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春节饮食

发布时间:2019-03-21 23:40: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调查报告,春节饮食


  篇一:关于乡村春节期间饮食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春节期间饮食情况的调查报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确实说的没错,离开了食物就是去了生命,就算是淫欲也得温饱之后才会有。春节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人们阖家团圆享受着难得的悠闲与祥和,琳琅满目的各类食品更是节日的特殊象征之一,那么,咱们乡村在春节期间的饮食情况究竟如何呢?为此,我特意开展了一个关于乡村春节期间饮食情况的调查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调查时间:20XX219日至24
  调查对象:柳城县马山镇乡北浩村部分居民
  调查方式:以走访亲戚为主,结合自家饮食情况
  调查结果见详述。
  首先,全部民居的春节期间饮食都有大鱼大肉的习惯。虽说这看起来像是废话,但确实是一种现象,富足的人吃肉很多但也不可能离开肉食吧,贫民老是盼望着肉食,况且春节是大节日,合家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那种满地饿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所以大鱼大肉是春节的一个最大的特点。肉类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大量蛋白质、非必须氨基酸等物质,所以必不可少,但若短期食用过多则会导致体制酸化、肥胖等严重问题。
  其次,各种风俗手工食品还传承得比较丰富。诸如粽子,糌粑,白馍馍,年糕等糯米制食品更是几乎家家必备。粽子且不必说,纪念英雄人物屈原投江的一种特殊食品,由糯米混合各类香料和硼砂碱砂等化学药品制成,吃过的人都知道其极难消化,糌粑年糕等则由糯米粉鞣制而成,与粽子类似。我家也做有此类食品,对此我劝说无效,只能少吃。说道风俗食品,不能不说腊肠和腊肉等特色食品,据说仅有我们这一带特殊气候才能制成。口味确实不错,但有何害处我就未能深入研究,只知其受潮就会有霉味甚至发霉,若是能妥善保存应该没太大问题。
  再次,糖和饼干还有瓜子水果等零食类食品也几乎家家必备。水果自不必说,能补充人体所需各类维生素,更是碳水化合物不易上火,实上品啊。至于其他零食,多吃无益,且不说什么各类能吃的不能吃的过量不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只是其经过多次加工就不能让人放心其卫生情况,唉,说多了又得牵扯到许多总所周知的“食品安全”问题,真是令人忧心忡忡。就此揭过吧。
  最后,得出结论,随着我国各项正确政策的稳步实施,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几乎都能安安稳稳过个好年,饮食情况也逐渐好转,虽然仍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人民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况且,并非人人皆追求所谓养生之道,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完美饮食在我个人看来只需要米饭、肉、蔬菜、水果和奶就够了,但我的影响力实在是微小,也改变不了悠久的传统,所以,顺其自然便是好,无所谓其存在的小问题,过年只要图个开心便好。
  篇二:过年饮食情况的调查报告
  过年饮食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人家总是拿出最好的酒菜来招待客人,然而客人们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对此,我展开了调查:
  根据此表,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家们很热情,而客人们虽然也食用了一些菜,但总有些菜剩下来。都是那些菜呢?原来是荤菜这个家伙。我发现素菜、水果总是被一扫而空,而荤菜却剩下了许多。
  对此,我建议,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应该同平常一样,不应在过年之时上如此多的菜,因为这样会导致浪费。在过年的时候,应多多上一些素菜,少上一些荤菜,因为我发现现在,人们对素菜的摄取量比荤菜的摄取量大得多,所以应多上一些素菜,来满足我们所需的营养。
  篇三:春节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生命科学系20XX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唐晨 11420XX7食品班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中国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所占据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例如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春节食俗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
  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北方人除夕包饺子,讲究皮薄、馅足、捏得紧,包时不许捏破,下锅不许煮烂。如果不小心把饺子弄破,也只能说“挣了”,忌讳说“烂”字和“破”字。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夕吃年夜饭,叫“吃廿九瞑”,大都爱吃火锅(暖锅),“围炉”合家欢。火锅有“一品锅”(整锅一格)、“鸳鸯锅”(两格)、“四色锅”(四格)。从“一品锅”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贵”,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是金元宝(鸡蛋)、银元宝(鸽蛋)、整只蹄膀叫“一团和气”,黑刺参与墨鱼用海带绑在一起叫“乌金墨玉”,鸡鸭翅膀叫“鹏程万里”,冬笋叫“节节高升”,粉丝叫“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南方春节食俗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
  果、乌(红)糖米果,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头米果,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发米果、碗糕米果等等。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春节吃年饭时,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国南方,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只是端上来摆摆样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还有些地区,第一个热菜就上全鱼,直到宴会结束时,大家才象征性地吃上几口。除夕鱼寄托着人们希望家业发达、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旧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称为“合家欢”、“团年饭”。江南人家吃年夜饭,桌上四冷盆、四热炒,一暧锅,是很典型的。年夜饭餐桌上必备一碗炒青菜或蹋菜,青翠碧绿,名为“长庚菜”;有的还备上落苏(茄子)菜。落苏菜以风干茄子和其他蔬果烹成,吃年夜饭时大家动筷第一口先要品尝的就是这个菜。因吴音“落”与“乐”谱音。
  除夕夜,江苏各地农村家家“画米囤”,即用漏孔小蒲包内装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上,打印出密密的石灰印子(元宝形或矢戟形),以示财产首先是粮食得到安全保护。除夕“一夜连两年”,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炉过桌旁,剥橘子,吃花生,叫做“守岁”。最后儿童向长辈辞岁,长辈给儿童发“压岁钱。有些地方作长辈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小孩睡了床头枕畔,名为“压岁果”,好让小孩年初一早晨醒时,获得新春的欢乐。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通过各式各样的美食来迎接新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这不失为一种美味而独特的方式。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
  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厦门人特别重视海鲜,如鲢鱼“年年有余”)、蚝仔、红虾、珠蚶、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近年来又有啤酒火锅、豆腐火锅、丸子火锅、什锦火锅等应市。 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的饮食文化也是春节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非物质成分,它深深地根植在我们心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ef9b0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32.html

《调查报告,春节饮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