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发布时间:2013-04-06 19:14: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教师在教学中起决定作用,这种观念颠倒了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关系,其结果便是我们强调、研究的中心偏移了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教师之所以进入教学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够最终摆脱教师的“教”,走向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自由王国。

近年来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已逐渐认识到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中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20012002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之一就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言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革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课堂是学生获取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展现自我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一改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得以实现,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新接触的化学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自己的一些猜想与假设。此时,教师若毫无悬念地将这些猜想与假设的答案直接告知学生,则扑灭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使讲解得再精彩,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反教师若能及时启发、引导,有针对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则会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节课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能电离出H+OH-吗?同学们立即回答不能。我接着问:它们的溶液都是中性的吗?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同学建议用PH试纸来检测,结果发现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而氯化钠溶液则显中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疑窦顿生,有些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寻求答案了,此时我及时地布置思考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巡回指导,最后,请同学小结“什么是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的实质是什么”,大家都跃跃欲试,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节课教师讲得很少,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分析问题中达到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巧妙设计问题,适当引导外还应留出些时间让学生质疑,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展不同的看法和观念,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乐于听取他们的见解,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大胆地与教师、与同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 优化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通过化学实验来开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和相关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1. 重视演示实验,使学生由被动观察转变到主动观察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初中阶段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大部分学校依旧是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课堂上“听实验”,课后“背实验”的模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因此高一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操作。演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要求学生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可由被动地观察转变为主动地观察,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2.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高中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为演示实验,有些演示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现象,闻到气味,即使看到、闻到,但由于缺少“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发挥不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就难以得到充分培养。课堂教学中,不妨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讨知识,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进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如一些气体的制备实验,可让学生自己搭建装置,制备并收集气体,最后拆卸装置,教师在旁作适当指导,必要时指导错误之处。这样做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加了创造体验,亲身体验了失败到成功的喜悦,这要比只看教师演示深刻得多。久而久之,一旦有这样的实验机会,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已知了结论,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常常被扑灭,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没有了神秘感和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了打击,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若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师生共同探讨,在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性,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如“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求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学生的求知欲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硫的化合价角度等提出了猜想与假设,并自己动手做实验证实这些猜想,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各自的结果,最后教师汇总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小结二氧化硫的性质。这一过程中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精心设计开放式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习题是检测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媒介,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牢固程度和检测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学习潜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习题课上,过去不少老师采用的是“多练”的形式,往往是教师精讲一道例题,然后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独立完成。这种“精讲多练”的模式,看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学生只不过是按照教师所教例题的模式进行机械的套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因此,教师选择让学生演练的习题应放在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上,而不应只是逻辑、演绎上的训练,着重的应是自学能力、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选择的习题应多编些问答、分析和推断,通过对一道题目的多种解法或一个问题的多方面讨论,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习题的讨论中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诉,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确重要,但教师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技能训练的作用也不能低估。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作用发挥的好,就是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成功。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94a321cfc789eb172dc89a.html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