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5-07-29 19:1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

——以武汉市高校为例

一、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大, 成员大批增加, 活动质量和活动规模不断攀升, 凭借其“社团精神”的历史沉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愈来愈受到师生的喜爱, 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正确认识、准确引导、合理管理、大力发展社团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目的及概况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进行调研, 了解社团运作的经验和不足, 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 使社团更好地发展与合作, 为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贡献。

本次调查分校内与校外, 校外部分采取访谈调查法, 校内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 校内共发放问卷1,00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内的部分校级、院级社团干部、成员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调查共回收问卷849, 有效回收率84.9%。从各校学生会或社团联合会提供的情况看, 武汉市内每所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 平均每个高校有30多个社团, 社团成员已占到高校在校大学生的60%以上。社团的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兴趣爱好类、志愿服务类。其中, 文娱体育类和兴趣爱好类社团在数量和规模上占主要地位;学术科技类社团以科技创新协会、计算机类协会等为代表, 这些社团中有一大批专业能力强、创新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代表了目前高校学生课外科技的总体水平;理论学习类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也有不少, 主要以“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反邪教协会”等为主。社团活动丰富, 活动形式主要有讲座、竞赛、郊游、沙龙、咨询等, 而且各校都有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特色活动。

、调查统计资料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情况

目前, 武汉市高校学生社团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仅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共有学生社团96,在册会员5000余人, 特别是一批与所学专业课程紧密联系的专业性社团更是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和支持。统计表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平均注册社团成员占学生总数的57.14%, 说明社团具有相当的影响。在社团的类别方面, 96个社团中, 学术科技类和艺术推广类各占社团总数的29.16%, 实践服务类占25%, 体育文化类占16.7%, 这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团和组织社团以“求乐、求知”为主要目的。在社团的规模分布上, 社团少则十几人, 多则几百人。在社团成员的构成上, 一年级学生占43.05%, 二年级学生占38.8%, 三年级学生占12.5%,四年级学生占4.24%, 研究生等占1.41%。可见, 一二年级学生是社团成员的主体。在社团骨干的分布上, 二年级学生最多, 二三年级学生是主体, 四年级后迅速下降(见表1)

1 校级社团成员、骨干年级分布情况表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研究生

会员数量

5406

4 872

1569

532

177

比例

43.05%

38.8%

12.5%

4.24%

1.41%

骨干数量(比例)

13(19.2%)

25(37.2%)

24(35.3%)

3(4.4%)

3(4.4%)

在社团的工作条件方面, 绝大多数社团配备或聘请了指导教师, 有一定的活动经费(除会员交纳会费外, 平均每个校院级社团每年有近500元基本活动金)。社团经费来源是:学校主管部门划拨占25%, 会员交纳会费占30%, 挂靠单位支持占10%, 社会赞助占30%, 活动创收占5%。调查得知, 高校学生社团最主要的赞助单位是学校附近的服务性行业, 其次是知名度高的企业如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品牌企业。

()社团活动的参与程度

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活中所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丰富校园文化。而参与活动是创造文化、获得锻炼的起点。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社员的参与为条件, 同时社员对本社团的了解也以参与为基础。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 武汉市高校学生社团的参与程度较高,52%的同学每次活动都参加。在这样的条件下, 社团经常开展活动的占71.9%, 因此, 社员对社团的了解程度也较高, 社团成员认为熟悉自己所在社团的占总样本的65%

()社团的管理

社团的管理可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方面。社团作为由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业余团体, 要正常运行其内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内部管理包括选举或任命社团负责人、明确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经费的运行及活动开展时的分工与合作等。从调查的结果看,武汉市高校社团内部管理高效而有序,28.46%达到正常水平。在会费收取上,40.51%的社员认为合理, 各高校社团会费平均水平为每年20元。关于社团活动和办公条件,88.24%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和办公条件较好。一个学校里众多社团能够协调发展, 社团的外部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 高校学生社团主要由校社团联合会管理, 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监督社团的运作, 督促社团制定管理章程, 协调社团之间关系, 促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团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对高校发展社团的必要性高度认同。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中的非正式群体, 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发建立的、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就业压力日益加重, 学生全面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愿望不断增强,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调查显示, 91%的大学生认为, 发展社团尤为重要, 学生对参与社团的认识正体现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可能的发展水平内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社团活动开展得如何可从其影响力来观察。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从活动对社团成员的吸引力来评价, 有的社员认为活动对自己的吸引力很大。(2)从活动在学校的影响力来评价, 调查显示, 认为社团活动在学校中影响很大的占35.43%, 影响一般的占53.34%。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场所, 其本身的质量与开展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类:

(1)中心目的。如相互交流学习, 锻炼处世能力, 结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和休闲娱乐。

(2)边缘目的。如展示才华, 寻求精神寄托, 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地位等。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加入社团完全实现初衷的占10.5%, 基本实现的占66.2%, 完全没有实现的占16.72%; 认为参加社团活动使自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占38.24%, 有一点提高的占46.65%, 完全没有提高的占11.63%。值得注意的是, 师范院校和农、林、地矿等院校较之其他院校, 学生社团人数比例均高出很多, 也许这类院校就业面狭窄, 学生迫于压力主动培养一专多能和综合素质, 从而成为学生社团兴旺的原因之一。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会员认识不清

大学生对社团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和模糊。在调查“当初加入社团的原因”一项时, 因“兴趣爱好”加入社团的占60%, 同学们认为, 学生社团这种志愿型的群体, 完全是学生在自发性需要的驱使下建立的在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基础上的团体, 与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各种学习型组织有着质的区别。依照常理, 兴趣是最具激发力的因素之一, 可是, 多数学生在成为社团会员以后, 却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原因何在?进一步的调查显示, 只有7%的学生是在较仔细地了解了社团的目标、体制和理念以后才加入社团的, 而大多数同学则对社团的认识及自己的角色不甚清楚, 带有盲目性, 因此造成了学生社团表面异常繁荣的景象。

2. 活动质量欠佳

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 自身建设完善, 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从参加社团学生的年级来看, 低龄化现象明显, 高年级学生除了担当社团骨干力量之外, 继续参与社团的比较少。再从活动形式和影响效果上看, 尽管面向社会及全校同学开展的活动较多, 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却屈指可数。社团类型多样化特点突出,但活动质量有待提高。类型多样化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社团出现的突出变化之一, 大学生社团由单一的娱乐健身型社团逐渐向理论学习型、文化艺术型、专业研究型、实践参与型社团和管理服务型社团等新兴、多样化学生社团转变。但目前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缺乏独立意识、缺乏凝聚力, 或表现为活动形式过于简单, 缺乏精品意识, 不能显现创新精神, 或表现为指导老师投入精力不够, 缺乏整体策划, 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需加大对社团的指导力度, 吸引更优秀的学生参加, 锻炼出高水平的骨干, 打造出更具品牌魅力的社团。

3. 衔接传承不够

许多社团还比较轻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 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一些社团前几年活动轰轰烈烈, 但近几年却销声匿迹, 很大原因是由于该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 而不关注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 以至于一些核心成员毕业后, 一个社团从此一蹶不振, 甚至走向终结, 这是在社团建设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思路探讨

高校社团随着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 存在诸多不足, 但瑕不掩瑜。当前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创造了发展自我、不断创新的机会, 搭建了展现自我、体现风采的舞台, 提供了完善自身内在素质的渠道,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颇具成效。因此, 社团发展还有待不断完善和大力扶持。

1. 社会化运作

21世纪的高校社团建设应该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引入外部资源, 注重内涵建设,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丰富校园文化, 为社会发展作贡献。高校社团社会化是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既要主动适应社会, 又要积极引导社会。高校社团要实现自身的发展, 就必须保持和发展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合作, 通过吸引外部环境的优质资源来加强社团建设, 促进社团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 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实现从“单位学生”向“社会学生”的转变。就大学生而言, 高校社团的社会化, 要求学生加强与社会的接触,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需要, 在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协调发展同整个社团的影响力是相互关联的, 个体的积极行为可以促进整个社团影响力的提升。就学校而言, 高校社团的社会化能够不断优化社团的结构和拓展社团的服务功能, 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校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 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 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 诸如学校间的联合, 与企业合作, 为社区服务等。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走社会化的道路, 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的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 学校要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同时, 学校要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开拓社团之间、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只有这样, 社团才能更加体现学生自我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三方面的统一, 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 系统化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效利用社团资源, 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与监督, 使社团活动更加有序地开展。目前, 虽然各个社团都在上一级管理组织的要求下制定有自己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但是, 具体施行的力度不够, 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虽然社团的成立和活动以自愿为基础, 但社团的性质和活动的影响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而社团外部管理体系在监督社团发展方向上负有重要责任, 必须保证社团活动积极向上, 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学生社团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除每年评选精品社团、优秀导师和重点活动立项外, 还专门举办或参加“高校学生社团论坛”、社团代表大会等, 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社团的发展。高校社团要完善现有的社团管理机制, 建立独立的社团管理系统, 建议逐步建立三级社团管理制度。

3. 品牌化建设

品牌经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毋庸赘言, 而在高校社团管理中引入品牌意识, 正是结合当前高校形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 本身就是一大特色。在日益社会化的校园里, 品牌不仅能为树立社团形象、扩大社团知名度和加强社团凝聚力等发挥积极作用, 而且一个成功的品牌所蕴涵的效应更巨大, 影响更广泛。要把品牌意识在高校社团管理中真正树立起来, 关键还在于社团本身质量的提高与特色的挖掘。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 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高校社团。

董芝亮

201461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f8e5a046529647d26285211.html

《学生社团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