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人民日报作文素材(5月整理)

发布时间:2019-05-04 10:07: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高三语文时评素材积累

(一)让我们一起挥洒汗水拼出未来(人民观点)

——2019,用奋斗赢得明天①(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02  05 版)

  穿越时间的河流,2019年如约而至。当阳光再次照耀大地,我们开启了又一段新的征程。

  “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领袖的2019年新年贺词,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国家向前向上的雄心,激励着亿万人民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满怀期待和梦想,迈出新的步伐。穿着校服的孩子们,为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大学而努力;咖啡馆里的创业青年,在一次又一次讨论中规划事业;街头早餐车旁忙碌的夫妻,忙完这阵就准备回家盖房;基层干部又骑上电动车,盘算着怎么帮村里的贫困户增收……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在每个人向着未来的出发中,中国也满怀自信,在新的一年里奋力生长。

  回首过往,以时间为坐标,我们抵达一个又一个节点,完成对历史的书写。新中国栉风沐雨,改革开放春华秋实,新时代砥砺奋进,沿着环环相扣的时间节点,我们节节取胜,击鼓催征稳驭舟。面向未来,以时间为坐标,我们还要一次又一次出发,回应历史的召唤。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再往前,全面小康胜利可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曙光在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千秋大业,步步为营,我们仍须一起挥洒汗水,一起向着未来努力奔跑。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赫拉利、里夫金、奈斯比特、凯文·凯利……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一如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快速推进,已成为全世界最具‘未来感’的国家”。所谓“未来感”,正是因为中国在很多地方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亿万人民追逐梦想的脚步中,可以听到时代的脉动、看到潮水的方向。

  今天,时与势依然在我,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的未来必然不可限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们。改变中国面貌的科学家、工程师,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为国为民捐躯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领袖在新年贺词中,向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们深情致敬。过去,中国的改革开放被视为一场“勤劳革命”;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动力,仍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不久前,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一项对全球50个国家的调查显示,91.4%的中国受访者对国家的未来持最为乐观的态度。中国人民的乐观与自信,源于时间长河中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而无数“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会创造未来征途上振奋人心的“更大奇迹”。

  “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梦想伟大,才更须为艰苦的跋涉作好准备。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改革需要真刀真枪,反腐需要壮士断腕,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社会革命前路漫漫。方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时,尤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时代、把握问题,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用70年的发展,向世界展现出一种善于应变、与时俱进的能力。时间变动不居,时代阔步向前,唯有勇于变革者才能永远成为时间的朋友。未来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的静态图景,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出发,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二)更加坚定地选择走开放合作之路(钟声)

——放眼二〇一九年②(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03   03 版)

  世界各地,人们满怀憧憬迎来新一年的时刻,总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好。

  在法国巴黎,以“博爱”为主题的跨年声光和焰火表演绚丽无比,“国际化的巴黎”“向世界开放”“共同生活”等画面依次展示;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新年许愿墙贴满五颜六色的心愿纸,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千万张写着“和平”“幸运”的纸条飞向天空;在印度尼西亚万丹,小丑表演队在临时避难所为海啸灾区的孩子们表演节目,驱散萦纡多日的惊惧,让欢笑点亮童心……这些温情画面,满载人们内心深处的殷殷期盼。

  各国领导人发表的新年贺词,也是时代足音的回响。“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的宣示,“法国不能妥协,要为了更好的未来,改革下去”的告白,德国“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承担更多责任”、推动“全球解决方案”的表态,朝鲜半岛北南双方领导人新年对和平的重申……国际社会传来的积极信息,汇聚成促和平、谋发展、助合作的潮声。

  当然,2018年的种种乱象无可避免地依然沉淀在人们的记忆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国际秩序构成威胁,政治和社会极化扩大凸显隐忧,民粹主义扩散催生破坏性影响,移民问题带来多样困窘,全球股市突发剧烈振荡,国际油价超乎寻常探底……当形形色色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搅起愁云之时,尤其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需要透过阴霾洞彻希望和美好的预见力、判断力。不久前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比约恩·隆堡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已经来临》中写道:“地球上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担忧的,但一味地注重恐怖故事则意味着,我们就错过了更大的画面。”

  “更大的画面”,在于那些传递着正能量的积极面。2018年,当一碗碗冷面获得“和平的冷面”之誉时,朝鲜半岛形势趋向和缓稳定,绽放了新希望;叙利亚政治进程曙光初现;也门的历史性谈判为和平创造了机会;卡托维兹气候大会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从未停滞,机遇犹在,世界有理由对未来抱有希望。……世界怎么办?瞩望发展繁荣的未来,答案就是开放合作。……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更加坚定地选择走开放合作之路。

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创造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新的一年,以开放合作方式打开,互利共赢的乐章自然更动听、更欢畅。

(三)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领袖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启示录③(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03   04 版)

  从“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到“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从“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这几年来,“人民”是领袖新年贺词中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2019年新年贺词中,领袖再次深情赞颂中国人民,热情讴歌人民力量。光荣属于人民、感情系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掷地有声的话语,饱含自信与豪情,激荡光荣与梦想,体现着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贯穿着一如既往的人民立场,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回首来时路,中国共产党激励与召唤着亿万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革命时期,500多万民工用80多万辆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建设岁月,河南林县的农民腰悬吊索,一锤一锤在山崖上凿出红旗渠;改革年代,“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一座新城在南海之滨拔地而起……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创造改天换地的成就。过去6年多,年轻的航天团队开启星辰大海的征途,近20万“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运动员和大国工匠在世界赛场争金夺银……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依靠人民的奋斗和拼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新征程上,仍然有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但只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风浪。过去70年,中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未来道路上,仍需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伟大复兴。

回首过去,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展望未来,在以领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四)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人民观点)

——2019,用奋斗赢得明天②(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03   05 版) 

  有位外国友人初次访问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大街上人们的步伐,“太快了,就像在跑”。这仿佛是一个比喻,奔跑,也正是这个国家的节奏。在时间的长河中一路向前,我们的脚步永不停滞。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领袖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让无数追梦人更添奔跑的豪情。饱含激情和信心的话语,激起亿万人民的共鸣:“不忘来时路,继续向远方。”“奔跑是追梦人的气质。”“前路还很长,让我们跑起来。”在这样的共鸣中,无数人满怀信心向着明天出发。

  前不久,在“汉语盘点2018”活动中,“奋”当选年度国内字。看看这个汉字,不正像是一个人在田野上迈开大步吗?同样是在最近,一段“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的短片走红网络。加班族凌晨4点才关灯,而早餐店老板已开始和面;办公室里的白领24小时待机,手术台前的医生整天无暇开机……千万种忙碌,同一种姿态,奔跑的中国充满能量。每一个追梦的身影,都将被定格为历史;每一滴奔跑的汗水,也都将浇灌出未来。

  一家国际媒体曾说,中国奇迹的出现,源于中国有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当别人在坐等天上掉馅饼时,中国人心中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只想着休闲,中国人心中却在默念“只争朝夕”。几十年来,千千万万普通人实现了人生梦想,也让中国书写了发展奇迹。以梦为马、逐梦前行,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在奔跑中抵达远方,早已内化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气质。

  新中国70年栉风沐雨,也正是中国人民与时间的一场赛跑。一个从“一穷二白”出发的国度,一个濒临“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国家,如何才能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只能是比别人跑得更快一些。在亿万人民奔跑的脚步中,我们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把一个连“人民温饱都成问题”的国家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更是让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呈现曙光升腾、万物生长的复兴气象。可以说,以奔跑、追梦比喻中国的发展,再合适不过了。

  正如领袖所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面对过去的成绩,我们可以自豪,但不应自满,更不能自负。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尤须咬紧牙关,继续向前奔跑,始终不懈追梦。

  今天的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精气神鼓而不泄,时与势依然在我,继续奔跑,就一定能打开发展的新境界。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向内看,全面小康时不我待,三大攻坚战激战正酣,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向外看,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地区冲突频发,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流涌动。挑战前所未有,机遇稍纵即逝,等待和迟疑,只会错失机遇窗口;奔跑和奋斗,才能引领时代潮流。

  国家发展脚步不停,每个人也都要跑出自己的加速度。这段时间,微电影《青春无悔》赢得很多点赞。大学毕业后去上海打工的张大奇,蹬过三轮、送过报纸,终于从飞机维修做起,最后考上飞行员,为国产大飞机C919领航。奔跑着追求梦想的那种状态、那份激情,正是一个时代奋斗者的写照。个人奋斗,社会奋发,国家奋进。不管你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大学生,还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外卖和快递小哥;不论你是在市场经济大潮逐浪前行的民营企业家,还是扎根基层挥洒汗水的基层干部,每个人向着美好生活的奔跑,都是在为国家的前行助力。或许你的努力只是点滴,但一旦乘以14亿这个基数,涓滴努力终将汇入时代洪流,形成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的洪荒伟力。

生命不息,激情不灭。让我们与时代、与国家一起努力奔跑,做永远的追梦人!

(五)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人民论坛)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⑧(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09   04 版)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领袖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掷地有声的话语,揭示了创造“中国奇迹”的朴素哲理,宣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讴歌改革开放,最好的方式就是激扬拼与干的精气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位列世界500强的青岛海尔,曾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度濒临倒闭。1985年,掌门人张瑞敏当众抡起大锤,砸烂76台劣质冰箱,拉开了管理革新、技术创新的帷幕;20年后,面向互联网时代,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模式,推动海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敢闯敢试、敢拼敢干、顽强打拼,从学步到健步、从跟跑到领跑、从制造到创造……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不甘落后、不甘平庸,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杀出血路、浴火重生。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赓续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不畏险阻、奋勇搏击的硬气,敢为人先、独占鳌头的志气。

  只有拼与干,才能闯过筑梦圆梦的“险滩”。创业是披荆斩棘的开拓,创新是九死一生的攻坚。四十载波澜壮阔,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惊世奇迹横空出世。兰渝铁路工程是旷世罕见的“硬骨头”,其中胡麻岭隧道的最后173米因特殊地层,足足耗了6年仍难以“啃”下。德国专家曾带队“应战”,却以失败而告终,并留下冷酷结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通隧道!”面对困局,中国建设者不迷信权威、不惧怕艰险,逐个破题、逐项创新,终于研发出“九宫格挖隧道”等独特工法,破解了世界性难题。迈步新征程,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劲,永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毅,我们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攀不上的高峰。

  只有拼与干,才能书写筑梦圆梦的“传奇”。回望40年不凡征程,中国人民靠勤劳和智慧,干出了一片片新天地。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高温、高湿、高盐和高空、高难、高端的施工条件下,被中国建设者标定了6个“世界之最”。而每一个“之最”中,皆有“筚路蓝缕辟海疆”的拼搏故事,皆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赞歌。神舟飞天,蛟龙潜海,“天眼”傲世……今日之成就,为开创未来铺就了前行之路,激励着人们时刻赓续勇立潮头、实干苦干的精神。

领袖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奋进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新征途,让我们不断砥砺拼劲、干劲,用实干拥抱伟大梦想。

(六)故宫缘何变得如此年轻?(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1005 版)

近些年,“故宫年轻了”的印象深入人心。无论是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妙趣横生的文创产品、故宫微博上那些“萌萌哒”的“段子”……进入网络时代,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领袖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千千万万今人与后人。正是抱持着这样的目的,故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一代。从“故宫萌物”系列文创产品,到人见人爱的“故宫猫保安”,再到各种令人忍俊不禁的《上新了·故宫》,紧扣年轻人的笑点泪点兴趣点,故宫告别了正襟危坐的形象,在撩拨时代心弦的过程中一点点走近年轻人,血脉筋骨也为之舒活。

  “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给他们献上什么”,故宫负责人这样分享“故宫正青春”的理念。但服务年轻人,绝不只是“老爷爷卖萌”。更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社交互动功能,吸引青年一代参与到内容产业的生产中来,文博、文创事业才有了新的源头活水。前面谈到的动漫作品《故宫回声》就是这诸多尝试中的一种,它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动漫创新大赛,面向年轻网民征集创意,把最具青年人特色的智慧纳入创作。这种模式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特征,其传播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年龄的“跨界”填平文化的代沟,更多的跨界催生无数意外的惊喜。正在打造中的“数字故宫”,不仅注重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也把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当作追求,塑造博物馆的新形态。一旦这些“完美碰撞”擦出火花,故宫就“活”了起来、“火”了起来,产生1+1远大于2的效果。许多人欣然看到,这种“故宫模式”近年来已经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国内文博机构,甚至在年轻一代中引发了报考故宫博物院以及大专院校文博专业的热潮……

  明年,故宫将迎来自己的600岁生日。“把一个壮美的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故宫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是一堆冰冷的文物,还是一个涌动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存在?对于所有从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人来说,这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故宫的尝试给出了一个答案:作为一个“古物”,它实际上已经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热情接纳。然而600岁的故宫,既不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宝藏,也绝不会是推陈出新者中的最后一个。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所开启的一系列探索,将迎来更多跟进者和赶超者。

(七)一针一线里那份默默的爱(民生观)(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11   08 版)

最近,一段小视频感动了许多人:在长春市的一趟公交车上,一位阿姨拿起针线,认真地缝补着公交车坐垫。缝好了自己座椅上的,再探身去缝附近的,然后,装起针线,悄悄离去。有网友爆料:碰见这位默默缝补坐垫的阿姨好多回了!公交车驾驶员很感谢:驾驶员大多是男士,能拈得起针线的不多;以前小垫破了,只能凑合着缝,看人家阿姨缝得多好!“乘客坐着也会更加温暖的”。车队队长说,一个月前就发现这事了,一直想找到她,可是,人家做好事不留名,到现在也没找到!

  网友在视频底下纷纷留言:“一定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阿姨,颠簸时候千万不要扎到手呀!”……缝个坐垫,不过举手之劳,可是,这种默默的爱,却像环绕着我们的春风,让人心折。

  ……社会中,这样的关爱同样比比皆是。许多善良的人在默默地替别人考虑,尽其所能减少别人的麻烦。倒垃圾时候,有人总把玻璃碴子耐心一层层包严实,外头还贴个小纸条提醒,怕拾荒的阿姨或者清洁工人不小心扎着手;开车时,能不鸣笛,尽量不鸣笛,怕影响周围小区居民的休息;外地人问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干脆,跟我走吧!千万别谢我,我“正好”也要过去办点事儿……

  当然,生活中不是只有这些善行。公交车队队长也说,偶尔也有乘客把坐垫顺走的。不值仨核桃俩枣的,还落个贼名,比比人家阿姨,能不羞愧吗?传到网上,或者让孩子看见了,阿姨是心灵净化师,你就是社会污染源——赶紧改正吧!

我们应该向这位阿姨学习,勿以善小而不为,点滴善行汇聚,就是大江大河。多体会阿姨针脚里那份爱,多多温柔地对待社会,社会也会温柔地对待我们。

(八)你我,也可以像他一样(说道)(有删减)

《人民日报 》( 20190114   14 版)

  一个人能种100万棵树?起初我将信将疑。直到亲眼见到张英善那双沧桑厚实的大手,跟随他走进那片绿色的海洋,才愈发感佩他愚公移山般的种树精神。

  坚持的力量是伟大的。100万棵树意味着什么?如果按树木所占的面积算,足足有近50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要是按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计算,种100万棵树相当于建起了一座小型水库。一个人种100万棵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张英善的双手要在泥土里反复插上三四百万次。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张英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硬是成了现实。……一个张英善的力量是有限的,正是无数张英善们几十年来久久为功,用一双双手种下一棵棵树苗,才让山更绿、金山常在。

  其实,身处城市的你我,也可以像张英善们一样保护森林。生活中节约用纸、办公时双面打印,点外卖时选择不要一次性筷子,这些都能减少木材消耗。“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减少木材消耗,是另一种意义的植树造林。如果人人都能身体力行,我们省出的也许不比张英善种出的少呢。

  这两年,每天一早收能量和“偷”小伙伴的能量,成为不少人早起的动力。这些“能量”,来自一个叫做“蚂蚁森林”的项目,是绿色办公、公共交通出行等低碳减排行为量化的结果。当能量达到一定值,项目组织者就会在现实中种下一棵真的树。不久前,国家林业部门和该项目达成“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战略合作,其线上种树被正式认可成为公民法定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之一。互联网技术把微小的力量汇聚成一片绿色海洋,也让你我看到了“种树”原来可以如此便捷易行。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你我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有责任成为良好生态的建设者、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不在别处,就在你我触手可及的地方。

(九)让行善成为生活态度(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19011807 版)

  平凡的善举,坚持几十年,乃至一生,便是伟大。

  三九天清晨4点半,这是沈阳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一天中最冷的时间。天还漆黑,大东区保洁员赵永久就穿上厚重的棉服,开始做清洁。

  这样的劳动者群体是一座座城市的地基,是值得尊重的群体。而赵永久令人感动之处还在于,他在日子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每月拿出1/3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30年间,捐出18万元,累计资助45名学生。

  以世俗眼光衡量,赵永久过得很“苦”。33年来,他从没进商场给自己买过新衣,全家曾多年租住在一个30平方米的房子里,至今仍住在公租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以其博大的情怀、体量虽小却直抵人心的善举,带给沈阳这座800多万人口的城市以巨大的温暖和力量。他的行为,给慈善的本质做出了温暖的注脚。

  行善路上,赵永久不是独行人。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连续几十年资助贫困学子的“当代雷锋”郭明义,还有蹬三轮车捡破烂资助贫困生的白方礼老人,还有多次匿名捐赠善款的“微尘”……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进而带动了全社会行善的风气。

  慈善本就是一种自发行为,就像“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一样平常。它很普通,并非有钱人的专利,也不是说只有捐钱捐物才是慈善。大灾大难的时候,企业和个人捐钱是慈善,志愿者在灾区搬水搬物,也是慈善。平常生活中,有人问路帮指下路,有人摔倒扶起来,这些都是慈善。

  如今,那些如春天的小草一样生长旺盛的善心善举,可以说比比皆是。对很多人来说,资助贫困儿童、贫困家庭等善举,正在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每年至少拿出几天时间,带着孩子,到结对子的贫困家庭里去看望;还有很多朋友做各种义工,比如去福利院照顾老人,去孤儿院帮助儿童等等。这些散落在社会不同角落里的不可计数的善举,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

(十)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人民论坛)

——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⑦

《人民日报 》( 20190201   04 版)

  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领袖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领袖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领袖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11)人民网评:《守望传承,涵养向新而行的春节文化自信》

  如果从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开始算起,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经过一代代人的塑造和传承,春节已经成为一个集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于一体的重磅节日。春节里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敬天拜地祭祖先,显示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怀念;又如,尊老爱幼、团圆和睦,表达着血浓于水的温馨甜蜜;再如,迎禧接福、祈祷未来,见证人性的温暖与奋发的热情。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就是我们可感可触的现实生活。春节里所谓的“年味”,大抵就蕴藏在这些文化传统中。

春节“空心化”问题,近年来屡被提及。泛滥的红包犹如“春劫”,羁绊住血脉里喷涌的亲情;就业结婚生娃之类的过度关心,让团聚变成尴尬的“堂审”;“吃顿年夜饭,就算过节”,折射出节日的单调与乏味;“四处拜年,奔波酒桌”,体现出人心的浮躁与无奈……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矮化为“吃、玩、睡”“玩、买、游”,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春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乡愁”。消除这种乡愁,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春节里的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新时代文化中找到属于当代人的春节文化坐标。

   前不久,一套为2019年春节量身打造的2枚《己亥年》生肖邮票,获得集邮迷的热情追捧。“肥猪旺福”的邮票上,一只憨态可掬的猪奔跑出灵动生风的喜感,象征奔向美好生活;另一张“五福齐聚”的邮票,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其乐融融,寄托着新春时节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从“屋下有猪”寓意“家”的汉字演变,到十二生肖中“猪”压轴出场寓意和顺,传统文化里有许多美好文化意象值得发掘。这充分提醒我们,与其眼高手低排斥传统文化,莫如仔细钻研和体味一下传统文化。短暂一次回眸,收获的可能是惊艳灵魂的美丽。

  正如人们在春节里穿新衣、添新岁、纳新福,期待万象更新、辞旧迎新一样,春节其实也是常维新的。特别是在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的形势下,春节文化也在经历着创新蝶变。过去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年夜大餐,如今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过去城市务工者返乡过春节,如今“反向春运”昭示城市化新动向。怎样过年,形式一直在变化,但价值内核却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对未来光景的无比期待。而这些价值,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远大。春节里有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不变的文化信仰,也有我们走向未来最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共同依偎在春节这盏民族文化的明灯下,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12)人民日报:《向这种坚守致敬》

  当我们与亲朋好友欢度新春、尽享团圆之乐时,有一群人却无法和家人团聚。他们在寂静的大山里,在孤零的海岛上,在苦寒的边陲重地,甚至是在遥远的极地之巅,守着发射塔架,盯着浮标动向,或是在冰天雪地中记录着一手数据……这群人,就是过年期间仍坚守岗位的一线科技工作者。

  坚守一线,这份选择背后是责任和担当。人们为火箭升空一瞬的壮观而震撼,却不知其背后是无数航天人“五加二”“白加黑”的全年无休;“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天文信号,它的运转需要科研人员昼夜轮换的精心维护……

  支撑这个群体坚守的,还有对科学的由衷热爱。不少人把所从事的研究称为“自己的孩子”,科学研究对他们来说不是简单的“刷夜”,而是欢愉的享受。科学成为他们生活的快乐源泉,“只要仪器正常运转就放心了”“趁春节多做几个实验”“科研不等人,还得抓紧干”……每次听到类似的回答,都让人心头涌起感动。

  伟大的科学成就由一个个平凡岗位托起,巨大的梦想由一个个小梦想汇成。海岛观测员做好自己的观测和数据记录,就能为我国海洋气象观测预报增添几分准确率;火箭燃料加注操作手给火箭“喂足”动力燃料,就能为火箭顺利升空增加一道“保险闸”;实验室里的辅助科技人员精心维护好实验仪器,就能让科学家做好实验、专注验证理论……每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产出,每一个新的科技发明诞生,这群人为之欢呼、为之落泪,而后平静地回到岗位,为下一个梦想努力。

  逢年过节,想与家人团聚是人之常情。“过节回来吗?”面对这一询问,这群人常常用一句“要忙”,轻轻地把家人的牵挂挡回去,将思念和惦记转化为更大的工作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

  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筑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嫦娥四号、北斗三号、载人航天、大飞机、中微子振荡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移动支付、数字经济引领世界潮流,深海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喜庆的节日里,我们为这些长期坚守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点赞,向他们致敬!

【人物】“时代楷模”王继才

【故事】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87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领袖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点评】30多年前,当很多人选择“下海”,追求富足多彩的日子时,王继才却选择了“上岛”,过清苦孤寂的生活。为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你不守,他不守,这岛,谁守?”事实证明,敢于坚守,就能成为动人的风景;甘于奉献,就能激发巨大的能量。正是凭着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王继才写下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精神有了归属,人生就会发光。王继才之所以能把一份“苦差”做成了“乐事”,是因为他把生命的意义寄托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之中。革命先辈说:“爱的办法便是牺牲,牺牲的精神便是爱。”葆有一颗爱国为民的心,就能让生命的意义超越小我、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升华,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觉得甜、再怎么付出也觉得值。对一个国家而言,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不论形势如何变化,这些爱国者、奉献者都是一笔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

  幸运的是,我们从不缺少像王继才这样的人。“天眼之父”南仁东,为给射电望远镜选择合适台址,在大山深处跋涉奔波了12年;物理学家王淦昌,为了国家科研的需要,化名“王京”神秘“失踪”17年;“大山教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像王继才守护开山岛那样,守护偏远艰苦的边境哨所,守护立德树人的三尺讲台,守护春耕秋收的田间地头。正如一首歌所唱,“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当每一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光辉融进祖国的发展,我们的星空就会群星闪耀、光彩夺目。

  王继才以实际行动刻画着当代中国的价值年轮,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校准努力的方向,踩实前行的步履,把爱国之情融入平凡岗位,把报国之行融入日常生活,就能实现“所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让生命的价值和光华不断延长。

【网言网语】

  王继才,平凡得如邻家大叔,但他的故事让我越读越感到震撼。——@星辰随风  

  王继才是原生态的正能量,不包装的真善美,最鲜活的价值观。——@雷鸟与蝴蝶  

为什么有人“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不是用来听的,而是像王继才这样,用行动去践行。——@洛兵

【人物】“天眼”之父南仁东

【故事】天文学家南仁东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的顺利落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默默无闻奉献在科研第一线,与团队一起迈过重重难关,让中国拥有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望远镜。201810月,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领袖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点评】八字胡、厚嗓音、个儿不高……同事眼中的南仁东,虽然显得有些普通,但强大的气场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由他领衔的“天眼”工程,在调试期就一口气发现了多颗脉冲星,宇宙正在更大范围内被“认出来”。

  相比于浩渺宇宙,人类深感渺小;由于不懈的探索精神,人类又何其伟大。正是因为我们迈进的每一小步,星空才渐显清晰。就像以南仁东为代表的天文学家们,不满足于中国当时最大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的状况,敢于提出方案,要建造一个单口径500米的望远镜。梦想有了蓝图后,他们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地图,拄着竹竿、挽着裤腿,几乎踏遍西南山区的所有洼地,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建成后的“天眼”,如同在金属巨耳里听宇宙的呼吸,“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踏过平庸”,因为执着坚定。有人问,“因什么而坚定?”在南仁东看来,是为了一项热爱的事业,为了一个了解宇宙的梦想,为了一座让中国傲然于世界的国之重器,为了一份回报家国的赤诚……南仁东凭借20余年、8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让“天眼”凝视苍穹。

  “踏过平庸”,因为勇于突破。在FAST项目中,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画图、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无线电,而南仁东几乎什么都懂,他更善于发挥项目团队中每个人的长处。由于涉及天文、力学、机械工程等各个领域,关键技术又无先例可循,他们只有突破工程极限,才能创造奇迹。事实证明,FAST能监测百亿光年外最微弱的信号,将在未来领先世界。

  前几天,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过去几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之所以能改变中国面貌,离不开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的开拓与付出。他们的名字叫作南仁东、黄大年、黄群、钟扬……他们拓展着科学的边界、燃烧着无悔的人生,毕其一生去完成属于自己的梦、国家的梦、人类的梦,我们也因此能看得更宽广更深远。

【网言网语】南仁东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赤子之心,什么叫爱国情怀,这是一个科学家对祖国最深沉的爱。——@逍遥 

 一个让中国开“天眼”的人,可以探测茫茫宇宙,他的精神永放光芒。——@枫叶 

他的梦想实现了,中国有了“天眼”,更为我们的新时代注入了活力。——@勒勒 

(13)人民网评:《博士打假,让学术回归纯粹》

2019年央视春晚上,青年演员翟天临在小品《“儿子”来了》中塑造了一名“打假”警察。没想到,这位高学历明星因为晒出博士后录用通知书而被网友质疑论文抄袭、博士学位注水,“打假者”反被打假,令人始料未及。相关高校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

 网友持续关注,又拔出萝卜带出泥般挖出不少“黑料”,导师资质、学院优待等问题虽有待进一步调查,但“学霸明星”的人设确已轰然崩塌。在造星的链条上,“树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戏骨+博士的组合,加上知名高校的光环,无疑提高了观众的期待。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演员应当以扎实的演技、高尚的艺德回馈观众。尤其当学历成为人设的要素时,它就不仅仅是自我包装、形象公关、流量变现的一部分,而势必要受到学术道德规范的严格约束。

 “自古华山一条路”,学术是获得学位的唯一门径。有人认为:演员以演技为务,何必在乎学术的小节?问题在于,无论是美术、设计,还是音乐、影视,艺术类专业虽具有实践性,但技艺不能替代理论,好演员不等于好博士。尤其自2011年艺术学获批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来,艺术学自当夯实理论根基,在塑造国民精神、提高审美品位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身处娱乐圈,博士学位或许可以充当为演员增色的手段;但立足学术界,博士理应致力于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不能因为演员等其他身份而获得丝毫优待、降低学术“品位”。

  博士的水准照见着一所学校的学术成就,而学校的严格审核是把住学术尊严的最后一把锁。在这次事件中,依照有关高校的学位授予细则中对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网友爆料的不少“实锤”的确有据可查。这反映出相关高校在学术成果审核、学位授予流程上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抄袭、文章代写、招生放水、学位注水等失德、违法事件挑战着教育公平的底线;而少数商界、政界、演艺界的人凭借财富、权力、影响力轻而易举地获得学位,将博士看作附丽于学位身上的社会地位、人际资源,更是把学术矮化为“生意”。在这些事件中,有关学校难辞其咎。

  高校理应是社会的一方净土,是人类精神的一片高地;它不能与世隔绝,但却要超然物外;它要为社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更要塑造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当“金钱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学历不代表学问”等说法充斥于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声音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学历含金量降低的隐忧,也反映出少数高校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如何让学位“禁得起推敲”?学校应完善考核、淘汰、资金管理等机制,以学术作为唯一标准,把牢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教育部门要强化监督、严格执纪。多方携手施治,高等教育的未来才更加可期。

 高校决不能变为名利所、买卖场。近年来,从高校反腐势头不减到中央巡视组为高校开“问题清单”,从严格毕业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到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铁腕”整治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令高校风气为之一振。但“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术回归纯粹,归根结底还得靠广大师生守土有责、诚信治学。守住学术的底线,保住学位的尊严,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撑起民族的明天。

(十四)人民日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领袖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既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要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极大鼓舞。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正是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奉献,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按照领袖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此时此刻,抚今追昔,我们更能感受“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能用4亿多家庭、近14亿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十五)人民时评:《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129日,“一二·九”爱国运动开始,这句满含血泪的话从无数的青年口中喊出,他们坚决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83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以古都北平为原点,以救亡图存的理想为半径,在神州大地上画了一个圈。青年学生发出了抗日救国、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一批又一批先进青年,怀揣着革命热情和斗争理想从学校奔向革命前线,投身革命的爱国运动。

  国难当头,振臂高呼,他们在烽火狼烟中铮铮前行。

 他们或战于沙场、或游于敌后,每一股细微的力量,在凝聚成流之后,总会以它的炽热和光明,给每一个水深火热的角落带来希望。

  岁月行走,或许我们已经看不见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的身影,也看不见硝烟弥漫中高高飘扬的旗帜。但时代转轮的指针已落在这一代青年身上,国家的命运即青年的命运、青年的命运即国家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责无旁贷。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机遇与诱惑并存的时代。90后开始踏入社会,却也有一些青年人似乎看破红尘滚流,早已“累觉不爱”;阔步奔走的00后,也有人调侃着“矮穷丑”和“土肥圆”,艳羡着“高富帅”和“白富美”……社会也给一些青年群体贴上诸如“丧”、“佛系”等标签。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1939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标题就是“永久奋斗”。今年5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领袖引用了《永久奋斗》中的话语。他号召中国当代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青春短暂,奋斗就是爱国。

  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长征七号火箭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担纲研发C919的中国商飞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以上……不管是在象牙塔里畅想未来的莘莘学子,还是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青年干部;无论是大街小巷穿行不息的快递小哥,还是驰骋广阔市场的老板,享受“最好时代”,把握“最关键时代”,青年的脚步始终与这个时代合拍同行、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事实再一次证明,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奋斗范式,没人垮掉、没有“佛系”,只有积极向上的进行时。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唯有把自己深深嵌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方能在奋斗中成小我、利大家。新时代的青年只有铭记那份跨越历史时空的初心,心中怀有大理想、大信仰,脚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今天的青年与83年前的青年血肉相连,精神赓续。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征途,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都热切呼唤新时代新青年的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自南国北疆、去五湖四海,与寥廓山河同歌,和千秋伟业共舞,作为复兴一代的新青年,当以强国富民、民族复兴为己任,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十六)人民日报:《流浪地球》折射源自现实的未来感

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上映时也频频爆满,国外观众和影评纷纷点赞,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

  “中国凭此片一举跃入科幻电影领域,展现出该国电影人日益雄厚的制作预算和信心,他们已有能力挑战这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如是评论。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60624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f.html

《2019年最新人民日报作文素材(5月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