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要求

发布时间:2017-07-11 09:47: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要求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

内容摘要老师会发现学生从上学开始就会区分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后进生,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学生自身。而自身中最突出存在的差异来源于他们的自我要求明显不同。小学生也是如此。小学生的自我要求有其发展的依据以及意义,我们发现了这些的重要性以后,应该更加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来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要求,使学习真正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要求;依据;意义;策略

一、小学生自我要求的历史与现状

(一) 小学生自我要求的概念解读

根据词典显示,要求是指提出具体愿望或者条件,希望做到或实现,而“自我要求”表示建立在自己意愿基础上,来强烈指导自己行为的决定。这一表达充分体现的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世俗的眼中,小学生的显著特点无疑更多地表现为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弱,意志力较差,遇事易冲动等,再加上当前社会家庭结构更多地表现为以独生子女为主,所以小学生的自我要求更多地被父母要求或教师要求所取代,但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外因同内因起作用。小学生的自我发展少不了外界环境的作用,但更多的动力则应来源于持久而稳定的自我要求。

(二) 小学生自我要求的历史

1.从基础教育改革看历史

改革开放前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打击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时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被教师和家长的严管严教所代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与教育的大容器。

(三) 小学生自我要求的现状

1.从基础教育改革看现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目标。我们着重从其中两个目标来了解小学生的自我要求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地位。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自我要求渗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进而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从教师在课堂中地位的变换看现状

在以前若干年的小学课堂中,教师成为课堂或者课本的主宰。课堂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有着绝对主动以及优先的地位。选拔考试也成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教师和家长为了学生单方面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惜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学习。学生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现如今,教师由课堂的主宰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甚至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探究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评价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手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不再面临过大的压力,主动愉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他们更加深刻地明白学习不再是父母以及教师督促下的活动,而是由自己选择并完成的活动。

二、小学生自我要求地位的依据

(一) 哲学依据

1.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想。也包括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做。还包括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意志、干劲和决心。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自我要求就是自己主观希望实现或达到提出的愿望或条件。他们在学习生活或者其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干劲和决心等,均需要通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2.内外因理论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动力、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属于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外部因素,他们也许在短暂的时间或者某件事情中可以暂时起到推动孩子进步的作用,但是如果指望这些外部因素一直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作用,那必须使孩子从主观内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自我要求,这才是小学生发展与进步持久稳定的来源。

(二) 理论依据

1.《爱弥儿》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首要的是,你不能忘记,很少需要你来建议他应当学习什么,更多的情况应该是他想学什么,就去寻找和发现。而你应该做的是,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要娴熟地唤醒他的学习欲望,给他获得答案的手段。”

“孩子做任何事儿,都不应该是听别人的话,除非他自己觉得好,别的都不是真的好。”

卢梭强调自然教育,不以外力施加于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正与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小学生的自我要求不谋而合。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没有办法代替孩子来要求自己的。

2.《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在一篇名为《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的文章中说道:“学生要学会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刺激。在脑力劳动中,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有趣,使人非常愿意去做的。‘必须’两个字常常是唯一的动力刺激。你正是应当从这种不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自己的脑力劳动。要学会集中精力去攻这些理论问题的奥秘,学会把精力集中到这样的程度,以致逐渐把‘必须’变成‘我要’。”

这一点的提出主要是在说小学生在面对自己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因为自己在内心深处有自己的自我要求,即使自己不感兴趣,也会强调这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建议主要是在于改善学生自我要求的现状,使他们由不感兴趣而转变为感兴趣,从而更加乐意去完成这样的活动。由因为责任感去完成任务转变为因为兴趣去完成任务。

(三) 现实依据

此部分的依据主要从我亲身经历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在富强路小学国培期间代课实习过程中所体会得来。

我们一定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原来任课教师因为特殊原因而不得不离校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业由代课老师暂代,甚至有的代课老师直接半路接手一个班级。在换了新老师的这段时间内,有些学生因为以前老师的严厉督促,面对新的老师的放松以及对班级管理暂无头绪的情况,他们的学习态度或者学习效果都会有程度不一的下滑。具体表现为作业的不认真完成以及上课纪律的松懈。但以此为对照,在班级中还存在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并不因为教师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需要适应新的教师讲课方式等时间段),作业同样工工整整,上课同样积极参与思考,学习成绩也没有特殊变化。这样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好学生”,他们的表现离不开教师辛勤的耕耘,但我们更清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源于他自己。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始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按照从小养成的学习行为习惯,有条不紊地继续践行自己的自我要求。内化了的要求才是真正对个体行为起到约束促进作用的真正要求。

三、小学生自我要求的意义

(一) 对小学生自己来说

1.自我要求使他们对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人最感不安的是,一部分男女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所抱的那种漠不关心、毫不在乎的态度。他们不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和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都似耳旁风一样刮过小学时代,本应该绚烂多姿的小学生活就在这样可惜的情况下告一段落。自我要求是学生自己在要求自己,学习真正变为他自己的事情。我要怎么做,我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完成。

2.自我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小学时代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形成习惯的时期。很多小学时候的习惯会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我们语文中的汉语发音、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等,或者学生整理自己书包文具的习惯、保持卫生的行为习惯等,都将在小学时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自我要求的一大特点就是学生能够清楚明白地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今天即使父母没有监督检查我的作业,我依旧完成得很好;今天即使老师有事没来上课,我依然知道我应该怎么上好今天的课,就像老师在的时候一样。

3.自我要求使他们不断丰富塑造自己的个性。

试想一下,一个小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要求,对实现要求相应的会有自己的计划,他会按照计划,践行要求而不是依靠老师告诉他为了得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每一个学生都将会有自己不同的计划要求,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优异者。

4.自我要求使他们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作为一个社会人,小学生也要不断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而自我要求使小学生自己的责任被更早地提上日程。内化的了的要求使小学生更能承担自己的责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对小学教师来说

1.自我要求的实现使教师作为学生引导者的身份更加明确。

从父母手里接过孩子,就有了对孩子的绝对看管,这样的局面也将一去不复返。教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支配着自己的学习生活,而不是由教师代劳。

2.自我要求的实现使教师得到了更加充足的时间。

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很多小学教师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告诉这些孩子,你要达成什么目标,你要怎么做等等这些本该由孩子自己为自己打算的事情上。而自我要求的实现,使教师获得了更加充足的时间,他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丰富自己的课堂,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三) 对家庭教育来说

1.自我要求的实现使父母摆正自己的位置。

(1) 有些父母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他们决定孩子参加什么补习班,决定孩子在学期末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无疑或大或小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不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压力。有些小学生不会妥善处理这样的压力,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2) 有些父母扮演着保姆的角色。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奉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学生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在父母的影响下,一直觉得自己年龄尚小,一切还过早,日子得过且过,浪费了大好的年少时光。

(3) 有些父母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他们的表现在于代替孩子制定目标要求,孩子顺利完成就加以奖励,否则就实施惩罚。孩子多依赖于父母的要求,对自我要求没有概念,自己的行为靠外部奖惩决定,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稳定动力,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学生会失去目标或失去努力的动力。

由此来说,孩子自我要求的实现促使父母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代替孩子去完成任务,也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顾。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给他们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出色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自我要求。

2.自我要求的实现提供了更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很多童年时在家庭中留下的不好的记忆会持续影响以后的生活。而现如今家长和孩子之间重要的谈话之一就是关于学习的谈话。有些家长由于忙碌会忽视了孩子的学业。在自己有空时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一看到不如意的状况就会大发雷霆。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自我要求的习惯,也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再因为学习或者成绩而处于敌对状态。孩子有自己的要求与自己的计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了自己的正确位置。这样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 对社会教育来说

自我要求的实现使小学生的发展不再是父母、教师的责任,而真正变成了自己需要去完成的义务。当他们在不断学习中就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从而产生持久学习的动力,这也是终生学习的重要来源之一,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真实需要。

四、形成小学生自我要求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及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但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小学生形成自我要求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必须使他们从自身认识到做某件事的重要性,从自身开始要求自己。

(一) 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对课程的兴趣。

教师要在备课方面真正地从学生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并且有求知欲。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学生的自我要求,我相信他们同样会充满兴趣。

(二) 学生的自我要求参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当有适当的难度。

学生的自我要求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自身实际状况以及今后发展规律的目标。目标如果太难,就会打击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如果太简单,学生也会失去完成自己学习目标的兴趣或者失去挑战性。所以学生在制定自我要求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在一定的时期过后,当学生可以胜任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 塑造人人对自己有要求的班级环境,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不再以自己的要求代替学生的要求。班级中人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并不断朝着自己的要求按计划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完成。

(四) 对学生的自我要求进行公正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舆论。

学生的自我要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班级中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但对于每一阶段学生自我要求的完成情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公正评价,不可好高骛远,失去了评价肯定的意义。

五、总结

小学生的自我要求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们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张丽.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2]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张小意.爱弥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b6f65d3169a4517623a365.html

《小学生自我要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