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国家的国鸟

发布时间:2013-05-20 23:57: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 红腹锦鸡、丹顶鹤 未定
中文学名: 红腹锦鸡
拉丁学名: Chrysolophus pictus
别称: 金鸡、别雉、山鸡、采鸡
1982—1983年秋季在中国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平方公里;1988年秋为3.0/平方公里;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平方公里;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平方公里。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中国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
2004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红腹锦鸡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名单内的野生动物,因驯养繁殖技术已经成熟,经过相关程序后,可以合法进入餐馆,被摆上餐桌。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cm。尾特长,约38-42cm。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
中文学名: 丹顶鹤
拉丁学名: Grus japonensis
别称: 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
它们面临的威胁主要有:
栖息地的破坏
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使原本连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些年远东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重。人类活动引入的污染也威胁着丹顶鹤的生存,此外如烧荒等开垦方法,对丹顶鹤的巢材和掩蔽处造成严重毁坏,致使其分布更为狭窄。
偷猎
由于自古东亚地区对丹顶鹤就有着对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猎杀就难以避免。虽然近些年随着保护法规的建立,直接的猎杀很少发生,但是投毒用来猎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为丹顶鹤的重要死因。
盐业生产开发大片海滩
射阳河口兴建大型发电厂等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丹顶鹤栖息范围缩小,迫使鹤群向南集中;
投毒偷猎
199111月在大丰县王港以南因投毒捕野鸭,毒死12只丹顶鹤,1990年冬至1991年春,在王港以北的海丰农场滩涂毒死4只丹顶鹤;
破坏潮间带底栖动物和植被
冬季偷挖沙蚕,破坏潮间带底栖动物和植被,在大丰县滩涂日益严重,每人每天可挖1.55kg,收购价每公斤2.54元。
保护级别
迄今,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中记载的物种是濒危物种,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列入附录一。
日本在1935年指定丹顶鹤及其繁殖地为天然纪念物,1952年指定钏路的丹顶鹤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67年指定全国各地域的丹顶鹤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93年指定丹顶鹤为稀少野生动植物种。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 United Arab Emirates),简称阿联酋的国鸟是游隼~
中文学名: 游隼
拉丁学名: Falco peregrinus
别称: 花梨鹰、鸭虎、青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下体白色,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覆羽密被黑色横斑。飞翔时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识别。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淡黄褐色,胸、腹具黑褐色纵纹。主要栖息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2.巴基斯坦的国鸟是石鸡~
中文学名: 石鸡
拉丁学名: Alectoris chukar
别称: 朵拉鸡、红腿鸡、嘎嘎鸡、美国鹧鸪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石鸡(学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国鸟。

3.巴林(Thestateofbahrain) 白颊鹎
中文名:白颊鹎

分布状况:在中国尚无记录,但指名亚种肯定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东的地区。常见于山麓地带海拔300~1800的干热河谷。

4. 不丹 渡鸦
中文学名: 渡鸦
拉丁学名: Corvus corax
别称: 老鸹、渡鸟、胖头鸟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渡鸦是雀形目中体型最大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通体黑色,并闪紫蓝色金属光泽;尤以两翅为最显著。喉与胸前的羽毛长且呈披针状;鼻须长而发达,几乎盖到上嘴的一半。虹膜暗褐色;嘴、跗跖和趾黑色。集群性强,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行为复杂,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鸣声简单粗厉。栖息于高山草甸和山区林缘地带。杂食性,主要取食小型啮齿类、小型鸟类、爬行类、昆虫和腐肉等,也取食植物的果实等,甚至人类活动的剩食等。分布于北半球。

5. 朝鲜 喜鹊
中文学名: 喜鹊
拉丁学名: Pica pica
别称: 普通喜鹊、欧亚喜鹊、鹊、客鹊、飞驳鸟、干鹊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自21世纪的20多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致使喜鹊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不少地方已难以见到了。一些地区已将它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喜鹊(学名:Pica pica)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除南美洲、大洋洲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

6. 菲律宾 食猿雕
中文学名: 食猿雕
拉丁学名: Pithecophaga jefferyi
别称: 菲律宾鹰、菲律宾雕、食猴鹰
种群现状
食猿雕被科学家发现已经有100多年了。1894年,英国一名博物学家在菲律宾萨马岛的热带丛林中进行考察时,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性情凶猛、喜欢捕食猴子的鸟类,并且采到了它的标本,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将其命名为食猿雕。但是由于砍伐森林和偷猎等原因,这种珍贵的动物却一直没有摆脱逐渐走向灭绝的命运。食猿雕自1960年以来在物种红皮书中被列入极危级,由于深山老林的不断减少,动物天然栖息地丧失,这种菲律宾猛禽的数量已从6000只减少为300余只,灭绝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地政府和环保人士正采取法律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人工养殖等多项拯救措施,但当务之急是对森林系统的保护,这将有助于食猿雕以及与之共栖的另外27种受危林鸟的生存。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食猿雕(学名: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称作菲律宾雕。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其主要猎物是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类、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等,在村庄附近,它们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仅存不到500对,主要集中分布于棉兰老岛的雨林中,是菲律宾的国鸟。

7. 哈萨克斯坦 金雕
中文学名: 金雕
拉丁学名: Aquila chrysaetos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I 级濒危鸟类。
列入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易危种。

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属于鹰科,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体长则可达1,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著。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特别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筑巢于山壁凸出处。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m以上。以大中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

8. 韩国 喜鹊
中文学名: 喜鹊
拉丁学名: Pica pica
别称: 普通喜鹊、欧亚喜鹊、鹊、客鹊、飞驳鸟、干鹊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自21世纪的20多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致使喜鹊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不少地方已难以见到了。一些地区已将它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喜鹊(学名:Pica pica)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除南美洲、大洋洲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

9. 科威特 大朱雀
中文学名: 大朱雀
英文学名:Great Rosefinch
拉丁学名:Carpodacus rubicilla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朱雀全长180毫米。雄鸟:额、头顶、颊深洋红色,具光泽白斑,眼先及眼周不具白斑。腰粉红,上体余部灰褐,染以粉红色。下体除颏、喉、上胸具光泽白斑外,均呈粉红色。雌鸟:上体灰褐,下体白而沾黄,自颏至胸具不少暗褐色羽干纹。最外侧尾羽的白缘较宽,几占全部外。栖于河谷石头、溪边土坎、泉水旁沼泽地灌丛等地。食物为植物。分布于新疆、青海和西藏。

10. 马来西亚 马来犀鸟
中文学名: 马来犀鸟
拉丁学名: Buceros rhinoceros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中将马来犀鸟列为近危物种。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文化意义
马来犀鸟是达雅族的战神
马来犀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州鸟
马来犀鸟是马来西亚的国鸟

马来犀鸟成鸟长110127厘米,重23公斤。
寿命可以达35岁。雄鸟的眼睛呈橙色或红色,雌鸟的眼睛则是白色的。它们的喙及盔主要是白色及橙色的。它们的下身及尾巴呈白色。

11. 孟加拉 鹊鸲
中文学名: 鹊鸲
拉丁学名: Copsychus saularis
别称: 猪屎渣、吱渣、信鸟、四喜儿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为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国鸟。

12. 缅甸 孔雀雉
中文学名: 孔雀雉
保护地位: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I

孔雀雉又名诺光贵。雄鸟身长6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象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由于羽色绚烂,形态特殊,肉质鲜美,可人工饲养合理开发利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 尼泊尔 棕尾虹雉
中文学名: 棕尾虹雉
拉丁学名: Himalayan monal
物种保护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致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主要是不断地扩大耕种面积和牦牛的放牧区,严重损害了棕尾虹雉的栖息地。加之森林过度砍伐等多种因素,使棕尾虹雉的栖息地面积越来越少。
作为食物被捕猎:乱捕滥猎、毁巢取卵现象也时有发生。
已采用的保护措施
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已被列入国家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1级保护鸟类。
保护措施建议
要保护好栖息地,有计划地进行牦牛放牧和扩大耕地,尽可能多地保存好栖息环境,使之有足够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本物种雄雌异色。雄鸟成鸟通体有多种色彩。头部为铜绿色,红色羽冠较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毛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有金属光泽;翅膀表面呈金属紫色,铜绿色缘。尾羽为棕红色,下体羽毛为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或褐绿色。雌鸟颜色暗淡,通体羽毛呈棕褐色,有黑色、棕色和黄色纹路。颏部、喉部及下背为白色,尾羽为棕色和黑色,尖端为白色。虹膜为褐色;嘴为灰黑;脚为橄榄褐色。叫声:叫声及报警时发哨音,似杓鹬;常立于岩上鸣叫。棕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 impejanus),又名九色鸟,是雉科虹雉属的一种。主要生活在中国西藏南部、尼泊尔等地,是尼泊尔的国鸟。

14. 日本 绿雉
中文学名: 绿雉
拉丁学名: Phasianus versicolor
别称: 日本雉、绿雉鸡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低危(LC

绿雉(学名:Phasianus versicolor)是一种栖息在低地的鸟类,走禽。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雌雄差异很大,雄性具有大的肉冠和极华丽的羽毛。栖息于海拔33004400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一些鸟类分类学者把绿雉列为环颈雉
Phasianus colchicus )的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versicolor)。仅分布于日本,1947年被定为日本的国鸟。

15. 斯里兰卡 黑尾原鸡
中文学名: 黑尾原鸡
拉丁学名: Gallus lafayetii
别称: 蓝喉原鸡、斯里兰卡原鸡、锡兰原鸡、锡兰野鸡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虽然有限,但数量增长稳定,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黑尾原鸡(学名:Gallus lafayetii)雄鸟体型较大,体羽艳丽且金属光泽;脸部裸皮、有红色肉冠及肉垂,大而显著;中央两枚尾羽延长,下垂如镰刀状。雌性较小,体色单一,羽毛呈深褐色,下颈部及胸部有一些白斑。栖息于海拔1000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杂食性,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雄性常在繁殖季节为保卫自己的地盘和争夺雌鸟互相打斗。分布于斯里兰卡,是斯里兰卡的国鸟。

16. 泰国 戴氏鹇
【中文名称】:戴氏鹇
【拉丁学名】:Lophura diardi
【别名】:戴氏火背鹇
种群现状
由于不断失去栖息地及过度猎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戴氏鹇列为近危。

戴氏鹇是一种中等大小,约有80厘米长的雉。头顶有紫色、黑色的羽毛。雄鸡呈灰色,大部份面部没有羽毛及呈红色,咽喉、头部和面部后面是黑色。
脚呈深红色,冠上羽毛呈黑色,虹膜呈红褐色,尾巴长而弯曲及呈黑色。雌鸡呈褐色,双翼及尾羽黑色。雌鸡每次会生48只蛋,蛋呈红色。

17. 土耳其 白眉歌鸫
中文学名: 白眉歌鸫
拉丁学名: Turdus iliacus
种群现状
白眉歌鸫的分布地很广,达1100万平方公里,加上群落很大,单在欧洲数量就达310-420万只,所以它们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严冬会影响它们的数量,而寒冷及潮湿的夏天则会减低其繁殖率。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眉歌鸫(学名Turdus iliacus)是原住于欧洲及亚洲的一种鸫,比相关的欧歌鸫较为细小。白眉歌鸫在中国境内比较罕见。偶有越冬鸟至新疆西北部的阿尔泰山。

18. 新加坡 黄腰太阳鸟
中文名:黄腰太阳鸟
拉丁名:Aethopyga siparaja
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黄腰太阳鸟,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次生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夏季最高可到达海拔1800m的常绿阔叶林,冬天也在果园、庭院、农田地边树丛和村边等开阔地带的小树林内出现。小型鸟类,体长10-15cm左右。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额和头顶前部金属绿色,头顶后部橄榄褐色。其余头、颈、背、肩、颏、喉、胸以及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概为红色,腰黄色,颧纹和尾紫绿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形延长,腹至尾下覆羽灰绿色沾黄色。

19. 伊拉克 石鸡
中文学名: 石鸡
拉丁学名: Alectoris chukar
别称: 朵拉鸡、红腿鸡、嘎嘎鸡、美国鹧鸪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石鸡(学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

20. 伊朗 夜莺、蓝孔雀 非官方
中文学名: 夜莺
拉丁学名: Luscinia megarhynchos
别称: 新疆歌鸲,夜歌鸲

夜莺(学名Luscinia megarhynchos),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体色灰褐,是观赏鸟的种类之一。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的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

21. 以色列 戴胜
中文学名: 戴胜
拉丁学名: Upupa epops
别称: 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戴胜(学名:Upupa epops)共有9个亚种。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5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以色列国鸟。

22. 印度 蓝孔雀
中文学名: 蓝孔雀
拉丁学名: Pavo cristatus
别称: 印度孔雀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蓝孔雀(学名:Pavo cristatus)雄鸟具直立的枕冠,羽色华丽,尾上覆羽特别延长,远超过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长而稍呈凸尾状;尾下覆羽为绒羽状;两翅稍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长;跗跖长而强,远较中趾连爪为长,雄者具距。主要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随其群到田地里觅食,在地面上筑巢,但在树上栖息,主要以种子、昆虫、水果和小型爬行类动物为食。

23. 印度尼西亚 爪哇鹰雕
中文学名: 爪哇鹰雕
拉丁学名: Nisaetus bartelsi
种群现状
由于栖息地持续失去和退化,分布范围有限,越来越分散,群落规模小,及在某些地区被猎杀,该物种生存环境非常狭小,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爪哇鹰雕(学名:Nisaetus bartelsi)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猛禽,是印尼的特有种,分布在爪哇的热带森林。喙和爪均强健,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性凶猛而力强,鸟巢会筑在树顶。雌鸟每次会生一枚鸟卵。主要吃鸟类、蜥蜴、狐蝠科及哺乳动物。是印尼的特有物种,分布在爪哇的热带森林。它们原先被分类在鹰雕属(Spizaetus)中,但由于属内物种的羽毛差异,一直要到1953年才被确认是亚洲鹰雕属(Nisaetus)的物种。爪哇鹰雕是印尼的国鸟,在印尼国内有时被称为印度教及佛教的迦楼罗神秘生物。

24. 约旦 沙色朱雀
中文学名: 沙色朱雀
拉丁学名: Carpodacus synoicu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沙色朱雀(学名:Carpodacus synoicus)上、下体和翅羽大都淡沙褐色,颊带鲜粉红色;下体和腰较淡;胁几纯色,或仅微具窄细羽干纹;雌鸟通体为淡沙褐而无粉色。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主要栖息于荒漠地表、裸露干燥石砾地区、稀疏散在灌木的山谷和丘陵草地。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分布于阿富汗、埃及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26. 阿尔巴尼亚 金雕
中文学名: 金雕
拉丁学名: Aquila chrysaetos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I 级濒危鸟类。
列入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易危种。

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属于鹰科,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体长则可达1,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著。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特别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筑巢于山壁凸出处。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m以上。以大中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

27. 爱尔兰 蛎鹬
中文学名: 蛎鹬
拉丁学名: Haematopus ostralegu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19935月在天津塘沽回收到环自台湾台南四草的脚环,环志时间是同年的37,据1994年报道,东部种群的数量约1000只左右,处于濒危状态。2001126在韩国的Yooboo
Is.(Keum River Estuary Mouth)统计到至少5700只蛎鹬。这是新发现的最大的一个越冬地。据2002年调查,在双台子河口秋季的数量已达500只。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蛎鹬(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是爱尔兰的国鸟

28. 爱沙尼亚 家燕
中文学名: 家燕
拉丁学名: Hirundo rustica
别称: 燕子,拙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家燕是中国人民最熟知和最常见的一种夏候鸟,分布广,数量大,也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就有保护家燕的习俗和传统,认为家燕来家筑窝会给家庭带来幸运,因而不仅保护家燕,还常常为它们提供筑巢条件,从而使家燕得到繁衍、种群不断壮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人怕弄脏屋子不让家燕在房上营巢,有的甚至捕食家燕,从煮烤麻雀转而煮烤家燕,从而使家燕的种群数量受到很大影响,历史上家燕分布较多的地区,也很少见到家燕了。有的地区已将家燕列入了地区保护动物名单。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

30. 白俄罗斯 黑鹳
中文学名: 黑鹳
拉丁学名: Ciconia nigra
别称: 黑老鹳、乌鹳、锅鹳
种群现状
19901993年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6个湿地)和1991(4个湿地)均为48只,通常所见仅35只,在鄱阳湖越冬的黑鹳最多也仅见有11只。
在长白山北坡及其附近800k㎡的统计,平均为0.75/100k㎡;在山西省198219844680k㎡统计,平均为1.03/k㎡,繁殖种群数量估计为40只左右;
在新疆南部19851992年对40多条河流和水库的直接统计,平均每条河至少有14对黑鹳分布,按200条河流推算,黑鹳总数为5001000只。20041月至2007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北京市拒马河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数量观察种群数量超过20只。
2007年秋冬季节,在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越冬黑鹳的种群数量达32只。
黑鹳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专家多认为其数量还在下降
保护级别
国家l级重点保护动物
红皮书: e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m,体重23kg;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这种鸟类虽然分布很广,但数量却十分稀少,是保护动物

31. 比利时 红隼
中文学名: 红隼
拉丁学名: Falco tinnunculus Linnaeus
别称: 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
保护级别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红隼产于旧大陆,仅一种——美洲隼(F. sparverius,美国叫雀鹰)在南北美洲很普遍。美洲隼体长约30cm(12);下体白色或淡黄色,上体红褐色和石板灰色相间,头部有颜色斑普通红隼(F. tinnunculus)分布于旧大陆大部分地方。有时叫作旧大陆红隼、欧亚红隼或欧洲红隼。它比美洲隼稍大,但颜色不那么鲜艳,是英国仅有的红隼。顶著风寻觅地面猎物时有翱翔习性。澳大利亚红隼(F. cenchroides)亦称雀鹰。

冰岛 矛隼
中文学名: 矛隼
拉丁学名: Falco rusticolus
别称: 白隼、海东青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矛隼(学名:Falco rusticolus)是隼科的一种,嘴、脚强健并具利钩,适应于抓捕及撕食猎物。喙基具蜡膜;翅强而有力,善疾飞及翱翔。索腭型头骨。脚和趾强健有力,通常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头骨宽阔,上眼眶骨扩大,眼球较大,视野宽阔,视觉敏锐;听觉发达。多以小型至中型脊椎动物为主食,特别是鼠类及病弱动物,食量大,食物中不消化的残余,如骨、羽、毛等物,常形成小团块吐出,称为食丸。分布于北美,北欧、亚洲西部和北部。共有8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是单一种,只是羽毛颜色不同)。是冰岛国鸟

33. 波兰 白尾海雕
中文学名: 白尾海雕
拉丁学名: Haliaeetus albicilla
别称: 黄嘴雕、芝麻雕
种群威胁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北京附近每年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由于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乱捕滥猎等人类压力的增加,种群数量在它分布的大多数地区均已明显减少。
柏林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研究所的学者对三个联邦州的自然保护者,在19992000年这两年的时间内,收集并冷藏起来的120个死的白尾海雕,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他们确定出了90多只鸟的准确死因。
常常是为了看上去容易得手的猎物,而注定了德国这种最大鹰科鸟的死命,因为白尾海雕经常落到铁轨上,以食用被火车压死的野物。这种时候,它们经常过晚才觉察正在靠近的火车。假如它们还是有幸飞起来,试图逃避的话,它们那一对巨大的、展开之后宽达两米以上的双翅,便成为它们的陷阱。庞大的双翅,为呼啸而过的火车所造成的强大气流,提供了很大的作用面积,使得这些鸟常常是在转眼之间,便被吸到了滚滚车轮之下。
一部分白尾海雕也成为铅中毒的牺牲品。当它们捕食到被铅弹击中的水禽时,铅这种重金属也就随之进入了它们的身体。就是哺乳动物体内的剩余枪弹,也可以在白尾海雕身上造成铅中毒。鸟的胃里酸性很强的胃液,可以溶解铅,使其进入血液,流向全身。受铅影响最厉害的,主要是鸟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以及平滑的肌肉组织。铅中毒的最先症状,是胆囊、胆小管和肝脏的病态变化。
野外的高压电线,也经常是死亡事故的发生地点。白尾海雕很喜欢飞到高压电线杆上休息。但是在它们重新起飞时,那宽大的翅膀常常会碰到电线,使它们触电身亡。
白尾海雕最经常的自然死因,是由于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比如肝片吸虫。或许,在铅中毒和肝片吸虫感染之间,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柏林的野生兽医克罗讷猜测道,假如肝脏已经受到了铅中毒的影响,那么,寄生虫的袭击,便会给肝造成更大的伤害。柏林学者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畸形生长和食物缺乏,看来难得为白尾海雕带来死亡;就是成年鸟之间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斗架,显然也不是常见的死因。
原本已经减少的白尾海雕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进一步受到环境毒素滴滴涕的影响。在1972年禁止使用滴滴涕之前,农民们把这种剧毒的杀虫剂,大量地喷洒到农田里。青蛙和小鸟食用了中毒的昆虫之后,自己又成为白尾海雕的猎物。因为白尾海雕是这一食物链的最后一环,所以,这种毒药在它体内富集得尤其厉害。沉积在脂肪中的滴滴涕,会影响到钙质的新陈代谢,使得鸟蛋的壳变得非常薄,孵蛋时在母鸟的重压下,往往会破碎。

白尾海雕又叫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等,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cm,体重28004600g。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

34. 丹麦 疣鼻天鹅
中文学名: 疣鼻天鹅
拉丁学名: Cygnus olor
别称: 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丹鹄
种群现状
疣鼻天鹅是野生天鹅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全世界总数达50多万只。但在我国却是数量最少的一种,在是一种数量稀少的珍禽,野生种群数量很低,估计中国不到3000只,近年来繁殖数量有下降的趋势,据袁国映等统计,新疆艾比湖1982年夏季约有250只,到1986年仅剩108只,赛里木湖也只有百余只
致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
致危的主要因素是繁殖区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生境的破坏,如青海湖地区湖水的不断下降,湖岸沙化使许多植物难以生存,许多疣鼻天鹅赖以生存的食物不断减少,致使疣鼻天鹅不能继续在此繁殖。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疣鼻天鹅胆汁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数量有限,目前引起国际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国已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作为一级保护动物,在新疆和内蒙古繁殖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保护措施建议:
就地保护
对现存不多的几个大的越冬地和繁殖地,实行重点管理。
保护措施
需加强宣传教育,严禁乱捕滥猎,控制人口和牲畜数量,减小草场压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行部门协作,如水电工程设计应保证天鹅繁殖区水位保持一定深度等。

疣鼻天鹅(学名:Cygnus olor)别名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等。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色洁白,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疣鼻天鹅分布广泛,大量在欧洲,少数分布在亚洲。栖息在沼泽、湖泊、河流处,也在近海的咸水地带活动。主要吃植物的水下部分,偶尔也吃少量的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昆虫、鱼虾等,觅食时倒立将头探入水下。

35. 德国 白鹳
中文学名: 白鹳
拉丁学名: Ciconia ciconia
产于亚洲的白鹳数量稀少,属于濒危动物。

白鹳(学名:Ciconia ciconia)为鹳科鹳属的大型涉水鸟。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其具两个亚种,大小略有不同。分布于欧洲(北至爱沙尼亚),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东至哈萨克斯坦南部)和非洲南部。其为长途迁徙性鸟类,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区或印度次大陆等热带地区越冬。白鹳为食肉动物,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但非终生。巢大型,可使用数年。雌鸟通常每年产4枚蛋,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36. 法国 公鸡
公鸡,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啼能报晓。

世界上,把公鸡当作本国国鸟的国家就有:法国、肯尼亚。原因是由于它那英勇、顽强、好斗的性格。

37. 法罗群岛 蛎鹬
中文学名: 蛎鹬
拉丁学名: Haematopus ostralegu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19935月在天津塘沽回收到环自台湾台南四草的脚环,环志时间是同年的37,据1994年报道,东部种群的数量约1000只左右,处于濒危状态。2001126在韩国的Yooboo
Is.(Keum River Estuary Mouth)统计到至少5700只蛎鹬。这是新发现的最大的一个越冬地。据2002年调查,在双台子河口秋季的数量已达500只。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蛎鹬(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

38. 芬兰 大天鹅
中文学名: 大天鹅
拉丁学名: Cygnus cygnus
别称: 咳声天鹅、喇叭天鹅、黄嘴天鹅
种群现状
大天鹅由于体形巨大,羽色洁白,曾一度是人们重要的狩猎对象。在中国则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天鹅取羽毛烧灰备用,止血。因此被利用。由于过度狩猎和湿地被开垦,曾使大天鹅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格陵兰岛繁殖的大天鹅种群,由于大肆捕猎,已经绝灭;在冰岛的繁殖种群数量也仅有5000-6000只;日本为11000只;在原苏联曾相当普遍,但也在很多地方消失了;中国的情况亦很相似,据关贯勋等196011311400-1500,仅在洞庭湖北岸就见到23群计430只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大天鹅在中国的种群数量还是较丰富的。但自1980年的30多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据世界水禽研究局 IWRB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中国仅见到大天鹅474只。由于世界各国都注意了对大天鹅的保护,大天鹅在世界各地的种群数量已有明显增加。在冰鸟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已达16700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有14000只;在里海和黑海有25000只,在日本亦增加到25332只(IWRB 1990),估计全世界大天鹅总的种群数量在10万只左右。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渐危 生效年代: 1996

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是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化,体型高大,体长达155厘米,体重约10千克。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昼夜均有活动,性机警、胆怯,善游泳。候鸟,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呈字或V”字形队伍。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 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高山兀鹫),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以上。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亚洲,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

39. 格鲁吉亚 雉鸡
中文学名: 雉鸡
拉丁学名: Phasianus colchicus
别称: 环颈雉,山鸡,野鸡,项圈野鸡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中国亚种全部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

雉鸡(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环颈雉、野鸡,共有31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40. 荷兰 白琵鹭
中文学名: 白琵鹭
拉丁学名: Platalea leucorodia
别称: 飞鸟美人、琵琶嘴鹭、琵琶鹭
种群现状
世界上白琵鹭的种群数量约有三万一千到三万四千五只,但各地的种群数量普遍不高,多数国家都只有很少几百对繁殖种群,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则已经完全消失。据1990年和1992年冬天在亚洲的调查,1990年冬季种群数量为8005只,其中中国有763只,1992年冬季种群数量为一万零三百六十六只,其中中国为892只。
保护等级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1996

白琵鹭是大型涉禽。白琵鹭体长为7095cm,体重2kg左右。黑色的嘴长直而上下扁平,前端为黄色,并且扩大形成铲状或匙状,很像一把琵琶,十分有趣。虹膜为暗黄色。黑色的脚也比较长。夏季全身的羽毛均为白色,后枕部具有长的橙黄色发丝状冠羽,颜色为澄黄色,前颈下部具橙黄色颈环,额部和上喉部裸露无羽,颜色为橙黄色。冬季的羽毛和夏羽相似,全身也是白色,但后枕部没有羽冠,前颈部也没有橙黄色的颈环。

41. 拉脱维亚 白鹡鸰
中文学名: 白鹡鸰
拉丁学名: Motacilla alba
别称: 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点水雀、张飞鸟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鹡鸰( 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42. 立陶宛 白鹳
中文学名: 白鹳
拉丁学名: Ciconia ciconia
产于亚洲的白鹳数量稀少,属于濒危动物。

白鹳(学名:Ciconia ciconia)为鹳科鹳属的大型涉水鸟。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其具两个亚种,大小略有不同。分布于欧洲(北至爱沙尼亚),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东至哈萨克斯坦南部)和非洲南部。其为长途迁徙性鸟类,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区或印度次大陆等热带地区越冬。白鹳为食肉动物,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但非终生。巢大型,可使用数年。雌鸟通常每年产4枚蛋,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43. 卢森堡 戴菊
中文学名: 戴菊
拉丁学名: Regulus regulus

戴菊(学名:Regulus regulus)是最小的鸣禽之一,体长811厘米。长着绿白色的身体,在它们的头部有鲜黄色的条纹。戴菊主要栖息在松柏林里,在树枝上不断跳跃捕捉昆虫,还吃它们的卵。戴菊用苔藓和蜘蛛网做成杯状的巢,并把巢挂在树枝的底部。每次可产712枚卵。戴菊有4个同样小的近亲栖息在北半球的森林里,被统称为戴菊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 8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戴菊还是卢森堡的国鸟。

44. 罗马尼亚 白鹈鹕
中文学名: 白鹈鹕
拉丁学名: Pelecanus onocrotalus
别称: 犁鹕、淘河、塘鹅、鹈鹕
种群现状
它曾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常见鸟类,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外数量已经十分稀少。虽对渔业生产有一定影响,但在我国境内数量极为有限。系大形水禽,可在动物园饲养供观赏。
致危因素
种内生物学特点:白鹈鹕在我国的繁殖区狭小,食物亦较单纯。
栖息地破坏:越冬区环境条件严酷,加之青海湖等地近年来自然条件不断恶化,沙丘淹没了许多草地,植物更加稀少,湖内大量捕鱼,故数量急剧减少,致使白鹈鹕迁至他处越冬。
保护措施
特殊保护组织:数量稀少,不普遍,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二类保护动物。

白鹈鹕,也叫东方白鹈鹕或大白鹈鹕,是一种大型鹈鹕。产于欧洲到亚洲以及非洲的沼泽地和浅湖区。在中国见于新疆的天山西部、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湖。白鹈鹕在欧洲东南地区繁殖,越冬在亚洲西南部以至非洲。

45. 马耳他 蓝矶鸫
中文学名: 蓝矶鸫
拉丁学名: Monticola solitarius

动物名,鹟科,矶鸫属。中等体型(23厘米)的青石灰色矶鸫。恬静的呱呱叫声及粗喘的高叫声,以及短促甜美的笛音鸣声。分布广泛,为留鸟及候鸟,见于欧亚大陆、中国、菲律宾、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婆罗洲。

46. 挪威 河乌
中文学名: 河乌
拉丁学名: Cinclus cinclus
别称: 白喉河乌、小水老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河乌(学名:Cinclus cinclus)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体羽较短而稠密。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鼻孔被膜遮盖。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较短,尾羽12枚。跗跖长而强,前缘具靴状鳞;趾、爪均较强。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是挪威国鸟。

47. 瑞典 黑鸫
中文别名: 百舌、反舌、中国黑鸫、黑鸫、乌鸪、乌鸫
雀形目(Passeriformes)鸫科(Turdidae)鸟类
学名Turdus torquatus
胸部有一白色新月状斑纹。体带黑色,长24公分(9.5)
黑鸫一词以前用于近缘的欧洲产黑鹂。河乌常称为水黑鸫。
属雀形目,鸫()科。
全长约26厘米。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概黑色。
下体黑褐,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嘴黄,脚近黑色。

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

48. 匈牙利 大鸨
中文学名: 大鸨
拉丁学名: Otis tarda
别称: 地鵏、老鸨、独豹、野雁
种群现状
大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在欧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300400只。[9]
保护级别
濒危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大鸨(学名:Otis tarda)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0mm。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大而圆,第3
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冠羽或皱领,雄鸟在喉部两侧有刚毛状的须状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跗跖等于翅长的1/4。雄鸟的头、颈及前胸灰色,其余下体栗棕色,密布宽阔的黑色横斑。下体灰白色,颏下有细长向两侧伸出的须状纤羽。雌雄鸟的两翅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欧洲;西北亚至中东,中亚及中国北方地区。

49. 英国 红胸鸲
中文学名: 红胸鸲
拉丁学名: Erithacus rubecula melophilus
别称: 英国知更鸟,欧亚鸲英国亚种,红襟鸟
种群现状
该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红胸鸲(Erithacus rubecula melophilus),又叫红襟鸟、知更雀;是欧亚鸲的英国亚种。体长约15厘米,头部灰黑色,脸部至胸部红橙色,下腹部白色,翅膀和尾巴的上半部是棕绿橄榄色。锥形的鸟喙,喙基暗棕色。明亮的黑眼睛,细巧的腿和浅棕色的爪。性好战,喜欢活动于林地、灌丛、森林、公园和花园,叫声啭鸣似笛,在繁殖季节由早至傍晚鸣叫,甚至夜晚。主要捕食昆虫,也啄食水果。英国人十分喜爱红胸鸲,尤为是崇拜雄性红胸鸲对自己所建立的疆域负有巡察及保卫责任的本能,称其为上帝之鸟1960年,在英国通过公民投票被选为国鸟。

50. 埃及 茶色雕
中文学名: 茶色雕
拉丁学名: Aquila rapax
别称: 茶色草原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茶色雕(学名:Aquila rapax)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食肉性或食腐性。体羽色变化较大,从淡棕、浅黄到黑色均有。飞行时,翅宽尾圆。覆羽成浅棕色,与深色飞羽形成明显对比。成鸟眼为棕黄色,体色深;亚成体眼为黑色,翅膀后缘有白色窄带。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稀树草原和半沙漠地带。

51. 安哥拉 游隼
中文学名: 游隼
拉丁学名: Falco peregrinus
别称: 花梨鹰、鸭虎、青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下体白色,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覆羽密被黑色横斑。飞翔时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识别。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淡黄褐色,胸、腹具黑褐色纵纹。主要栖息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52. 博茨瓦纳 紫胸佛法僧、牛背鹭
中文学名: 紫胸佛法僧
拉丁学名: Coracias caudatus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低危(LC

紫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 caudatus)为中等攀禽。喙粗壮而宽,呈锥形但先端微下弯具钩。第23趾基部连并。翅长而尖。尾长,多为方形。典型羽色为蓝、绿色。以昆虫、蜥蜴、蜘蛛、小型哺乳动物及小鸟为食。常停栖于一处静伺,然后捕食;也在空中翻滚追逐飞虫啄食。在树洞或岩洞中筑巢,也占用喜鹊等的旧巢;雏鸟晚成性。紫胸佛法僧是博茨瓦纳及肯尼亚的国鸟。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喜欢广阔的林地及大草原。

中文学名: 牛背鹭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牛背鹭,别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等。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在中国南方因常啄取耕牛和其他牲畜体上的寄生虫,也吃地上害虫,故为益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8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53. 冈比亚 蓝腹佛法僧、距翅雁 未定
中文学名: 蓝腹佛法僧
拉丁学名: Coracias cyanogaster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蓝腹佛法僧(学名:Coracias cyanogaster)是中等攀禽。喙粗壮而宽,呈锥形但先端微下弯具钩。第23趾基部连并。翅长而尖。尾长,多为方形。背部呈深绿色,头部、颈部及胸部都呈白色,其余的羽毛主要是蓝色。雄鸟及雌鸟相似,但雏鸟的颜色较为单调。喜欢温暖及广阔的郊野,经常停留在树上等待猎物。主要以昆虫、蜥蜴、蜘蛛、小型哺乳动物及小鸟为食。常停栖于一处静伺,然后捕食;也在空中翻滚追逐飞虫啄食。在树洞或岩洞中筑巢,也占用喜鹊等的旧巢;产36枚白色卵,两性孵化及育雏;雏鸟晚成性,留巢期约28天。分布于非洲一些国家。
中文学名: 距翅雁
拉丁学名: Plectropterus gambensi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因此不接近物种标准下的弱势阈值范围(分布区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以下,栖息地质量,人口规模和分布区域碎片化)。人口数量趋势是稳定,因此该种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距翅雁(学名:Plectropterus gambensis)是介于雁类和鸭类之间的鸟类型,在其它分类体统中则被认为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栖鸭。距翅雁体形似雁,翅上有距。距翅雁身体肥壮,身长90-100厘米,体重6-7千克,曾经有过重达10千克的纪录。成群栖息在开阔的水面或者树上,往返于进食地点和栖息地之间,通常在晨昏进食,在月色下可能也在夜间进食。分布于非洲。

54. 津巴布韦 非洲海雕
中文学名: 非洲海雕
拉丁学名: Haliaeetus vocifer
别称: 吼海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非洲海雕(学名:Haliaeetus vocifer)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雌性比雄性大。雄性的翼展一般长约2,而雌性的翼展一般长逾2.4。它们的外型独特全身大多呈棕色,强有力的翅膀则呈黑色。它们的头部、胸部和尾部呈雪白色,喙呈黄色,尖端有一黑斑驳。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在淡水湖、蓄水池和河流附近,有时亦会出现在河口附近。主要的食物是鱼。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ecd3e05ef7ba0d4a733b8b.html

《45个国家的国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