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作文之扬州慢姜夔赏析作文

发布时间:2019-02-17 23:45: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扬州慢姜夔赏析作文

【篇一: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赏析】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赏析

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

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

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

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

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

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

扬州。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

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

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

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

州》诗说: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

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

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

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

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

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胡马,指金朝的骑兵。

窥江,指两次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

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

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

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

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

述痛苦的表情。

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指发音

凄凉的号角。戍楼上号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震荡着空城。号角的声音更显出

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的痛苦心情层层增添,达到了高潮。

下阕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指杜牧。 姜夔认为他具有极高的鉴赏

能力和写作技巧。但料想他如今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这几句衬托

出,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心潮起伏,难以

平静下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上引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以初春枝头的豆蔻花比喻美丽的少女。姜夔在这里所说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

指杜牧的才华和作诗的表达能力而言。姜夔对这时复杂的情感,自己认为已经不能表达了,

即使杜牧重来,也难以为他表达出来。姜夔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心情同样是创钜

痛深的。

夜晚,姜夔在月光下徘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也见于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

教吹箫。二十四桥,桥名。当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桥上赏月,不时听到美人吹箫的声音;而今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

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仍然每年盛开,

还有谁来欣赏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本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

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简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

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

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

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

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

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

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

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篇二:《扬州慢》赏析(2)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金朝的骑兵。窥江,指两次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清角,指发音凄凉的号角。戍楼上号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震荡着空城。号角的声音更显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的痛苦心情层层增添,达到了高潮。

下阕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指杜牧。姜夔认为他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但料想他如今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这几句衬托出,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上引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以初春枝头的豆蔻花比喻美丽的少女。杜牧的另一首《遣怀》诗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妓馆。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他在扬州的荒唐生活的。现在有些词学家指出,姜夔在这里所说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和作诗的表达能力而言。姜夔对这时复杂的情感,自己认为已经不能表达了,即使杜牧重来,也难以为他表达出来。姜夔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心情同样是创钜痛深的。夜晚,姜夔在月光下徘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也见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桥名。当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桥上赏月,不时听到美人吹箫的声音,而今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仍然每年盛开,还有谁来欣赏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本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简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说明】

本篇是姜夔二十一岁路经扬州有感而作。

上片写扬州残破凋零的乱后景色。起首三句以名都、住处点明在往昔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反映出作者对扬州的深情向往。但是,当作者解鞍驻马之后,映人眼底的现实却与作者原来 的想象完全不同了,词笔因之也陡然逆转,终于写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概括性与形象性很强的诗句。在词人的脑海里,原来的印象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然而,当作者亲临其地、亲临其境之后,这美好的珠帘、市井早已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是野草丛生,荠麦弥望,直如杜甫《春望》城春草木深的境界。对此,作者又怎能不油然而生黍离之悲呢!自胡马窥江三句承此,点明这灾难性的后果,完全是金兵南侵所造成的。敌人的侵略,不仅使城池颓圮堙塞,房屋荡然无存,而且在人们的心灵上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既是对金兵入侵的痛恨,也包含对南来王朝儒怯无能表示不满。渐黄昏两句,通过角声,进一步烘托扬州城的荒凉落寞,与开篇两句形成强烈对照。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评以上五句说: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下片写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换头承上启下,连用杜牧诗意。俊赏直承开篇二句,是作者对扬州之所以怀有美好印象的主要根据。这里,本是申写作者今昔之感:却推给社郎,并且通过料想之中的杜牧的感受来表现。这就使重到须惊与上片过春风诸句相呼应,词意由此翻过一层。纵豆蔻三句继此再翻进一层。昔日之风流繁华,今日之荒凉残败,尽在此数句之中。二十四桥两句,转作景语,景中寓情。虽然二十四桥得以幸存,但只有桥下的碧波荡漾着天上的冷月。玉人已不知去向,萧声呵,再难以听闻了。这两句,是词中的名句,它字斟句酌,荡动全篇。没有这两句则不仅下片会索然无味,甚至全篇也要为之减色。面对桥下波中的冷月,诗人不由得要联想到扬州著名的芍药花,于是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感慨;红色的芍药花,你每年都按时开放,到底为谁露出笑容呢?物是人非,伤国忧时的悲痛之情,表现得含蓄、深刻而又有力。

【篇三: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原词: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作者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三、全词赏析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全词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

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四.鉴赏问题设计: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你认为词中那个词或字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 明确:都在空城

4围绕字你能设计那些问题呢?

思维参考:空城体现在那些方面?那些景物能体现出的特点?扬州城为什么会变为城?一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这些景物表现了扬州城的凄清、荒凉。 忆昔与睹今相比照,词人心中产生巨大反差,生发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沉重伤感。 5.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相济。

6.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7.赏析清角吹寒字的妙处。

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8.如何理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10310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7.html

《扬州作文之扬州慢姜夔赏析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