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通释》注释补议

发布时间:2012-04-07 21:2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子和医集 邓铁涛 人卫 已付款

《本草纲目通释》注释补议

陈贵廷先生主编的《本草纲目通释》(学苑出版)1992年出版是近年来系统整理研究《本草纲目》的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巨著,该书体例全面、科学,对原著逐篇加以注释,可谓卷帙浩繁。今仅就书中注释部分的一些遗误作点商讨,以就教于方家达人。

一、《通释》人部第五十二卷,人胞:丹书云: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硁,铅汞之匡廓,胚胎将兆,九九数足,我乘而载之,故谓之河车(P.2221)注释:匡廓:匡,此处通,弯曲之意。《考工记·轮人》:则轮虽敝不匡。廓,此处指扩张。《淮南子·原道训》:廓四方,八极。二字合用,说明铅汞容易变型及扩张的特点

按:此解未当。匡廓为一近义复词,匡即框,指边框;廓义为边界。匡廓,谓边框、界限。铅汞在道教里可指先天元气。铅汞之匡廓,即谓是元气的框壳,将元气限制在内,这与橐硁对文,义近。《周易参同契》卷上: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则知此语自有所本。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癣候:轸上如粟大,作匡廓,或邪或圆,浸淫长大,痒痛,搔之有汁,名之为癣。卷三十五,湿癣候: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病源》的匡廓、匡郭,都是在边界、框壳这一义项上使用的。这一词语辞书未录,但仍可以证实。

二、《通释》第十四卷,茅香条引宗睪曰:茅香根如茅,但明洁而长。可作浴汤,同蒿本尤佳。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P.696)注:印香:即印泥。古人封缄用泥,打上印章,犹如现在的火漆。采用艾绒、蓖麻油及红颜料等混合制成。有的亦加香料使其馨香。

按:这里注者将印香和印泥混为一物,实则印香不是印泥、火漆,而是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做成的一种香。印香与印泥的制法完全不同,宋代洪刍《香谱》记载了两种制印香法,兹录其一:又印香法:黄熟香(六斤),香附子、丁香皮(五两),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四两),枣(半斤焙),茅香(二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细研),生细香(四两)。右捣罗为末如常法用之。可见印香的配成是相当复杂的,此法中有茅香与香附,跟寇宗睪所云相符。《本草衍义》卷十,莎草: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在此寇氏再次提到了香附入印香的说法。

《遵生八笺》中对印香也作了详细记载,文繁不录。印香与印泥在构词上仅一字之差,但词素的不同常可体现词义的差别,注者用一个词形相近的印泥诠释印香,失之臆解。

三、《通释》卷二十五,神曲:叶氏水云录云: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苍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收之。”(P.1282)注:野蓼:知母之别名。

按:《纲目》卷十二知母之[释名]云:又名儿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东根、野蓼、昌支。提到知母一名野蓼,这大概就是注者所本,似乎证据确凿,但本草同名异实者颇多,联系上下文来考虑,此处造曲之野蓼,盖谓辣蓼草,非知母也。《中药学》教材说明了神曲的制法:大致以大量麦粉、麸皮与杏仁泥、赤小豆粉,以及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自然汁,混合拌匀,……取出晒干即成。把这段话跟《纲目》所说相对照,则知野蓼就是辣蓼草。

《串雅外编》药品门有三奇曲,即是六神曲,其造法亦相类:白面十斤,苍耳草(自然汁)三升,野蓼(自然汁)四升,青蒿(自然汁)三升,杏仁四升(去皮尖),赤小豆(煮烂连汁研)野蓼,也是辣蓼草,亦可明。

四、《通释》第三十一卷,龙眼:[释名]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P.1491)注释:鲛,鲨鱼。

按:这里所列都系龙眼的别名,鲛泪是其中之一,这是不成问题的,但鲛泪究竟为何义,却需要探讨。注云鲛即鲨鱼,照此说来,鲛泪就是鲨鱼眼泪,这是说不过去的。鲛泪,犹言鲛人泪珠,传说中鲛人泣出成珠,《博物志》卷二: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这一典故流布很广,诗文中时常提及此事。明·王世贞《哭李于麟一百二十韵》:满掬挥鲛泪,轻裘渍酒绵。龙眼似珠子,故以鲛人泣出成珠来形容。鲛泪指称龙眼,这是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五、《通释》第二十三卷,菰米条引苏颂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葛洪西京杂记云:汉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箨、绿节、蒲丛之类。”(P.1245)注释:箨:俗称竹壳,竹类主杆所生的叶,在竹笋时期包于笋外,在竹杆生长过程中陆续脱落。无明显的中脉,不营光合作用。在构造上可分为箨鞘、箨舌、箨耳和箨叶等部分,各部分的性状,为鉴别竹类种属的重要依据。

按:这个注解可谓说明详尽,但细究起来,却是不顾原文,自为其说,结果与原文脱节。这里要解释的词语是紫箨,而紫箨并非是紫色的竹壳。紫箨,指初生的芦苇。书中后文云:盖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箨也。已对雕胡绿节紫箨三物说得很清楚,紫箨即是葭芦之未解叶者。芦苇与竹壳,毕竟不是一物,不可混淆。

六、《通释》第十四卷,郁金香:十叶为贯,百二十贯筑以煮之,郁鬯乃百草之英,合成酿酒以降神,乃远方郁人所贡,故谓之郁。”(P.694)注释:筑以煮之:即切碎了再煮。筑:通祝,切断、剪断、断绝。

按:这里的非切碎、切断义,亦非借字。《周礼·春官·肆师》:及果、筑鬻。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筑煮,筑香草煮以为鬯。又《字汇·鬲部》:鬻,煮也。《周礼》:及果筑鬻。谓以郁金香草筑实而煮以为鬯。可见筑应是筑实、捣实之义。《周礼》筑香草煮成鬯,用来浴尸。《本草纲目》则指筑实郁金香草酿成酒。后文引赵古则《六书本义》云:则郁乃取花筑酒之意,非指地言,地乃因此草得名耳。”“捣实之义。

七、《通释》第五卷,夏冰:周礼:凌人掌冰,以供祭祀宾客。左传: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P.228)注释:西陆朝觌而出之:西陆,昴宿所在的方位,也指昴宿。日在西陆为秋天。西陆本也可指秋天。觌,相见,意同。朝觌即朝觐。古代诸候见天子,春日见为朝,秋日见为觐。此处朝觌指秋天的朝见。初秋时,天气仍十分炎热,诸候见天子时,天子以冰赐之,故曰:西陆朝觌而出之’”

按:朝觌朝觐义别,且朝觌与朝见天子也无关,注说未确。《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此即《本草纲目》所本。杜预注:春分之中,奎星朝见东方。觌,见;朝觌,盖谓早晨出现。《国语·周语中》:火朝觌矣。韦昭注:朝觌,谓夏正十月晨见于辰。

八、《通释》第十九卷,酸模:[释名]山羊蹄、山大黄、蕵芜、酸母、蓚、当药。”(P.1151)注:葠:音shēn。同葠()。《广雅·释草》:葠,地精人参也’”

按:检视各版《本草纲目》,蓚原作蓨。蓨,《广韵》他历切,《集韵》田聊切,与葠()音迥异,如何云同?此当是由于蓚、葠二字形近而致误认。葠即人参,地精亦系人参别称,其意无别,见《纲目》草部人参条,云: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此处所列山羊蹄、山大黄、蕵芜、酸母、蓚,并是酸模的别名异称,而地精人参与此无涉。《纲目》卷十九酸模条下引陈藏器曰:即是山大黄,一名当药。其叶酸美,人亦采食其英。尔雅:须,蕵蕵芜。郭璞注云:似羊蹄而叶细,味酸可食。一名蓚也。郭璞注即以之为酸模或名。

蓚,同蓨,见《说文通训定声》,也可视作是蓨的类推简化字。蓚,字书一般不录,而蓚容易与葠相混,因此注中产生讹误。

九、《通释》第十四卷,苏:沙州记云:乞弗虏之地,不种五谷,惟食苏子。故王祯云:苏有遮护之功,又有灯油之用,不可阙也。”(P.724)注:乞弗虏之地:即放弃不长庄稼的劣地。

按:这里的乞弗,也作乞佛、乞伏,原为部族名,是北方鲜卑之一支,后用为复姓。注者不知乞弗虏为一特定语词,是对鲜卑部落的蔑称,当然就不得正解了。

浙江中医学院(杭州,310009) 陈增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a4b50402020740be1e9b89.html

《《本草纲目通释》注释补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