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

发布时间:2018-09-26 21:17: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代增修,宋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向东的叫东华门;向西的叫西华门;向北的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 1984 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 黄瓦明廊,红柱隔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 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 风景,直至登"".

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的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东西长43.67,南北宽17.18,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上覆黄琉璃瓦,创建于北宋真宗年间,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祭天大礼,并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建于元代。 “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年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 “岱庙坊”是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3米,为四柱三门式。“岱庙坊”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上面的城楼高11,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岱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按最高规格的帝王宫城形制来营造的。它城碟高筑,庙貌巍严,结构严谨,宫阙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总面积96600多平方米。它在总体设计上是把众多的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它的空间序列也是按照轴线的纵深发展而逐步展开。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中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钟楼、东寝宫、东道院;西侧佐以延禧殿、环咏亭、鼓楼、西寝宫、雨花道院。岱庙创建于西汉时期,拓展于唐宋,后经多次重修,建国后又屡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岱庙后花园东南角上有铜亭一座,又名“金阙”。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铸造,重檐歇山式鎏金顶,仿木结构。原在岱顶碧霞祠内,明末移山下灵应宫大殿前,1972年移此。 东御座。元明时为达官贵人歇息之所,称为迎宾堂;清代拓建后供皇帝朝山时驻跸,改名驻跸亭;又因在东华门内,故今称东御座。御座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垂花门西向,与东华门相直;大门南向,与汉柏亭相对。门外有九龙壁,门上高悬金龙匾,额书“东御座”。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转,彩绘一新,古朴典雅,与金碧辉煌的岱庙殿宇形成显明的对比。院内台基上正殿五间。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岳>><<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碑高8.20米,记载了宋真宗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继而又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的历史,碑阴有明人题刻“五岳独宗”四个大字,也是岱庙两大丰碑之一。宋大观圣作碑立于宋大观二年(1108)八月,上刻李时雍摹写的宋徽宗御书《八行诏》: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渊;任于朋友为任,仁於州裏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反之为八刑。碑高4.5,宽1. 5米,厚0.41米。碑文正书12行,满行71字,字径3厘米。正文后刻年月2行,诸臣衔名4行。其字书画细瘦,结构端庄。额行书“大观圣作之碑”,36字,字径13厘米,系蔡京奉敕题书。龟座高1.1米,宽1.55米,长3米。碑原立于文庙,1973年移岱庙。书法特点:正书,其字书画细瘦,结构端庄。年代:立于宋大观二年(1108)八月 宣和重修泰岳庙碑:此碑在岱庙炳灵门外北侧。高925厘米,宽210厘米,厚70厘米,螭首龟趺。龟座高185厘米,宽300厘米,长500厘米。规制穹崇,镌勒工巧,居岱庙诸碑之冠。碑阳文26行,满行76字,凡2768字,字径5.5厘米,正书。额篆“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8字,字径23厘米。碑阴原刻庙官姓名20行,前15行为宋刻,后5行为元刻。明万历十六年,山东巡抚李戴。吴龙征於碑阴刻。“万代瞻仰”4大字,字径124厘米,原刻遂佚。此碑立于宋宣和六年(西元1124年)。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自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后至宣和四年(1122年)间重修岱庙的情况。书法特点:正书,规制穹巍,镌勒工缀,与大齐仁圣帝碑,并称岱庙两大丰碑。年代:立于宋宣和六年(西元1124年)

汉柏连理:又名“连理柏”。《水经注》载:“盖汉武帝所植也。”距今已有2100多年。此柏为岱庙标志性景观之一。 摹刻泰山经石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5c6be9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7.html

《岱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