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背景及唱歌技巧

发布时间:2023-03-23 04:43: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喀秋莎》:一首歌与一场战争

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喀秋莎》,而后由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成曲子。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
1941622日,战争狂人希特勒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闪电般地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不到一个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的近百万大军,就击溃了苏联红军,进而长驱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
苏联全国军民紧急行动起来,男人几乎全部奔赴前线,留守的女人匆忙搬迁到后方的工厂中制造坦克、飞机、大炮和枪支,用纤细的手把一件件武器送往流水线。所有人都懂得,如果家园被侵略者占领,就意味着从此将被奴役。那时,除了死亡,不会再有任何事情发生。1941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第聂伯河前线。士兵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的时间也没有,就要匆忙上路,市民们倾城而出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里有一群妙龄少女,她们是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人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的陪伴中,年轻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雄赳赳地走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虽然战斗极为惨烈,但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却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让德军不由得胆战心惊。阻击任务完成后,全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按通常的规律,战争中最需要的是《马赛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那样的鼓舞士气的铿锵有力的歌曲。而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从听到《喀秋莎》开始,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一个月,但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却很快传遍了全苏联,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歌曲《喀秋莎》。从此,《喀秋莎》便流传开来,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市,整个苏联,到处都在传唱着《喀秋莎》随着战争的深入,《喀秋莎》也被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波兰人民曾将《喀秋莎》作为战斗号令,而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还将这首歌曲作为联络信号。更让人意外的是,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一次战斗间隙,在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正在休息的战士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开始,战士们还以为是自己的部队在唱歌,仔细一听,那歌声竟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红军连长拿起望远镜一看,发现在对面的德军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架留声机忘情地欣赏《喀秋莎》连长顿时怒不可遏,战士们也被激怒了。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没有请示上级的情况下,连长就带领战士们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当他们攻进德军阵地找到那架留声机时,留声机依然在转动,在歌唱……连长上前取出了唱片,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战士们也都跟着跪了下去,人人泪流满面。

这场为了从法西斯魔爪中夺回《喀秋莎》唱片而没有请示的战斗,使八名红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事件惊动了军法部门,他们指示立即派人对此事进行调查。那位连长所在团的团长对上级调查的人说:要处分我来承担。如果当时我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蹂躏,我甚至比他们的反应更为激烈!团长的话,让军法处的同志深为震撼,调查再也没了下文。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箭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箭炮斜置在卡车上,不仅能并排发射火箭,而且移动方便,火力凶猛,战士们都非常热爱这种武器。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兵工厂的标记字母“K”操纵火箭炮的红军战士根据这个字母,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美丽高雅的名字,迅速在红军中传播开来。喀秋莎发射时的火焰和独特的呼啸声,加上动听的《喀秋莎》歌声,使纳粹士兵心惊肉跳,无形中加速了纳粹德国灭亡的进程。
1945年春,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20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416日,红军开始了对柏林的进攻。
前进中,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在莫斯科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战争,让《喀秋莎》脱颖而出,并风靡全世界,至今依然被传唱。然而,其更实质的意义却是,《喀秋莎》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将姑娘的情爱和士兵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一起,从而激起了世界人民反击法西斯的斗志,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精神激励作用,并在战后一直延续。
精读词曲首先要读准俄语原文歌词中的每一个单词,弄懂词义,继而搞清全句的含义,才能深刻理解全部歌词的思想意境。学唱俄语歌曲读准单词至关重要,发音不准,往往会产生疑义,令人贻笑大方。我们学唱俄语歌曲就要唱出俄语的原汁原味来,切不可用汉语来注音,因为俄语和汉语绝对没有相同的音素,有的只是相近而已。假如我们用汉语发音的方式说俄语,尽管很流利,也只能是把中国人唬得一愣一愣的,把俄国人气得一蹦一蹦的,这样的发音是不足为取的。精读曲,就是要读熟乐曲,掌握曲子的节拍、音准、强弱快慢、节奏等,然后再把俄文歌词填进去,通过反复练习,就会熟能生巧,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在熟练掌握词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理解词曲的意境,做到心领神会,然后声情并茂地引吭高歌,以抒发我们眷恋俄罗斯的情怀。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64e370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0f.html

《喀秋莎背景及唱歌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