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5-04-18 15:54: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的思考

——对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的调查

学院:材料与纺织学院 班级:非织造131 姓名:钟超群

摘要据调查显示,至09年底农村老年人口已经破亿,近年仍在不断增长,农村养老问题变得越发严峻,已深刻地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在对红峰村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现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尚有亲人在身旁的老人对住进养老院心存芥蒂,而其他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更是难以在农村推进。本文旨在根据实际的调查研究反映农村的养老模式的现状,并据调查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 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 社会保险保险 建议

我国现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7亿,占总人口数的13.26%,而农村老年人口则占了老年人口总数人近七成。近年来,随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养老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养老体系也在一步步完善,但农村养老模式却仍旧较为单一,结构也相对落后,城乡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差距越发显得突出。在新的形势下,农民的养老问题变得迫在眉睫,而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并寻求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地基本情况

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红峰村地处赣南,地貌为丘陵。全村总户数910户,常住人口3489人,总土地面积约1.1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约占1693亩。红峰村已基本实现户户通电,主要街道也已被宽带覆盖,饮用水以井水与山泉水为主要来源,尚未实现自来水供应。当地农业以种植水稻和花生为主,有一家小型砖厂。红峰村收入规模在于都县内处于中等水平,人均年收入约为1600元。

当地近年来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现已建有三个村文化活动室,三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广播站,一间养老院,平均每个月都会组织村民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每年积极组织村里老人参加体检。

二、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

1. 家庭养老模式为主

家庭养老,顾名思义,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千百年来,在儒家“孝“文化的熏陶下,赡养老人已根深蒂固在广大中华儿女的思维之中。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就是费孝通教授1983年提出的中国养老的“反馈模式”。而中国宪法同样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文化习俗以及老年人、年轻人内心的希望都决定了农村现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固然有非常多的优势,但随时代的发展,其劣势也在一步步凸显。

1.1 家庭养老的优势

家庭是老人忙碌一生、耕耘一世的结晶。老人辛勤一生,盼的无非就是儿女孝顺,一家和乐。待到年老,不能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却要离开自己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家,离开祖上传下来的地,离开自己的根,这是多数老人所万万不能接受的。家庭养老满足了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内心期盼,带给老年人内心以极大的安慰,有助于老年人安然度过晚年。而且家庭养老有利于维系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传承。

1.2 家庭养老的劣势

1.2.1 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村多数老人年轻时以务农为主,收入并不高,挣的钱仅仅够维持家用,并无积蓄,年老时只能依靠子女的供养。而子女此时多数踏入社会不久,并不富足,却已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老人经济十分拮据。

1.2.2 年轻一辈无暇照顾孩子,老人。随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转移,而多数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孩子留在村中交由孩子祖父母照料。据此次调查,红峰村近八成老人和自己仍在村中务农的孩子生活,同时照料所有的外孙、外孙女,且村中60岁以上老人中有近七成的老人有至少四个孩子,家中仅有一子或一女或无子的老人则不到一成,有的老人甚至一人在家带着六七个不足八岁的孩子。年轻人在外,老人愿意照顾好孩子,也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孩子,但实际上许多老人已经力不从心。

1.2.3 年轻人尽孝观念在一步步弱化。在文化丰富多彩的今天,各种不良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悄悄冒出,不断冲击中国传统养老观念。而且,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老年人在生产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下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时代正在慢慢逝去。年轻人在现在的生产生活中,已渐渐地不再汲取老年人的经验,更多的是对工具与科技的应用。此次调查也发现,在农村,对老人生活完全不管不顾的现象并不少见。

2 机构养老发展不顺

各地村委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均已兴建养老院,。在红峰村中,由于实际经济状况不佳,仅有一间政府出资兴办的养老院,但还是建有文化活动室与图书阅览室。但当地发展较慢,60岁以上老人鲜有机会接受教育,文化活动室与图书阅览室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老人前去,对于全村老年人而言意义也不大。至于养老院,由于文化观念影响,大多数老人根本不愿意住进养老院,养老院的实际入住率非常低。

2.1 机构养老的优势

养老机构能将当地的老年人集中起来,解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寂寞感,同时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专业的照料,让他们度过快乐幸福的晚年,并且有效地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降低家庭养老的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

2.2 机构养老的劣势

农村经济不发达,想要建成完善的养老机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老人对家庭的依赖以及传统文化对老年人思想的强大影响都使得老人难以接受机构养老。此次调查发现,在红峰村,目前仅有无儿无女有又无近亲属可以照料的老人住在养老院中,机构养老完全演变为集中养老,且由于养老院目前完全依靠政府拨款,各项配备都不尽如人意,养老院中老人的生活状况也不让人满意。老人的精神照料十分欠缺,物质照料也不完善。这种现状更直接导致尚有亲人在旁的老人不愿住进养老院,认为只有孤老才进养老院,只有没良心的孩子才会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而且在南方有一种说法,如若一个人过世时并不在自己家中,便会流落为孤魂野鬼,永远进不了宗祠。这一说法虽是迷信,老年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年轻人不以为意,但也不能完全不顾老年人的想法,而且养老院的情况也使年轻一辈不放心将老人送入养老院。

3 社会保险养老已十分普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的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为筹资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凡是年满16周岁、非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就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在红峰村,新农保已基本全方位覆盖。

3.1 社会保险养老的优势

新农保并不是完全依赖于个人缴费,集体与政府一起参与其中,说明了政府正积极为老年人的养老做出努力。无关乎养老金金额,在老年人心里上,新农保已然起到了相当大的安抚作用,在生活中,新农保也起到了实际帮助作用。再者,新农保零风险,参保村民完全不需担心有投入、无回报的问题。而且缴费标准由参保人员自愿选择,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村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并且参保与否亦由村民自行选择,而参保门槛设置地也相当低。

3.2社会保险养老的劣势

3.2.1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家近年来虽然不断增加对农村养老的资金投入,但随老人数量的不断上升、物价的不断上涨,实际投入的资金量并不足够。而农村经济本就不发达,能从集体获得的力量微乎其微,村民本身收入也偏低。在资金筹措不到位的情况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难以进一步推广、完善。在红峰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领取55元的养老金。55元,对人均经济收入只有1600元的村子,或许显得足够了,但老人若真想用这55元好好改善自己的生活,却也是难的。

3.2.2 体制不完善,管理较混乱。农村各项社会资源都较为欠缺,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需要一个完善的机构、组织。但在农村,往往是将它交给一个或一组对这方面知识犹有欠缺的村干部,农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区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而且村中多数村干部一人负责多项项目,同时仍要照顾自家土地。养老保险金监管不到位、执行不得力,被挤占、挪用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有些村委会为了促进其他非强制性国家政策的落实,将老人养老金的领取与其他政策挂钩,如当儿媳生育二胎后老人领取养老金须先提供儿媳的结扎证。

3.2.3 基金增值难。据有关调查,养老保险金主要是存入银行或用来购买国债。而伴随金融机构的清理整顿和银行存款利率不断的下调,农村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计息标准不断下降,不少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处于亏损的状态。而且基金增长速度跟不上养老金发放速度,已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持续出现使部分村民对新农保缺乏信心。

4 其他养老模式举步维艰

在许多城市已经实现的社区养老模式,由于农村经济并不发达,难以如城市一般提供完备养老资源,在农村发展的希望渺茫。而国家极力推动的土地养老,在老年人和睦邻里的思想以及缺乏理财观念的情况下,也没有得到普及。至于国外较为普遍的以房养老模式对归属感极强的村里老人而言,更是无法接受,房子、祖屋在老人心中是必须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除非要搬家或者遇到了只有卖掉房子才能解决的问题提,不然老人是不会将房子售出的。或许随时代变迁,晚辈的观念会发生改变,但已经迈入暮年的老人难以改变自己坚持了近一辈子的文化传统。

三、建议

1 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全村经济水平,进而形成家庭社区养老新模式。家庭社区养老新模式即以家庭养老为主,仍由老人的亲人为老人提供经济、生活与精神照顾,同时开展社区养老,由村民与集体、政府共同兴办养老机构,定期或在老人需要时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家庭社区养老新模式在满足老人心理要求的同时,提供了专业的养老服务。要实现这一模式,最关键的就是资金问题,政府与其不停想新办法增加拨款,不如切实地把正在进行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落实好,农民收入顺利增加,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 加快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今许多县市尚未实现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合并。统一社保法下存在的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城镇非从业居民几个隔绝的养老保险制度间待遇差距较大,而地区之间的差据也比较大,这个问题固化甚至加剧了我国公民在社会保险上的不公平,这样十分不利于社会和谐。加快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也利于改善农村的养老环境。

3 转变老年人观念,推动土地养老。据此次调查显示,大约仅有三成老人在步入花甲之龄后任然从事农业活动,老人与其孩子都不愿耕种的土地有八成送与亲戚或邻居耕种,剩下的两成或是抛荒或是出租。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条文,农民可以依法自愿对所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能带来显著的影响。通过土地的流转,不仅能有效避免田地荒废、农业生产率降低,还能为老人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同时农村经济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样便需要老年人培养理财观念,明白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并不是只能拿来送人,它也许能为自己挣得一份收入来源。

4 加强对基金的管理,确保基金的增值。将基金管理好,惠及的绝不会仅仅是参保人员,惠及的是全社会,是每一个人。政府动应当用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建基金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聘请专业人才。基金一旦得到良好的管理,它所带来的收益会远远超过兴建基金管理组织的花费,它同时也能促进政府各项事务的运行,它的社会意义也是相当深远的。

四、农户家庭案例

易××,19512月出生,女,今年63岁,文化程度初小,已婚。易奶奶有5个孩子,现在和自己的配偶与孙子女同住,儿子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4人。老人现患有心脏病,与风湿病,每年总支出约6000元,其中医药支出约2000元,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易奶奶从事时间最长的为纯农业,现在家中仍有5亩地,抛荒1亩,自己耕种2亩,另外2亩送与亲戚耕种,自己耕种所得产品主要用于自家饮食,少量向外售卖,收入不多。老人已经参加新农保,现每月可以领取55元的养老金。

当地农田租金中游水平约为200//年,老人若将自己不耕种的农田出租出去,每年便可获得600元,解决了自己一年花费的10%

五、总结

从这次调查来看,大多数老人对现在的养老状况比较满意,但他们内心也在期盼生活能得到进一步改善。笔者认为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并不乐观,也许再过一段时期,老人养老也不会发生重大问题,但长久下去,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不断涌出,层层积压,老人养老系统最终一定会崩溃。养老系统的改善需要个人、家庭、集体、社会与政府共同努力,在大家的携手努力下,必能创造无限美好的夕阳景。

参考文献

方云、毛伟、高荣、苏普玉:《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探析》,安徽医科大学,2013

周跃锋、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

韩芳:《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调查与思考》,北京农学院,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0b0cb2a1c7aa00b52acbf7.html

《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