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舞台上的行当

发布时间:2012-09-25 15:05: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梅戏舞台上的行当

[]戏曲行当名。生的名目最初见于宋代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

[老生]亦名“须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在传统戏曲中,泛指带胡须(即“髯口”)的角色。专门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以“俊扮”(即不勾画脸谱)为主。

[小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身段动作幅度小,以表现青少年的儒雅、英俊、秀气为主。根据人物的性格、地位,分为“纱帽生”、“扇子生”、“穷生”、“翎子生”等。

[纱帽生]戏曲行当名。属“小生”行。在舞台上,以头戴纱帽为主要标志而得名。扮演文职官员一类的青年男子。

[扇子生]亦名“褶子生”。戏曲行当名。属“小生”行。在舞台表演上,以持扇子、穿褶子进行表演而得名。专演风华正茂的儒雅青年公子或青年公子或书生。

[翎子生]亦名“雉尾生”。戏曲行当名。属“小生”行。在舞台上,因盔头上插两根较长的雉尾翎子而得名。专门扮演英俊、勇敢、文武双全的青年将士。

[穷生]戏曲行当名。属“小生”行。在舞台上,扮演穷困潦倒,处于生活窘境的青年男子或书生。因身穿“富贵衣”而得名。表演上重做功,以表现人物贫困潦倒的情态为主。

[娃娃生]戏曲行当名。在舞台上,专门扮演少年儿童一类的角色。

[武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粗犷威武的青壮年男子。

[]戏曲行当名。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在元代杂剧中,旦行又分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两个并重的主要行当,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当。 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为“正旦”(即“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亦名“青衣”。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端庄、娴雅的青年、中年妇女,大多为剧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表演上唱念并重,因此要求有较扎实的唱功、念白功、水袖功、台步、圆场功等。身段优美、动作妩媚、大方,体现人物的端庄、典雅。

[青衣]即“正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因常穿青色帔而得名。

[花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天真活泼、小家碧玉或身份低下的青、少年女性角色。

[花衫]戏曲行当名。表演上集合青衣、花旦的特点而形成的行当。属“旦”行。在舞台上,既需要有较好的唱功,又需具备较好的做功才能胜任。艺术上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塑造既端庄、典雅又稳重纯情的女性人物。

[闺门旦]戏曲行当名。属“花旦”行。在舞台上多扮演“小家碧玉”、受过严格封建礼教教育的青年女性角色。在表演上既要表现人物的天真活泼,又要体现其温雅秀丽柔情的性格。

[武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武艺高强的中、青年女性角色。表演上以“武打”为重,需具备扎实的“腰腿功”、“把子功”、“出手功”。动作利落、敏捷、轻巧,节奏感强,着力刻画人物的聪慧、灵活。

[刀马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提刀跨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这类角色的身份大都是女元帅或将领。

[老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分支。在舞台上,专工扮演老年妇女角色。表演上重唱功。

[彩旦]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兼工。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滑稽、丑陋、风趣的女性角色。扮演中、老年妇女的,俗称“丑婆子”。

[]亦名“花脸”。戏曲行当名。净之名源于宋金北杂剧中的“副净”。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渐专工于扮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宽宏厚实的声腔,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刻画粗犷、豪迈的人物形象。讲究工架大,勾大花脸的脸谱。净行中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的不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净”等行。

[大花脸]亦名“黑头”、“铜锤花脸”。戏曲行当名。属“净”行。在舞台上常扮演地位较高、举止稳重、性格憨直、具有正义感的人物。

[二花脸]亦名“架子花脸”。为了区别以唱的“大花脸”,故称以做功为主的净角为“二花脸”。

[]戏曲行当名。从宋元杂剧到现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一行当。因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块,然后勾画脸谱,所以俗称“小花脸”以区别于“大花脸”。又同净行中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俗称“三花脸”。在舞台上,专门扮演行动滑稽、语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风趣的男性角色。有时也扮演性格奸诈、内心险恶悭吝卑鄙的人物。要求语言清脆,吐字清晰,重唱功、念白。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丑行又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文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武丑”相对,专门扮演不具备武艺,或在舞台上不作翻腾、跳转一类技巧表演的角色。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可分为“袍带丑”、“方巾丑”、“茶衣丑”、“老丑”、“丑婆子”等行。表演上各有特色。详见各条。

[袍带丑]戏曲行当名。属“文丑”行。指扮演文官丑行角色。以其常穿蟒袍、官衣、腰挂玉带而得名。

[方巾丑]亦名“褶子丑”。戏曲行当名。属文丑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如衙门书吏、谋士、儒生,俗称“丑公子”。

[褶子丑]亦名“丑公子”。戏曲行当名。属“文丑行”。在舞台上,扮演行为不端的浪荡公子的角色。因常穿褶子而名。需具备各种台步功、矮子功、褶子功。

[茶衣丑]戏曲行当名。属“文丑”行。在舞台上,扮演茶衣、腰包服装的酒保、跑堂的角色(或说其衣为茶褐色故称)。

[老丑]戏曲行当名。属“文丑”类。在舞台上,扮演年纪衰老,心地善良,性格诙谐风趣的老年男子。

[武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文丑”相对,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武艺高强、性格机警、动作灵敏的滑稽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ab328602d276a200292e9a.html

《黄梅戏舞台上的行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