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张力

发布时间:2020-04-03 16:2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张力

一、整齐美

事物的形式美和人的生理心理是同构的。当人们面对整齐有序、匀称和谐的事物时,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舒适感和愉悦感,审美情感也就因此而生发。制造汉语整齐美的语言技术很多,就高考作文而言,笔者以为,对称是最值得掌握的技术之一。

1.语言技术之一:对称技术

我国历代作家特别喜欢使用对称性表达,特别是古代诗歌中的对偶句比比皆是。而在高考中,对称也是优秀考生热衷于表现文采的拿手好戏。比如在考场优秀作文《爱似高山流水》中,作者写道:

山水产生了文明,山水延续了生命。父爱母爱启迪我们智慧,陶冶我们的心灵。水的灵秀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山水养育一方水土,父母哺育我们儿女。关爱山水,我们要保护环境。报答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父爱、母爱,我们该怎么做呢?

著名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曾说:“对称句式如果运用得当,意味着学生的语感能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变化的技巧。”这位考生可谓深得汉语对称表达的精髓。

什么是对称技术?从高考作文出发,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界定:对称技术就是通过字数对等手段使语句在形式上产生相对平衡与整齐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控制方式。对称表达的突出特点是追求字数上的对等,不只是那种谨严的对偶或对仗。

第一,牢固树立“对称”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制造对称语言的前提是拥有强烈的对称观念。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明为用,事不孤立。”这就是万物与万理绝不孤立存在的,都处于联系之中。因此,对称表达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第二,对称技术的关键是“述点切分”

对称表达总是涉及两个以上方面或一个方面的两个以上组成部分。这个“方面”和“部分”,我们称之为“述点”。单一述点是不能形成对称表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养成述点切分的意识和习惯。

就高考作文来说,对于任何一个述点,我们都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切分视角:

一是相近切分。述点内容往往可以“由A到A”找到许多相近述点,比如“读书,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大漠孤烟”,针对“欣赏到大漠孤烟”,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相近述点,比如由“欣赏”联想到相近的“领略、感受”等,由“大漠孤烟”联想到相近的“长河落日、小桥流水”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组成对称句:读书,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大漠孤烟,领略到长河落日,感受到小桥流水。

二是相反切分。述点内容还可以“由A到B”找到许多相反述点,以此来组成对称句。比如由“横眉”联想到“俯首”,由“冷对”联想到“甘为”,由“千夫指”联想到“孺子牛”,于是就组成了鲁迅的经典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外,运用对称技术要注意两条:一是对称表达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句间对称和句内对称,我们不要局限于一种形式。二是对称表达要控制好“数量”,对称是一种语言形式,恰当点缀文中,自然增彩添色;满纸对称,则有堆砌雕琢的嫌疑,反而给评卷者不好的印象。

二、连贯美

连贯的本质是一种秩序呈现,追求连贯,其实就是对秩序感的一种实现冲动。在语言表达活动中,连贯表现为人们对言意逻辑的追求和言形秩序的创造。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交流,人们都希望对方的话语能够前后脉络贯通,力避前言不搭后语的无序出现,这就是言语活动中所要遵守的“连贯”原则。如何打造出高考作文语言连贯冲击力呢?最有效最实用的就是“蝉联技术”。

2.语言技术之二:蝉联技术

蝉联也称为顶真,是汉语表达极具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语言的蝉联呈现,往往语理严密,语势强劲,语态自然,语序清晰,整体上给人一种很有视觉冲击力的连贯感。这种连贯感最终落实在语言的内容层面上,但首先是表现在语言的形式层面上的。因此,蝉联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形式装置。

所谓的蝉联技术,就是指通过语句前后相连手段使语句在形式上产生连贯感的一种语言控制方式。作为一种呈现和强化语言连贯感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如何掌握这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技术呢?

第一,广泛阅读,强化蝉联意识。

从古至今,运用蝉联技术的文章非常多,考生应当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定期强化阅读,形成阅读感受,积极进行语言蝉联分析,最终让蝉联意识形成我们语言表达的一种自觉意识。

第二,把握形式,领会蝉联意趣。

蝉联是一种形式特征非常明显的语言技术,我们可以概括为“AB→BC式”“AB→AB式”两种。运用蝉联技术的关键就在于懂得“回看”前文,在回看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可供蝉联的述点。

第三,模拟训练,积累蝉联经验。

语言学习离不开模仿。蝉联这种简要的技术形式,给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模仿条件。蝉联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用于说理,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用于叙述描写,前后连贯,层次清晰;用于抒情,可以情感强烈,回环咏叹。每一种表达方式的蝉联技术运用,学生都可以找到相关范例,并积极进行模仿训练。

实践表明,写作者只要蝉联意识强烈,蝉联认识到位,蝉联经验丰富,创造蝉联语句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三、文艺范

任何追求诗意的文艺范语言,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自然,都止不住要从大自然获得精神的慰藉、心灵的洗涤和灵魂的熨帖。这种心理经过代代传统文学的叠加酝酿,愈发加固了诗意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存在。

高考作文评卷者同样对文章的诗意呈现抱有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审美快感。基于此,制造具有诗意内核的文艺范语言,就能贴近评卷者的内心世界,进而赢得他们的青睐。

文艺趋向自然,自然孕育意象,由此,我们可以将语言的文艺范追求最终坐实为一种“意象技术”。

3.语言技术之三:意象技术

诗意的的载体无非是自然物象。物象是自然的精灵,意象是人心与自然相恋的结晶,是制造语言文艺范的第一要素。是情感与世界、智慧与客体瞬间耦合的一种生命洞察。

在高考中,运用意意象象形成诗意表达的优秀作文,也是为数不少。比如2014年的一篇优秀作文《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片段):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摧毁了那张黑白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稍有文学情怀的读者,都能感受到这些文字中所散发出来的浓郁的文艺气息,而这一切,自然是拜“紫藤花、阳光、树叶、相片、午后”等意象所赐。这样的语言,恬淡自然,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韵味,具有很强的言意冲击力。

所谓意象技术,就是指通过形象创设手段,使语句在内容上产生诗意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控制方式。追求语言的文艺范,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在语言中植入“意象”。那么,我们应如何掌握意象这一具有言意冲击力的语言技术呢?

第一,要培植“意象思维”

培植意象思维就是要懂得通过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是文学的独门功夫”(王鼎钧语)。在意象思维的指引下,对于描写,我们可以“借象造境”,对于抒情,我们可以借景抒情;对于议论,我们可以“借物说理”。

第二,要储备“经典意象”

运用好意象技术的前提是储备一定量的意象。中国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出一系列的经典意象,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到李清照的“满地黄花”,从李煜的“寂寞梧桐”到毛泽东的“残阳如血”……任何一个意象其实都是一部美学史,也是一部众人参与的接受史。许多学生虽然背诵了很多古诗词,但因为缺乏意象意识,致使许多意象未能进入作文的“词语库”,终究未能转化为富有冲击力的诗意表达。

第三,要训练“意象表达”

只有通过合理的训练,慢慢使意象表达变得自然之后,我们的作文语言才会从僵硬生疏变得摇曳生姿,最终让我们的语言表现出一股清新脱俗的文艺范。

四、典雅气

高考作文作为反映考生知识、能力、文化等不同素养的一次综合测试。语言典雅就是评卷者所在乎的一种语言品质。语言的典雅化,能有效彰显文章的高雅之美。我们应该如何制造出语言的典雅味道呢?我们可以研发出换词和化古两种语言技术。

4.语言技术之四:换词技术

词语运用也叫“措辞”,写作常常需要对词语反复调试、甄别。不同的词语,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品质。要打造语言的“典雅”气质,就应该换用具有典雅效果的词语。因此,我们将这种技术称为“换词技术”,即通过词语甄别换用使语句在内容上产生典雅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控制方式。

那么如何掌握具有能制造典雅效果的换词技术呢?

第一,积累一定数量的典雅词语。

换词的前提是有词可换,需要积累词语。典雅词就是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语。这样的典雅词从哪里来呢?有两个获得路径:一是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中积累典雅的语句;二是借助工具书,比如王吉亭等编著的《现代常用文言书面语》、陈有生等主编的《文言书面语辞典》,有意识地系统地积累典雅词语。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通过刻意的换词训练,增强换词意识,比如说“道德滑坡”可置换为“道德式微”,“不禁要问”置换为“不禁叩问”,“云朵遮挡”置换为“云翳遮蔽”,“树立尊严”置换为“高扬尊严”,“保卫自由”置换为“捍卫自由”,于是可以形成这样具有典雅气质的文段:

当下社会,欲望膨胀,道德式微,我们不禁叩问:人的尊严从哪里来?阳光被云翳遮蔽,尊严被慵懒侵蚀,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必须用劳动高扬尊严,用生命捍卫自由。

5.语言技术之五:化古技术

形成典雅表达效果,除了换词技术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化古技术来实现。所谓“化古技术”,就是指化用古代表达句式使语句在内容上产生典雅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控制方式。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就在于,人们的审美上具有“崇古情结”,古老的事物隔着岁月的烟尘,因为远离当下,往往能散发出悠远醇厚的古韵。

高考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化用一些古代表达句式,也会使语言产生典雅的表达效果。比如高考优秀作文《生于此岸,心无岸》中的这段文字: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因为运用了“……之……”的文言句式以及四字句式,整个文段看过去,语言自然有了一种典雅气质。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运用好化古技术呢?

只有些历经白话文冲击之后,依然能自由出入白话文之中的古代表达句式,才是今天依然可以化用的。对于高考作文来说,笔者以为,有三种较为经典的古代表达句式值得玩味、借鉴和运用:

①四字句式:比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②之字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声,目遇之而成色”“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

③而字句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

由于文言语感的强弱不同,每个人化用古代表达句式的水平是不一样的。运用好古技术,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诵读古代经典名篇来提升文言语感,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凑句”的方式来加以训练。所谓“凑句”就是在反复调试中,通过增删词语或调整语序,使我们的句子变成四字句、之字句或而字句。只要我们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我们的语言表达自然就会形成化古式表达,我们所追求的典雅效果也就能够形成。

(五)哲理味

在人类精神的5A景区里,“深刻”是一个很诱人的知名景点。“深刻”成了人类的欣赏对象,最终凝结成人类的审美对象——深刻美。这种深刻美表现在语言表达中,笔者称之为“哲理味”。

什么样的语言是深刻的呢?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其开头名气很大,常被人津津乐道: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这段文字虽然有一定的文采,但真正征服人心的,恐怕是其在矛盾与悖论的表达中蕴含的某种哲理味道。这样的语言我们就认为是深刻的。又比如以下语句:

①老子: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②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③《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④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⑤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⑥列夫·托尔斯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⑦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⑧罗丹: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⑨贾平凹: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凭阅读直觉,我们大部分人都应该可以感受其中的“深刻性”,这也是深刻的语言。

什么是深刻?笔者通过拆词的方式予以解读,所谓“深”就是有启发人的超常道理,这是内容上的胜利;所谓“刻”就是有能让人记住的超常印象,这是形式上的胜利。语言深刻所追求的就是经由形式上的胜利抵达内容上的胜利。

深刻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双城记》的开头语句,就是使用一种矛盾技术凸显其深刻性;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则是借助一种极言技术来传递其深刻性。在此,笔者阐释一种“否肯技术”。

6.语言技术之六:否肯技术。

深刻是一种认识深度的外化效果,人类的认识通常是以命题来呈现的,而命题常常表现为一种判断。在判断的表达中,否定判断和肯定判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两种判断方式。单一的否定判断或单一的肯定判断,也能表达深刻的思想,但如果将否定与肯定并置在一起,则既有破除常态常规的认识,又有建立新见新知的观点,这样就能使语句在对比的基础上形成某种判断张力,从而有利于形成深刻的表达效果。可见,否肯技术就是通过否定与肯定的判断使语句在内容上产生深刻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控制方式。

宋代文学家苏洵的名篇《六国论》的开头是这样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开篇之句,正是苏洵获得的一个独特判断。这个判断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非兵不利,战不善”,这是否定的;第二层是“弊在赂秦”这是肯定的。苏洵否定的是大众的普遍的常规看法,肯定的是自己独特的新颖认识,后者的肯定判断以前者的否定判断为基础,这就使得语句在短暂的表述空间内,又破又立,形成比照,从而给人以一种深刻之感。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使用的也是这种否肯技术。否肯技术是古今中外写作者特别喜欢运用的一种语言技术。那怎样才能掌握好这种具有言意冲击力的语言技术呢?

第一,深刻从批判中来,语言要有“否定判断”。

马克斯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中国古人也说“要于无疑处生疑”,它们彰显的都是建立在怀疑立场上的批判精神。思想要深入,表达要深刻,离不开怀疑和批判。因此,批判的形式落实到语言形式层面,就是要有“否定判断”。

第二,深刻从建设中来,语言要有“肯定判断”。

批判固然可以导向深刻,但批判的目的在于建设。积极的超常的建设,本身也是一种深刻表现。如果说“否定判断”是反向揭示深刻,那么“肯定判断”就是正向寻求深刻。

第三,深刻从对比中来,语言要有“否肯并置”。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认识的深度往往来自于比较。否肯技术之所以能产生深刻感,秘密就在于形成了鲜明的比较。

否肯技术的经典句式是“不是……而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判断的内容主要是一种认识、观点、态度或情境,而不是事实层面上的选择对象。二是否肯技术的句式在“不是……而是……”的基础上,可以有很多变化样式,比如“不该……该、不可以……可以、不在于……在于、并非……而是”等,我们可以灵活变通。三是否肯技术的语序既可以是先否后肯,也可以是先肯后否;既可以是一否多肯,也可以是多否一肯;在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隐否显肯或者显否隐肯。总之,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可以视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笔者主要聚焦整齐、连贯、诗意、典雅和深刻的表达效果,论述了六种语言技术。显然,高考作文的语言表达效果还有其它方面,比如错落、新奇、鲜活等,相应地也还有其他语言技术。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些语言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我们关于作文语言的一些固定认识。为打造高考语言冲击力提供了重要路径,辅以科学合理的训练,学生最终必将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语言冲击力。语言的冲击力会在表层和深层最终决定一篇高考作文的档次和水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30428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fb.html

《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张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