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全国中医青年发展论坛交流论文

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摘要 发展中医药事业,重点要加强中医药人才的教育。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人才观的变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应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育,才能既跟得上时代步伐又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出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 我国 中医药 人才培养 看法

面对中医发展世界化趋势的严峻挑战,也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促进我国中医科学发展,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人才作为中医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得以继承和创新的载体,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1]本文从一个中医青年角度,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重点及难点的一些看法。 一、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
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主要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中医理论突破较小、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l956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成立的四所中医学院为标志,掀开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新的一页。50多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办中田丹,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方向)


医药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实践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实践证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基地,中医药院校一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开展规模化教育,改变了以往“小而散”的传统师承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量中医药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了以中医药为主体适应现代医疗体系,具备完整的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

由于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中医药院校教育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点。1982年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的工作会议,研究了在调整中加强高等中医教育的问题,特别强调了中医药单位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中医教育工作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

但在现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尽管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规模化、标准化,但他存在的各种弊端与接受传统中医教育相比较,有关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引起业内高度关注,中医药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的精髓学习掌握较差,理解浅了,精华丢了;辨证论治能力差,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诊疗,整体观缺乏,味道变了;临床实践能力差,没有感悟能力,缺乏底蕴,没有厚度。

有关这些,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在2007年于成都召开的中医药院校校长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医药理论教育与中医临床实践脱节”攸关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抓住了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并指出“中医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教育搞不好,不仅会毁了中
医,也毁了学生。[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和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交织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中医学是文化与医学的结合,并由此形成的在世界医林中独树一帜的医学理论体系。因为医学模式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性质也不再仅仅属于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3]。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目前的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偏重于专业化教育,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在较紧的授课时间内无法多言及民族文化,学习紧张的学生更无心体味文言文背后的“隐蔽课程”,更谈不上主动去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中医药学教育内容中人文社会科学被淡化了[4] (二)缺乏综合素质教育
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是专业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影响了中医药人才的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中医科研和医疗实践中不能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严重制约了高等中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多年来,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继承,忽视对知识的改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循旧性思维”的影响,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这种状况在中医教育中尤为突出,以致尊经崇古意识支配了医学教育思想,中医药人才培养多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多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5] 三、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整合管理职能
强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实落实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机构的规范管理,形成在教育投入、项目考核、质量监测、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调控,以此实现宏观管理与自我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扩大办学权限
按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6],扩大中医药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限,使中医药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人事、财务等方面拥有办学自主权。 (三)强化师承教育
遵循中医药学术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法规形式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以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师承式”继续教育制度和以学分制为主要管理手段的监控、考核、激励、评价机制,以此促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融合,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教育并轨运行。

(四)完善职教体系
按照健康产业和中药产业职场要求,加速中医药技能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逐步形成高、中、初三级中医药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中短期岗位技能培训体系。
(五)重视师资培养
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中医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中医临床师资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 (六)夯实教学基础
重视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促进中医药教材的整合和分化,加大精品课程开发力度,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中医药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重点,逐步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七)优化实验条件
更新教学用设备,重视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技术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校内校外“双管齐下”,建设一批确实能够承担起学生技能锻炼的实训基地。 (八)提高育人质量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从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流向以及各 自的地位和作用,分别研究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寻求社会人才质量保障与院校教育质量保障相结合的实现途径[7]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难点
创新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难点,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髓中创造性发展中医药事业,以及培养中医药人才实属不易。“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于自身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中医的创新更显不易,但应有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的思路和火花,尤其要扶持、鼓励、容纳创新的探索与争鸣。因此,中医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工作中要引进新技术、新手段,创造新方法、新工具,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以突出创新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也要大胆提出新问题、新理论、新思想,积极开拓新领域。

现代教育思想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题。21世纪是科技文化高度发达和民主竞争更为激烈的世纪,所以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追求与探知科学的精神 ,重视培养人的事业心和追求事业成功的进取奋斗精神,重视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强调学生的自主个性 发展,使学生在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示范与学生的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与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创新则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因此,创新教育同样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明确: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继承,创新便无从谈起;创新则是对继
承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创新,继承便失去了生命力川[8]。我们应当重申继承与创新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继承发扬传统,不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创新不背离根基,崇洋媚外、肢解中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之一,具备高创造力是现代人尤其是中医药人才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有效地促进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9]
要想培养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首先需要培养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这样才会让他们更加投入中医药工作。立志是成才的起点, 勤奋是成才的阶,博览是成才之本,精专是成才的结晶,师承是成才的补充,创新是成才的关,兼容是成才之必须。[10] 由于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看法,认为中医医生应该是越老越好,越老才说明越有经验,老中医的门前门庭若市,而年轻中医的病人却寥寥无几,这种情形严重阻碍了中医药青年的发展与培养。作为新一代的中医青年,我们应该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更多的培养临床操作能力,向老中医学习总结经验,改变世人对青年中医药人才的看法,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五、结语
中医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正在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医药人才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支点,越来越引起更多教育者的关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院校培养和自学成才仍然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为此,各中医药院校都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力求在人才培养上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617132-133
[2]张俊龙.“一中心四步骤”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1419

[3]张洪斌.论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观[J]中医教育,200019(549
[4]李晓康,刘公望.中医文化·新医学模式·中医人文教育 [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3(4,198
[5]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 .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5
[6]吴勉华,黄桂成.试论本科生导师制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116-117
[7]涂雪峰,构建高.中医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1138-40
[8]匡萃璋.中医当代教育的文化冲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311
[9]彭晓英.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116-1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1711c5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7.html

《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