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说课稿(配教学PPT,说课PPT,教案)

发布时间:2017-05-10 22:56: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鸡兔同笼》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课标》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 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瞎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难以理解,他们虽然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是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不同的方法,特别是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我本着“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的目的,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法,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的对比,知道假设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共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知识运用-总结反馈”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利用课件,从《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代数学趣题入手,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究:

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说出鸡两只脚,兔四只脚,1个头代表一只鸡或兔子。

鸡和兔各有几只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把表格填写完整,并找出鸡和兔的确切数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表格再让学生观察表格发现其中的规律,当鸡和兔的总数不变,鸡的数量增加,兔的只数和脚总数都会减少。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发现列表的方法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不够简便,从而引导学生探寻更简便的运算方法。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尝试,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

第四环节:展示提升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例1问题的假设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列举法和假设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假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假设法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第五环节:知识运用:

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并让学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反馈:

通过提问的方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七、说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假设法:

假设都是鸡

8×216(只)

26-1610(只)

4-22(只)

兔:10÷25(只)

鸡:853(只)

板书应简洁明了,既体现主要内容,又能突出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这节课我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体验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再创造”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学习探索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0ff5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9.html

《《鸡兔同笼》说课稿(配教学PPT,说课PPT,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