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11-22 10:22: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

商务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3 16

论文答辩日期 2012 4 10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孕育出了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也成为各个外资公司争夺的对象,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中国在2015 年之前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根据这种对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期,星巴克公司把中国市场定位于其美国市场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本文通过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客观分析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指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运用STP等战略分析工具总结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餐饮业的启示和发展。

关键词:星巴克 SWOT 营销策略 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绪 1

(一)关于星巴克 1

1.品牌文化 1

2.客户资产 3

3.员工资产 3

4.供货商资产 4

(二)星巴克营销策略的制定 4

1STP(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分析 4

1)市场细分 4

2)目标市场选择 4

3)市场定位策略 5

2.星巴克的现状分析 5

1)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5

2)产品定位 5

3)价格定位 6

3. 星巴克的SWOT分析 6

1)优势分析 6

2)劣势分析 6

3)机会分析 7

4)威胁分析 7

5)星巴克的SWOT矩阵综合分析 7

4.星巴克的直营模式 8

1)门店的选址策略 9

2)店面设计 9

3)促销 10

二、星巴克营销模式的不足 11

1.星巴克存在的问题 11

1产品线的不稳定 11

2)资金需求较大,价格定位较高 11

2.星巴克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11

1)星巴克在中国着眼于大城市的市场却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市场 11

2)星巴克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品牌价值在逐步降低 11

3)星巴克在中国的文化冲突 12

4)没有做到真正的产品本土化 12

三、我国餐饮业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 12

1.餐饮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12

2.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3.结构性问题突出 13

4.餐饮业急需国际化 13

5.缺乏企业文化 13

6.店面设计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13

四、星巴克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3

1.可取之处 13

1)创新理念 13

2)服务态度 13

2.不可取之处 14

1)消费者人群局限范围大 14

2)文化理念不符 14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一、绪

(一)关于星巴克

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品牌拥有者。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此外,公司通过与合资伙伴生产和销售瓶装星冰乐咖啡饮料、冰摇双份浓缩咖啡和冰淇淋,通过营销和分销协议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场所生产和销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并不断拓展泰舒茶、星巴克音乐光盘等新的产品和品牌。

1987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业务发展的里程碑。1992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展。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17000人。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立志于在中国长期发展,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已在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开设了430多家门店,其中约200家在大陆地区。目前,星巴克正积极拓展大陆二线市场,致力于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国际市场。

1.品牌文化

品牌本位论认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而且有自己的内容,是其基本内容的标识,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谱就是将星巴克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特定注释的符号元素集合。

1)品牌定位

星巴克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麦尔维尔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麦尔维尔的读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没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是不可能去读《白鲸》这部书,更不要说去了解星巴克这个人物了。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2)品牌识别

星巴克的绿色徽标是一个貌似美人鱼的双尾海神形象,这个徽标是1971年由西雅图年轻设计师泰瑞·赫克勒从中世纪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灵感而设计的。标识上的美人鱼像也传达了原始与现代的双重含义:她的脸很朴实,却用了现代抽象形式的包装,中间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围。二十年前星巴克创建这个徽标时,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优美的绿色美人鱼,竟然与麦当劳的M一道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3)品牌诉求

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销售欢乐一样,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asper kinder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4)品牌传播

星巴克的品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巨额促销,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传播策略——口碑营销,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成长。

舒尔茨对此的解释是:星巴克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广告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财力并非创造名牌产品的唯一条件。你可以循序渐进,一次一个顾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个市场来做。实际上,这或许是赢得顾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顾客发现东西丢失之前就把原物归还;门店的经理赢了彩票把奖金分给员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长聘请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人教会他如何点单并以此赢得了有听力障碍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友好的气氛等。

5)品牌联盟

星巴克提升品牌的另一个战略是采用品牌联盟迅速扩大品牌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强势伙伴结盟,扩充营销网络。

Barnes & Nubile书店是同星巴克合作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Barnes & Nubile曾经发起一项活动,即把书店发展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与星巴克第三生活空间的概念不谋而合,1993Barnes & Nubile开始与星巴克合作,让星巴克在书店里开设自己的零售业务,星巴克可吸引人流小憩而不是急于购书,而书店的人流则增加了咖啡店的销售额。1996年,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公司结盟为北美咖啡伙伴,致力于开发咖啡新饮品,行销各地。星巴克借用了百事可乐100多万个零售网点,而百事可乐则利用了星巴克在咖啡界的商誉,提高了产品形象。

(6)品牌扩张

星巴克连锁式的扩张,得益于星巴克给自己的品牌注入了价值观,并把企业文化变成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和形式。星巴克品牌扩张,一直坚持直营路线:由星巴克总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领导,目的是控制品质标准。这样每家店都由总部统筹管理和训练员工,保证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虽然初期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职员的专业素质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广,并建立了同业中的最专业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坚定有力。

2001年年底,美国凯洛格管理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公司都用一种前后一致的、明确的多层面方式来定义和运用感情关系。星巴克崛起之谜在于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种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儿。星巴克自始至终都贯彻着这一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观起源并围绕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以此来积累品牌资产。霍华德·舒尔茨相信,最强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顾客和合伙人心中建立的。品牌说到底是一种公司内外(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顾客之间)形成的一种精神联盟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星巴克负责饮品的副总裁米歇尔·加斯说:我们的文化以情感关系为导向,以信任为基础,我们所说的伙伴关系涵盖了这个词所有的层面。这种情感关系非常有价值,应该被视为一个公司的核心资产即公司的客户、供货商、联盟伙伴和员工网络的价值。从咖啡馆到咖啡王国,星巴克证明了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和看得见的资产一样重要。

2.客户资产

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星巴克也通过征求客户的意见,加强客户关系。每个星期总部的项目领导人都当众宣读客户意见反馈卡。

3.员工资产

星巴克要打造的不仅是一家为顾客创造新体验的公司,更是一家高度重视员工情感与员工价值的公司。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在星巴克,员工不叫合伙人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0,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140%到300%的跳槽率。

4.供货商资产

巴克的关系模式也往供应链上游延伸到供货商们,包括咖啡种植园的农场、面包厂、纸杯加工厂等。星巴克对供应商的挑选、评估等程序相当严格,星巴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供应商,力保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关系,这样一可节约转换成本,二可避免供应商调整给业务带来的冲击。“副总裁John Yam in说:“失去一个供应商就像失去我们的员工,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和资金培训他们。”

(二)星巴克营销策略的制定

1STP(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分析

1)市场细分

第一、按地理因素细分消费者市场。

中国的特大级市场,如上海、北京;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宁波、青岛、深圳;中国内陆经济相对发达的二级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苏州、宁波、青岛、大连、沈阳。

第二、按人口细分消费者市场。

没接收过大学教育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接收过大学教育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

第三、按心理因素细分消费者市场。

追求品味的社会上等阶层;追求品味、心灵的升华和享受品牌象征意义的精英,他们的身上有兼容进取、温情、传统、创造和回馈社会的价值观,个性主动、喜欢自主决定;追求时尚的社会中等阶层;追求时尚、强调突出的自我风格,热爱交际、崇尚及时行乐、创造的价值、个性鲜明却也容易被从众心理影响。

第四、按行为因素细分消费者市场。

咖啡爱好者:对咖啡品质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喝咖啡,并乐于了解咖啡知识和文化;咖啡随机消费者:对咖啡不排斥,但也不热爱,偶尔喝咖啡,但咖啡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对咖啡知识不了解,他们往往喜欢咖啡馆的气氛超过咖啡本身,其消费咖啡往往更多是出于一种休闲或社交的需要:咖啡排斥者:这部分人群基本从不喝咖啡,而且主动地拒绝咖啡,去咖啡馆也很少选择咖啡,宁可选择茶或其他饮品代替咖啡。

2)目标市场选择

星巴克在中国的目标市场是在特大级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和相对发达的二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高的中上阶层或者咖啡爱好者以及咖啡随机消费者,这部分人群属于追求品味的社会上等阶层和追求时尚的社会中等阶层,星巴克的目标市场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流的社会阶层。星巴克实行的是差别性市场策略,为不同的子市场提供有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咖啡爱好者,星巴克提供有上等品质咖啡豆磨制的浓缩咖啡等咖啡饮品,满足咖啡爱好者对咖啡内在品质和挑剔的口味追求:对于追求时尚的年轻时尚一族,星巴克的星冰乐等咖啡饮品是满足这个细分市场对于时尚、酷的追求;对于在星巴克追求体验的消费群体,星巴克除咖啡之外还提供美妙的音乐、精致品味的店堂装修、宽人舒适的沙发、无线上网接入等服务增加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星巴克实行这种差别性目标市场策略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定制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并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更好地扩大了销售。

3)市场定位策略

1)星巴克体验

星巴克体验是体会浪漫,中产阶级为主流的消费群体支付得起的奢侈,一个心灵绿洲,悠闲的社交活动的结合。

2)第三空间

星巴克将白己定位于独立于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问,星巴克的目标是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为主流的中上阶层提供一个风格清新的时尚社交场所,人们在星巴克购买咖啡的同时,也购买了一种生活方式。

2.星巴克的现状分析

1)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致力于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国际市场。根据星巴克的官方网站得知: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分店数合计为500多间,其中约230家在大陆地区。此外,公司秉承在全球一贯的文化传统,积极融入中国地方社区和文化,致力于发展中国市场。

国际市场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9个国家拥有13000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45,000人。长期以来,星巴克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2)产品定位

首先,是实现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形成顾客的忠诚度,使顾客感受到更大的价值以支付星巴克较高的溢价,星巴克提供除咖啡有形产品外,还有无形的心灵体验,而星巴克对这种体验近乎狂热的追求也打造了星巴克品牌的定位。由于顾客在星巴克消费所感受到的独特的情感和心理触动则是难以模仿的,这种心理层次感受到的更大的利益也带来了顾客的忠诚度,由于其难以模仿复制,也形成了星巴克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星巴克可以考虑品牌延伸的产品策略,使得星巴克的咖啡进入超市进行销售,抢占即饮咖啡市场,但是这种品牌延伸的策略一定要谨慎,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主副品牌延伸的策略,主副品牌延伸指的是企业拥有多种产品,在所有产品有统一品牌的同时,根据每种产品的不同特征冠以各自的名称。可以避免单一品牌延伸可能淡化品牌形象的问题,并避免了单一品牌延伸可能造成的产品定位混乱。这样一方面可以尽量的应用星巴克的资源和品牌效应以抢占即饮咖啡市场的份额,同时也可以降低对星巴克高端品牌的负面作用。

3)价格定位

星巴克的价格定位是多数人承担得起的奢侈品,消费者定位是白领阶层。这些顾客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好精品、美食和艺术,而且是收入较高、忠诚度极高的消费阶层。

在餐饮服务业中,本身构筑差异化的成本很高,所以想通过产品和价格吸引顾客是很难的,而顾客往往在认同了一种服务之后,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变化,会长期稳定地使用这种服务,这一点在白领阶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总有一种追求稳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星巴克以攻心战略来感动顾客,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3. 星巴克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第一、品牌优势。根据《-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发布的2006年全球100个顶级品牌排行榜,星巴克以30.9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排在91位,比2005年上升了8位,品牌价值上一年增长了20%

第二、咖啡技术优势,星巴克在咖啡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巨大,使其成为咖啡行业的专家。

第三、门店位置优势。星巴克在中国人中城市的繁华地段已经占据了较有利地点。好位置不仅给星巴克带来了较人的客流量,还带来的广告效应。同时,星巴克的先入为主的优势又给新进入者造成了较高的壁垒和障碍。

第四财务优势。企业发展离不开财务资源,星巴克财务优势明湿,星巴克总部目前在全球有超过16000家门店,2004年总营业额超过50万美金,公司盈利达到6亿美金

2劣势分析

第一产品线不稳定。星巴克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比如星巴克计划在超市销售即饮咖啡,星巴克也在自己的店单卖CD卖书。

第二星巴克中国连锁店管理的问题。对中国那么多家门店进行整齐划一的高效管理,本身对任何企业都是一种挑战,况且星巴克中国股权复杂,这种股权的复杂性增加了美方管理人员和中方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星巴克目前仍然没有实现对中国门店100%的股权控制,只是掌握了中国人部分地区的运营管理权。在江浙沪地区,仍然是台湾统一继续着对星巴克门店的直接管理权。而星巴克来自美国的管理团队显然对中国的各种经济与法律环境还不完全熟悉,仍需要时间来适应本地化。

第三体验淡化、服务水平下降。星巴克在扩张的同时,导致了其核心的星巴克体验的淡化和服务水平降低的问题。

第四价格偏高。

3机会分析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良好。中国从世纪末,经济发态势良好,经济的发展创造巨大的消费市场,并逐渐形成个庞大的适合星巴克的标市场,同时由于中国吸引外资政策,这给星巴克在中的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第二2005年以后中法律对外资零售业直营管制的开放

第三城市化进程。中国发达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也是星巴克首选的开店城市,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在中国更多的城市形成了星巴克潜在的市场。

第四中国咖啡市场潜力巨。据专家分析,中国咖啡市场将发展成球最的咖啡市场,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升,同时中国市场仍是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市场远未饱和,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这种市场发展空间和市场结构给星巴克带来巨的盈利预期。

4威胁分析

第一竞争对手增加。随着咖啡市场的打开,专业的竞争对手也开始进入中国这个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对星巴克造成竞争,比如意利的COSTA咖啡连锁。

第二中美文化冲突。星巴克代表的是美国文化,如何在传统文化强大的中国更好的降低文化的冲突对星巴克形成挑战,比如故宫事件对星克造成的危机是中美文化冲突的一个表现。

第三原料成本的升。中国的CPI升,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升对星巴克的成本控制和利润空造成压力。

第四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地人们收入的差异,这对星巴克的高定位的价格提出了挑战。

5星巴克的SWOT矩阵综合分析

本文用SWOT矩阵来组合上面的要素,可以得到相应的市场策略,如表所示。

SWOT矩阵分析星巴克

4.星巴克的直营模式

首先,在渠道的扩张方式上,星巴克拒绝加盟,原因在于独特的星巴克体验和服务标准很难在加盟者的门店中实施保障。星巴克咖啡的高价格实际上是源于其品牌的成功,而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和价值观,强调服务和品质的一致性,而作为投资客的加盟商可能只把加盟星巴克看作赚钱的途径,而加盟店的老板有部分的权利,母公司只是提供技术或相关资源。星巴克之所以不开放加盟,是因为星巴克要在品质上做最好的控制。比如,星巴克为了提供顾客最好的咖啡,不会吝啬报废物料。但是如果开放加盟权,很难说每个加盟店的老板都会舍得增加成本报废,只为了提供客人一杯好咖啡。加盟商急功近利的做法有能会伤害星巴克的品牌,所以,星巴克不实行加盟的渠道发展方式。其次,星巴克进入中国初期,由于中国对外资零售业的法律限制,其最初进入中国的方式足授予国内企业代理权并占据一定股份,星巴克将香港和广东的代理权授予丁香港美心集团,把台湾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给了台湾统一集团,而把以北京、天津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的代理权授予了著名的海外风险投资公司─汉鼎亚太投资公司和北京三元集团,由双方共同成立了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

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不能独资在中国经营的限制,同时也是星巴克避免经营风险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使星巴克的控制力减弱,形成了各地星巴克得自为战的局面,随着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的全面放开,同时面对中国市场的庞人利润,星巴克为了更好地实行控制权,开始逐渐通过回购股份和独资的方式来进行在华直营,而为了这一目的,从2003年就已开始对中国的特许经营商进行股权收购:美国星巴克分别将其在上海和台湾星巴克中股权增持到50%.

直营模式的优点在于保证咖啡品质、保证咖啡店的人的素质和保证企业文化。正是由于直营的策略,星巴克才能在中国迅速建立起其品牌,将自己和曾经风靡一时的上岛、真锅区别出来。为了保证带给顾客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管理体制,这是加盟企业难以复制的。星巴克进入中国的时候,合资企业只是复制了星巴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合资也达不到星巴克的要求,星巴克的文化和管理体制决定了其直营的模式。

1)门店的选址策略

对于星巴克而言,商圈的成功选择是其迅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其应对竞争的一种渠道扩张策略,对于咖啡店来说,好的地址就是种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星巴克在市区精华地段密集开店使得竞争对手无空间介入。

星巴克的选店模式更多倚重于当地星巴克公司,一般选店的流程分为当地星巴克公司和总部审核两个阶段,星巴克当地公司根据本地特色选择店面,并将店面资料送至亚太区总部,由他们协助评估。星巴克全球公司会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数据和表格来作为衡量店面的主要标准,而这些标准化数据往往是从各地的数据库中分析而来的。事实上,选址主要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当地公司手中。当地星巴克有独立的扩展部负责选点事宜,包括店面的选择、调查、设计和仪器装备等一系列工作。当然也有制约机构束评定当地的工作。

星巴克的定位决定其选址一股都在中心闹市区人流密集的地方,主要是目标客户群经常光顾的地方:包括商业中心路段、交通枢纽等等,力求让顾客随时随地找到星巴克。商圈的成熟度、稳定度和增长力是星巴克考虑的重要因素。星巴克同时打破了方圆多少米不能重复开店的商业常规,在一个地区会集中开设多家门店,星巴克此渠道策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供给顾客更好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是配合其扩大型战略,更密集的占据空间使得竞争对手难以介入,以更好地应对竞争。

2)店面设计

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面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区域:中国式的木质桌椅区,美国式的宽大沙发区和现代酒吧式的高桌高凳区域;星巴克在中国的这些店面设计取代以前标准化的店面设计,显得别具风格,也缓和了美式装潢和中国传统的对立与冲突。

店门的作用是诱导人们的视线,并产生兴趣,激发想进去看一看的参与意识。怎么进去,从哪进去,就需要正确的导入,告诉顾客,使顾客一目了然。在咖啡馆店面设计中,顾铎进门的设计是重要一环。

将店门安放在店中央,还是左边或右边,这要根据具体人流情况而定:一般型咖啡馆大让可以安置各:中央,小型咖啡馆的进部位安在中央是不妥当的,为店堂狭小,直接影响店内实际使用面积和颐客的白由流通。小咖啡馆的进门,是设左侧就是右侧,这样比较合理。

从商业观点看,店门应当是开放性的,所以设计时应当考虑到不要让顾客产生“幽闭”、“阴暗”等不良心理,从而拒客于门外。因此,明快、通畅,具有呼应效果的门扉才是最佳设计。

星巴克施室内桌椅摆表现另类,造令人感觉舒适,有质感,又有品位的空间气氛。店内的椅摆设没有过于拥挤或者过于空旷,因为拥挤的空给人一种迫感令人感觉不自在,过十旷则令消费者感觉不到咖啡吧那种温馨,随性浪漫的朴实风格。

星巴克室内装潢采用一贯的人地色调,舒适的沙发椅搭配情景式的空间陈列,悠闲地氛围。而星巴克户外有阳伞和水质沙发,配合新一代的笔画与小型舞台的设计,展了与众不同的咖啡体验。

星巴克强调的不是在卖一杯咖啡,而足在卖整个店的咖啡体验。星巴克在卖咖啡,它也在卖气氛,空间感。

3)促销

美国密歇根人学的Eugene Wander- son认为,口碑传播是个体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看法的非正式传播,包括正面的观点和负面的观点,但不同于向公司提出正式的抱怨或赞赏。总之它是关于某一组织的信用和可信赖度、经营方法、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它可以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另一个群体,从一个顾客传播到另一个顾客。它不能产生于某一次购买或服务,是企业长期努力的结果。良好的口碑企业长期获得客户的根本保证。

口碑传播是星巴克主要的促销方式,企业的影响力的扩大需要靠传播,传统的方式是投入广告,而星巴克在广告上的投入非常小,在过去二十年里投入的广告费每年不到一百万美金,但是星巴克却在几乎不做广告的情况下发展成了全球百强品牌,这得益于星巴克成功地执行了口碑传播的策略。

首先,星巴克的口碑传播始于其员。员被星巴克视为资产,他们是星巴克咖啡公司概念的推销员和教育者,他们有效地推广了公司的品牌形象。星巴克认为,要将星巴克的影响世界的热忱和星巴克的文化价值观传递给顾客,首先要传递给员工。从某种意义上说,星巴克人员推销的模式类似于宗教的传播模式。星巴克通过对员工的内部营销,使得员工成为星巴克口碑传播的源头,星巴克是一个主营咖啡的服务品牌,服务品牌的价值是由人来提供的,也是靠人的感觉和体验来决定的,通过星巴克员工的热情的服务专业知识的讲解,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形成口碑效应,星巴克通过把在广告促销上节约的预算转移到员工的福利和培训上,以最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品质,形成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

其次,星巴克口碑传播专注于在星巴克有过消费体验的每个顾客。具有愉悦消费体验的消费者会将他们的消费体验告诉身边的人,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免费的广告,具有成本低、可信度高的特点,商业广告比较,口碑的宣传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广告的宣传是以利为目的,尤其是传统广告泛滥信息轰炸的时代,广告的信息密集度远远高于消费者的接收阀值之上,这样的情况下广告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厌倦和排斥,广告预算往往投入人却收效甚微,而碑传播策略是通过在熟悉的人之传播消费后的体验,所以碑传播更能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星巴克通过专注于服务过程的每个细节,通过为顾客提供其他竞争对手小同的商品质服务来获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度,为星巴克的口碑传播提供基础。

次,星巴克销的另一做法是动选定群众意见领袖或喜欢新鲜事务及乐于宣讲己新发现的那些消费者群体,让他们先了解到星巴克产品或服务的好处,一旦他们喜欢上企业的产品服务后,往往会成为企业产品的义务宣传员,星克定期为顾客举办咖啡教室活动,帮助顾客了解咖啡知识,教顾客学会如何鉴别咖啡和品尝咖啡,并通过这个活动增进和客户的亲密度和解,也帮助顾客互相的沟通接触,分享交流星巴克体验,通过这些有的的口碑传播策略,扩散星巴克的品牌影响。

二、星巴克营销模式的不足

1.星巴克存在的问题

1产品线的不稳定

星巴克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比如星巴克计划在超市销售即饮咖啡,星巴克也在自己的店单卖CD卖书。

2)资金需求较大,价格定位较高

熟悉星巴克的人都会发现,星巴克的选址多在繁华地带,十字路口或商贸中心,这肯定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增加了早巴克的运营成本:而迪欧咖啡则不同,在繁华地带很少见到迪欧的身影,迪欧避开了与星巴克的直接碰面,而是选择了租金较低地方或人口集中居住的小区附近,这大大降低了迪欧的运营成本,节省了大资金用于和星巴克的规模竞争。星巴克的租金昂贵、较高的引进成本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定位。迪欧咖啡是中国本化的咖啡店,其成远低于星巴克咖啡,定价也比星巴克低很多,相同产较高的定价无疑会减少对目标顾客的吸引,不利于市场的扩大。

2.星巴克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1)星巴克在中国着眼于大城市的市场却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市场

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星巴克希望首先通过大城市的渗透,再向中小城市扩展;我国的大小城市经济实力差距很大,星巴克价格定位较为偏高,是星巴克在中小城市难以立足的一个致命缺陷。

2)星巴克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品牌价值在逐步降低

过去的十年,星巴克为了追求财务数字,快速在全球扩张,结果带来了品牌价值的降低;星巴克体验的淡化、企业文化的损失、服务质量的下降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星巴克品牌价值的降低

3)星巴克在中国的文化冲突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沉淀的古老国家,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主流的道德规范,并且这种文化也从深层次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价值观,这种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主张“和”的文化。星巴克代表的是美国文化,众所周知,美国文化较为强势,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必然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从而出现故宫星巴克事件。

4)没有做到真正的产品本土化

尚且先把“一万家”的庞大数目放到一边,眼下星巴克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任何一个从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一定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星巴克在中国一方面要考虑到政策和市场的不成熟,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况且,国内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对于星巴克来说,一定要谨慎地寻找合作伙伴,谨慎地调整发展战略,选择自己本土化的模式,这其中包括管理模式、合作模式和产品模式,这都是星巴克需要关心的问题。

三、我国餐饮业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

我国餐饮行业持续发展,营业额和就业人数都有所增长;虽然我国餐饮企业开始重视品牌优势的塑造,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注重利用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扩张,市场的需求中体现出科学饮食的的时尚,我国餐饮业尽管发展很快,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的餐饮业缺少一套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致使这一行业一直无法评定国家认证的名牌企业,这无疑影响了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门槛不高,盲目竞争和分散闭塞现象仍较严重。企业的信用建设和安全保证体系还比较薄弱,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餐桌污染、餐饮浪费现象突出,市场经营秩序的治理和规范不到位。行业的规范、自律和规划、指导工作滞后。

2.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知识产权观念和品牌营运意识。餐饮企业多为单店作坊式经营。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还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经验型管理方式较为普遍。企业品牌培育少,文化建设跟不上,结构调整速度慢。众多中小企业经营素质和发展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大众需求,地区与企业发展的差异性仍然较大。

3.结构性问题突出

餐饮服务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便民、便利为目的的大众化餐饮服务显得相对欠缺,不仅服务网点不足,而且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食品质量、卫生条件跟不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工作规范,有了也很难按规范执行。我国餐饮业有的知名品牌加盟店也不少,但是很多只在出售品牌,不注重品牌形象的培养,往往是同一样商品,一店一个样,最后完全改变了味道,服务水准也是参差不齐。

4.餐饮业急需国际化

餐饮业在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中,还面临着运行规则、基础环境、产业模式和综合实力等瓶颈的制约。在如何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弘扬光大,开拓创新等方面还研究的不够,缺乏有效措施。

5.缺乏企业文化

我国的餐饮企业虽然名牌众多,但是各企业缺乏各自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很难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从业人员流动过剩,员工不能成为企业品牌形象代言人,从而加大了经营成本,造成我国餐饮业的精品品牌缺失。

6.店面设计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我国餐饮老字号众多,店面装饰多以怀旧风格为主,这样就造成很难吸引现代的年轻消费群体。而且商家经营方针不明确,没有市场细分,这样就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所以在今后发展中要中西结合,既要能把我国的老字号发扬光大,又要与国际接轨,争取早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四、星巴克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可取之处

1)创新理念

星巴克敢于拥抱不同的见解,敢于尝试新的领域,敢于承担风险,善于把握时代的脚步甚至是超越。

星巴克的定位契合中围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对咖啡文化体验消费的需求,尤其是星巴克体验和第三空间的定位,赋予咖啡更多的文化和体验内涵,使咖啡从一种普通的饮品成为了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使星巴克成丁中产阶级社交并体验高品质咖啡文化的一个社交场所,为星巴克带来了可观的人流量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财务收益。

2)服务态度

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为顾客着想的态度。星巴克时刻信守这自己的承诺:随时随地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公司的每项策略都是要让顾客更满意,从顾客走进任何一家分店的一刻,到点餐、喝到一杯香浓的咖啡,再到最终决定在星巴克放松一下还是继续忙碌。

星巴克竭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顾客有不愉快的体验。因此,公司的很多策略---从集中开店,到有些地区的免下车服务---都旨在让顾客排队等候的过程更快点,以免顾客等得不耐烦。

星巴克决定集中开店,正是看到人们不愿排老长的队去买一种奢侈品。顾客们不会为了买上一杯豪华级的咖啡而耽误时间或改变自己的排程。为了让顾客更快买到咖啡,星巴克觉得它们必须出现在顾客身边,尽管这可能让其有沦为街角小店之嫌。最终,星巴克得以让其豪华的咖啡生活方式随处可得。

2.不可取之处

1)消费者人群局限范围大

星巴克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一种咖啡享受,坚持把咖啡文化融入到咖啡服务中。城市白领的生活品位较高,对生活质量要求就高,对咖啡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强,对咖啡文化的认可程度较高,从而对咖啡的需求就大,而三线以一下城市的消费者相比之下对生活品味的要求则不及于一线二线城市的白领阶层。

2)文化理念不符

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是后期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的历史较短,所以接受的消费者范围较小。

结论

本文通过对星巴克的文化营销策略的分析,从星巴克对于咖啡质量的精益求精。小资情调的店内设计和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着手详细叙述了星巴克如何赋予古老的西方饮料新的文化内涵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应当从创新理念,用人情味留住顾客,与供应商荣辱与共,把握国内市场商机等几个方面借鉴星巴克文化营销的成功经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然,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多元化的失败,扩张过快引起的品牌价值和选址城市分布的不均、文化冲突等问题,本文也尝试提出扭转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2郭国庆. 市场营销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淑翠, 彭品志. 零售业新体验——体验营销[J]. 商场现代化, 2005

4里斯.特劳特. 定位: 头脑争夺战[M]. 北京: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

5陈广. 星巴克攻略-全球第一咖啡连锁店的行业创新与体验营销[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

6张一君. 撞墙的星巴克[N]. 中国经营报, 2008.7.14

7王海花,任大鹏. 星巴克在华经营模式探析[J] 2007

8徐凤琴, 乔忠. 企业市场细分方法及目标市场的确定[J]. 科技与管理, 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5f41c548d7c1c708a145da.html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