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41808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要把专家学者太当回事
冼岩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别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依据理想设计进行实验,并得出一般性结论。由于无法有效控制社会实验的条件,社会科学的结论只能来自对所采集社会现象样本的抽象与概括。换言之,自然科学理论的运用适于演绎法,可从一般性结论推导出具体结论;社会科学理论本质上是归纳法的产物,只具有概率意义。
由于社会实验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社会科学结论都只是对某一特殊现象的提炼和概括,是针对性结论而不是一般性结论,它不能自动适用于“同类现象”。这就是不管50年前还是现在,西方“普适理论”进入中国总是步履维艰甚或碰得头破血流的原因。
由于无法根据将影响因素充分简单化的理想条件来进行实验,社会科学的每一对象都是独特的,无论是理论所赖以产生的现象还是理论将要被运用于其中的对象。社会理论概率意义的大小,取决于它搜集同类样本覆盖率的大小。但即使理论的适用率达到80%,你所要面对的问题也可能恰恰就属于另外的20%何况对概率的估计其依据也只能是得出结论时的样本数量,而时间会不断制造新的样本。
因此,社会科学理论的有效性十分可疑,它完全达不到类似自然科学的那种有效性。自然科学对人类的意义是指导性的,它可以直接作为人们行动的依据;社会科学理论却只具有借鉴意义,它只能作为人们采取行动时的参考。既然是参考,兼听则明,显然多方参考、参考不同理论而不是只迷信一种,才是正确的态度。


虽然社会科学理论在适应性和有效性上与自然科学不可同日而语,但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专家们往往夸大自己理论的适应性与有效性,混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差异,以“科学”的名义要求人们给予其相当于自然科学的信任。这种过分僭妄,在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们自己所倡导、营造的所谓“尊重知识、尊重专家、与国际接轨”等话语氛围下,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
为什么专家学者都喜欢提倡“与国际接轨”?除人所共知的原因外,这里面还有不为人知的奥妙。既然社会理论其实只能作为一种参考,那么人们认识和行动的主要依据只能是对认识和行动的对象本身信息的了解;结论的高下优劣,取决于这种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专家学者无疑比一般人更了解理论,但他们未必比一般人更了解对象本身,未必更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例如经济学家显然比其他人更懂得经济学,但他们未必比其他人更懂经济——理论与理论所试图折射的事实是两回事。在对人们认识和行动的主要依据即对象本身的信息了解上,惯于端坐在观念象牙塔中的专家学者,比之时时处在第一线的其他人,并没有优势,甚或还有劣势。提出“与国际接轨”就可以化解这种在具体情况了解上的劣势。“与国际接轨”的言外之意是: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不能作为认识与决策的依据,只有专家学者从书本看来的、谁也没有切身体验过的“国际成功经验”才管用——这样,话语权和主动权就被牢牢掌控在知识精英手中,尽管其实他们并不配。
知识精英是以知识为业的人,他们的主要优势不是对认识和决策的主要依据——客观事实——更了解,也不是他们的意见、建议更有效,而是由于他们拥有一整套知识体系的支撑,能够较快形成一种整全性思路;当他们把知识系统当作一种话语系统时,他们对自己意见的表述,能做到更有力。因此,他们真正擅长的并不是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为某种既有观点辩护,为某种具体利益代言。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媒体总是追捧专家学者,在许多问题上倾听他们的声音——媒体追逐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不是意见的中肯有效,而是表达的强势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60f9155f0e7cd184253676.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