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城区建设发展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2-10-22 16:50: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城区建设发展的意见

通辽市新城区的确定,是市委、市政府结合通辽市发展实际,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可以说这是一项顺民心、达民意、鼓士气、事关通辽市发展的重大城市建设工程。为了加快推进通辽市新城区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通辽新城区的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通辽区,有利于破解通辽发展的瓶颈制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实现“中心带动”跨越发展的目标。

  加快建设通辽区,有利于在蒙东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充分释放这一区域的发展潜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引擎”,构建与产业体系相配套、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市构架,形成统筹发展的功能布局,辐射带动蒙东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建设通辽市区,有利于发挥通辽市作为东北地区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及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成为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准确把握和正视通辽市新区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一)新城区现状

通辽200?年启动建设,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具体四至为:西起创业大道(孝庄北路以北至保康路)、东至环城东路、北到双合尔大街、南至西辽河。近年来,通辽市新城区已完成?条道路、管网等基础建设工程;实施了2个公园、1条景观带、6条绿化带、14条街路行道树、58街角游园等绿化工程现已建成居民住宅小区?个;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处,其中碧桂园五星级酒店已基本竣工;?个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入住通辽市行政中心;一中北校区、通辽职业学院、科尔沁艺术学院已在新城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通辽新城区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已经具备了宜居城市的特征。

在新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新城区建设指挥部负责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住建委负责新城区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市住建委和开发区分别负责新城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通辽新城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建设步伐较慢。除政策因素外,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放不开手脚,人力、物力、财力不集中,措施办法实施不到位,力度不够。

二是管理体制不够集中。在通辽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市里虽然成立了新城区指挥部办公室(简称:新指办)但并不是由新指办统一负责管理,而是由新指办、市住建委、开发区等几个单位部门进行分别管理,这就很难形成合力,建设中遇到具体问题时,难以现场拍板,难以及时解决问题。

三是建设环境不够优良。一是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够。甚至有些职能部门至今还没有拿出超常规的服务措施,例如,在落实一项涉及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时,有的急,有的缓,有的快,有的慢,还有的为了本部门、本单位利益明拖暗阻,影响了通辽新城区建设的速度和步伐。

四是规划面积不够充足。我市新城区的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可是从全国各大城市新城区建设发展情况来看,我市新城区规划面积严重不足,届时必将影响通辽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五是资金到位不够及时。通辽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多、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全面实施规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但由于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城区开发建设速度。

三、科学制订通辽新城区建设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一)深化改革,创新建设通辽新区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新老城区一体。建设通辽区,实现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坚持新老城区“一盘棋”,南北“相呼应的协调发展战略。按照通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蒙东地区文化、教育、科技高地和东北第一生态城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城区的建设和发展。鉴于通辽区具有城市面貌的窗口效应,是发挥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平台,所以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需给予倾斜和支持。

二是实行新城区集中管理构建科学规范、权责明确、管理有序、资源共享、运转协调、监管到位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是实现通辽新区建设有序高效运转的核心动力。区指挥部成立一个有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强有力的综合管理的工作专班,健全领导机制,做到“现场统一指挥、现场统一领导、现场统一协调、现场拍板解决问题”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重心下移、强化服务”的原则,赋予通辽新区指挥部市一级审批职能;建立通辽区相对独立、便于协调的工作和服务机制,将行政管理、服务窗口前移,实现市场化运作、建管投分离,避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打造通辽区一流的投资建设环境。

三是在新城区推进先行先试。建设通辽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然遇到现行体制、运行机制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制度瓶颈,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多层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积极探索“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重心在下、强化管理、服务建设、精干高效的运行机制;要在“经营城市”、建设城市上有所突破,把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运用到城市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构建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要在城中村改造、新社区建设和城乡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探索宅基地换房、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以土地换社保、土地股份合作制、责任田和宅基地、土地承保经营权入股办公司等形式的创新;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上有所突破,在转变政府包揽、财政投入、民营资本、社会融资、全民参入等领域进行尝试,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城市建设之路。

(二)科学建设,创新建设通辽区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规划管理。按照一河两区城市规划发展格局,坚持以“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人口拉动、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努力推进通辽市城区建设。围绕辽河、孝庄河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突出科尔沁草原文化、西辽河流域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以一流的规划带动通辽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递进开发、稳步推进”的建设思路,坚持以基础平台建设为先导,编制好西辽河滨水区域及城东片区等区域的详细规划,科学有序地做好重点片区设计和重点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着眼高格调、高标准的居住环境,高层次、高科技的创新科研机构,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院校,高规格、高效率的社会服务体系,高风尚、高品牌的商业经营氛围;搞好规划与土地、交通、产业、环保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以及路网、排污、排水管网、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同步,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通过精心打造标志性精品工程,不断提升通辽区形象。

二是落实建设项目。围绕“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基础、民生优先,城乡一体、滚动开发”项目建设理念,坚持与老城区路网对接,与城区配套设施共享避免复制老城区,科学有序地推进通辽新区建设。首先要抓好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速推进通辽新区道路、水电气管网、污水处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开发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入驻,带动新区高标准推进;坚持城乡一体,推进整体开发,采取先安置后拆迁的办法,分期分批建设回迁房,实现平稳快速搬迁,全面提升新区的承载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社会事业优先,有效配置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辽河公园、市民公园、孝庄河绿化景观带、道路绿化带、行道树、街角游园等绿化工程,不断增强新区的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购物、休闲、娱乐的需要,加快聚集新区人气。

三是实施综合开发。通辽区建设最大的障碍是用地瓶颈。在开发规划上,要积极争取新区建设用地列入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扩大新城区规划用地面积,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积极争取土地利用指标,统筹保障新区建设用地需求,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严格控制行政划拨土地,适时提高补偿标准,强化征收安置及城市房地产开发,以市场经营新区土地资产,实行净地出让,前瞻性地进行土地收储,确保土地价值最大化。在开发模式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通过迁村腾地改变传统的散居方式,可增加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整理改造废塘、废渠、废堤、废路、荒岗、荒坡,亦可新增部分建设用地;借鉴外地作法,在土地经营权属不改变,农民收入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处理好“用”与“征”的矛盾,实行新的集体土地流转,保证建设用地。在开发方式上,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两级循环、滚动开发,政府宏观控制,市场自由运作”,按照“政府垄断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原则熟化土地,将经过完善配套升值后的土地通过招标等方式向开发商出让,保证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为新区建设创造条件。另外,还可以尝试“政府授权、市场运作”的熟地开发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得政府对于土地开发和土地市场的调控拥有较强的控制力。

(三)市场运作,创新建设通辽区投融资机制。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通辽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开发建设模式,走“经营城市”的路子。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公司经营”的模式,通过通辽城市投资公司,构建开发建设平台;通过高起点的规划设计、经济分析和包装宣传,把新区建成预期资本增值以显化、预期效果以展示,争取银行项目贷款;各相关部门要主动与国内外战略投资商和城市运营商对接洽谈,合理设置土地出让和招商条件,进行融资;将国有资产与城市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整合新区建设项目,一体化同各金融机构展开洽谈,尽力争取多渠道项目融资;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项目合作开发方式进行筹资。

二是创新经营城市,拓宽投资渠道。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尝试拍卖、出让、抵押等方式,将新区公用基础设施,包括土地、河流、水、气、电力、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市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垃圾污水再开发,以及广场、绿地、城市品牌、人文等与城市相关的各类资源、无形资产的投资权、经营权、冠名权,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吸收非政府投资,以换取城市建设资金;

三是优化资本市场,完善融资模式。建立新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行项目融资。采用营利项目与非营利项目捆绑、城市资源与城市改造捆绑招商的方式,以及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TOT(转让-运营-转让)和PPP(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建项目的融资创新。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政府投入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建。建立多元融资模式。通过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实体参与、委托管理,鼓励企业、银行、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等方式筹措新区建设资金。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委托或授权政府下属公司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增强投融资功能,健全造血机能,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市场化运作,扩大城市经济总量,确保城市资源增值,回收城建资金并用于其他城市项目建设,实现“投资-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企业化经营非经营项目。对绿化、道路、河渠维修养护等项目,通过承包方式,由社会经营者负责管理维护;对公用事业类项目资产,通过权益转让方式,向社会投资者进行权益转让,以减少或收回部分政府投资;对给排水、垃圾处理、公交客运等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以市场价格出售给经营者,收回政府投资用于其他项目建设。

总之,通辽新城区建设是一项需要长远谋划、分步建设的创业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树立城乡联动、部门联动、上下联动的全局观念,实行系统建设与阶段建设相结合,建立严格的项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通辽新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be9c19c5da50e2524d7ff5.html

《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城区建设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