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1-10-17 14:09: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定太原

1.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

从资源型城市走向综合型城市

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共赢

从千年古邑走向时代名城

从“锦绣龙城”走向“生态新都”

2.总体发展定位

我们基于对太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初步认为太原的城市定位是:太原是国内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具有晋阳文化特色的旅游中心城市;华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山西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清洁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构太原

1.区域空间的构建

对于太原区域空间的构建,我们从全国、省域(含大运经济带)、太原一小时都市圈、太榆都市区、太原中心城区五个层次的角度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区域到地方,进一步明确太原在不同经济区和空间尺度中的地位和结构。

1)全国视野中的太原

太原的发展,首先应该放在全国的视野来考虑。太原地处中部的区位,将有利于太原塑造国内东西部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太原应凭借优越的省域中心位置,主动承担联系环渤海经济区和西部地区的桥梁作用,树立承东启西的纽带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融入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循环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成为环渤海经济区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山西省域中的太原

山西的发展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未来山西发展的空间结构将主要依托城市和交通干线,通过对外交流和区域合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展开,以此推进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

3)太原1小时都市圈空间的构建

太原1小时都市圈呈现“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以核心区为节点,通过多条发展轴线沿交通干线向外伸展,伸展的主要方向是东向和南向,而伸展出去的轴线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应有所差异。太原市区的产业空间分布将考虑在1小时都市圈的范围内综合安排,以充分发挥太原城市对外的辐射带动功能,同时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实现太原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4)太榆都市区

太榆都市区实际是由太原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区和紧密区构成,包括太原市区、晋中市榆次区及古交、阳曲、清徐。

太榆都市区形成以太原为中心,榆次为次中心,古交、阳曲、清徐为卫星城的空间结构。

2.太原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本次战略规划以现实为基础,以城市南向的拓展做为基本取向,考虑可能的拓展形式,对潜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充分的分析:

1)基于现状生长的发展模式

规划以现有建成区为依托,呈摊大饼式向周围扩展。

2)跨越式双城发展模式

跨越现有城区,在城市郊县的清源、徐沟建设新城,形成旧城与新城并行的双城格局。

3)组团式发展模式

以南拓为方向,以开发区、大学城、物流中心、市政府等为开发组团进行城市拓展。

4)南部轴向拓展的发展模式

以南向的三条主要交通轴为发展轴线,轴向拓展。

5)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模式

将榆次区纳入太原市,集中安排城市布局。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以组团式发展模式为基础,加强南北轴向交通的建设,发展沿汾河带形组团城市,远景考虑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能性,将榆次纳入太原城市的拓展空间范围,城市空间由带形转为“T”形组团状城市。

3.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1)总体空间发展策略

规划中确定南部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基本取向为:北调南拓、内优外设。

北调:从产业、空间、设施、交通、生态等方面调整位于城市北部和上风向的尖草坪区城市用地。

南拓:顺应目前南拓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区域交通导向和中心城区对外辐射功能,强化和晋中、清徐的区域空间联系,把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中心区向小店区和晋源区转移,建设南部新区。

内优:对中心组团进行调整和重构,提升土地效率、优化交通、整合功能、改善环境、改造城中村、建设CBD等。

外设:中心城区功能的外溢,主要指服务功能的外溢。

2)空间结构规划分析——滨河带形组团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一河、四片、五带”的结构形态。

一河:突出汾河的景观功能和服务功能,沿汾河组织各城市功能,成为太原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轴线和景观主轴线,形成“一河两岸”的城市总体格局;

四片:结合目前发展态势,扩大城区规模,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河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等作为主要生态廊道,将城区有机分为4个相对独立、集约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北部组团、中心组团、西南组团、东南组团);

五带:重新梳理现有城市功能布局,在现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空间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主导风向,从西向东逐渐形成西部产业带、西部居住带、汾河综合服务带、东部居住带、东部产业带5大城市功能带。

谋太原

1.太原发展的多动力组合机制

1)动力一——新型工业化

太原应该本着“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发挥本地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以煤为主题的清洁能源业和以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为主题,并延伸到上下游的装备工业,在产业组织形式上以构筑产业集群为主基调。

2)动力二——城市化

尽管从户籍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看,太原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之高,但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段时间,太原农业人口将进步减少,城市和农村将进步融合,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太原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与途径之一。

3)动力三——区域化

随着西部开发的进步推进,东、中、西部产业将融合和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将加速成长。太原要尽快摆脱“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从各个层面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区和首都经济圈;

·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力争成为东西部联系的纽带;

·构筑1小时经济圈,加强太原与圈内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辐射和服务功能;

·与晋中的榆次构筑经济合作区,合力建设以武宿机场、高速公路作为支撑的物流基地。

4)动力四——产权多元化

加快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造工作,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促进非国有经济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期,未来太原经济发展将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5)动力五——信息化

从国际经验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我们完全可以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6)动力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太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越快,就越要寻找维系城市这个有机体的根,让市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构筑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同时,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城市的人文精神。只有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强化城市人文特色,才能确立竞争优势和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城市精神必须继承传统的历史文化并融入现代精神。太原有2500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晋阳文化。晋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多元性”、“创新性”和“辐射性”,不论是“多元性”、“创新性”还是“辐射性”,都是由“开放性”导致的。

在新世纪,太原应该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维、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合作,利用自身绵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本地区集中,将太原建设成为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型中心城市。

2.区域合作太原与晋中合作的策略

1)加快创新太榆都市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步伐;

2)制定太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约;

3)构建太榆地区广域交通体系;

4)充分发挥太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市场调控作用;

5)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江阴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受江苏省江阴市城市规划局委托,在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过程中针对江阴城市发展战略性问题进行的规划研究。

该研究是我国第一个对县级市战略层面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利用中共中央十五大提出全面推进城镇化战略的时机,从一个县级市的视角全面探索我国城镇化实现的制度环境、经济(产业)基础和空间形态,寻求适于这类城市城乡发展实际的城镇化道路,贯彻国家的发展战略。

二、规划构思

江阴作为百强县之首,在经历了乡镇企业推动城镇乡村普遍发展的“苏南模式”阶段之后,“有工无城”、“有工无市”、城镇分散发展的问题无法回避,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苏南地区继续推动工业化、加快城镇化、率先实现现代化等重要政策背景下,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原来建立在村社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如何在未来选择好产业发展道路,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并且使规划政策有利于缓解本地区的“三农”问题,成为规划确立中心城区、重点城镇、一般城镇和广大乡村地区空间发展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空间布局

规划把握市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认为市域内城镇实质上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因此,空间策略必然是多层次的。一方面通过相对集中发展,减少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分散发展的规模不经济性,加强中心城市的职能,另一方面保持适度分散,扩大城镇对广大农村地区带动的扩散效应,即“有集中的分散发展”策略。

规划确立5个市域城镇发展政策分区:一是将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城市化地区”;二是将具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城镇密集地区作为“城市化促进地区”,促进各系统整合,培育新的城市;三是将工业化底子薄但有发展潜力的沿长江和其他区域交通走廊的地区作为“产业发展促进地区”;四是“生态保护地区”;五是“发展备用地区”,保留部分农业产业发展空间。

四、创新与特色

1.本次战略规划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选择了有发展实力的县级城市作为对象,结合江阴所在区域的发展特点,对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的深层次问题做一定深度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发展对策。这种探索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在目前规划界战略规划实践中,非常少见。

2.规划应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反思“苏南模式”转变和乡镇企业改制对农村和城镇发展造成的影响,提出原来村社集体经济模式下对农村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正在弱化,需要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城镇发展模式,挖掘建立新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3.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三集中”政策下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大胆提出,江阴城市发展不能简单模仿大城市集中发展的模式,“现阶段集中发展难以找到单一的途径,城市如此,农村也是如此”。基于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考虑,应务实地选择“有集中的分散发展”的模式。

4.通过和周边城市的对比研究,提出江阴必须借助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释放工业化积蓄的势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这个建议被认为是“切中江阴城市发展问题的要害”。

5.作为战略规划研究的一个重点,规划指出“重点城镇”的选择应根据区域城镇网络发展的态势、产业相关程度、人口分布状况来限定“重点城镇”,而不能简单搞政治上的平衡。在重点城镇的范围内,进行产业和人口的空间整合,提高聚集程度,培育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6.规划深入中心城区,细致研究江阴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依托主要的河道,建立 “田”字型绿色生态网架,来整合新旧城区;并认为应大力提高旧城生活服务质量,改造旧城中的人民路商业街,注重新旧城区的空间过渡;此外针对沿长江生活和生产岸线的平衡使用,在中心城区全面置换和恢复生活岸线,打通黄山至锡澄运河段沿长江的生活岸线。这些建议具有操作性,应在总体规划中考虑采用。

广佛大都市区协调发展中的南海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南海东部地区处于广州、佛山两大城市之间。研究范围包括和顺、里水、黄岐、盐步、桂城、平洲六镇以及大沥街道的东部,面积共约330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发展模式被学术界称之为“南海模式”。新的区域竞争环境也给南海东部地区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南海东部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

总体思路

研究抓住南海东部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共赢思维下的重构和调整”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该地区“广佛纽带,华南流通;东借南联,西融北接;北工南商,重构共赢”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发展、人口与城市化、空间发展、交通、生态、城市管治等方面的具体战略。

研究主要内容

1.准确把握南海东部地区发展的现状情况及症结所在,客观全面地认识南海东部地区的发展条件、机遇和限制,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客观全面地界定南海东部地区在广佛都市区以及在地域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和角色;

3.探索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和实施策略,选择主导产业以及主导产业关联带动的其他产业;

4.更好地调整、衔接了南海东部地区在广佛都市区中交通布局、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关系;

5.提出了整体空间开发策略、概念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为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总体控制的框架和依据;

6.分析探讨了南海东部地区目前城市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该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方向;

7.探讨了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时序和时机,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8.探讨了新形势下的地方政府管治模式,重新界定地方政府的作用和角色分工;

9.通过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评价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了生态发展策略。

研究特色

1.思想方法方面

1)面向实施的规划研究。本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咨询性的规划研究上,而是把该研究定位为一个面向实施的研究,要解决该地区的实际问题,因此整个研究框架都直面具体问题。

2)注重对地区发展内在逻辑的分析。通过对地区发展历史的过程、机制和动力的分析,从而揭示该地区目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指引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2.研究方法方面

1)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应用。研究应用了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核心区和边缘区动态转化理论、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理论、“企业化政府”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

2)运用“混合扫描”的研究方法。试图在对现状快速全面判读的基础上,找出该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策略,使规划成果更有系统性,便于公众参与和评审。

3)将生态足迹方法运用于区域生态发展战略研究。本研究尝试了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区域生态发展战略研究框架,构建了生态足迹研究与生态发展战略之间的有机联系。

4)问题导向的城市化战略。本次研究范围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已接近90%,因此传统的城市化战略研究方法无法给出合适的对策。本研究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思路,试图寻找地方城市化的真正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

3.工作方法方面

1)注重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实体的互动过程。研究除与市、区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充分交流外,更注重与当地基层政府和经济实体的沟通,以使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注重实施机制的研究。本研究认识到许多规划的问题并不是靠工程能够解决,因而更加关注物质形态以外的内容。研究更注重地方发展途径和策略的选择、地方发展的政策分析、规划的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的实践意义

1.对政府决策产生积极作用

研究成果中的部分观点和建议,被纳入南海区和大沥镇“十一·五规划”。研究报告提出的行政区划整合的建议,对南海区镇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产生了积极作用。研究提出的整合和重构大沥东部地区土地使用功能、推动产业转型的建议,得到了南海区大沥镇的采纳,大沥镇桂和公路以东现状工业区的景换改造工作已经启动。研究提出加强桂城对南海东部地区土地整合、功能提升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建议,得到了采纳,由桂城商务中心区向北延伸的桂澜路北延线等骨架道路的建设已经启动。

2.促进了广佛都市区的协调发展

研究关于加强与广州的道路系统衔接等建议,已经得到采纳和实施。如联系广州西部和南海东部的广佛新干线、建设大道延长线已经进入征地拆迁的实施性阶段。

3.对有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关于南海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结构基本采纳了研究提出的布局结构。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南海区政府组织编制了大沥盐步组团总体规划、里水镇总体规划、和顺镇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城镇总体规划,研究结论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4.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佛山市、南海区各级二十余个政府部门多次参加了本次战略规划研究的研讨,南方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佛山日报、南海日报、南方报业网、南方网等多家媒体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报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6aa508f78a6529647d5390.html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