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8-28 23:13: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第一课时:(对应书本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两小节)

【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框架)

1. 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能够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

2. 阅读史料,能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

3. 总结史料,描述春秋战国经济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得出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认识。

4. 罗列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背景、具体措施、历史作用),简单了解其他国家代表性变法,对这一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

【教学重点】

1.西周与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诸侯争霸的实质与历史作用(华夏认同)。

2. 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表现,特别是铁犁牛耕与货币通行的普遍。

3.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前因后果,与秦统一的联系。

【教学难点】

1. 诸侯争霸在造成社会大动乱的同时,对于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2. 商鞅变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对秦统一后的政治经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重新走到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有了提升。而今天呢,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向另一场变革运动,这场公元前356年的变法运动也带领着当时的秦国走向了时代前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陕西话三分钟讲完商鞅与商鞅变法》 ,对于这场变法内容与商鞅本人有个初步了解。

[视频展示]:《陕西话三分钟讲完商鞅与商鞅变法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重要历史事件——商鞅变法,结合时事回溯历史,播放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政治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在变法中逐渐形成(商鞅变法)

1. 商鞅简介

老师:好的,同学们,看完了,还意犹未尽是吧?这个短片用陕西话原汁原味的给我们介绍了商鞅以及变法的基本史实,那现在,我们根据刚才播放的短片一起来完成PPT上的填空,应该就比较容易了。有谁自告奋勇的回答一下吗?好的,有人举手了。

[PPT展示]

商鞅(约前390338年),?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学生A:卫国人,法家代表人物,后封于商,说服秦孝公变法。

老师:非常不错,请坐。一场运动的成功与否,是与主持者个人的智慧与品质是离不开的,而与此同时,也受制于特定环境之下,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春秋转国,看看商鞅到底处在怎样的政治环境下实现变法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填空,提取课本有效信息,加深对商鞅生平印象,进而自然过渡到变法背景。

2. 变法背景:

2.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军事背景)

①东周的发展阶段与主要特征

老师:同学们先来看PPT的这张图,讲述的是什么呀?

[PPT展示]

学生:平王东迁。

老师:对,我们知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就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阶段;到了战国,就进入了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建构时空概念,为了解春秋五霸搭建历史舞台。

②春秋五霸

老师:了解了历史的大致分期,我们再来看看PPT的这张图表,从土地、人口、财力把握西周和东周的主要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啊?

学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老师:是的,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诸侯,这就出现了“春秋五霸”。同学们,观察PPT上的春秋列国形势图,找到五霸在哪了么?分别是?

[PPT展示]

学生:齐晋楚吴越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问题设计和图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春秋五霸的霸主称霸顺序及其所在地理位置

③战国七雄

老师:同学们比较PPT上春秋与战国形势图,有何区别啊?

同学:霸主由57 ……韩赵魏取代了晋

老师:不错,是的,春秋五霸被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战国七雄”所取代。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问题设计和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归纳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历史演变过程,直观形象,加深记忆。

老师:那么,何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PPT展示]

材料:西汉学者刘向在描述战国混乱局面时所言:“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战国策》书录

学生:由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为标志,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老师:非常好,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数量扩张,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和梳理,归纳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届,为学生养成良好时空观念做准备,也有利于帮助其掌握春秋战国的战争变化实质何在。

④华夏认同

老师:我们可以看到从春秋到战国,经历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的时期,诸侯争霸一方面造成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却也意外的促进了四周戎狄蛮夷与华夏的民族大融合,民族斗争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族的稳定与繁荣。那么到底何为“华夏”呢?为何我们常自称为华夏民族?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第十页的历史纵横进行了解。

学生:华夏意为: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老师:不错,在孔颖达的《春秋左传》中有所提及。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我们可以看到,由春秋到战国,旧制度在瓦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 、分裂割据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而与此同时,各国通过改革变法逐步确立封建制度,而商鞅变法也处于这一政治变革框架之下,是与其政治需要离不开的。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2.2经济大发展(经济背景)

老师:除了政治上各国面临新制度的重建,军事上赢得兼并战争的需要,在经济层面,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建立,变法也就有了相应的阶级基础------地主阶级的形成与扩大。

①农业:铁犁牛耕、水利建设

老师:同学们认识这幅图吗?

[PPT展示]

同学:铁犁牛耕

老师:不错,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是商鞅变法推行的重要经济基础。同学们看PPT的这一过程,就非常明朗了。

[PPT展示]

老师: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观点呢?

学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铁犁牛耕”到“土地私有化”的讲述,帮助学生建构唯物史观,自然推导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也表明了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②商业:因农业社会分工而繁荣

③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中心城市

2.3思想大争鸣(文化背景)

老师:关于百家争鸣我们放到明天的课上讲解,同学们了解了时代的大背景,对于他主持了怎样的变法就不难理解了。

3. 变法概况

[PPT展示]

1 商鞅变法的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

2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法家理论(老师:这也跟商鞅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密不可分)

老师:在法家理论的指导下,商鞅会采取哪些变法措施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寻找史料,概括史实。

3 商鞅变法的措施:

[PPT展示]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 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A.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连坐。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B.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广县制

制定秦律

材料三: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材料四:“燔诗书而明法令”

D.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材料五:“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E.改革旧俗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材料的一一解读,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加工提炼出商鞅变法有效信息,使师生达到良好互动

老师:了解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据此分析一下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一场何种性质的变法?

4 商鞅变法的目的(宗旨):富国强兵(老师在经济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变法的宗旨就是实现秦国经济实力特别是农业经济实力的提高,也就是富国;而强军,则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动荡时代背景有关,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讲)

5 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老师:此次改革不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相反还打击和限制了贵族特权,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农耕经济的发展对阶级关系的变动影响。)

老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于商鞅变法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变法的呢?这就涉及到对变法的评价问题。

4. 变法评价

[PPT展示]

1 商鞅变法的特点: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

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

2 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3 商鞅变法的作用:

老师: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应当赞成为主,商鞅的变革迎合了时代潮流,做到了全面具体可操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A积极:

对秦国: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的中央集权;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壮大了军事力量;

对历史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师:任何一场变革运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商鞅变法也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诸多恶疾。

B消极

法律严酷导致统治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文化专制政策束缚思想文化发展;

重农抑商从长远看,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教学小结】

商鞅变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作用于上层建筑的结果,对秦国及后世都产生了诸多影响,它的成功与其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分不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夏民族也走向了大融合。那么,除了政治文化因素的推导,商鞅变法的文化大背景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局面又是如何?我们下节课再讲述。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对商鞅变法两个大背景(政治上大动荡、经济上大发展)的回顾,综合评价商鞅变法的意义与作用,帮助学生再次归纳本课教学重点,以利于突出主干知识的记忆,并通过课堂小结,升华情感,从而落实华夏民族认同的情感目标。与此同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

1. 完成对应作业本

2. 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政治大变革

1.背景 文化?预习

铁犁牛耕与土地私有制(经济大发展

商鞅变法

2.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

3.评价 (特点、结果、作用)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第二课时:(对应书本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两小节)

【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框架)

1.根据史料,描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层面)及其历史意义。

2.重点识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解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3.掌握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比较与儒家异同。

4.通过古今对比,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儒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5.解读史料,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点】

1.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时代意义

2.孔子和老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影响。

【教学难点】

1.对于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的异同分析。

2.联系法家思想主张与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的联系。

3.理解百家争鸣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孔子的画像

老师: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通过了“孔子教育奖”,以奖励对世界文化教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此类奖项。那么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如何?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进入孔子所处那个年代,去领略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重要历史人物——孔子,结合时事回溯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PPT展示]

老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争鸣”真的是一百家吗?、

学生:一百是泛指多。

老师:百家指的是什么?

学生: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老师:不错,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按照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进而使文化出现繁荣的局面,这就是“争鸣”。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特征有哪些呢?

[设计意图]解读标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答案,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避免教师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强调根本原因是基于历史基本思维的培养目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特征

①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②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老师:那么为何这一局面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呢?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依据课本第12页内容,同学们思考一下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ppt展示]

3. 原因

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思想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5)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ppt展示]

老师:观看PPT,我们可以发现,旧贵族体系的瓦解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对于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老师:了解了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下面让我们走进九流十家,领略圣贤风采。

二、具体流派及其观点、影响

1.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老师: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是怎样的呢?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参考书本完成PPT上的表格。

[ppt展示]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仁”、 “礼 ”和“德治”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影响和地位

 后来成为我们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的材料分析和必要的解释,引导学生加深对孔子思想仁、礼、中庸等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加以归纳。

A、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仁”与“礼”

老师:非常不错,同学们都归纳的很好,那么你们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以上观点中的哪一个吗?

学生:“仁”

老师:对,就是仁,下面我们来看下ppt中有关孔子思想的几则材料以便加深对孔子思想核心的认识。

[ppt展示]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二: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老师:请问,从一、二两则材料中,你能看出孔子“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哪两方面吗?

(先让学生回答后指出)

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之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统治阶级要能够体贴民间,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老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先让学生回答后指出)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过渡:在政治上提出仁与礼,主张为政以德,从这个角度上说,孔子当之无愧是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除了这一身份,孔子还是一个……?

学生:教育家

老师:不错,那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梳理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诸多作为。

[ppt展示]

②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来源:§§]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科网ZXXK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③文化成就-----整理文献

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

弟子编纂:《论语》

B影响

过渡:根据以上学习,同学们思考一下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我请同学回答一下

学生A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学生B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学生C: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而当时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老师:思想的评判自然要结合其时代背景,也应联系后来儒学的发展,同学们各有见解,都非常不错。

过渡:我们都知道,孔子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那么在儒家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是孟子。

老师:不错,就是孟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孟子的“简历”

[ppt展示]

(2)孟子——继承发展

A生平及地位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之一。

B思想主张

过渡:那么他又在孔子基础上提出了那些思想主张呢?我们先看PPT上的两则材料

[PPT展示]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师: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罗列一下孟子主要思想。

[ppt展示]

孟子的主要思想

领域

核心

政治主张

“仁政”(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君轻民贵

伦理观

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丰富完善

过渡:到了战国末期,儒家又出现了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就是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A.思想主张

[ppt展示]

材料一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老师:请概括荀子的观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ppt展示]

荀子的主要思想

领域

核心

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政治思想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争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

伦理观

性恶论,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

老师:结合上述表格,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荀子,评价其观点呢?

B评价:

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2.道家:老庄之学

过渡:这样,由春秋到战国,由孔孟到荀子,儒家思想逐步经历了产生、发展到丰富完善的过程,逐渐积淀成为影响我国长远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如此,那么其他家呢?首先,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

[ppt展示]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张嘴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中后反复思考,突然有一回孔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的嘴中牙齿已经脱落,而软舌头还在,这就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道理。老子借以说明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那么,老子的思想主张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呢?我们先来看几则材料

[设计意图]偶尔穿插小故事,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故事性和生成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成功的实现孔子到老子的过渡。

1)老子-----道学的奠基

[ppt展示]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师:结合课本和以上材料体现老子的哪些思想?

学生:道是世界的本源;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师好,按刚才我们所探讨的,可以将老子的思想分为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两大块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下ppt中的表格以加深理解。

[ppt展示]

老子的主要思想

领域

核心

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本源

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影响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变,对于州公共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对零散的思想进行归纳梳理,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将点的知识归为系统化的知识网,直观形象。

2)庄子-----道学的形成

过渡: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原则。关于庄子的成语有很多,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幅图讲的是哪个成语呢?

[设计意图]用看图猜成语的方式自然过渡,顺带提到同名电影,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ppt展示]

学生:庄周梦蝶

老师:对的,其实还有一部获得2010年最具人气影片的同名电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那谁能给我们讲讲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呢?

学生:(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老师:讲得很好,那这个故事其实就体现了庄子的主要观点之一即“齐物论”(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除此之外,庄子还提出什么观点?

[ppt展示]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老师:除了儒道两家思想成就颇丰,上节课我们还讲到了,为适应春秋战国兼并称霸需要,各国推行了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就是……?

学生:法家

过渡:不错,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借以更好理解法家对于商鞅变法内容举措的影响。

3.法家:韩非子集大成

[ppt展示]

A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三者糅合为一。

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B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设计思路]讲述法家时结合上节课“商鞅变法内容”与同学们一同梳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4.墨家

过渡: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者,同时也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哪个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俭朴,学习大禹刻苦朴素的精神。这个派别,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个吗?

学生:墨家

老师:非常好,墨家的代表人物正是墨子。他不同于法家,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因而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

[设计思路]通过墨子与韩非子的对比,再一次暗示学生春秋战国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利益共同体所想不同。

5.其他流派

过渡:除了以上学派,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流派呢?

学生: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老师:不错,时间关系,关于其他流派的内容大家可以根据兴趣课后查阅。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在文化思想领域掀起了这样一场文化思想争鸣运动,对于当时、对于现在,又有何意义呢?

[ppt展示]

三、 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老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极大的促进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哪一流派对我们影响最为深远啊?

学生:儒家

老师:不错,同样的观点也体现在学者李泽厚的一段话中

[ppt展示]

“即使广大农民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

老师: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我们如何对待各家流派、让其重焕历史光彩呢?

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中扬弃、发展……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魅力以及影响所在,提升民族自豪感。

【课堂检测】

1.在校园文化节的主题演讲会上,小明同学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重难点、警醒查漏补缺,提高课程效率。

【教学小结】

老师:如何科学对待对传统文化?如何处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关联?相信大家都从这节课中得到了解答。我们回顾一下,在上节课中我们对于政治大动荡、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特征进行了阐述,这节课则领略了“思想大争鸣”的文化风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现状的产物,那思想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格局呢?受到诸侯推崇的法家思想又将如何影响战国后期的政治走向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下课!

[设计思路]小结可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在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认知,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小结再次体会本课的重要知识点,以加深印象。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提升到如何科学对待对传统文化?如何处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关联?的高度,主题深化。

【作业布置】

1.完成对应作业本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一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一种局面”: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荀

[设计思路]通过“一个时期”、 “一种局面”、“四大学派”、 “儒家三大思想家”的规律板书,提炼重点,有利于学生把握线索加深印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课课标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⑴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⑵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⑶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要点

学纲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诸侯纷争

1.“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4.周朝灭亡。

(二)华夏认同与民族融合

1.华夏与蛮夷之别; 2.民族融合:⑴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⑵历史意义(促进华夏族发展壮大,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发展:⑴铁制农具和牛耕,⑵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2.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 3.商业和城市:货币、商业城市、富商大贾。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变法运动成为潮流:⑴背景,⑵主要变法运动(魏楚秦),⑶结果;

2.商鞅变法:⑴时间,⑵主要内容;⑶特点与作用意义

三、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政治理论及其提出背景; 2.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二)老子:哲学和政治主张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

(二)▲(战国)百家争鸣

1.出现背景:社会剧变→学术平民化(出现诸子学派)→百家争鸣;

2.诸子学派: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评价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一些大的诸侯国如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7 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你认为促成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诸侯争战;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内迁。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表1

角度

主要内容

作用和意义

经济改革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也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政治改革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业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孔子和老子(表2

角度

孔子

老子

生活时代

春秋后期

春秋后期

诸侯国别

鲁国

楚国

主要思想和成就

哲学思想

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

⑴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⑵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⑶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思想

提出“”与“”的学说: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⑵孔子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老子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教育

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著述

⑴晚年整理“六经”;

⑵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载于《论语》一书

老子的思想和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评价(地

位及影响)

⑴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⑵他开创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点: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

积极意义:

局限: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恢复旧有统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二)(战国)百家争鸣

1.背景

学习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表3

角度

表现

经济上

社会经济获得重大发展

②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

阶级关系上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文化教育上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政治上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雄;

②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③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⑵(诸子百家)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

⑶(各学说、学派彼此论战)各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诸子学派(表3

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

评价(影响)

道家

庄周

(庄子)

⑴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⑵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⑶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儒家

孟柯

(孟子)

⑴继承孔子的“仁”,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⑵在“仁政”学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

荀况

(荀子)

⑴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⑵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

韩非子

⑴主张变法革新;

⑵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墨家

墨翟

墨子)

⑴主张“兼爱”“非攻”;

⑵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⑶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阴阳家

邹衍

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与五德终始说,他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

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兵家

孙武

撰有《孙子兵法》一书,探讨军事理论

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诗经》和“楚辞”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秦)蜀守冰凿离碓(即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滋润灌溉),百姓飨(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同疲)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同淤)之水,溉泽卤(低洼盐碱地)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材料二:(芍)陂周一百二十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北流经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

 ──〔北魏〕郦道元《水经·肥水注》

回答: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兴修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4分)

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魏国引漳水灌邺工程,楚国芍陂等。(4分)

⑵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8分)

作用和影响:都江堰的修建,避免水旱灾害、促进水上交通;都江堰和郑国渠灌溉大量田地,成都平原和关中成为沃野;秦国日益富强,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材料三: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菑的经济繁荣景象: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1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⑶根据材料三和图1,概括指出齐国都城临菑经济繁荣的表现(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

表现(特征):民富国强;人口众多;商贾云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中出现健身、健智、休闲、娱乐等体育活动。(任答2点给4分)

原因:农业进步(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2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改革变法

材料一: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4分)

社会转型特征: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列国纷争,兼并战争。(任答24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二: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背景和目的,(10分)并指出其效果。(4分)

背景:①社会基础剧变: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3分)

②兼并战争的影响: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2分)

③文化繁荣,法国思想提供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新兴的士阶层崛起;那时候,学术文化繁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提倡以法治国,君主独裁的法家学说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分)

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国家(竞争)实力。

效果: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4分)

材料三: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

关系: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士阶层的崛起,为各国变法提供了可供招揽的人才;(4分)其次,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4分)

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一)儒家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

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4分)

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分)

材料二: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⑵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10分)

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个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6分)

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4分)

(二)道家

材料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道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德经》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思想,(8分)并指出老子代表的阶级利益。(2分)

老子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无为而治;具有朴素辩证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相互转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每点2分,共8分)

代表的阶级利益:奴隶主阶级。(2分)

(三)法家

材料四:不期(向往,希望)修(遵循)古,不法(效法,照搬)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敏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蠡》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⑷根据材料四,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6分)并据所学分析法家思想在战国秦朝备受推崇的原因。(4分)

思想主张:主张变法革新(不照搬老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君主要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每点2分,共6分)

原因: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治国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既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也适应了战国秦朝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社会形势。(每点2分,共4分)

(四)墨家

材料五:“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

—— 《墨子兼爱》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 《墨子非攻》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墨子尚贤》

⑸根据材料五,概括墨家学派观点,(6分)并据所学知识分析墨家学派形成的背景。(4分)

观点:兼爱、非攻、尚贤。6分)

形成背景:战国时期,农工商业有了重大发展,土地关系急剧变化,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墨家形成;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下层平民也渴望有晋身机会;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和主张。(任答24分)

⑹战国时期,诸子学派各自提出了对政治和社会的不同看法,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影响各家学派看法和观点的主要因素。(4分)

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哲学观点不同;研究领域(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等。(任答24分,言之有理即可)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D

A.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夷夏之争已日趋激烈        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2.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而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B

A.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      B.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

C.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      D.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B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B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5.在燕国都城蓟(今北京附近)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这表明(B

A.燕国曾经攻取韩、赵、魏土地    B.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C.蓟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D.燕国冶铸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C

A.没得到班固认可          B.未建立正常秩序

C.提升了秦国国力          D.引发了诸侯争霸

7.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8.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D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一、二均引自《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提倡的“礼”的实质是什么?(6分)

政治思想:提倡“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政(国)。(4分)

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的等级秩序。(2分)

⑵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比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8分)

相同之处: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都是统治人民的思想理论工具。(任答24分)

不同之处: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81922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e.html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