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写《五人墓碑记》、《谏太宗》、《廉颇蔺相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屈原列传》

发布时间:2020-05-31 18:3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人墓碑记》

1、《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表明本文写作主旨的句子: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6、《五人墓碑记》文中提到想让水流远的句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使国家安定,应该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7、《五人墓碑记》中五人为什么而死: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8、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和意气激昂的人死后有什么影响: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9、五人在临死前有什么表现: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10、五人出生在民间,却能够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路也不回头: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1、五人尽享天年和五人为义而死的对比是: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身居高位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的句子: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2、《谏太宗十思疏》中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们的句子: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3、《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5、《谏太宗十思疏》中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类似的句子是: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6、《谏太宗十思疏》在十思中“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命伤财等。

7、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要勤勉政事,不要怠惰。

9、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是说“兼听则明”。

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是说“偏信则暗”。

1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1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13、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

14、《谏太宗十思疏》,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5、《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竭诚待下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不服蔺相如的原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的门人想要离开他的理由: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3、《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般见识的原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现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错的语句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蔺相如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

6、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也表达了同样情感。

7、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分析秦国不敢进犯赵国的原因是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屈原列传》

1. 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犹离忧也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 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 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9.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1.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 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4. 屈原“穷”“怨”的原由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义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5. 《离骚》的内容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6. 《离骚》的文风特点是“其文约,其辞微。

《伶官传序》

1. 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阐明应该防微杜渐。

3.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沉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 《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 《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 晋王将终时给了庄宗三支箭,告诫庄宗不要忘记父亲遗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欧阳修在记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发出感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认为世事盛衰与认为因素有关。

9. 庄宗得天下后迅速灭亡,其状是多么狼狈啊,原文中写庄宗灭亡之迹的句子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0. 晋王临终前对庄宗所说的三恨是什么:“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11. 庄宗得意时的状态是怎样的:“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c7d6c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d2.html

《理解性默写《五人墓碑记》、《谏太宗》、《廉颇蔺相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屈原列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