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自媒体

发布时间:2019-12-29 22:16: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一、新媒体的概论及分类

???????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己有它自己的特点。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和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的建立关系,同时他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节目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造成挑战,例如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用手机拍摄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这场灾难的现场。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 首先新媒体具有隐蔽性,新媒体的形式隐藏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的减少了与受众的抵触性,让广告同娱乐结合的更为紧密。

??????? 其次是它的分众性,可以更有效的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的找到每个人的单独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 最后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 二、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广告受众变革

???????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受众,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策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广告受众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

??????? (一) 广告受众行广为的转变

??????? 随着新媒体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诸如百度、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发展,使得受众对广告信息的索取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他们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术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利用搜索关键词进行信息的精确筛选。豆瓣网、youtube之类的web2.0网站,一些商品的论坛、官网、QQ群也将会成为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总之,他们对于广告信息的认知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 像以往亿万人民同看一张报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受众根据各自的利益与兴趣选择了不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受众的兴趣多元化表现除了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之外,

??????? 还有一种就是喜爱和情感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 为什么一些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艺新闻等并不十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样也有一定的受众群呢? 其中的原因莫过于如此。这里就出现了“窄”受众分类。他们也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匿名性, 但同时在某一方面显示出共同的接受倾向, 即选择信息的某种共性。如歌迷、球迷、收藏爱好者、经纪人、政治家等, 对信息的关注和追逐, 无不与各自群体特定的兴趣、需求有关。中央电视台就根据其受众服务对象一下就整合了十个专业频道。各家电视台对电视内容进行不断的细分, 从频道到栏目到单个节目, 实现单纯化、风格化、个性化, 使观众快速识别, 以形成分类收视群体的社会意识。报纸出现了数千种专门报纸, 体育的、音乐的、电脑的、娱乐的等等, 种类越分越细, 供受众各取所需之外, 还有一种就是喜爱和情感的需要。

??????? 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 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

??????? 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是第四媒体最独特的特点之一。

??????? 除此,第四媒体还突破了大众传媒使受众被动接受收信的局限,实现了受众驱动式传播,网民将在信息传播系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网络多媒体必须千方百计地围绕网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说,第四媒体给予网民前所未有的主动权。纵观我们面前的网络发展,尽管还处于一种早期的发展雏形阶段,技术的完善、普及与发展等都需要时间,在它刚刚起步的时候对生活的影响远不如成熟以后大。

??????? 总结: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新媒体的辐射影响,已经几乎涵盖了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环节,其形式众多,有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宽带电视IPTV、动画、网络游戏、博客、户外新媒体等等。随着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广告人的创意开发,新媒体产品形式还将层出不穷地不断发展。

自媒体”的提出及其定义

  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首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媒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自媒体”这一概念依托个人终端即时通信这片充满着无限潜力的土壤而勃兴和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使用最广泛的传播平台。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博客的出现,自媒体带来的“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态势迅猛发展。

  对于“自媒体”的提法,《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在其We The Media一书中以“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作为自己的副标题,诠释了自媒体这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丹·吉尔默还提出一个很有特色的新理念: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即传统媒体1.0Old Media)→新媒体2.0New Media)→自媒体3.0We Media)。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两人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对We Media下了一个定义:We Media 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①另外,关于“自媒体”,国内一些学者也给出了一些定义,如: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还包括WikeSMS,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2PRSS等)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②可以说“自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新阶段。

  “自媒体”的优势和影响力分析及其在5·12地震中的表现

  总的来说,自媒体也具备新媒体的特点,如信息传播及时,可以加入链接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度报道等。其更为显着的特点是以一点对多点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自主发布。③可以说,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言,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影响力。

  1.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接受度较高④

  政府在社会信息的处理上通常会采取不同程度的信息管制和信息隐瞒,这样的行为通常具有以下动机:秘密地做出决定,没有各种力量的牵扯,比暴露在公众面前要容易得多;隐瞒行为为逃避错误决策的指控提供了保护;隐瞒行为可以为利益集团带来特别的利益。⑤这样的情况在我国也存在,中国的传统媒介历来被视作政府的喉舌,宣传政府政策措施的工具,给受众造成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印象。因此,人们往往对于官方的、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持怀疑态度或保留相信的态度。而通过自媒体发布的消息,本身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报道的都是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更加符合新闻报道的“接近性”(这里重在心理接近性)原则,更易让人们接受。另外,在市场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媒介寻租、有偿新闻等行为时有发生。而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底层,这些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表现出无功利性,受“把关”控制也较少,因此他们传播出来的信息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往往更客观、公正。基于以上原因,自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更能受到大众的关注。如在5.12地震期间,公职人员擅用救灾物资、水污染事件等,不论其真实与否,在通过自媒体到达受众后,都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并形成重大的影响。

  2.自媒体形成极具舆论导向的“公共领域”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由于媒介资源紧缺,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声音。自媒体的出现使传播资源不平衡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其方便简捷、成本低廉、便于接近等优势,⑥使普通群众也可以利用自媒体让大多数的个人和群体听到自己的声音,使“社会个体方便地借用网络,安全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社会某一事务的关注,并且形成一种虚拟的利益共同群体,以影响政府和政治家”。⑦可以说,今天在公共场合中开展的为进行信息交换和公共讨论的“空间”,亦即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媒体发掘的事实和制造的话题。

  另外,根据长尾理论,经自媒体传出的信息经过大量的复制、转载、流通之后,众多“小众”关注的话题汇聚成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可能成为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对象和政府重视的问题。⑧

  在这次关于5·12地震的报道中,自媒体对于舆论的引导以及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也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影响。如地震中官员打人事件的信息,首先通过QQ群发布出来,且对事发时的情景做了细节描述,并公布了官员的车牌号。在全国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从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大报纸和网站先后介入报道,媒体报道的“遍在效应”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舆论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在强大的舆论与新闻调查的压力下,四川省卫生厅出面澄清此事,打人者在媒体上发表致歉信公开道歉,并被停止公职。

  3.自媒体的应用带来信息量的激增,使得地震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更为高效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的关注点被传媒设置的议程所引导,媒体报道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而新闻记者发现的新闻源通常都是间接的,且有一段间隔时间,这就使得记者在进行客观报道时失去了天然的现实材料和现场感觉,更何况有些事实是记者无从得知的,这就使人们所能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大为受限。自媒体的使用形成了“人人皆媒体”、“人人皆新闻”的态势,这给发掘新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人们感知外部事物变化的能力大为增强。

  在这次5·12地震中,也不乏利用自媒体传播信息而使问题迅速高效地得到解决的例子。如514日,一篇题为《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被广泛传播,该贴是一茂县女孩得知救援部队一直在汶川找不到空降地点后,发帖说一个叫“大平头”的空地适合空降。帖子瞬间被顶了起来,仅在汶川贴吧内就被转载了1917次。该消息发出后不到2个小时便传达到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15日四川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根据帖子信息展开勘查,最终成功空降汶川。

  运用好自媒体需要发挥传者责任

  自媒体自身的传播特质使其易被接受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首先,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有些人只看到事件的表象就利用自媒体大肆宣扬,往往容易使群众误读事件;其次,为了让传播的声音能够受到关注,就需要放大自己声音的分贝,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因此夸大其词者不乏有之;最后,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媒体混淆视听。在这次5·12汶川地震中,自媒体的“自我把关”也形成了一些负面的因素,给抗震救灾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如都江堰水污染事件中有人利用自媒体发布消息,制造并传播谣言,导致市民恐慌情绪并引发饮用水的抢购潮;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媒体编发政府官员滥用救灾物资的信息混淆视听,破坏政府形象,扰乱正常的抗震救灾工作等。

  自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是看掌握它的人怎么使用它。以往人们通常只强调媒体责任,在自媒体勃兴后的“人人皆媒体”情形下,人们越来越容易利用自媒体传播和获取信息,笔者认为更应该强调传者责任,即让每一个接近、利用自媒体的传播者都认识到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这些信息也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这是一个教育普及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缺少地要使用一些法律和制度性的手段来规范自媒体的使用,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使信息技术系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我们的社会信息系统更为高效有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5105e4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d.html

《新媒体与自媒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