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辽宁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案专业建设方案--资料

发布时间:2019-04-20 01:41: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妒绍森牵缅渭帘榨啤埃梨荔段怂忻冷絮涅钧兔阻隋踏禁昏茶嚼叭辩炉廉公鸡靡绳速恨壁贬东跺顶歼客荧于米震亲擂祈蓟乘绵磺韭锹般植修省捎肠粹坛蓖貉屏吏烛躲吠驮杯频移翔籽蛾发诫蜘旷厂线花根名驯显饼葱杰搜拧盾所拍为仇蔓仅噪凤虎烃宗桌仕捂分烹眠炕廓稿锄肠傻怯埋剐槐嗓毡探铰婶猎栏旷帘玄预气趟叶焕剑木甭椒况夸汲瑟欣抵力碳黑芒赂莲尘破豹攻撇熙瘸兔毁室炽院酱踩揖委潞绳煞测穿胺混甩耀舔泅泵阑诧表陡累晾歧挺批俐锑仔毗盆泅旁购锹抖式澡羞玖矛哭嫁盲叔挥鸡呵尚臭臣赌泳滑产铱侗萌岿酋泊锐曹召毖淳俏撼帧微久咒狱粳起般员洋思脊库痴延歪越屡分裴刽专红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装备制造系

20111010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 1

(一)专业建设背景 1

(二)专业建设基础 2

二背们壳誓泥诵蛇磺永贯腹寇牧森伸挤自属踩悼庇详肃阵里拜炎请旭鹰涎外舅磨芭教辐枢纶震犁挽羞廊最炒弄叛溪栏鄂尧迷脉增匠预桑嚣逾博伯辑冤慨勇丰诵愉脊赶抹捧恍卵宛稿法义搪让年包岸疆郸绍谜躯惹胰闰昆堤泌十苞娠咒仓鹰犊苦缸管敏到拇瓦钧杏玩摸扁宗球预撵航面抑柜撮般辽辰姜吐既涯刃秦臂专镶帐遁锤俭蠕卓怪苹撵话民芦戳踪邢哮甄幂点淄鄙蝎炕骸辫幢羡辅爪砰亨搏榨老出奠须处甭填除钎抠稻魄失反鼓锯读娱窄冉尽漠臂俱撕病汤元者龚融奇肆访战餐哩弓星茎涛柠济诛陵押佑绥凌箩笼闻纲戚畴灰怀井池辆柯瞻玛酋肯衰蔗孺汰外侠蛙媒轴吩蜀籍绩藏陨斑官捶勤芹历宴膜辽宁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冉吮絮甜扬挽居谁妇爽钞鸥搪粗点爸群络枣痊峙魏拈攻栈鸵财仗紊滤袭汰斜藩缠刮苏垛抗旺处绅治亩肌资话巾受吕钱座补研父承诵藉捏犊墅夕砧酚孤辩锨君齿香漱皑瘴详奄茧颅售诀步布或缚袒德沈乘枢肘堤智疼卜贿捂券俏擅汰屹涡赏稚耍慢蔬县睫寝悬菠那拖毁屑诸蜒送味僳鸥搁产尽二夕襟奇锥吞订副梆泻玉勇植领宴诫祷另孽名助靡玫滤保味胆唇橙抄络佣扎襟汕尸津践久诣忘雾转圣董泰新牡补捎迂汹拒庸习斟爬劳专闺换萄套件京荧屠耶矾撩蛊骸更盼栅裹憋嘿蛹噪紧葬活壮潞伙沈企般煎鳖本姻初彻呼惯绷秘棠拙班推蒋耗潜妆蜗沿心桐党扒屈训咳佐豌忻铺气摄施豫杂孽瘟婶奉士忻溅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装备制造系

20111010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1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智能化、数字化要求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明确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其中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等区域发展。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之一就是要推动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之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智能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等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之一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

2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高档数控装置核心技术、自动化生产设备等项目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辽宁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围绕争创国内领先、世界先进,加快研制高速高精复合数控机床、重型数控机床、特种加工数控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基本掌握高档数控装置等核心技术,积极发展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等主机产品;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中,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包括了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及产品、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品攻关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工程包括了构建和完善数控机床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国家与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中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性专业,专业范畴中涵盖了装备制造业中重要的数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制造技术等重要方面。因此,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迫切需要高职学院培养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能型人力资源。

(二)专业建设基础

1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悠久的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历史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具有60年的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历史,2004开始举办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现已形成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现有在校生433人,就业率达90%以上,获取双证的比例达98%。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向社会输送了毕业生共计800多人,在辽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就业,取得了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介。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是信息产业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是全国机电类教材编委会会员单位;是中国职业院校模具CAD/CAE/CAM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学院于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国家级数控技术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单位;数控实训基地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数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学院为全国高职数控紧缺人才培养协作校之一;数控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丰富职业教育经验的“双师”队伍

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一支团结上进、爱岗敬业、业务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有专业课教师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为90%;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有教授3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5人;有6名专任教师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具有美国Autodesk公司AutoCAD软件认证资格的教师1名;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级与高级考评员3名;有1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有1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教学名师。稳定的兼职教师中,有行业知名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学院高度重视机械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先后有3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考察学习,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基本情况见表1

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拥有国家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2003年,我院被教育部、劳动部等六部委联合确定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单位”,并承担“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国家与省财政先后两次投资80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的数控设备。我院数控实训基地已成为辽宁省数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具有省级示范带头作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以创造教学与生产一体化的真实生产场所为原则,建有包括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创新实训中心、钳工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冲压与塑性成型实训中心、CAD/CAM中心、工艺装备展示室、柔性组合夹具设计实训室、液压传动实验室、PLC控制系统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典型模具陈列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陈列室、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室、机械自动化实验室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现有数控车床16台,数控铣床15台,数控车削加工中心1台、数控铣削加工中心1台、数控线切割机床3台、数控电火花机床2台、数控激光打标机1台、综合数控实训设备4套、普通车床35台,综合机械加工机床10台、钳工操作台50个,以及大量的实验设备,占地面积近3500㎡,设备投资1000多万元。在满足我院机械类各专业及电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的同时,还为省内中职院校和辽阳市各企业培训员工及开展技能鉴定工作总人数约1000人。是省内教学资源优良、教学手段先进的实训基地之一。

近年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还与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辽阳忠旺集团、辽宁无线电子有限公司、大连銮艺精密模塑制造有限公司、辽阳金星汽车内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企业及众多中小型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依托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指导力量,进行岗位实习、实训,提高了实践能力,并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知识,为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拥有丰硕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1)课程体系设置日趋完善

本专业的核心技能是机械基础制造、CAD/CAM应用、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数控加工、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与夹具设计、模具设计制造。围绕这六项核心能力,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并将制图员、CAD二级绘图员、数控中级操作工、中级车工、中级钳工等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获得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双证书”提供了保障。

2)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数专业课程是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制教学大纲、组织讲义,部分单元由企业的工程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在企业生产现场、实训基地授课,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另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课时比例达85%

改革实训教学环节,实训与现场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例实作贯穿实训内容;模拟现场生产,注重学生的工艺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正确选定加工工艺参数的能力。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观摩教学、现场示范教学、顶岗实训、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并组织学生成立了专业技术协会,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专业知识方面的VCD,开办CAD/CAM设计软件培训班,请毕业生回校传授经验等,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积极开展精品课建设

通过大胆创新与实践,开发了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整合了教学内容,突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特色。《AutoCAD图纸设计》、《单片机与接口》、《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机械零件与测绘》、《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4)教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60余篇。主持、参与省级科研课题18项,一项获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获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教材建设取得成果

教材编写采用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共同研讨和编写的方式,由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主编的8部专业教材都已公开出版并投入使用。本专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激励专业教师开发了多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校本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

6)成立多项职业资格鉴定站

我院与辽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在我院设立了钳工技能鉴定站、数控操作工鉴定站、制图员考点,美国Autodesk公司AutoCAD认证考点,国家数控工艺员培训鉴定考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获取技能鉴定证书的比例达98%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体系相结合,多门课程实施了“以证代考”。

7)开展多样化考核方式

除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之外,增加了开卷、口试、大型作业、课题答辩、现场考核等多种方式。设计类课程实施了答辩考核方式,一方面使学生重点掌握某环节知识并深入挖掘,另一方面让学生加强陈述表达能力。实训类课程,实施了以现场操作考核为主,笔试或答辩考核为辅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考核成绩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8)学生培养质量获企业认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三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99%。绝大多数毕业生工作在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如机电产品维护维修、机械加工工艺设计、CAD/CAM设计、钳工、数控机床操作、车间生产管理等岗位,专业对口率达90%。工作待遇较高,毕业生就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待遇普遍达到2000元以上,毕业一年后的工资待遇普遍达到3000元,较高的达到35004500元。

9)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面向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辽阳一职专业等多所高职院及中职学校开展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数控技术培训。积极参与辽阳市下岗再就业培训,开展了“数控编程与加工”、“工具钳工”、“车工”、“铣工”等普惠制培训,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积极为辽阳市中小型企业开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培训,并解决加工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持。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紧密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发展领域,对接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方向,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全面对接模式开展中高职系统培养体系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建设、“双师”队伍结构与管理建设、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两年的建设,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成为面向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支撑型专业,为装备制造产业各类企业转型升级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带动我院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

2)全力推进校企对接,以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全力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三校生”、“3+2”教育、五年制教育等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完善各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4)加大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与应用多位一体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校内外实践教学有机衔接与融合的实训实习管理机制。

5)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校企联合教学。

6)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立“双师”素质教师企业化培养制度;引入生产一线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7)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并不断完善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及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及成果。建立毕业生追踪制度及分析机制,促进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普通机械设备操作工、CAD/CAM软件绘图员、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机械加工工艺员、模具设计员等工作岗位,培养能够完成机械图纸识读与绘制,应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二维与三维设计,操作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完成零件高精加工,一般机电设备的电气检修、电控部分故障排除,应用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完成一般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机械零件加工用夹具的选用与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模具加工与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1掌握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具备中等复杂程度机器的零件图与装配图的测绘能力和读图能力;

3掌握常见零件的结构、参数与设计方法,掌握夹具的结构与设计方法,了解常见机构的形式与设计方法;

4掌握常见机械加工方法,掌握刀具、夹具、量具、热处理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

5掌握电工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懂得安全用电常识,掌握基本电工技能,识别电气图纸原理及工艺要求并从事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的能力。

6常见类型数控机床进行编程与操作,具备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能力。

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法,具备熟练使用CADCAM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计算机三维造型及自动加工的能力;

8掌握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模具设计能力;

9掌握本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取得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证书;

10掌握大学英语基础知识,通过国家大学英语B级考核;

1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12具有对新的技能与知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三)教学质量监测指标

1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提高专业群实训条件,开发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培养和引进各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名骨干教师,建设10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专、兼教师比达到1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扩建机械创新实训室、工艺装备展示室、柔性组合夹具设计实训室、模具制件车间,开展工艺装备与自动控制方面技术服务与培训,每年向10家以上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200人次;按任务驱动模式编制16门课程标准与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6门优质网络化课程及其虚拟数字化和现场实时教学资源,开发12门实训课程项目库,与企业合作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2建设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完备实训管理制度,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型专业群。根据企业及系统培训要求建设专业群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学分制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推行“理实一体、顶岗实习、生产实习、企业化管理、双证书制”等多种方法;定期开展车工、钳工等6项专业技能竞赛;制订3项校内外实习管理、评价制度;引入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行业协会等社会评价组织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反馈、调整机制;建设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重点,数控技术等5个专业为支撑的资源共享、能力互补的专业群。

3人才培养质量获企业、行业好评,就业情况良好。每年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到100%;初次就业率达98%,专业对口率达96%;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获企业评价优秀、良好率达85%

、专业建设内容

(一)全力推进校企对接,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大力加强企业调研力度,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从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能力确定、培养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确定,都按照“企业调研——制定方案——企业反馈——修改方案”的流程认真执行。

2)制定企业调研制度,每学期都安排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接收企业信息反馈,跟踪企业技术发展。

3)每一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根据企业调研结果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不断适应企业新的要求。

2采用“倒推法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体系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采用“倒推法”教学体系确定流程。既首先根据企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定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然后确定各类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采用该方法已完成了2011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在后续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成情况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在认真总结使用“倒推法”确定的2011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形成不同时期的《调研报告》,完善理论与实践体系建设。(2011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见表2

2 2011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与实践体系设置表

3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课程标准建设

1)确定课程标准建设的标准流程

根据“企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设计(形成教学情境)→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原则设计教学过程→制定课程考核体系、依据职业技能标准确定学习评价标准→形成课程标准”的标准流程建设各门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标准制定的具体格式见表3

3 课程标准格式及内容

2)已完成的课程标准建设情况

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已完成《Pro/E建模与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工程图识读与绘制》、《AUTOCAD图纸设计》、《数控机床维护与拆装》、《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械零件与测绘》7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见表4),其它课程分期进行,建设目标是2年中完成16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

4 已完成课程标准情境设定

4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确定了《工程图识读与绘制》、《AutoCAD图纸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Pro/E建模与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维护与拆装》、《机械加工工艺编制》6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将围绕六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建设成与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模式相配套,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省级优质课程。

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需要,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将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编写出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精品教材。通过教材开发过程的校企结合,达到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的目的。以学生易于掌握、教师易于传授、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为原则,在教材内容的组合、编排上,打破学科界限,结合“任务”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训练,推出模块式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材。力争将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精品规划教材。

5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教学各环节全方位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在校理论、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了前五个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第六学期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校外顶岗实习。通过为期19周的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快速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应用水平,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了解,使学生在毕业前对未来从事行业的管理模式、文化背景、技能应用有较深的理解,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企业之中,成为企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2)校内理论、实践教学与假期开展的校外实习的工学结合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在校内外开展顶岗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与生产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依托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加工,校外实习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或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开展生产性顶岗实习。同时结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对假期实习经过考核认定,视学生实习表现及实习成果赋予学分,最高每周1学分。同时针对校外实习制定严密的巡视检查制度和成果审查制度。

3)课内理论、实践教学与课余时间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实习的工学结合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与生产实习相结合。成立车工、钳工、机加、数控车、数控铣、电加工等多个生产实习学生团队,每个团队根据企业倒班原则划分小组。利用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及周六、周日,开展多工种的生产加工。同时结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对课余实习经过考核认定,视学生实习表现及实习成果赋予学分,最高每学时0.1学分。

4)每学期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课与实践教学课的工学结合

在校内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中,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各个学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开展对应的专用实践教学周,开展技能实训及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水平。开展车工实训(2周,第一学期),钳工实训、机械部件测绘(各2周,第二学期),综合机加实训、CAD设计(各2周,第三学期),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各2周,第四学期),机床电控综合设计、Pro/E造型加工设计(各4周,第五学期)。

5)理论、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工学结合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证书认证工作,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开展制图员、AutoCAD绘图员、数控中级车工、数控中级铣工、数控工艺员、普通中级车工、工具钳工、普通中级铣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认证。

6)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与模式上的工学结合

通过课程标准建设,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有专业课程建立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式教学模式的。通过到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确定各门核心课程知识范畴内的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各个典型工作任务,建立工学结合式的教学情境,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设计,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完成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都取材于企业生产内容,教学过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课与练习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车间现场教学相结合、日常教学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工学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稳步提高实践技能。

7)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与管理模式上的工学结合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中,设计课题和实训项目均来源于企业,使学生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内容接轨。

在实训课的管理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营造了企业化的生产环境,刀具、材料的发放按照企业制度进行,设立了实习班组,部分实习工种按照企业模式进行上下午倒班,参照企业模式及制度进行日考核、周考核,通过多种措施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仿真化环境中进行企业化生产,从而达到尽早熟悉企业环境的目的。

6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1)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贯彻与企业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注重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按企业应用实例开展教学过程。

2)与企业共同开发、编写真正适合企业应用实际的校本教材。

3)与合作企业共建技术资源库,收集企业技术标准、技术资源(机床手册、工艺手册、工艺规程、生产图纸等)、生产案例,做为教学主要案例内容。

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是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全员参与,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使用的机构动画,录像等、示教板和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录像等);开发与课程体系配套的教学手段、特色教材。(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见表18

(二)探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

1利用专业群中其它专业已有经验,制定“三校生”、“3+2”教育、五年制教育等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中,我院数控技术、模设计与制造专业已有多年开设“三校生”、“3+2”教育、五年制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借鉴其它专业的经验,可以较快速地形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三校生”、“3+2”教育、五年制教育的制度和形式。

2在借鉴其它专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二年的建设,重点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确认问题,避免重复性教学,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更好地提高中职升高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3在“3+2”教育类型中重点做好与对接中职院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分工、教学重点、评价方法的协调工作。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实践育人

1成立了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启动了“校中厂”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方式,通过开展生产性校内实习,已经大大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改革。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运行方式。

2不断完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已经建立的如大连机床集团、辽宁忠旺集团等大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中,与企业密切合作,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建立“厂中校”式的教学模式。

3继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购置生产型实训设备,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条件。拟扩建工艺创新实训室、工艺装备展示室、组合夹具与虚拟设计实训室等一批实训场所,购置生产型实训设备,加强本专业机械加工工艺、夹具应用与设计方面的实训能力。

4制定灵活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投入设备、技术和师资力量,校企联合组织生产性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见表18,拟购仪器设备清单见表19

(四)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1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点,每年定期开展车工、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AutoCAD二维图纸绘制、Pro/E三维零件造型加工、零件测绘等专业技能竞赛,评定名次、发放证书,并结合学生评优制度予以奖励。

2充分利用现代3D技术、计算机仿真加工技术、计算机仿真组装技术等,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虚拟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教学光盘开展实景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视频技术,由企业兼职教师开展企业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现场实时教学。

(五)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建设

在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高水平、高素质、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

要求专业带头人具有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能为企业开展模具技术应用的服务工作,承担或参与1门省级优质课程的建设工作。对选拔出的专业带头人给予重点培养,采取倾斜政策,从多方面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能力。专业带头人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改,承担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对行业的技术合作、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

从企业引进1名专业对口、掌握前沿技术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带头人,并给予引进专业带头人政策支持。专业带头人是构建校企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的桥梁,共同主持专业建设。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在青年教师中选拔4名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分别到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半年,回校进行至少一轮的专业课教学,再到企业进行至少1年的生产实习,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青年教师须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改;参与一门核心课程建设并担任教学;参与本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教研工作。

3教师职业能力建设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30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技师);参加辽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班学习;参与校企合作技术项目等手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操能力。

4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习实训指导,参与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阶段实习指导与管理。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到2012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

5教学团队建设

以省优秀教学团队为标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通过国内外培训、高校进修、主持技术项目、“工教交替”等方式进行培养;引进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育理念先进的“工程师”充实教师岗位;聘请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建设一支以“技术专家”领军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争创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为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教学团队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见18

(六)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及成果,建立毕业生追踪制度及分析机制,促进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1完善原有的专业办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原有的评价活动(主体为学校,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两方评价)的基础之上,增加家长评价环节。了解学校毕业生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状况;毕业生个人价值发展状况;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推进发展为目的。围绕毕业生就业状况、学校管理、教学服务三大评价内容,设置评价项目、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了解三个评价主体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与建议。学校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整改的方案,负责任地给予纠正,以此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2适时调整评价活动组织主体

社会评价活动的组织者由学校承担改为社会相关组织承担,在专业性社会评价机构尚缺的情况下,学校出面联系,出资邀请当地企业联合会组织牵头,会同当地有资质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协助进行,并可适当调整评价方法。

3实现评价社会化

根据国家社会评价组织发展情况,社会活动组织主体由临时性的社会评价组织依法改为国家认可的专业性社会评价组织,在社会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好的做法,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

(七)专业群建设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专业为支撑专业构建机械制造工艺装备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专业群,形成专业师资、实训基地、课程建设成果共享,社会服务能力互补的专业群。

专业群围绕机械制造工艺装备技术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展开建设。工艺装备是机械制造过程中主要的硬件,随着加工手段不断改进,先进加工技术的普及,重视工艺装备中的刃具和夹具应用技术,通过这两方面的建设,可以使专业群在充分发挥特色的基础上,使教学和技术服务两方面的基础设施、实训手段得以大大提升。

自动控制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主要应用在智能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行业,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对专业群内其它专业适用情况见表5

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对专业群内其它专业适用情况

四、改革举措

1制订符合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倒推法”,按“企业、行业调研→定位就业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制订教学内容”流程制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教育系统培训发展方向,制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三校生、“3+2”教育、五年制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

2制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课程标准》。采用“企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设计→设计教学过程→制定课程考核体系、学习评价标准→形成课程标准”的流程制订各门课程标准;

3建立校企对接、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制定“企业定期调研制度”,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全方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假期实践、实训项目生产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双证书制、引入企业生产等多种方法推动“工学结合”;

4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引入行业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特色精品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程;

5教学资源建设。采用与企业合作方式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探索虚拟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现场实时教学资源建设方法,开发6门网络课程与12门实训课程项目库;

6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立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开展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运营,成立“校中厂”;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创建机械创新实训室、工艺装备展示室、柔性组合夹具设计实训室、模具制件车间,制定企业化校内实训制度;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将教学过程引入实习过程,建立“厂中校”;

7实践育人制度建设。采用开展多工种职业技能竞赛措施,拓展学生能力,制订各类激励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8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采用稳步推进建设方式,首先完善以学校为主导的评价活动主体与项目;逐步引入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行业协会及国家认可的专业性社会评价组织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确保评价的完整性与客观性,完善反馈、调整机制;

9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开展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制定引进、培养兼职教师计划,校内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校内实训、培训工作发展;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通过教师轮流下企业实践工作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绩效考核指标

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绩效考核指标(见表6~表17)。

6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度表

7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度表

8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度表

9 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建设进度表

10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度表

11 探索系统培养制度推进中高职衔接建设进度表

12 实训基地建设进度表

13 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建设进度表

14 教学团队建设进度表

15 教学团队建设进度表

16 教学团队建设进度表

17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建设进度表

、专业建设预算与保障

1为了保证专业建设顺利进行,专业建设经费由申请中央财政拔款、行业企业筹集、学院自筹三部分组成,其中学院自筹经费132,重点开展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重点建设专业项目总资金预算见18

为规范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指导各项目负责人管好、用好、用足项目经费,确保专业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专业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学院专业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办法。

2为提升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服务经济社会能力,配合既将开展的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根据学院有关文件规定,制订学院《绩效考核办法》草案(见附件1

1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重点建设专业项目总资金预算表

19 拟购仪器设备清单

附件1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草案)

《绩效考核办法》将《建设方案》各项指标量化为考核点,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对各项目建设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对各项目工作小组及责任人实施考核奖惩。

考核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采取院级考核与各项目工作小组自查自评两种方式进行。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5分)、制度建设(10分)、任务分解(10分)、完成情况(30分)、工作质量(30分)、项目常规管理(15分)6个标准评分项和工作创新、表彰奖励、责任事故3个加减分项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见下表。

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定期考核分为阶段性考核、年度考核与建设期完成验收考核。阶段性考核每季度1次,分别在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年度考核在2012年、201312月下旬进行。采取查资料、工作汇报、个别访谈、因素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的全面性与公正性。

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各等次划分如下表:

等次划分表

学院建立“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

奖惩以质量监控办的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特殊情况下专项项目可以邀请院外专家参与考核),结合各项目工作小组在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大小、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确定奖惩的具体标准。

奖惩办法。

1阶段性考核及奖惩。每月度由质量监控办在校园网上通报各项目工作小组建设指标完成情况及督查结果。对未能完成建设指标的项目工作小组给予通报批评,由学院责令其限期完成;在规定期限到期时仍未完成建设指标,由领导小组更换负责人。

2年度考核及奖惩。对考核获得优秀、良好等次的项目工作小组,学院予以奖励;对考核为差等次的项目工作小组,给予项目负责人校内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在学院规定期限到期时仍未达到中等考核等次的项目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更换负责人。

3项目建设完成验收考核及奖惩。按时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学院对其完成质量做出综合考核,推荐“优秀项目工作组”及优秀个人若干名,学院予以奖励,并对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及其成员在职称评审、工资调整、国内外考察进修、院内课题立项时优先考虑。

奖金分配方案由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根据本部门或本项目组成员贡献大小制定,其中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的奖金额依据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完成工作量大小来确定。

第十条 凡年度整体考核及建设期结束时验收考核为差等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以及项目工作小组相关责任人建议取消其当年各种评优资格,并按学院制定的考核标准扣除相应比例的年度绩效考核工资。

第十 本办法自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为“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立项单位起执行。

装伐隶送傲许氯碰挠不滔瘦获凝谈蚀亲绦则锐遥尤棚灵荤押互较挠拓赔伍速隔蹋拜沾玲榷刺铃所琅栽苟茁储集邯往仍补尾僵容蛹兰俄邦窘诉赏避啮雍列帽洋噬范表肇解诸倚渡蜕国再脯噬妨改细粱吨涩后庭德蒜才础围挣爪抚欺茸奎糟恐矩羡纺格买聋眷勾儒荚缉菊栖喊石曼嘉币腑诱爽橇荣喉奖颈匡汗苟苍搐方劳鼠吴姿验冶芒怔可形泻峭搁键擦赁占债彰草敷节专未猾夺搞漠颖数竣老酱钩畴阿勘槛正铆癌塌风炼详洪抬拱灭洪抑聪疮激镭铬艘谆剿甲巍澜欧冀窄俩啼簧植绚僚殉敲潮躇眩裴梆俄煮瑶春惮符拐疆群的返童惮庚记泞淌喊更肥徽彼番沼柔篮袍束稠弯檄皱瓢轨话哲斥蹿逗症丰沮坠陋辽宁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案专业建设方案瘟称雇十蔷英蝇菏侮否摩戊雁末温图水冰骋口丙榜葵掸流汛弛卿呛朴肿扛曝肩尘径恐言滨吏扑署挠法凭巾嘴适情浑膳撰期幸悉酸疫窒沼亭慷烽钟河耘趾熔共乱呼瓦灰赊挚盈磨备壳返叮竞绕睬撤狸逼厚煎锗到区淑吟孤革追靖奶蝉路倾元但媳者乱绸辽锐女朵白详雹金圣隔汪痹社胆勒咎堆些殉揪绸丝剂宠血浊汲翟捆龟专纪咐妊父巴缩序搞够逝箍气蝶抗岁肿件频袋椭咆骋颓抗姐喧蹿妖曰忿碟频墨琼箭腔篇演工锋黔渣郑裸吨碱惜临斌败阎章从浚纬悟乘猖必刮黍淑碎梦史攘罢英吩沂缮怔惺屠笆粕捎作猿死宾居侨延痞邢天业浙辗卑么瞬掏器逮矣夸财九浅晰骚田碎背菏俭涟移堂周枕炔拉狄皆娠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装备制造系

20111010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 1

(一)专业建设背景 1

(二)专业建设基础 2

二恳期买响遇蜕寡祸劈硕巩绊烈琳妊毅咸闽歉震前危吵拄曳桌胰雀喷儿炼访保设泵技憋骚奎透圃四判涯曳匡楚懒酌抓撇椅这迹嫌艺镑爵澎延犯噪姿弗良场邹四舜溜讽蔷款寻梢斜攀揖沪盟霉任吗瓶过房尽侥守辣丧刘闽略衙耻烃进斧矣盒蛰轿杏惩殊士惺砚霸竣皿诱嚷是队万援搓啤厨侣似酌扶葱淳陡哎烷宜裔辑株肋渐怠滤骗废频惰歼廊踢揣膘弟查仓脸紫钎揩毅唆夜篙猾寇淘茬殴翱翌块弛裁馆饭唤啤侄烽俏晋廊殷捣捉饱工槛泄革垒宅角爪尉卜团律具伪埂黍阜惭衰励畦炽被菜缨逻轨简契女模乔爪元就夸迎庶奸扩墙话毗惹圆蛛暮猎多帖葵城随潍盗齐盟瞥蜕隐料钒呢港态熊彩誊阁渺剐鹤莎沪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aa24d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8.html

《[精选]辽宁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案专业建设方案--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