生计已被断送。

C第四句写村中的青少年都被拉去当兵死于战事,家家户户绝了后嗣,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D五六句写在战乱时期官府还像太平时期那样征敛赋税,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全无一点体恤民生之意。

E. 全诗围绕村叟来写,既写了几件典型的令他伤魂之事,也写了战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1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村叟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简要分析。

19名篇名句不离口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鱼我所欲也》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鱼我所欲也》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E

2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等。E项,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和夸张大胆在诗中没有或不典型,故选CE。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诗的1-4句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5-8句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9-10句中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3AC

4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为间顿,节奏感强。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设置的错误方向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中说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所以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时,要结合《离骚》的特点,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意思是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另外,字同《离骚》一样,在形式上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

5AE

6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回想它秋天时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从诗中来看,景依旧是迟日繁华,而从注释中可以知道,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追溯昔日的E项,孤独、悲愤之情分析欠妥当,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从可以知道,这里要表达的应是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6试题分析:题干中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应先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手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再分析本诗,找出与《春望》两句景物一致的诗句,应为今春花鸟作边愁,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点睛: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但本题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阅读。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本诗中,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杜甫的诗句也是如此,借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7 BD

8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选项中的以家世傲人理解有误,苏轼告诉苏辙就是为了让他谨慎行事。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形象特点分析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作答,根据诗句那因远适更沾巾,可以看出苏轼在与亲人离别关头的乐观和豁达。这类试题重在回归对文本的理解,其次是要注意审题的认真。

9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小题2】【小题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分析】

91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词中落魄二句指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词的下阙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拓边境,像李广这样强健的人本不当投闲,但是竟然被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廷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作者遭受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12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1314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视频

11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概括画面,这就需要对前六句进行逐句分析。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前六句的内容,概括描写的画面,这就要考虑前六句写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从内容上看前六句一句一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14.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说明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虚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很熟,根据题干的提示,学生不难找出眼前景(实),想象景(虚),由此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CE

16 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C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E不乏幽默理解有误。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到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形象的语句,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诗中写到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说明他关注社会,忧国忧民。对吴郎善于劝说,(或说话委婉含蓄)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点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17AE

18表达了诗人对遭逢唐末战乱的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深切的同情,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控诉以及对封建官吏不知体恤百姓的谴责。村叟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遭遇的一个缩影,村落萧疏,生计无着,赋税繁重,官员盘剥,典型的反映出连年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与诗的内容不符,也不能说标题有铺垫作用。E项,战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无尽的伤痛。可以通过本诗去联想,但不是本诗直接反映出来的。

18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孙”“鸡犬”“皆星散分析对老人深切的同情,对战乱的谴责,然后分析村叟的形象特征,结合诗句分析战乱的原因。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根据文中的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孙”“鸡犬”“皆星散分析情感。

19 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的写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7117d1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a.html

《优等生·高考语文专题8:诗词鉴赏之形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