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问鼎

发布时间:2016-04-14 11:25: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4616

鼎,是殷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此外,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

  天津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该鼎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楚幽王,熊(写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兴起于荆楚(今湖北)大地的楚部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其国君为熊氏。楚国都邑曾几经迁徙,公元前241年,楚王考烈为避秦国威胁,将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经历考烈、幽、哀、负四王,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将王翦所破,楚亡。

  楚王鼎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传说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坟茔被打开,有人说是被大水冲开,也有的说是被当地的保甲带人挖开,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寿县铜器,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国文化界,同时也使各地文物商贩云集,地方官绅强取豪夺。当时的政府闻讯将缴获的七百余件文物封存于县教育局,后移交省图书馆,解放后入藏安徽省博物馆。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铜器流至天津宝楚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馆。今日观众看到的楚王鼎就是这批楚器中形体较大、铭文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誉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铭文一样的楚王鼎同时铸造了两件,另一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从以上文献可以大致了解到,楚王向周王”问鼎中原”充分表明楚国在当时政治地位,非同小可。尽管当时各国已经没落,秦国一枝独秀,但出国作为七国中唯一独立而存在的大国,就连秦国也不得不采取外交政策先稳住楚国,才能做到放心攻打他国。然而,唇亡而齿寒,楚王的一意孤行,不听忠言,将楚国带入了灭亡的深渊,在秦国的铁蹄下一举灭国,这不得不说是楚国的悲哀。

关于鼎的传说,不仅只有楚王的“问鼎中原”,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亦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也成为出国的骄傲。电视剧《楚汉争雄》里项羽力能举鼎,一举震慑了众人,收服了众多起义能人志士,奠定了其灭秦的人才基础,也奠定了其义军首领地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虽一丁,大楚必兴。此乃真言!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fd8ceae87101f69f3195a0.html

《楚王问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