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06 00:53: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救援车辆被拦”实在荒谬等
作者:扶青等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2019年第11

“救援车辆被拦”实在荒谬

扶青

事件回放

20198月,浙江民安公益救援中心称,救援车辆执行完任务回程下高速时,在出示了“浙江省高速公路网通行车辆免费凭证”后,仍被高速管理收费站要求交费。对此,温州绕城高速公司称,凭证无效。最终,出于人道考虑,高速公司垫付了过路费。

时事鲜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应急力量具有贴近基层、组织灵活、行动迅速、便于展开等优势,是完全自发的民间义举,也是我国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这种充满爱心的力量,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而不是以规定为由设置障碍。否则,不仅会耽误救援,而且让人心灰意冷,打击大家做公益的热情。遗憾的是,献爱心被泼冷水并不是该救援中心独有的遭遇。去年,河南一救援队在广东完成应对台风“山竹”的救援行动后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即便出示相关证明仍被湖南高速管理收费站要求缴费。物资车、救护车在高速公路上“节外生枝”的新闻,也并不鲜见。

没有人否认高速公路的收费权利,但收费也得讲道理、守法律。该案例中,收费站方面强调了“垫付”一词,看起来很有同情心,充满人道主义,但其实隐含了收费行为合法合规的意思。然而,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免收社会救援力量车辆通行费是于法有据的。20193月,我国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专门印发通知,规定应急救援车辆一律免费通行。因此,当地收费站强调“只对军警车辆免费通行”,是否反映了个别人员对有关政策了解不到位、执行打折扣?

为何政策意图和贯彻执行之间会有落差?一种可能是,收费站不是不清楚免费通行的政策,只是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目前,高速公路收费流向并不透明,根据“央视”等媒体报道,相当一部分路政部门存在超编制养人而“靠路吃路”的情况,他们不仅对收费问题锱铢必较,而且热衷于卡点设站、上路罚款。当然,这不是说所有收费站必然存在这些问题,但有的收费站对救援车辆雁过拔毛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必须进一步打通政策衔接,遏制个别收费站的牟利冲动。对不涉及跨区域救援的,应该由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出面,打通政策落实。

自发的社会救援更可贵。过去,社会的整个救助体系,更多地靠政府承担或组织,这样存在不少隐形成本。允许并且鼓励社会自发参与救援,有利于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有利于激发人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责任感。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应急体系越来越完善,民间组织热情持续高涨,作用日益明显。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应该全力创造条件,争取社会救援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像“救援车辆被拦”这类事情,实在荒谬,相关部门必须尽快整改,亡羊补牢。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杨朝清

事件回放

2019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8名考生成绩全部超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然而最终,这8名考生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专业规划,报考了其他学校。

时事鲜评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我国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的两所大学,即使是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对中国大学情况不甚了解的人,清华、北大之名也如雷贯耳。不走寻常路的“放弃清华北大”,见证了一些考生和家长认知的理性和心态的成熟。

清华北大具有很强的符号效应和光环色彩,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志愿。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那些进入清华北大的考生及其家庭,不仅更有脸面,也能得到更多的名利。在功利主义的裹挟下,优先报考清华北大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有的考生在分数不够的情况下也要冒险冲一冲。

其实,清华北大长期位居中国高校排行榜的前列,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高分考生的“最优选择”。在学科评估中,清华北大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位于金字塔的塔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同样享有盛誉的学校也有一些顶尖专业。有的考生报考清华北大,并非是尊重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而是被外部因素裹挟,最终选择了妥协,在“保学校还是保专业”的问题上,选择了一条契合世俗成功学的道路。

考生放弃清华北大,并非清华北大不好,而是他们有着自己偏爱的学校和专业,并将其视为理想和目标,他们充分地了解学科、专业信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自己的规划。这种报考的多元化和自主化,见证了他们成功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重塑。

除了放弃清华北大的几位考生,也有一些考生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与“更上一层楼”的名校光环相比,这些考生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志向与兴趣。2019年高考结束后跪谢母亲的安徽考生王恒杰,完全有机会上一所更好的大学,却最终选择了北京邮电大学。在他看来,因为自己对计算机专业很感兴趣,能够就读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这一王牌专业就是“最好的选择”。在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这样的理性思考与笃定追求显得弥足珍贵。上大学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的过程,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相信放弃清华北大的考生们只要足够用心、努力和坚持,依然可以在其他学校实现人生价值。

另外,对于学校而言,能够支持考生放弃清华北大,也彰显了学校“以生为本”的初心和教育情怀,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清华北大比别的学校更能代表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做法值得一些“重名利、轻意愿”的学校学习。

(选自《燕赵晚报》,有删改)

教得好当教授与好教授要教学

乔杉

事件回放


20197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下,从教33年、被南林学子誉为“数学演说家”的蒋华松脱颖而出,成为南京林业大学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据了解,蒋华松无一篇论文,也无科研成果,评教授靠的是他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

时事鲜评

面对“教学专长型”教授的兴起,有人称讲课高手的春天来了,但这还是乐观了一些。原因很简单,虽然很多高校开了口子,但是口子并不大,且设有诸多前提。正如南京林业大学对“教学专长型”教授的资格,从学历、资历、专业理论到教学业绩等均有规定,其中一个硬性条件,就是“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0年及以上”。这注定了“教学专长型”教授难以成为主流。

南京林业大学此举的最大意义,在于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教得好也能当教授”。虽然说教授以“教”为先,关键在“教”,但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却出现了“教授不教书”的现象;而矢志教书、课上得好的老师,因为没有什么学术成果,根本就没有成为教授的机会。“教学专长型”教授的出现,给教得好的老师提供了机会,许给他们一个未来,这有利于鼓励更多老师把精力放在教学上。

但是,“教学型教授”概念的抛出,难免给人一种与“科研型教授”针锋相对的感觉。有人表示担心,评定标准改革后,会不会让高校教师队伍变得良莠不齐?“教学型教授”这一头衔能否真正得到同事与学生的认可?这些并非杞人忧天。

教学与科研并不对立,如果把教学和科研完全分开,就会给“教学型教授”贴上没有科研能力,或者是因为没有科研能力而实施照顾的标签,这可能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削弱“教学型教授”的荣誉感。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所说,一名教师的科研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专业,也可以是教育本身。

2018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表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简而言之,好教授要教学,不教学就不是好教授。职称改革的方向、推出“教学型教授”的目的都应该落在这里,也就是推动更多教授回到课堂,回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本质。

大学里,有些人适合教学,有些人适合科研,但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教学型教授”与“科研型教授”并非对立关系。而职称改革,既要让教得好的人当教授,也要形成“好教授要教学”的导向。重视“教学型教授”,实际上是在推动高校教师回归教学本职工作,这个推动,不是单指年轻教师,而是所有教师,乃至名师、大师。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e24d0e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4.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