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5-23 13:0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主题四:传承与发展

(2014年北京卷)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新闻聚焦】 央广时评:莫让“洋节热”冲淡“中国风”

2017-08-29 12:30:00来源:央广网

昨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起源于汉朝,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常在这天祈求爱情顺利、长久。(中国网 8月28日)作为中国人的“情人节”,本应该过出“中国节”的味道,但很多地方却过成了外国情人节,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鲜花、巧克力这类主打礼品,西餐成为年青人的首选,看一部爱情片也成为必定节目……最终成为外国情人节的简单复制,难觅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洋节日逐渐被国人所熟知且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有些洋节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可否认,我们在过好传统节日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一方面“洋节”过热变成了走马观花。中国人过“洋节”已经成了很平常的事情,这些“洋节日”被年轻人冠以与玩耍有关的主题,而并非关系到文化内涵,只是一个时间点上的过场罢了;另一方面,“节庆日”过成了“消费日”,成了购物、旅游、休闲的乐子。这些现象的存在,冲淡了节日氛围,也让我们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渐行渐远。

“洋节日”成为商业的宠儿,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往往是一种主动的融入。不可否认,各种节日的商机无限,在拉动经济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人们追捧的生活模式。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却需要警惕和警醒。

文化的淡漠、传统的流失,“中国味”越来越淡化,国人的节日成了商人赚钱的手段,成了人们消费的唯一途径,长此以往必然是对五千年文化的漠视和毁灭。当我们的传统节日被他国办的热热闹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是时候做好功课了,让“中国节”不再成为只是挂着商业噱头的外在存在,而是有着文化气息的内涵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好好保护,中国的节日就要好好过。七夕就得主打“中国风”,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七夕节的传统文化,把一些失传的东西“找回来”,宣传出去,特别是在七夕前后,要在氛围营造上下功夫,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装扮,让传统节日韵味更浓;商家要多动动脑筋,多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七夕商品,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在先机、收获利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秉承传承,七夕、中秋、端午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一定能够受到大家的热捧,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与其抵制洋节不如丰富传统节日内涵

2017-11-02 00:04:58 

近日,朋友圈被万圣节刷了屏。网络上明星网红们发布万圣节妆容来取悦粉丝,街头不时出现打扮骇人的乘客,商店中南瓜、僵尸等元素随处可见,不少学校也举办了相关的活动。万圣节俨然成为了一场全民狂欢。近年来,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各色的西方节日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中。然而抵制洋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过洋节仿佛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盲目跟风的行为,甚至有些学校对过洋节的学生给予处分。笔者认为,抵制洋节没有必要。

首先,洋节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必然有其原因。中国传统家庭中,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少,而洋节强调的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给含蓄的国人带来了一个情感出口。聚餐,互送礼物,一起装扮房间、做游戏,亲情和友情也在节日中得以凝聚。国人过洋节其实过的是一种气氛,很多节日的内涵在传入中国后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圣诞节的宗教含义就被冲淡,成为一个购物、约会的节日。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下,偶尔放松心情,排遣压力,符合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无不妥。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吸收外来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东汉时期吸收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带来了伊斯兰文化,近代吸收西方文化,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才有了多元而深刻的中华文化,闭关锁国的后果我们也深刻地体验过。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在国人的生活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惧怕自身文化流失而保守地拒绝洋节,既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特有的文化传承与厚重历史,注重家庭观念,对维系亲情具有重要意义,而洋节更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自由、无所束缚的观点符合年轻人的追求。只要在参与洋节的同时不丢弃中国文化,不过度崇拜,过洋节未尝不可。事实上,过洋节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我们在享受洋节带来的欢乐时,同样可以继承传统节日的内涵。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古老的伦理观念与他们崇尚自由的心理相违背,要改变这种现象,应该从我国传统节日本身入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能符合时代潮流,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成为一代代人的心理负担。

过不过节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应有的权利,抵制洋节来减少中国传统节日的流失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自我安慰罢了。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洋节给传统节日带来的冲击,而应该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节日发展好,与时俱进,从而让国人从心底里充满对传统文化的爱,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全球化的浪潮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过起了中国节日,我们也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洋节,展现大国风采。

过洋节是我们不自信的表现吗?

2017/11/02 11:15:47

导读: 不要否认那些抵制洋节的人,其实抵制的过程,恰恰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探究,从不自信的否定,到后来的研究,再到最后的自信,这一过程更是中华文化魅力的表现。

11月1日,万圣节开始,但是最热闹的,是前一天夜里,10月31日,瞬间感觉到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现了,见过的没见过的,东方的西方的,如果真的有妖魔鬼怪,我不知道他们此时是如何做想的...同时,网上又再一次出现了声音,如何看待这些洋节?

很大的焦点聚集到了对待洋节是否是我们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如何看待呢?其实就笔者个人观点认为,洋节并非我们不自信。

我们大部分人是如何过洋节的?

什么人过洋节?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怎么过洋节的呢?买买买...玩玩玩...约约约...;大部分人知道洋节内容是什么吗?呃,参差不齐吧。说白了,这些洋节年轻人基本上就是图个乐子,就两个字,好玩儿。

对于商家而言,企业的根本目标就是盈利,只要不违法,任何能够带来收益的促销模式都会被商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洋节,必然地成为了商家们做文章的地方了。上面两类人是洋节最大的参与者。

那么这种现象应当被重视吗?需要,什么时候需要呢?当这些节日的目的指向变成了政治性的和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时候,那绝对需要注意。

东西方文化下的节日有什么不同?

东方文明中的节日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大多数都有祭祀、团聚、缅怀等色彩,这些色彩在农耕文明时代下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春节的辞旧迎新和全家团聚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的追求,到了今天依然是我们的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未将这个节日冲淡,相反大家更多的是在寻找如何更有“年味”。

西方文明中的节日,多带有宗教色彩和人物、事件的纪念性。这与西方曾经强大,现在依然有影响的宗教影响有很大的原因,更与航海文明下对于个性追求有很大的原因。

两种节日的土壤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土壤会让这种节日在不同的地区展现不同的模样。对于我们而言,洋节就是吃喝玩乐;同样,对于西方而言,春节就是看并且跟着中国人吃喝玩乐。为什么要强调“土壤”呢?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对于鬼神的敬畏目的是在于自身生活更好,西方文明,对于神灵的态度在于内心的追求。都可以算作广义的宗教,但对于现实的指导完全不同。关公关帝圣君可以是道教的还可以是佛教的,而天主教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这样的土壤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面对节日的时候,往往最大的公约数是“有好吃的吗,有好玩儿的吗,放假吗,能赚钱吗?”

中国文化自信吗?

文化,其传承方式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和“否定之否定”。

中华文化自信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国家实力。这句话听起来假大空,实则不然。自信不是追求来的,而是自身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一种心态。比如中华文明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就是中华盛世阶段。大唐时期对于外来文化十分包容,允许其存在并发展,非但没有冲淡大唐的中华文化,反而在这一阶段中华文化开始向周围不断扩散,文化一旦交流,就互相有所借鉴,而受众群体的态度,取决于对这个文化背后实力的态度。

我们是否觉得西餐、日本料理很有品位高大上呢?是否在吃泰国料理、韩国料理的时候更加关注于他们本身好不好吃呢?西餐和食我们会带着仪式感,泰国料理我们更多带的是舌头。

而后一种更纯粹,恰恰后一种更是基于我们对于对方文化的一种态度,即中国比泰国强大,我们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吃爽为主。因此,脱离了实力谈自信恰恰是不自信,更没有力度。

现在中国强大了,我吃牛排甚至可以说我要吃八分熟的,也可以点沙拉的时候说“服务员,点凉菜”,而当对方指出我的问题后,我不会脸红。这个不脸红远比吃什么重要,怎么吃重要。

对于节日,也是如此,我们的自信来自于国家的强大,强大了以后就不会有崇洋媚外的心态了,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会逐步成为我们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对于洋节,我们也会狂欢,更会允许其存在,因为我们知道,这种东西,根本动不了中国的根。

文化自信会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有支持洋节的声音,同样更要允许反对洋节的声音存在。我们的自信不是允许洋节存在而打死反对的声音,更不是宣扬反对的声音而打死支持者的声音。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在“扬弃”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当我们去反对洋节的时候,是否要考虑我们文化里面多少是吸纳进来的呢?简单来说,中国原来吃饭是分餐制的,一个人一个小桌,跪坐在塌上吃。现在中国人吃饭都是高桌大椅,最开始用这种吃饭方式的是胡人,那么我们如何对待?是摒弃?还是继续传承?

文化是为人服务的,因为为人服务,所以就会不断发展,而正是因为文化最大的参与者是人,文化本身就会被带入很深的人的色彩。

因此,我们要允许两方声音存在,洋节在强大,参与者始终是年轻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强大之处在于能够让人从小根植,能够让人自觉靠拢。

恰恰这个自觉性,是中国最为柔软也最为坚韧的原因。多种文化的存在恰恰会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中华文化始终在不断发展,生生不息数千年,到了今天,中华文化更是基于中国的发达与强大走出了国门。

更重要的,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重视已经出现,这种现象有多种形式表现,而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在新时代通过经济的手段变得大放异彩,更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让文化更加具有内涵,可以说,中华文化更加繁荣了。

最后,不要否认那些抵制洋节的人,其实抵制的过程,恰恰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探究,从不自信的否定,到后来的研究,再到最后的自信,这一过程更是中华文化魅力的表现。

洋节日:与其抵制不如“拿来”

新华网 ( 2016-12-27)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让无数年轻人狂欢和亢奋了一回,也让无数的商家狠狠的赚了一回,同时还让很多的人陷入了“洋盛土衰”的深深忧虑之中。

洋节日为何受到国人的欢迎?大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年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加上全球化的影响,追捧洋节日是情里之中的事。一些学校为了吸引家长和学生,把学校冠以“外语特色学校”之名,斥巨资修建语音室,要求外语教师举办诸如圣诞节之类的联欢晚会以资营造学习外语的氛围。而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除非有上级的行政命令,否则无人过问,甚至包括春节、端午之类的重大传统节日,主题探讨课可能都被一些教师无端的忽略了。

二是洋节日搭载上了商业化的列车。有人认为,洋节日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体现,将其传播视为一种文化的 “入侵”。这种看法,是忧虑过度了。君不见,洋节日前夕,各大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兜售着各种各样的打折商品,可以这样说,洋节日在中国徒有节日名称。换句话说,洋节日的热闹是商贸往来的热闹,是商家借节日之机,大势炒作商机,把过洋节说成是时尚。

三是洋节日迎合了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心态。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一个以商业文化为根基,一个农耕文化为根基。以商业文化为根基的注重氛围的营造、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希望在热闹中带给人们希望和未来;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更多的强调精神层面的内涵,围坐在家里“团聚”。对于今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说,在节日中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何尝不是一种好事呢?而洋节日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如何对待洋节日?笔者以为,大可用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用其合理的因子,弘扬我们的传统民族节日。一是强化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让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心灵,很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普及型的文化课。二是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载体,将精神层面的内涵外化于形,通过欢乐、有意义的形式来吸引民众参与积极性,让民众从传统节日中获得最大的欢乐体验。三是借鉴商业化模式,让传统节日流行起来。政府或相应的文化主管部门,应扶持和引导各类文化传播和开发主体着力于深入挖掘、开发、利用传播节日的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在传承节日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现代理念、创新形式和载体,大力开发迎合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心理需求的节日文化产品。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诚然,没有拿来,仅靠一两个“法定” 节假日,传统的文化节日也很难发扬光大。

【同类链接】 创意创新,传统文化换发新生命

最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有三档同为央视推出的节目迅速蹿红,这便是《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推广了在生活中渐渐淡化的成语,带动新一代的人去重新认识它;《朗读者》呼吁每一个人慢下脚步,多体会与感悟生活的美好,这两档节目都带给人们无限的正能量,然而不少人更看好的却是《中国诗词大会》,它与《中国成语大会》类似,却又不尽相同,一句句诗词带我们遇见时间,这是最隽永,最曼妙的精神营养,令人有无穷无尽的回味。从汉字到成语,再到诗词,深挖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再度掀起热潮,成为荧屏新风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创新,传统文化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

【经典回放】

《拿来主义》

-------------------------------------------------------------------------------------------------------------------------------------------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名句速递】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何谓保守?不就是因循守旧,反对新生事物吗?(林肯)

陈旧的眼光感受不了任何新景像(萨克雷)

现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再闭关自守了。(惠特尼)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似古人,何处着我?——袁枚

人言不足惧,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王安石

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若依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魏庆之

大师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李翱

【训练题目】(2017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 6岁小姑娘武亦姝最近成了网络名人,在2月7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决赛中,她以最高成绩摘得桂冠。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大赛评委的赞誉,更被网友夸赞为“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摘自《中国文化报》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表明我们社会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摘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分析〕中西文化比较是当代中国热门话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探讨此话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虽说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不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选项,但墨守陈规、畏葸不前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唐诗宋词等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名片,继承国学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替代现代化建设。圣诞节等洋节是西方文化的表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它被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热捧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热捧不问初衷,崇拜因为赶潮,那就失去了追随的意义。由于中西文化并存交织、乱象丛生,如何对待就势必成为现实关切。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倡导文化批判精神,因而让学生针对国学热、洋节热现象发表见解,是践行新课标写作理念。

一类立意:分析传统与时尚、国学与西方文化等辩证关系。如:①让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②可以洋为中用,改造文化传统;③在坚持国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④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⑤国学与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时尚共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等。

二类立意:只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如:①弘扬文化传统,反对追求时尚;②时代在发展,时尚是必然;③月亮不是西方圆,文化还是国学好;⑤坚守国学是故步自封,大胆西化是与时俱进等等。

三类立意:只就事论事评论武亦姝或圣诞节。如:①武亦姝用唐诗宋词点亮了人生;②背诵唐诗宋词可增进文化修养;③背唐诗宋词不能让中国现代化;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过圣诞无可非议;⑤圣诞节是西方人节日,中国人过圣诞是崇洋媚外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837a31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3.html

《传承与创新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