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发布时间:2020-07-03 12:2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 终不肯俯。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博士也

B.主出行/鲁肃过浔阳

C.大言数主/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驻车叩马/始就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使                      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

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解析】【分析】(1A.做,担任。B.等到。C前者结构助词;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D.于是。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译为: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天子不与白衣同: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结合下文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等句分析,作为天子,要胸怀宽广,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还要善待像董宣这样坚守法纪的人。说明文中的皇帝是个明君。

故答案为:⑴ C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⑶ “天子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句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天子不与白衣同的含义。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为天子应该具有的品行。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

2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

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结合文中语句简要分析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答案】 1)擅长;只是;慢慢地

2)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3)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擅长是古今异义词,只是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康肃笑而遣之等内容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射箭技艺精湛且骄傲自满之人,当看到卖油翁的酌油的技艺后,又表现出知错能改的品质。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擅长;只是;慢慢地;

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3文言文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安贫乐道》)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谈笑有鸿儒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产业(________

其妻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5[]文的刘禹锡和[]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对偶;”“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解析】【分析】(1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意思是博学的人无案牍之劳形翻译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形意思是使身体劳累不营产业翻译为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意思是经营其妻患之翻译为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意思是……感到忧虑

2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中意思是意思是德馨意思是品德高尚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句中意思是更加意思是最终意思是读书人。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甲文中虽然开头写到斯是陋室,但从文中可知:惟吾德馨”——主人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日常生活优雅。据此作答即可。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5)两文中都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甲文中作者虽身居陋窒,但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作者却因为环境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轻松而感到高兴。乙文中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守志弥固等句子表现了王欢的特点,虽然家庭贫困,但依然专心治学。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对偶;”“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作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是从修辞、词语的运用进行赏析。考生要抓住切入点,结合语句的内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有关的语句、事件进行分析理解。

【翻译】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或;有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有仙则________

谈笑有鸿________

可以素琴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无丝竹乱耳

C.何陋

D.无案牍劳形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乙】文中的是指孔子。

B.《陋室铭》骈散结合,且以散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宜通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C.【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D.【乙】文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期许。君子的精神风貌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可以感染他周围的人,并最终改变环境。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答案】 1)出名,有名;大;调弄

2C

3B

4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5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鸿:大。词类活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2ABD三项都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

3B项,以散句为主错误,以骈句为主。故选B

4)本题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5)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答案为:出名,有名;大;调弄;

⑵C

⑶ B

⑷“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⑸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原:原国。卫:卫国。

1)解释划线的词语。

罢兵而________

吾信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离开;失去

2)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3)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亡:失去。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吾:我。为:做。

3)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如,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故答案为:离开;失去;

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山门于河________

数小舟________

于沙上________

沙为坎穴________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2)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3)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讲学家的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5)议论。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人称茶星。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市)人,故又被称为纪河间,因去世后谥文达,故又称纪文达。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侍讲、学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划船。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等生僻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所以说他们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由讲学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由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分析,可以看出写老河兵的,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观臆断。

5)一问,考查表达方式的类型。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明显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反问的修辞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用主观臆想或者纯理论知识来看待问题,往往是错误的。二问,写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故答案为:《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讲学家的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议论。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7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 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 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饶鲁: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伉直:正直、刚直。黜,降职或罢免,这里指落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解释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思。

后从父浮梁(________ )             ②志益(________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去,到……去;专一,坚定

3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4)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做动词用, 去,到……去。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乃:于是,就。句读:断句。专勤:刻苦专心的程度。异:不同。凡儿:一般的儿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4 【甲】文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吕蒙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根据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可知汪克宽 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由此可知读书的方法很多种,我们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故答案为: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去,到……去;专一,坚定

⑶ 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谦词:下官、窃、寡人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疑问词:何、孰、安、胡等;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所获启示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________

仲永________

前时之闻________

之天________

2)下面各组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借旁近                夸父日逐走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不能其一处也

C.又七年,还扬州          后断其股

D.于舅家                但当涉猪,往事耳

3)翻译下列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作诗由“________”“________”,充分说明了________

【答案】 1)属于;通,牵,引;相当;承受

2C

3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泯然众人(矣);后天受教育的重要(或:后天教育对一个讲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再或:后天教育对成材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称:相当。通假字词,,牵,引。

2A.给/和。B.名字/说出。C.都是D.见到/了解。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就:完成。卒:最终。于:被。至:达到。

4)《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从开始的指物作诗立就到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⑴① 属于 ,牵,引 相当 承受

⑵ C

⑶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指物作诗立就 泯然众人 后天受教育的重要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9文言文阅读

窃符救赵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资治通鉴·周纪·窃符救赵》

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人。

2)解释下列各项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臣有在市屠中________

故久立________

公子愈和________

宾客皆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小百科卡片,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

4)人物品格往往在其言行中得以显现,请结合文章评析公子无忌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1)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2)朋友;斜着眼看;神态;(对……)感到惊讶(吃惊)

3)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坐好,公子却驾着马车,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去接侯嬴。

4)公子待宾客坐定亲自驾车并空出左上位接侯嬴;面对侯嬴坐车时的衣着及态度,公子愈加恭敬;在集市长时间等候侯嬴与屠夫闲聊而神色平和。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公子无忌礼贤下士,宽厚爱人。

【解析】【分析】(1)该句中表时间,可以独立划分开;接着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写出了人物了品质,所以这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因此第二处划在下士之后,注意题干中要求只划两处。

2客: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客人,古义翻译为朋友睨: 在古今含义上基本一致,翻译为斜着眼看色: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颜色,古义翻译为脸色、神态惊:在古今含义上基本一致,翻译为惊奇、惊讶

3)该句中注意:置:召开,摆;会:宴请,从车骑:驾着马车。另外翻译时注意坐定缺少主语宾客,记得一定要补充出来。

4)文中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句可以看出魏公子的谦逊、知礼;侯生要求公子驾车去集市看自己的屠夫朋友时公子引车入市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公子并没有表现的不耐烦,最后公子还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都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朋友;斜着眼看;神态;(对……)感到惊讶(吃惊);

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坐好,公子却驾着马车,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去接侯嬴。

公子待宾客坐定亲自驾车并空出左上位接侯嬴;面对侯嬴坐车时的衣着及态度,公子愈加恭敬;在集市长时间等候侯嬴与屠夫闲聊而神色平和。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公子无忌礼贤下士,宽厚爱人。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当初,魏公子无忌很有仁爱之心而且礼贤下士,以致于有门客三千多人。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 其常也。某村中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干,其大如小斗,植五圣祠前。树叶离披错处檐瓷之上三间皆满焉。花时数十朵,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萼楼穰吐 淋漓簇沓。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者,立致奇崇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

(选自张岱《天台牡丹》)

【注】拱把:指其径围大如两手合围。檐甃(zhóu):墙壁和房檐。穰(ráng)吐:丰盛的样子。漂发:分散,散开。奇崇:奇异的灾祸。蔽芾(bì  fèi):茂盛的样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陶后有闻      鲜:________

五圣祠前      植:________

时数十朵      花: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B.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C.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D.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

4)两文都写到了牡丹。【甲】文写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人生态度;【乙】文则表达了土人对牡丹的________之情。

【答案】 1)洗涤;少;种植;开花

2B

3(莲的花茎)笔直地洁净耸立,可以远远地去观赏她,但不可以贴近而轻慢地抚摸拨弄(她)。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久。

4)衬托(反衬)莲花;不愿随俗沉浮(或不愿同流合污);敬重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少。:开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种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译为:枝叶分散,交错伸出到祠的瓦檐边上,三间房都遮盖满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故选B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笔直地耸立。亵玩:贴近而轻慢地抚摸。土人:当地人。蔽芾:茂盛。寿:长久。

4)甲文写牡丹的目的是反衬莲花的高洁。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不愿同流合污。乙文则表达了土人对牡丹的情感可分析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者,立致奇崇。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等句,即可归纳出对牡丹敬重的态度。

故答案为:洗涤 种植 开花

⑵B

⑶ ①(莲的花茎)笔直地洁净耸立,可以远远地去观赏她,但不可以贴近而轻慢地抚摸拨弄(她)。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久。

衬托(反衬)莲花 不愿随俗沉浮(或不愿同流合污) 敬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天台山多牡丹,径围大如两手合抱的牡丹花,这是很平常的。某村中有一棵鹅黄牡丹,一株有三枝干,它的大小如小斗,种在五圣祠前。枝叶分散,交错伸出到祠的瓦檐边上,三间房都遮盖满了。开花时有几十朵,像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花萼茂盛,花团锦簇,淋漓复沓。当地人在这株牡丹花外边搭建棚台,演四五台戏,以歌舞来娱悦花神。有人侵犯花朵,使得花朵飘荡发散,立刻引来奇异的灾祸。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久。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避患:避免灾祸。患:灾祸。稍下:稍微低一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生子              鲁肃过寻阳

B.爱之,          前后受其敌

C.复益爱            水陆草木

D.而人得而取之矣    反溯流逆上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

B.“稍下作巢是怕幼子掉下来摔伤。

C.“翠鸟先高作巢是为了躲避祸患。

D.这则故事的寓意说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而会害了他们。

【答案】 1C

2A

【解析】【分析】(1A项,等到。B项,担心,忧虑。C项,前者代词,后者助词D项,于是。故选C

2)可分析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一句,即可断定选项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错。故选A

故答案为:⑴C⑵A

【点评】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以及文章揭示的启示和道理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十余岁________

于沙上________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

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

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清;纪昀

2)经过,经历;埋没

3)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4)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5)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文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经过,经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处地中;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了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4)讲学家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越陷越深陷进河里。文中还描写了他的。所以由此判断讲学家是一个空谈事理,脱离实际,喜欢臆断,好为人师,骄傲自大的人。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许多事情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在,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故答案为:清、纪昀

经过,经历;埋没

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位置的注释内容的学习好掌握,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人物,要结合人物的语言、独自等相关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文章的抒情、议论句子的理解。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9a2979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e.html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