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

发布时间:2015-04-13 14:58: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

1、科学发展观(单选、多选)★★★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单选、多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要性)

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是根本原因

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必备客观条件)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关键主观条件)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是革命的战略阵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统一战线(单选、多选、分析)★★★★

1)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4、分配制度(单选、多选)★★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依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才能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为此必须注意: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性主要有:

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人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城乡、地区、脑体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单选、多选、分析)★★★★★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

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5)政策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统筹区域发展(单选、多选)★★★

1)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目标),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基本途径),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选、多选、分析)★★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我国基本国情)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要求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从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17大第一次提出)

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单选、多选、分析)★★★★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2)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其中发展进步势力是中心环节)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

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

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

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条件: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尊重他们的利益;

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单选、多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单选、多选、分析)

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B.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C.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南南合作 ★★★★

1)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合作即。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有:

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

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是主流。

2)南南合作的

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3)南南合作的形式。主要形式有四种:

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成员国之间减免关税,实行商品自由流通,对外统一关税和实行共同市场。

贸易合作。七十七国集团在成立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优惠制、建立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组织、建立发展中国家多国销售企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货币金融合作,如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协会、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他们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一些货币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周期长,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和经济条件。

技术合作,如相互转让技术、出售专利、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交换技术情报等,以及通过发展中国家合资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等方式,发展互利的技术合作。

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

1)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2)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

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

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

努力解决南穷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3)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

第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解读。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7)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

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舍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e4791af5335a8103d22042.html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