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发布时间:2023-04-01 08:1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数学文化之七: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1.黄金分割率:
黄金律,又称黄金分割率,是指把直线段分成两局部,使其中一0.618/1=0.382/0.6180.618(√5-1/2的近似值,一般称之为黄金分割数。这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后,又由古希腊著名美学家柏拉图称之为“黄金分割率”的。
1.618有密切关系。假如我们把第n个斐波那契数字以Fn来表示,而以Fn+1代表下一个,那么会发现当n趋近无穷大时,Fn+1/Fn趋近Φ,请看几个相邻斐波那契数字之比(计算到小数第七位89/55=1.6181818144/89=1.6179775233/144=1.6180555。这个属性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Kepler1611年首先发现的。在开普勒之后一百年,苏格兰数学家辛普孙(RobertSimpson又予以证明。
175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家西摩松(RSimson)也发现,随着数字的增大,斐波那契数列两数间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这提示我们,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与黄金分割数关系异常密切的数列。其实,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竟然是用黄金分割数表达的!18世纪中叶,著名数学家棣莫佛(AdeMoivre)和欧拉已经知道这个公式。

假如从中切掉一个正方形(边长等于原矩形的宽),剩下的局部仍是黄金矩形。依此继续切割,就会得到越来越小的黄金矩形。黄金矩形被这样切割后,矩形的一局部顶点恰好落在一条螺线上。斐波那契数列与此相似,你能够用边1的正方形做反向操作。加上一个同样的正方形,得到一个新的矩形。若持续在长边上添加正方形,新产生的长边就会遵循斐波那契数列,每一个比前一个的形状更为接近黄金矩形。
把黄金矩形持续切割后,矩形的一局部顶点恰好落在一条螺线上。据说,德国一位名叫费希纳(GFechner)的心理学和物理学家,曾专门召开过一个“矩形展览会”,特地邀请了592位朋友到会参观,要求每位参观者在看完之后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完美的矩形,结果下面四种规格的矩形得票最多:5×88×1313×2121×34这些矩形的短边与长边之比均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相邻两项之比,很接近黄金分割数。费希纳还测量了数以千计的窗框、扑克、书本等矩形物体,甚至还检测了墓地十字架的分隔点位置,发现它们的平均比例均接近黄金分割数。
3.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与达芬奇密码
在数学史上,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都是十分有名的。它们不但有丰富的数学含义,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哈佛大学一位符号学专家兰登,在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75984e04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0.html

《7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