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古八景

发布时间:2015-11-23 16:49: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峰峰古八景

峰峰,因境内鼓山的两座最高山峰凤凰台(海拔891)和石圣台(海拔728米)而得名。历史上,峰峰作为地名,不具有县级行政名称的范畴和涵义。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三家分晋后归赵国,秦时属邯郸郡北齐时是沟通晋阳(太原)和邺城(临漳)两个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通道。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因盛产瓷器而设磁州。唐安史之乱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在滏口置昭义县(今临水),并设“昭关”宋太宗即位后的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赵匡义讳,改昭义县为昭德县。宋神宗煦宁六年(公元1073年),昭德县并入滏阳县为昭德镇。后随历代王朝变迁,归属变更频繁。这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鼓山周围寺庙、道观、古庵星罗棋布,响堂石窟佛教石刻艺术更是全国闻名。商贸发达,商贾云

集。千年古镇瓷都彭城有“五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太行八陉之一的第四陉滏口陉位于鼓山最南端,是古晋冀交通之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历代文人墨客游览鼓峰峰后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又给这里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令无数文人雅士流连忘返。经历代文人的诵咏和赞美,“峰峰古八景”在冀南大地广为传赞。

1滏水春帆

滏阳河的源头有两处,一是位于鼓山西侧的滏水亭下,另一源是神麇山下的黑龙洞口,两源在黑龙洞口交汇,是峰峰的母亲河。从北魏开始,沿河的航运

和灌溉业就十分发达,是通往赵都、洺州、冀州、幽州、蓟州的商贸走廊和通道。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开始,在滏口陉设置码头,至唐、宋、元、明、清,随着磁州窑瓷器以及当地山货、铁器等大规模的外运,外埠的丝绸、茶叶、食盐、煤油等生活必须品调入,使这条商贸走廊空前繁忙活跃,商贾云集,沿途的码头、客栈、商铺、酒馆、饭铺林立,呈现出千帆进发,百舸争流热闹繁华的景至。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磁州学正刘湜(举人,浙江绍兴人)春暖花开的时节,游览了滏河源头黑龙洞,望着千帆竟发,题诗赞道:“二脉支分古洞头,东西屈曲抱村流。柳边风过千层碧,渡口云晴万顷秋。桥济车徒渔集网,路通陶冶客来舟。昨来分付观澜者,道体当于此处求。”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暮春时节,邯郸举人裴大鹏,字万里,号云岩,乘船从赵都到滏河源头黑龙洞游览,望着滏水源头繁忙热闹的码头和河面上点点风帆,即兴题诗《滏水春帆》,赞道:“一湾春水涨玻璃,片片悬帆映绿堤。细雨吹来风势顺,冲烟已到画桥西。”

2龙洞珠泉

神麇山下的黑龙洞口群泉突涌,名曰黑龙泉。据《水经注》记载,此处泉源沸腾,滚滚如汤,其水冬暖夏凉。”清泉从岩缝、石洞喷射而出,犹如群

龙吐水。其中大泉二十余眼,小泉不可胜计,水质清甜可口,黑龙洞便是最大的喷水口。黑龙洞,洞深莫测。传说洞内有黑龙数条,一年四季,黑龙翻滚,形成无数珠样突泉,巍巍壮观。潭水清澈见底,隆冬不冻。喷泉常年涌腾翻滚,游鱼悠然,水草映翠,河面倒映古塔、山影,远近高阁亭榭若隐若现,更添几分灵动与幽美。山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山而壮美,山水共存滋养当地百姓。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磁州举人杨方晁游览滏河源头,见群泉突涌,即兴赋诗《龙洞珠泉》“谁展探骊手,惊翻万桷园。会从山阁下,流润遍桑田。”嘉庆年间,磁州贡生许晟游览此地,见庙墙壁上有杨方晁举人的诗,又以《龙洞珠泉》为题在诗的旁边题到:“骊龙出洞去,洞深不可测。洞口多珍珠,却笑无人拾。”

3神麇涨绿

神麇山位于滏口陉南侧,扼守滏口关隘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山体轮廓酷似元宝又叫元宝山,也叫老爷山、老怀山。《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三百里,曰神麇之山,其山有文石,其下有白蛇、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清康熙《磁州志》载:“昔有神鹿游于其上,逐之不见,世遂以为神麇山。”山虽不高,但山上植被茂密,林木葱笼。每到春暖花开时节,万木吐绿,青翠欲滴,枝条随风摇曳,与山下风月古观、龙洞珠泉和潺潺东流的绿色河水相互交映,构成一幅绝妙动态的绿色山水画卷,乘船游走在河面上,远眺,山是一幅画,近观,画是一座山。人行其中,心旷神怡,

浮想联翩。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磁州进士,纪纯,字一之,官至户部郎中,暮春时节乘船游览了滏河源头黑龙洞、风月观和神麇山,望着满眼翠绿的绝妙胜景,题诗七律一首:《神麇涨绿》,赞道:“山耸层峦地步高,潺溪溪水泛鱼刀。秋分松柏欺黄壤,春雨龙鱼化绿涛。逃屋那堪催逋赋,故人宁肯恋绨袍?闲来吟咏聊乘兴,惊起山前黑洞鳌。”

4瓷都四怪

千年瓷都商贸古镇彭城有“四怪”,每一怪都与陶瓷行业有关。第一怪是:笼盔墙底朝外。笼盔,是罩陶瓷坯子的物件,行话叫“匣钵”,彭城人叫笼盔。耐火土烧成,圆柱体,中空,一头敞口,一头有底,底中间留一小眼。大下不一,

大的用来装烧大碗大盘,小的用来装烧小碗小盘。笼盔连续在瓷窑中烧三、四次后会裂缝变形,就得废弃。年长日久,废弃的笼盔在窑厂上堆积如山,古镇居民拿它用来盖房垒墙,把笼盔底朝外横放,中间空隙处填上灰泥,不但省砖省工省钱,而且盖出的房子,隔音防潮,冬暖夏凉。行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笼盔墙随处可见,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当地俗语有“彭城街五里长,旯里旯旮笼盔墙。笼盔墙真不赖,冬暖夏凉底朝外。”第二怪是:八棱磙子俩驴拽。烧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轧瓷土,瓷土叫大青土和二青土,比较硬,得摊到碾场里粉碎。轧瓷土的磙子不能用光面圆磙子,圆磙子一轧,就把瓷土挤飞了。聪明的窑工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磙子上凿出八道棱,形成八条槽,就想牙齿一样,咬着轧。八棱磙子是花岗岩凿成的,轧起瓷土来圪嘣圪嘣响。一头驴拉不动,得两头驴拉。第三怪是:煤渣堆到云天外。古镇有几百座瓷窑,自宋代用煤炭烧瓷器以来,烧

窑掏出的煤渣倒在空地上,堆积成好多煤渣山,远远望去,高耸入云,真是让人惊叹。第四怪:娘们帽子汉们戴。古镇妇女出门常戴一种带披肩的帽子,叫“风帽”,可遮挡烟尘往头上落、往脖子里钻。因为到处是窑厂,烧窑的烟尘遮天蔽日,当地有一句歇后语叫:彭城街的云彩——窑烟(谣言),足见烟尘是多么厚。窑工们整日烧窑,身处烟尘包围之中,弄个类似风帽的东西罩在头上,有些窑工干脆把媳妇的风帽戴上,先遮挡萧萧烟尘再说,虽不美观,到比箍个毛巾实用的多。千百年来,便成了瓷都古镇独有的风景。清乾隆年间磁州一位雅士游览彭城古镇后赞道:“彭城街四大怪,笼盔墙底朝外;八棱滚子俩驴拽;煤渣堆到云天外;娘们帽子汉们戴。”

5响堂晚钟

鼓山响堂石窟有两处,即南响堂石窟和北响堂石窟。响堂晚钟指的是南响堂寺钟声。它位于滏口陉北侧半山腰上,扼守隘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寺始

建于公元565年,据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现有石窟七座、天王殿、四方殿、文庙、大雄宝殿、钟鼓楼、宋代七级古塔,古树等组成,寺院建在南北中轴线上。窟旁的钟鼓楼上,仍存古钟一座,高约3米,内可盘坐五人,据说晚钟响起,50里外其音袅袅,久而不绝,其音三日尤存,世人莫不惊叹。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68年),磁州知州任塾(安徽怀宁人)游览该寺,听完钟声,即兴赋诗《响堂晚钟二首》,其一:“烟岫离尘界,云林隐化城。闻钟惊刹见,叩石诧山鸣。斜月孤峰逼,轻风万壑生。倚筇当此际,无复宦游情。”其一:“钟声幽谷里,历历出重云。虚籁如相和,流泉共一闻。无须听梵呗,已觉涤尘氛。日日随声到,输他猿鹤群。”

6无梁之阁

在紧邻滏口陉北侧的要道上,有一座依山傍水的二层楼阁,雕梁画栋,为祭玉帝而建,叫玉帝四明无梁阁,又叫玉皇阁。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公元

1567——1575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重修。阁下为石砌平台,

东西各设拱券门,跨度为4.64米,磨砖错缝平砌,为滏口陉东西进出之咽喉。拱券沿雕刻四龙二凤、花卉石浮雕,精美无比。沿石砌台阶而上,台上东、西、

南三面设砖栏。阁建于平台上,通高18.6米,平面方形。宽深各五间,占地面

300平方米,外观呈二层楼阁式,琉璃瓦顶,上置宝刹。阁身通体仿木用砖砌筑而成,四面正中设拱券门,四周加设木结构回廊。外观二层处,四面明间设半圆拱形假门,墙壁面隐作圆形柱分出间位,并砌阑额、普柏枋,交角出头。檐下作五踩双昂仿木斗拱,斗拱上方置仿木檐檩。再上砌椽飞,其仿木细致逼真,阁内无一梁柱,亦此得名无梁阁。阁顶支承在层层出跳的24层砖制斗拱之上,覆斗壁内倾角约为27度,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氛。各斗拱间的壁面,填以生动沥粉彩绘人物。顶部为大覆斗藻井,正中藻井饰以飞龙。阁外四周柱廊,贴阁墙加单步梁而成,为木结构。此阁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世人称为天下江北第一阁(另一阁在南京)。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磁州进士,杨性鲁,字纯卿,任高平县令。游览玉皇阁,登阁远眺,题诗赞道:“佛阁悬山际,白云当槛生。晴峰排汉碧,野水镜天清。叩石千林响,开尊百斗倾。醉来题古壁,落日下荒城。”

7古塔佛光

鼓山西侧的北响堂寺石窟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城(今临漳),一是别都晋阳(今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

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北响堂石窟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山脚下的常乐寺遗址。寺初名石窟寺,宋嘉佑年间改叫常乐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由南向北是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布局呈南北中轴线排列。山门左侧一座高达33.24米的八角九级宋代白砖塔,是寺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位于半山腰的石窟群。共有石窟九座,佛像725尊,小佛不计其数。佛像雕凿细腻

刀法精湛,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三是位于天宫峰顶的东西天宫庙。该庙全部是由青石构建而成,不用一木一钉的拱券式,又称无梁殿,庙高十五米,又建在峰顶,更显得高大无比,与山脚下的白塔相映成趣。昔有诗曰“百丈起离宫,寒云漫碧空。星辰凌阁道,歌吹爽云中”。古庙与白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顶似有一坐佛,光芒四射,越远越亮,在百里之外都能看到,古塔佛光实为一大奇观。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磁州知州刘崇(今河北任丘人)游览此地,登上天宫峰,望着山脚下放着祥光瑞气的古塔,题诗赞道“千岩突兀晚云笼,见说高欢避暑宫。王气已残山岳小,佛缘未断梵钟鸿。龙池草湿悬崖雨,虎谷松鸣上界风。碎壁篆文燃蜡烛,犹然百代笑谈中。”

8窦公宗祠

在鼓山南端的鏊子岭顶峰,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叫窦公祠,又叫苍龙庙,是为敬仰隋末沧州刺史窦宗而建的。清康熙《磁州志》记载:“隋沧州刺史窦宗与夏王窦建德激战,力不能胜,遂弃苍嵬山,建德兵至围之,窦

宗弃甲呼天西向再拜,立逝于此。”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与沧州刺史窦宗在鼓山滏口陉之战,是最充满悲剧色彩的战役。一方是被逼无奈揭杆而其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一方则是效忠于朝廷的忠义之士窦宗——英雄对英雄,是非存亡,都注定是一场悲剧。沧州刺史窦宗率官军固守在滏口陉东北侧鏊子岭上,窦建德率领的农民军在山脚下围而不攻。窦建德敬佩窦宗的忠烈品格,想规劝其降。因此,战场上安静的出奇。窦建德并不急于攻山,他将通往山上的各条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完全断绝了窦宗的粮草,试图用冷战逼迫窦宗下山归降。七天七夜之后,奄奄一息的窦宗忽然站立起来,穿上整齐的盔甲,面向西南方的滏口古道,向古道上的石阙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用尽平生最后一丝力气仰天长叹,立逝而亡!窦宗慷慨悲壮的举动不仅深深感动了窦建德,也感动了当地的山民,为敬仰他忠烈不屈的壮举,在他逝世的山顶上修建了窦公祠,是众多英雄在滏口古道上留下唯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庙宇,现在依然高高耸立在山顶供人们朝拜,在当也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清光绪年间武安一秀才游览了窦公祠,站在庙前,感慨万千,咏道:“古道悠悠起烽烟,英雄长襟泪未干。慷慨悲壮忠烈魂,撼天动地传英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50458b8fad6195f302ba693.html

《峰峰古八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