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利观

发布时间:2011-10-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义利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孟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开创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新篇章,为后来的义利之辩奠定了基础。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他主张义,反对利。对于“义”的含义,孟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由此可见,孟子已把义提高到人生的根本高度,喻之为“人路”,把义看作为人生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孟子的“义”主要是指君臣之间或家庭之间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的行为规则和方法,如“敬长,义也”“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等等。同时,孟子还把“义”看做一种理想的人格,是君子矢志不移遵循的道德规范,当“生”与“义”两者不可得兼时,应该毅然地“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而把“义”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孟子所讲的“利”是指统治集团中的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一般人的个人私利。例如,“王曰:‘何以利吾国?’”这个“利”,实际上指国王怎样过奢侈的生活,自然也指他所属的那个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又如,“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这里的“家”,指的是这个大夫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这里的“利”,指的是他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的利益。再如,“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里的“利”,指的是一般人的个人利益。
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货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孟子所讲的“义”实质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孟子言义,反对利,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性糟粕。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当下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个人享乐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孟子义利观中倡导的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对扭转现阶段我国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念混乱的局面,树立荣辱观,反对金钱至上、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不良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3205ef4afe04a1b071de87.html

《孟子义利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